端莊凝重的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內容介紹秦國國君遊獵的10首四言詩,亦稱“獵碣”。今中國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石鼓文的字體,上乘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確有秦朝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法則,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就是主要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的。

   明代大收藏家安國的十種石鼓文拓本,自稱十鼓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軍兵三陣命名為《先鋒》、《中權》、《後勁》秘藏之。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數最多、最好的拓本,現皆流傳到日本,藏於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2006年春三本同時來華參加上海博物館的《中日書法珍品展》。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為明代拓本,也非常珍貴。

【作品欣賞】


端莊凝重的石鼓文

石鼓文(先鋒本)(北宋拓) 各縱18.0釐米 橫10.4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端莊凝重的石鼓文

石鼓文(中權本)(北宋拓) 各縱28.0釐米 橫14.5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端莊凝重的石鼓文

石鼓文(後勁本)(北宋拓) 各縱23.0釐米 橫14.3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端莊凝重的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拓本)

【相關文章】

  唐 竇 臮:籀之狀也,若生動而神憑,通自然而無涯。遠則虹紳結絡,邇則瓊樹離披。(《述書賦》)

  清 康有為:若石鼓文則金鈿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截,自有奇採。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鐘鼎及籀字,皆在方長之間,形體或正或斜,各盡物形,奇古生動。章法亦復落落,若星辰麗天,皆有奇致。(《廣藝舟雙楫》)

《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

觀《石鼓》文字與秦篆不同者無幾,王筠所謂其盤災敢棄,知文同籀法是也。

則金鈿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彩。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即為中華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

為篆之宗

《石鼓文》小評 當代 劉恆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與虢季子白盤及秦公簋等青銅器銘文一脈相承,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代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的字裡行間,已經找不到象形圖畫的痕跡,而完全是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石鼓文雖然從西周金文發展而來。但已擺脫盡了金文的影響,成為一種嶄新的風貌,其用筆、結字和章法,也沒有春秋戰國時期金文那種裝飾意味,它的魅力完全體現在用毛筆按照一定的筆法而書寫出來的自然流暢的效果之中,顯示出一種成熟的、富有修養的藝術匠心,石鼓文的書寫者在線條的筆法和字形結構各部分之間的組合規律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石鼓文受到唐以後歷代書法家的一致讚賞,特別是清代以來的一些篆書高手如楊沂孫、吳昌碩等皆得力於此,其影響直至今日仍未衰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