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人口一千九百萬,為何到乾隆年間就增加到了三億多?


我們都知道如今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18年,中國大陸人口有13億9538萬人,佔據近五分之一的世界總人口數。實際上不只是現在中國是人口大國,可以說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人口大國,早在西漢時中國人口已經突破了六千萬,到了宋朝總人口突破了一億大關,隨後由於戰亂人口減少,但到了清朝前中期人口總數又相繼突破2億、3億,到了清末更是達到了四億多人。從中不難發現中國人口大增長是在清朝中前期,要知道因為明末戰亂,加上天災不斷,中國人口銳減,《陶廬雜錄》中記載在康熙元年(1661年)時中國人口僅剩一千九百餘萬人,可僅僅過了一百零二年,到乾隆59年(1763)年時中國人口就已經達到了三億一千三百餘萬人了,為何這一時期人口會大爆發呢?

首先因為明末清初戰亂不斷,統計的人口數不可能是完全真實的,因為戰亂流離失所的百姓數不勝數,在冊的有一千九百多萬人,不在冊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等到社會穩定下來,百姓不再顛沛流離了,數據統計會更加的真實。

其次因為戰爭停止了,社會穩定了,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起初是很受漢人抵制的,所以多爾袞當政期間多采取高壓政策。但到了康熙在位後形勢就不一樣了,一者清朝入關已經近二十年,很多百姓已經漸漸接受清政府的統治,二者康熙本就是個仁慈的皇帝,可以說是愛民如子。康熙年間清朝採取了比較寬鬆的政策,康熙帝本人也是整頓了吏治親近了百姓,並且下令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讓百姓能夠有田種,並且“地丁合一”,“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在這樣寬鬆的政策下,社會很快恢復了生產秩序,人口也穩步增加。

不過以上兩點原因只要是改朝換代後新王朝都會經歷的,為何清之前人口沒有這麼爆發的。由此就引出了最重要的一點原因,那就是引進了新的農作物,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明末經歷了小冰河期,農作物減產,到了清初小冰河期過去了,農作物的產量也慢慢增加,促進人口增長。同期世界各地的人口也出現了相應的暴增。由於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歐洲的貿易發展十分迅速,在美洲的一些農作物也因此傳到了歐洲,再由歐洲傳到中國,時間大概就是在明末,這些高產的農作物包括玉米、番薯、土豆等,又在清初得到推廣。糧食產量暴增了,人口自然也就暴增了。

隨著世界各地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一些高產的農作物遲早會傳入中國,只能說清朝趕上了好時候了,可惜清朝統治者在關鍵時刻閉關鎖國,錯失了發展的大好時機。


風塵講歷史


現實嗎?

其實用腦子想一想都知道,康熙初年到乾隆末年,才100多年的時間,人口從一千九百萬增長到3億。我們假這1900萬人口男女對半分,每個都結合了,康熙初年就有了第一個孩子,如果光靠這950萬戶,那麼每戶得有30多個孩子左右才能達到3億,這現實嗎?

如果按照現實的情況,前面這理想的950萬戶生的孩子,怎麼能保障總數男女均等?再怎麼保障到了一個最小生育年齡又開始生育,等等諸多現實的問題考慮進去,到清朝末期才到達3億還是很有可能的。


那少算的人會找你的

所以康熙時期真的只有一千九百萬人口?難道不怕那少了一億多人來找題主算賬嗎?按照學者的估算,萬曆二十八年,中國的人口約1.5億左右,在經歷過戰亂人口部分減少後,然後又恢復了和平,於康熙三十九年中國的人口又達到了1.5億人左右,到乾隆五十九年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13億人左右。再來看這個問題,康熙時期的那一億多人就憑空消失了。

至於有人所說的戶口問題造成的名義人口很少,其實康熙時期搞了一個叫做“更名田”的東西,意思是土地誰種就規誰所有,以此來增加稅收戶口,貌似還是蠻有成效的,雖然也有沒有落戶的人口,但是實際情況登記的戶口還是很多。


人口多了是好事嗎?

有學者認為,清朝最大的人口承受壓力是2.5億左右。因為古代畢竟是一個農業社會,百姓基本上是靠農業吃飯,我國的國土面積雖大,但實際上的可耕地面積遠遠小於國土面積。

古代那種條件下,一畝產量也是有限的,還得看天吃飯,人多了,田並沒有相當應的增長的同樣多,所以就造成了飢餓問題。乾隆後期,之前積累的人口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了,當時也有諸士人在討論人口問題帶來的危害。總之雖然康乾雖曰盛世,但是實際上還是很多清朝百姓吃不上飯。所以人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前提是這些人有創造財富的工作,和能有這麼多相應的糧食。


淡看天上月


這個問題讓康熙皇帝想打人。

哪本資料上說康熙年間人口1900萬了?敢情明朝末年的15000萬人在明亡清興的幾十年時間裡被“消滅”了87%,這個數字有多驚人你知道嗎?這是對歷史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

在公認的清朝人口資料中,只說順治年間的1661年,清朝登記在冊的人口為1900萬戶。“戶”是什麼概念?在崇尚多子多福的我國古代,一戶平均至少有3口人,也就是說,此時登記在冊的人口至少5700萬人!

