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二十多名五保老人的“後人”,身兼二職多年沒睡過床,自費為他們送終

“為了黨旗下的誓言,一心為五保老人服務。”潘清珍是常德市石門縣福利院的院長助理。今年已經74歲了,她有一本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工作日記,首頁就寫著這句話。


在這本工作日記裡,潘清珍詳細記錄了當年石門縣袁公渡鄉敬老院的修建情況、入住的五保老人信息和自己對敬老院工作的思考。
一個專門為五保戶服務的敬老院,從荒山野嶺的空蕩四合院變成了袁公渡鄉所有五保戶老人的幸福之家,潘清珍付出了很多努力。1992年,她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

她是二十多名五保老人的“後人”,身兼二職多年沒睡過床,自費為他們送終

潘清珍手上的這本工作日記,見證了她多年來的兢兢業業。

從村主任到敬老院院長

“我1971年就入黨了,是一名老黨員,黨和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就必須完成好。”回首48年的黨員生涯,潘清珍堅定地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潘清珍是石門縣袁公渡鄉大洞村人,從1964年開始就擔任村團支部書記、婦女主任、公社文化輔導員,1968年嫁到龍泉村後,當選為龍泉村第一屆村主任,並多次連任。在那期間,她身先士卒,帶領村民開墾荒山,種植了140畝橘橙,1985年的年產值就達70多萬元;1987年,她給村裡拉了電線,讓每戶人家都通上了電;1990年她組織修了電排,為全村360畝水田解決了灌溉問題;1991年為村裡引來了自來水……
她笑著告訴記者,一次她大病了一場,有個村民哭著對她說:“好人不能死啊!”村民的這種信任和愛戴,讓潘清珍在村主任這一職務上更加兢兢業業。
1991年,常德市民政局想在袁公渡鄉建一個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老人,鄉政府領導想讓潘清珍去當這個家。可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個苦差事,一個人要負責那麼多老人的飲食起居呢!但潘清珍想,自己是黨員,“黨要我到哪裡,我就到哪裡。”所以,她毅然辭去了村主任的職務,成為了鄉敬老院的院長。


  

哄小孩一樣“哄”老人

回想起剛到敬老院的時候,潘清珍感嘆:“真是困難重重啊!”
四面都是荒山野嶺,只有二十幾間空房,這就是敬老院的原貌。潘清珍請來維修師傅,給屋子通了電,打了爐灶和傢俱,敬老院一天天像模像樣地建起來了。
1991年10月,敬老院正式運營,卻意外地冷清。五保老人們對敬老院不放心,都不願意來住。潘清珍便一個個上門去勸去接,敬老院終於迎來了首批入住的20名老人,年紀最大的已經94歲了。潘清珍在自己的工作日記上詳細記錄了老人的姓名、年齡、籍貫和生日,“他們都沒有後人,那我就來當他們的後人。”
這個“後人”可不好當。老人們各有各的脾氣性格,“這個娭毑喜歡囉嗦,那個爹爹愛發脾氣”,連他們最簡單的吃飯也讓潘清珍傷透了腦筋:“有人喜歡喝粥,有人喜歡吃麵,有的要吃硬米飯,有的要吃軟米飯。”潘清珍像對親人一樣對他們殷勤照顧,又像哄小孩一般哄他們,可老人們還是不領情。最後,潘清珍和他們心換心,把自己的成長經歷、感情生活、未來打算都告訴了老人們,這才換取了老人們的理解和信任。


有一次,一個老人生病後上吐下瀉,碰巧潘清珍有事出門了,別人給他喂藥還被打翻在地,說一定要潘清珍來喂;有個娭毑患有嚴重的疾病,房間裡散發陣陣惡臭,潘清珍給她洗澡擦身,請了醫生給她看病吃藥;有個殘疾老人生病了,潘清珍自費花了700多元給他看病……潘清珍說,和老人和睦相處沒有什麼訣竅,“只要你對他們好,他們自然也會對你好。”就這樣,她和老人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她是二十多名五保老人的“後人”,身兼二職多年沒睡過床,自費為他們送終

