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是明末瘟疫導致明朝滅亡的嗎?

狼君歷史


準確的說,明朝滅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天災,一個是人禍。崇禎年後期的鼠疫就是最為典型的天災,也是直接導致大明覆滅的罪魁禍首。

天災

瘟疫流行歷來是所有朝代最為忌憚的災禍,中國歷史上瘟疫橫行次數不少,在明朝就有兩次,一次萬曆朝,一次就是崇禎朝。而這兩次瘟疫都是人類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鼠疫”,這兩次鼠疫的暴發和流行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人口巨減1000萬。

崇禎朝的鼠疫暴發其實由於旱災引發的,崇禎十四年春天,長時間沒有降雨,導致北方大地十分的乾旱,收成減少,莊稼幾乎都是絕收,人都沒有吃的,更何況老鼠。旱災導致了饑荒,饑荒引發了老鼠此處逃竄,把攜帶的鼠疫病毒四散傳播。

最先爆發的是明朝的重鎮大同府,鼠疫的爆發,導致當地的百姓和官兵到處逃出,沒有過多久,華北地區各地幾乎全部處於疫區。

鼠疫的暴發,對明朝打擊最大的就是流民的暴增,這些無家可歸的流民要麼往西逃竄投奔農民起義軍,要麼回到中原腹地,到處流竄。

瘟疫暴發對朝廷來說,重點不是如果防疫,而是如何救災,首先要救的是飢災。對於鼠疫來說,只要感染上,幾乎就是死定了,鼠疫的死亡率非常的高,歐洲的黑死病簡直例子,幾乎就是“滅霸”,死了整個歐洲大陸的一半人口。

災荒才是對王朝打擊最大的,流民增加,沒有任何可食物,十之三、四的人幾乎是被餓死的,受災人口太多,基數太大,朝廷就是有心救災,也是無力迴天。

鼠疫的橫行對明朝首都北京城的破壞更大,直接導致了帝國的首都近二十萬人死亡,其中一半是餓死,一半是感染鼠疫而死。北京城受到如此重創,對民心、臣心的打擊非常巨大,直接導致了明朝廷的崩盤。

當李自成攻打到北京城後,其實鼠疫已經得到了全面的控制,但是人們的恐慌心理依然存在,對朝廷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這也是為什麼李自成進攻北京城沒有遇到抵抗的根本原因。

人禍

如果說鼠疫暴發是明朝滅亡的客觀原因,那麼人禍就是明朝滅亡的主觀因素了。崇禎皇帝登基後,首先是對待遼東問題採取的是毫無勝算的軍事對抗,而不是外交妥協。

大明朝一直以來的頑疾黨爭在崇禎朝到了頂峰,文官集團的腐朽是一百多年明朝文官政權逐漸坐大的結果,皇權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壓制過文官集團,而文官集團的黨爭、分化,置國家利益不夠,導致了整個明朝政治腐朽,而腐朽的政治是明朝覆滅的政治根源。

只有國家足夠的強大,才能在遇到重大災難面前,從容有力,淡然面對,所有的國民才能萬眾一心,積極抗災。武漢加油!


沉墨I方之城



125878215蜂獾


大廈將傾之時,絕非是一個原因就成為了導致它滅亡的原因。明末小冰川期的瘟疫的確是一個加速明朝滅亡的原因,但這不過是一個客觀原因而已。歷朝歷代都有過這種災難性事件,只要應對得當,絕對不可能構成朝代滅亡的主要因素。