而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因為人口控制手段落後,一旦經歷戰亂,大量人口會選擇隱匿。而一旦社會安定,這些人口會迴歸土地,重新成為登記在冊的人口。

所以,清朝在順治年間的絕對人口數量,根本不止5700萬!而從順治年間到康熙年間,隨著社會發展,人口只能增加,所以康熙年間人口根本不可能是1900萬人!

既然基數較大,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清朝前期我國人口能迅速膨脹了。靜夜史認為,影響我國清朝人口爆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安定

清朝前期雖然與蒙古、南明等不斷髮生戰爭,但漢地十八省區域在1661年消滅南明政權後就一直相對安定。

由於清朝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所以清朝的對外戰爭基本集中在長城之外的蒙古區域以及臺島等沿海區域。

因為長達200多年的社會安定,中原地區小農經濟得到充分發展,這使得人口出生率大大提升,為人口的爆炸式增長提供了可能。

2、政策得力

清朝前期為恢復生產力發展,統治者進行了一系列促進人口增加的措施。

比如1711年即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宣佈“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即此後不管人口多少,都以1711年的人口數量計算人口稅,此政策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人口數量增加開始加速。

到1723年,雍正皇帝開始推行“攤丁入畝”,將人丁稅和田稅合二為一,更加弱化了人口稅的存在,進一步的“減負”使得人口再度膨脹。

3、作物高產

明朝初年,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自美洲傳入我國東南沿海,自清朝前期推向北方。

相比於傳統農作物,這些高產作物不僅產量高,而且適應力極強,能夠在土地貧瘠的土地上生長,這使得大量在以往不適合耕作的土地被大量開墾出來。

清朝時期,我國的耕地保有量達到歷史巔峰,大量的土地提升了糧食產量,為供養大量人口提供了基礎。

4、控制加強

清朝是我國專制皇權登峰造極的時代,也是我國人身控制最嚴密的時代。

由於鄉里制度的發展,清朝最終打破“皇權止於縣政”的慣例,將統治力延伸到最基層的鄉村,這使得清朝的人口統計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更為準確和全面。

由於人身控制的加強,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清朝前期社會的安定,這同樣為人口的增加打下堅實基礎。

5、風俗推動

清朝在很多方面繼承了前朝衣缽,但為加強皇權也進行了一系列逆潮流而動的政策,比如宵禁制度。

我國的宵禁制度在唐朝後期逐漸被打破,兩宋和元朝時期進一步被弱化。但是到明朝時期,宵禁制度死灰復燃,清朝時期則更加完善。

由於宵禁制度的盛行,清朝民眾的業餘生活被完全壓制,這在客觀上也促進了人口的不斷增加。

6、階級共識

和以往的少數民族王朝不同,清朝時期的各民族地主士紳階層,組成了牢不可破的聯盟,這使得清朝前期的統治結構空前穩定。

有清一朝,雖然內地相對安定,但朱三太子這樣反清復明的民間反抗始終此起彼伏。在這樣的條件下,漢族地主士紳階層和清朝統治者站在同一陣營。正是這種聯盟性質的統治集團,使得清朝自三藩之亂後,始終沒有出現更大規模的內亂,為清朝人口增加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也因此在很多時期,中國都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在中國最早的人口統計應該是開始於夏朝,《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禹平水土,定九州,計民數。正式統計了確切人口數量則是到了西漢時期,《漢書.地理志下》中記載有這樣的數據,戶籍12,233,062戶,人口59,594,978人,之後在較為穩定的朝代,國家都進行過人口統計。

在明朝萬曆年間,曾經統計過全國人口,約1.5億人,之後不過就過了四五十的時間,到了清朝順治末年,中國的人口數量減少到了1400萬人,人口在這幾十年裡減少了九層,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明末清初,民變四起,改朝換代導致戰亂不斷,饑荒瘟疫爆發等多重原因,一同導致了人口迅速減少,康熙皇帝登基後,清政府的統治逐漸穩定下來,人口才慢慢回升了,在康熙初年統計人口數量,中國大約有1900萬人左右。

康熙皇帝統治時期,人口增長並不明顯,因為在康熙一朝,經歷了規模較大的三藩之亂,收復臺灣的戰爭,平定葛爾丹叛亂,和沙俄也是摩擦不斷,所以社會沒有那麼穩定,也直接影響到了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但是康熙五十二年,清政府宣佈永不加賦,免除了新出生人口的人頭稅,既減少了百姓生活壓力,也鼓勵了人口繁育。

清朝真正開始修養聲息,還是到了雍正皇帝執政時期,經過康熙皇帝的南征北戰,雍正皇帝接手時,清朝相對已經穩定了很多,雍正皇帝上任後,整頓吏治,推動一系列改革政策,推行火耗歸公,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雖然在雍正一朝也發生了羅卜藏丹津叛亂,但是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很小,清朝在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得到了全面發展。