在袁公渡鄉敬老院,潘清珍組織老人種了柑橘、蔬菜和茶葉。圖為老人在準備摘茶。


老人入住敬老院不用交錢,政府每年給每人補助350元,可這對於敬老院的日常開支來說遠遠不夠。於是,潘清珍帶領老人扎拖把掃帚,還發動身體不錯的老人種下了三畝橘子、半畝茶葉和一畝蔬菜,減輕了不少經濟負擔。
  

74歲仍工作在一線

在鄉敬老院工作的十五年間,潘清珍一共送走了17名老人。“給他們買壽材壽衣,請人安葬,還要按照農村習俗請樂師來熱鬧一下。”她說,送走一名老人所需費用在1500元左右。
潘清珍還會記住每個老人的生日,在老人生日那天,她會做點好菜改善伙食。即使是逝者,在生日那天她也會上香燒紙。
如此一來,敬老院的經濟負擔就更重了。潘清珍在擔任敬老院院長一職時,也兼任龍泉村、大洞村的信用站會計,負責存款和貸款業務,每年掙得的幾千元工資,全部花在了老人們身上。
潘清珍回憶說,自己在敬老院工作的那些年,經常沒在床上睡覺,“晚上累極了,坐著盤算明天的工作,算著算著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常常有人問潘清珍,這樣盡心盡力圖什麼?她回答說,政府把五保老人組織在一起生活,如果她對老人照顧不周,那老人就會埋怨政府,影響黨和群眾的關係。“再說了,我們人人都會老,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她是二十多名五保老人的“後人”,身兼二職多年沒睡過床,自費為他們送終

她是二十多名五保老人的“後人”,身兼二職多年沒睡過床,自費為他們送終

她是二十多名五保老人的“後人”,身兼二職多年沒睡過床,自費為他們送終

1992年,潘清珍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還先後被評為常德市勞動模範,全省“婦女雙學雙比先進能手”,全國“農村婦女雙學雙比先進能手”。每本獲獎證書,潘清珍都好好珍藏著,“黨和政府給予了我這麼多榮譽,但我只是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
2004年,石門縣皂市水庫開工建設,作為水庫淹沒區的移民,潘清珍被安置到楚江街道觀山社區居住,袁公渡鄉敬老院也合併到了縣光榮院(現石門縣福利院),潘清珍繼續在這裡從事養老工作,2006年被聘為院長助理。

她是二十多名五保老人的“後人”,身兼二職多年沒睡過床,自費為他們送終

潘清珍(二排左一)與縣福利院老人們的合影。

看到福利院四周有些荒地,潘清珍覺得完全可以像此前的袁公渡鄉敬老院一樣開荒種地。於是,她除了做好對入住老人的日常料理,還擠時間將荒地改成了菜地,又搭了豬圈餵養了牲豬。在她的帶領下,光榮院全體人員也和她一起開荒種地。如今,福利院不僅基本實現了蔬菜和豬肉自給,還因此節省了不少開支。

她是二十多名五保老人的“後人”,身兼二職多年沒睡過床,自費為他們送終

潘清珍和福利院的老人們愉快地拉家常。

今年77歲的謝奶奶在福利院住了五年,每次見到潘清珍,她總是親切地和她挽著手說話。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潘清珍勤勞能幹,對他們這些老人也很盡心盡力。福利院院長吳賢軍說起潘清珍來也是讚不絕口:“工作水平沒得說!她經驗豐富,我們碰見什麼問題,都要找她研究呢!”
如今,潘清珍已經74歲了,年齡比很多敬老院的老人還大,卻仍然起早貪黑在一線工作。她每天五點起床,餵豬、餵雞、挑水澆菜,幫其他老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老了,對社會已經起不到很大作用了,但還是希望自己在有能力的時候多做點事,而不是躺在床上。”潘清珍的理由十分樸實。

文、圖: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羅雅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