一個朝代的滅亡原因包涵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內因,第二個是外因。

明朝滅亡的內因包括官員的集體失守,統治者的措施不當,前朝積累的弊病的爆發等諸多因素。

官員的集體失守:大家都知道崇禎上臺之後對天啟朝把控朝政的閹黨進行了覆滅性的打擊,可以說崇禎對閹黨打擊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夠更好的加強皇權統治,也希望通打擊閹黨而肅清朝政。但他的打擊並沒有起到實質的效果。官員們依舊腐敗如故,明末時候的文官集團可以說是千年以來最為無恥的文官集團,他們當著大明的官,卻不為大明做事,明朝後期朝廷財政不足,向朝臣募捐,這些文官對此毫無反應,身為崇禎帝岳父的周奎在面對募捐一事的時候連連哭窮,最後是自己的女兒周皇后變賣了收拾給自己的父親,讓他做一個表率來捐款,可即便如此周奎還從女兒變賣收拾所得的5000兩白銀中,貪汙了2000兩,而等到明朝滅亡的時候,李自成卻從他手裡得到300萬兩白銀,再說一個例子就是明末的首輔大臣魏藻德,這個明末重臣,在明朝滅亡的時候不僅沒有殉節,反而恬不知恥的對李自成說“方求效用,那敢死?。僅僅兩個小事其實能反應出來一個基本問題就是明末大臣的節操集體失守。

統治者措施不當:崇禎可以說是一個秦正廉潔的皇帝,他有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希望能力挽狂瀾,他沒有末代皇帝的特性,但他太過於理性化,所以在很多問題上採取的措施太過於激進,甚至是偏激的程度。為了解決明末的財政問題,崇禎皇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個改革體現在一個方面就是精簡驛站,但這個精簡驛站的結果帶來的就是李自成的橫空出世。我並不是說崇禎如果不這麼做內部就會穩定,因為在李自成造反之前,明朝已經出現了很多的農民起義軍。我想說的是,重病雖說要用虎狼之藥,但也應有輕重緩急之分,把控權柄的朝廷核心不進行徹底的整改,而是把目光放在基層,這樣的改變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當然他的措施不當不止如此,在對外策略上,崇禎帝也處理的缺乏政治智慧。他繼位初期的時候,後金雖然強大起來了,但不足以威脅到明朝的統治。這個時候的後金是希望得到經濟利益的。只要崇禎帝給後金一些好處就可以相對的維持邊關的穩定,而崇禎帝也確實同楊嗣昌對此事進行過討論。可後來的結果還是沒有進行戰略性妥協,而是正面交戰,最終導致了明朝的雙線作戰。

前朝所積累的問題的爆發:其中一點就反應在宗室上。明朝從朱元璋建國開始,就制訂了一套完整的宗室優待計劃,他們有土地,有國家的封賞,俸祿。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明朝,在崇禎時代,宗室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已經無法想象,而宗室所擁有的土地,和在地方對農民的壓迫,最終迎來了被壓迫者的反抗。這種百年來所積壓的仇怨只需要一個契機就一觸即發。而恰恰由小冰川期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就是這個爆發的推動因素。除此之外就是前朝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鬥爭使得朝中不是閹黨就是東林黨,即便是閹黨覆滅後,曾經依附於閹黨的人在於現在得勢的東林黨共事的時候也是相互掣肘,也有的人因為之前的黨爭而受到牽連,也希望在崇禎時代能夠脫穎而出。其中袁崇煥就是這麼一個例子,與其說袁崇煥是被崇禎所殺,其根本原因還是由於前朝黨爭所導致。因為袁崇煥受到黨爭牽連而鬱郁不得志,在有了機會表現自己的時候才定下了5年這個不現實的計劃,才有了放後金部隊深入腹地希望聚殲於北京城下這種過於激進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外因就是與農民起義軍與清軍的雙線作戰

我們必須要承認崇禎所面臨的局面比其他王朝末期面臨的局面要困難。

明末時期的起義軍可以說是此起彼伏的,根本都剿滅不了。這個原因固然跟圍剿措施不當有關,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張獻忠與李自成也是有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的。明朝在圍剿起義軍方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連後來被人評價為唯一有能力挽救大明危局的孫傳庭也在潼關之戰中以身殉國,潼關一戰損失大明精銳4萬人,軍械輜重無數,而孫傳庭本人還被崇禎誤解為詐死潛逃。最終明朝也的確亡於李自成。

後金的崛起在邊關上也給明朝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在與後金的交戰中明朝損失了盧象升,趙率教等重要將領。松錦大戰前後,祖大壽、洪承疇又相繼投降了後金。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兵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關外鐵騎被殲滅殆盡,僅剩孤城寧遠。兩線作戰導致明朝無法權力對抗任何一方勢力,對誰都無法進行完全的消滅。

在內外交困之下,歷時200餘年的大明王朝,於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所滅亡,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而明末的瘟疫只是明朝滅亡的一個推動因素,即便沒有他,腐敗透頂的明王朝也擺脫不了最終滅亡的命運,唯一的區別也就是或許能夠苟延殘喘一段時間罷了。


再言春秋


縱觀中國歷史,自秦漢以來,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爭鬥就不曾中止過,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險些喪命,遂採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舉全國之力,派名將衛青、霍去病率十萬精銳騎兵北伐匈奴,多年征戰,開韁拓土,北方得到了暫時的安寧。

隨著東漢末年的宦官集團的興起,黃巾軍張角率眾起義,拉開了中原大地上軍閥混戰的序幕,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勢力幾十年的博殺戰爭,貧苦大眾民不聊生,最後三國歸於一統,歸政後的晉朝,不思作為,昏慵懶政,引起“八王之亂”,中原大地一片烏煙瘴氣,釀成了北方“五胡亂華”100多年的混亂局面。

隋唐時期的興起,中原進入了盛世時代。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以及突厥人發起的“安史之亂”,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後梁,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混戰時期。

歷史的車輪進入了大宋時代,太祖皇帝趙匡𦚯黃袍加身,稱帝建宋。宋朝的重商輕武,重文輕武,以文制武政策雖然有了強盛的國力,但是軍隊的實力嚴重失衡,以至於一個幽雲十六州都無法從遼國的殘兵手中打下,最後還是被後起的蒙古軍隊拿下而建立元朝。

元朝時期的統治僅僅維持了98年,蒙古軍隊的對外擴張戰爭加速了國力的衰弱,再加上統治階層內部混亂不堪,對民眾橫徵暴殮,官逼民反,最終被朱元璋的起義軍打敗,建立了大明帝國。

大明與大清帝國之間的爭鬥,起源於明朝後期的崇楨皇帝,封建王朝統治魔咒的朝代更迭,統治者自身的缺陷和無知,同時朝廷內部的爭鬥,國庫的空虛,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加速了明帝國的滅亡,崇楨皇帝以悲壯的謝幕結束了明朝統治,又一次敗在遊牧民族的馬下。

有史以來,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爭鬥從來沒有停止過,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戰馬嘶鳴,長矛爭戈,一代一代的人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時代的車輪磙磙向前,不可阻擋,古今創造歷史的名人志士都將被歷史銘記,從而流傳千古。(本文均為手打,一家之談,不足之處請指正)。





奔跑的小鹿88188


要說明朝滅亡的原因,無非就是這三點;

一,崇禎一朝,土地兼併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了,當時的高官顯宦,權貴將領,都有著自己的特權,他們共同向農民下手,向土地下手,巧取豪奪,強佔土地。當大量的土地集中到這些人手中之後,他們利用自己形形色色的特權,拒絕或者躲避向朝廷上稅,這就是使得明朝廷稅收收入連年減少,朝廷無錢也是辦不了大事,支撐不住南北西東的軍事行動。

於是,明朝廷就免不了施行強硬的手段,硬性的向下面增加收稅的額度,可是,已經成了氣候的特權階層仍然能夠把這些朝廷壓下來的稅收費用躲避過去,他們是躲避過去了,無辜而貧窮的農民們卻被反覆盤剝,生活變得異常困苦,甚至很多人完全的失去了土地。

這樣的情況之下,社會矛盾漸趨激化,流民階層人數巨多,以至於李自成的幾千人馬一進河南,馬上就滾雪球一樣的人丁興旺,勢頭難敵。 

二,這個原因與第一個原因有承接關係,由於明朝內部常年不息的農民起事,使得明朝後期幾乎連年征戰,況且,遼東的戰事更是經年不息,這樣的兩線作戰,對明朝國力的消耗是巨大的,遼東的滿清勢力對明朝虎視眈眈,襲擾不斷。李自成、張獻忠等十三家農民軍的隊伍如同狂飆突進,搞得明朝廷張皇失措,焦頭爛額。

這樣的多頭衝突,軍費開支巨大,只好反覆的增加稅收,更多的失地農民,破產的小手工業者都投奔了農民軍,這等於進入到了一個可怕的循環,

而在對遼東滿清與農民軍問題上的處置上,崇禎皇帝忌憚文官與御史們的攻扞,沒有堅持對遼東暫時議和,先解決心腹大患農民軍的這個預案,以至於功虧一簣,局面漸趨糜爛,不可收拾。

三,崇禎一朝鼠疫的流行是由於旱災所引起,崇禎十四年年初,由於雨雪皆無,使得整個中國的北方乾旱異常,農民顆粒無收。

鼠疫嚴重到了人口數百萬的死亡,華北地區的大同府,可謂是明朝重鎮,鼠疫肆虐到了城內官兵與百姓一起集體出逃,整個城市成了死城。

這些因鼠疫引起的巨大數量的流民,奔向中原之地,還是流離失所,無人出手援助,如果回身西走,投奔李自成,則還有一線生機,最低能吃飽飯。

當時的明朝廷和崇禎皇帝對這一切洞若觀火,可是,以當時明朝的生產力水平,連年征戰導致的國力虛弱,根本就沒有辦法去賑濟災民。況且,北京城內因為鼠疫的傳播,就死了二十餘萬人,所以才出現李自成的軍隊打到北京城的時候,幾乎沒遇到什麼真正的抵抗,在鼠疫橫行,街道上死屍狼藉的北京城內,官紳百姓對於朝廷皇帝,已經失卻了尊仰和信賴,誰當皇帝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子由


歸結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的原因最為重要。

首先,黨爭問題根深蒂固,導致政治治理陷入混亂。明朝末年的“黨派”是切切實實存在的,並不是朝野上下的臆想。閹黨、東林黨、浙黨等派為爭權奪利陷入混戰,其中並沒有多少公正是非可言。一派上臺必然會想方設法將另一派打壓下去,打壓的標準往往跟政治能力、個人品行等沒有直接關係。這種只為派系利益爭鬥的做法增加了政治內耗,導致行政效率低效,朝令夕改,朝廷治理能力大大減弱。

其次,民族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為以後的覆亡埋下伏筆。東北少數民族的興起給明朝廷出了一道那題,化解這個問題最真確的辦法就是安撫並平等相處,但明朝廷卻採取了嚴酷打壓的方式,從而導致建州滿洲徹底脫離明廷控制,雙方的矛盾最終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

第三,經濟中心大幅度南移,導致北方發展嚴重滯後。明朝後期,礦業、工商業等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類型逐步興起,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稅賦,也將朝廷的目光大部分吸引到了南方。北方氣候乾旱,經濟結構單一,農業嚴重歉收,發展極不平衡。

可以說,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是導致明朝病入膏肓的根本原因。至於瘟疫等現象,只能說在明朝的覆亡方面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


紅袖添香深夜讀史


準確的說,明朝滅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天災,一個是人禍。崇禎年後期的鼠疫就是最為典型的天災,也是直接導致大明覆滅的罪魁禍首。


天災

瘟疫流行歷來是所有朝代最為忌憚的災禍,中國歷史上瘟疫橫行次數不少,在明朝就有兩次,一次萬曆朝,一次就是崇禎朝。而這兩次瘟疫都是人類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鼠疫”,這兩次鼠疫的爆發和流行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人口巨減1000萬。

崇禎朝的鼠疫暴發其實由於旱災引發的,崇禎十四年春天,長時間沒有降雨,導致北方大地十分的乾旱,收成減少,莊稼幾乎都是絕收,人都沒有吃的,更何況老鼠。旱災導致了饑荒,饑荒引發了老鼠此處逃竄,把攜帶的鼠疫病毒四散傳播。

最先爆發的是明朝的重鎮大同府,鼠疫的爆發,導致當地的百姓和官兵到處逃出,沒有過多久,華北地區各地幾乎全部處於疫區。

鼠疫的暴發,對明朝打擊最大的就是流民的暴增,這些無家可歸的流民要麼往西逃竄投奔農民起義軍,要麼回到中原腹地,到處流竄。


瘟疫暴發對朝廷來說,重點不是如果防疫,而是如何救災,首先要救的是飢災。對於鼠疫來說,只要感染上,幾乎就是死定了,鼠疫的死亡率非常的高,歐洲的黑死病簡直例子,幾乎就是“滅霸”,死了整個歐洲大陸的一半人口。

災荒才是對王朝打擊最大的,流民增加,沒有任何可食物,十之三、四的人幾乎是被餓死的,受災人口太多,基數太大,朝廷就是有心救災,也是無力迴天。

鼠疫的橫行對明朝首都北京城的破壞更大,直接導致了帝國的首都近二十萬人死亡,其中一半是餓死,一半是感染鼠疫而死。北京城受到如此重創,對民心、臣心的打擊非常巨大,直接導致了明朝廷的崩盤。

當李自成攻打到北京城後,其實鼠疫已經得到了全面的控制,但是人們的恐慌心理依然存在,對朝廷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這也是為什麼李自成進攻北京城沒有遇到抵抗的根本原因。


人禍

如果說鼠疫暴發是明朝滅亡的客觀原因,那麼人禍就是明朝滅亡的主觀因素了。崇禎皇帝登基後,首先是對待遼東問題採取的是毫無勝算的軍事對抗,而不是外交妥協。

大明朝一直以來的頑疾黨爭在崇禎朝到了頂峰,文官集團的腐朽是一百多年明朝文官政權逐漸坐大的結果,皇權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壓制過文官集團,而文官集團的黨爭、分化,置國家利益不夠,導致了整個明朝政治腐朽,而腐朽的政治是明朝覆滅的政治根源。


成蒙厚愛


說實話,說到具體問題,都是具體的表象了,什麼市場白銀短缺,疾病,災害,政治等等原因……我覺得本質就一點,趕上小冰河期,摧枯拉朽,帶不動了


西橙蕃茄


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有一直存在的

財政危機,流民問題,農民起義,軍事問題,內部朝政混亂,黨爭,也有外部危機,自然災害等等。

財政危機

明中以後,明政府財政危機逐漸嚴重而且由財政危機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明代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三來自於田賦稅收,每年的田賦稅收大概有2700萬兩白銀,這個數量實際上歷朝歷代來說算比較少的了,也比不上清朝。但是,收入微薄但支出越來越龐大,尤其是明武宗(就那個愛玩樂,還總想當將軍皇帝)正德以後,由於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隱匿賦稅,明政府財政收入逐漸減少,但與此相反的,朝廷支出卻與日俱增,特別是蒙古俺答勢力進逼北京後,明政府添兵設餉,軍費大增。1551年,各邊境餉銀達500多萬兩,修邊塞等工役所需又800餘萬兩,兩項合計約1300萬兩,而正賦及其他加派總共才1000萬兩。這時,皇族支費也多得驚人。嘉靖末,皇族達28492位.當時,全國田賦輸京米400萬石,而宗藩歲祿達853萬石,“歲輸亦不足供祿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財政虧空多者近400萬兩,少者也有百餘萬兩,到1567年(隆慶元年),太倉銀僅存135萬兩,只足三個月的開支。

明王朝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如此同時為了減輕財政壓力,明廷採取各種舉措希望能達到收支平衡

首先開刀的是官員的俸祿,這一下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開支,但是官員拿不了那麼多工資了,但又要養家餬口,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官員有些小愛好,花費更大。工資不夠,那就其他途徑掙錢了,手中既然有權,那錢也是好解決。因而助長了官場的貪腐風氣,原先是個別官員貪,現在恐怕是個別官員不貪。為解決財政危機朝廷還想了一個法,印錢。

大量發行紙幣,增加貨幣的發行量,來變相的利用貨幣貶值,淡化危機。但是明朝似乎忘了他前面的那個王朝也這樣幹過,但是結果啊,唉。萬事有利有弊,濫發紙幣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這也是變相的搶民眾的財富,民眾生活更加困難,激化了矛盾,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還是誰種的惡果誰吃。

流民問題

流民現象的加重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了躲避賦稅、徭役、地租,不得已離鄉背井,成為流民.明初在個別地區已經出現流民.到正統以後,流民幾乎遍佈全國,其中山西、河北、山東、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為嚴重。據估計,當時全國流民,總數大約有六百萬人,佔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地處湖北、河南、四川、陝西交界的荊襄山區,是當時流民的重要去所,這裡山谷厄塞,川險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墾,封建統治也比較薄弱。從正統以來,流民湧入越來越多,至景泰、天順年大約聚集了幾十萬之眾。而大量的流民沒能入編,也導致朝廷所掌握的在冊農戶減少,相應的稅收也減少,加重了社會混亂。

農民起義

明代中期,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發展,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全國各地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逃亡到抗賦抗役,從“盜礦”到武裝反抗“礦禁”、“封山”。從抗租到武裝“踞田奪地”,鬥爭形式多樣,規模越來越大。正德年間,在河北又出現了楊虎、劉六等領導的起義。起義軍攻佔了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許多州縣,“橫行中原”,並曾三次進逼北京。此外,在四川、貴州以及廣西等地,還先後爆發了許多少數民族的起義。這些起義, 對明朝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尤其是明朝末年大範圍的自然災害引發了以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也打起了“天降奇荒,所以資自成也。”這些起義嚴重打擊了王朝統治,最終成了明朝的催命符。

軍事原因

明朝施行大規模的屯田制,軍戶世襲。這種制度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財政負擔。但也導致軍隊長期缺乏訓練,導致武備鬆弛,外加上整個王朝瀰漫的一股貪腐風氣,剋扣軍士糧餉等等,導致士氣低落,戰力下降。外加明朝末年對後金戰爭中一系列軍事錯誤,導致其越發在軍事上處於被動。

天災,鼠疫,大旱饑荒等自然原因。

明朝末年趕上小冰期,氣候較為乾冷引發一系列,蝗災,旱災等自然災害

。這些自然災害嚴重衝擊力農業生產,大量農民吃不上飯,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於是也導致他們揭竿而起。尤其是陝西受災嚴重,民不聊生,據記載當時陝西,

“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於是有鬥米千錢者,有采菜根,木葉充飢者,有夫鬻其妻,父棄其子者,有自縊空林,甘填溝壑者,有鶉衣菜色而行乞者,有骨肉相殘食者。”

政治混亂,宦官干政,黨政傾軋。

皇帝長期的不理政,宦官漸漸竊取皇權,干預政治,作威作福,把朝堂弄的烏煙瘴氣,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團。而一些文官也建立自己的集團,開始了黨爭,從萬曆到天啟初年的五黨集團和東林黨爭,天啟中後期的東林黨與閹黨的爭鬥,甚至到了南明逃亡時期,剛停下逃亡的腳步,朝廷內部都又開始了黨爭。持續的黨爭嚴重消耗了明帝國的家底,明朝從內部被撕裂,國家機構也不復存在,一片混亂。沒幾個人真正關係國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導致民怨沸騰,最終滅亡。

外部威脅

蒙古的威脅一直存在,明廷在邊關駐紮了大量軍隊,這些也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後期女真崛起,建立後金,邊關壓力陡增,戰事不斷,嚴重消耗了明王朝的國力。

綜上,明朝的滅亡是一系列內部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天災,人禍,相互作用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當,歡迎批評,若有興趣,關注


柘4011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社會變遷,政權更迭的決定要素是:因果!同時表現形式諸如瘟疫,高稅,沉重的勞民傷財工程,極度的驕靡狂暴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