到了乾隆皇帝統治時期,最開始乾隆皇帝也非常勤政,事必躬親,他大力推廣攤丁入畝,鼓勵生育,另外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種植高產作物,如:玉米,水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口增長,可能導致的糧食不足問題,這樣就能減少饑荒,自然也會促進人口的增長。

另外一個方面,清朝從順治皇帝統治時期,就提出了民族融合政策,他們開始學習漢文化,儒家思想,雖然滿漢並不平等,但是漢人也有發言權,蒙滿通婚,穩定了一些躁動的民族,這樣的政策形成了穩定發展的社會環境,而在康熙皇帝到乾隆皇帝統治的時期,清朝的軍事實力還在很強,也能讓邊疆穩定,國家統一,這也是人口增長必要的條件,乾隆五十五年,清朝再次統計人口數量,此時人口數量已經突破了三億。

因此康熙初年人口只有1900萬,到了乾隆晚期人口數量突破三億,這並非是乾隆皇帝一個人的功勞,從康熙皇帝時期,奠定穩固的社會環境,減去人頭稅,到雍正皇帝時期,大力發展經濟,推行火耗歸公,保障百姓生活,再到乾隆皇帝時期,發展農業,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都是有直接關係的。而國家穩定,民族融合,輕稅賦也給人口增長創造了條件。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這是由於人口統計方式的錯誤,造成“清代人口激增到三億”的誤解。

事實上,清代前期的人口確實出現了一個較高的增長過程,但並沒有出現所謂的人口爆炸性增長。

康熙時期清朝並沒有直接統計過人口。

例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戶部統計:是歲,人丁、戶、口二千四百六十二萬三千五百二十四。

如果這裡說的“人丁、戶、口”三項,就是單純地指我們今天理解的人口數目,那麼康熙晚年的人口數無疑是2400多萬。

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例如,這三項中的“人丁”是指16-60歲之間能承擔“丁稅”的男子,在當時並不是一個人口單位。最簡單的反例是,當時有很多人逃稅,像是康熙就曾經意識到:

朕凡巡幸地方所至,詢問一戶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納錢糧。或有九十丁,亦止二三人交納錢糧。

因此,康熙時期的丁數其實是一個納稅單位,誰交稅誰就會被統計進去;此外在有些地區,丁數甚至還是土地單位,這也是統計方式的問題。

清朝早期的統計,並不能反應實際的人口數目。

這就是為什麼康熙要施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原因。

既然丁數已經沒有任何統計意義,所以才要把丁銀固定下來,“其自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錢糧”。

清朝有史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其實是在乾隆六年(1741)。根據當時各地的上報:

各省通共大小男婦一萬四千三百四十一萬一千五百五十九名口。

換言之,乾隆初期人口數目是1.4億人,當然“番疆苗界不入編審者不在此例”。

總而言之,清朝並不存在所謂的人口爆炸。雖然出現了人口的高速增長,但所謂一千萬蹦到幾億式的人口增長,純屬是一個統計錯誤。



HuiNanHistory


根據當時清朝的年間的統計,在康熙時期的人口僅僅只有1900多萬,而到了乾隆年間的人口就增長到了3億左右,從康熙到了乾隆歷經了一百年之久,為什麼人口有著這麼多大的增長呢?

原因

首先我們知道在康熙到乾隆的這一段時間內是沒有賦稅,對於百姓來說,沒有賦稅的日子才是最美好的。接著在康熙年間又是引進了大量的農作物,比如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這樣當時的大環境下在土地或者山丘種植所適宜的農作物。

所以讓中國的農耕的面積從五億畝到了十三億畝,因此中國的糧食的數量也是在成噸的增長,每家每戶都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而古人的思想中,傳宗接代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當時中國的人口增長也是情理之中。

況且人口增長迅速的並不只是中國,全世界的人口都是在呈現的迅速增長的狀態,隨著隨著墨西哥的陸地棉傳入,這種棉花也是極易生存的,產量及高,當時國家極力的栽種也保證了百姓在冬天不會因為寒冷而凍死。

隨著清朝的百姓的生活水平的不斷的提高,自然人民的生活也是日益的更好,再也不會因為吃不上飯而不敢多生幾個孩子,再也不會因為家庭的貧困而將孩子送與別人,所以清朝的時期的人口也是急劇的增長。


司徒歷史


番薯和玉蜀黍!也就是地瓜和玉米!

這兩樣來自遙遠美洲大陸的農作物,為300多年前的中國人解決了吃飽肚子的基本需求。肚子飽了,才有可能繁衍後代,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我們的先人5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用作糧食。後來又引進了小麥,用以果腹。水稻和小麥再加上穀子、高粱成了我們祖先糧食的基本來源。

這些農作物,尤其是水稻和小麥,都有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生長條件要好,作物產量不高,尤其在沒有化肥的年代,它們的產量只能維持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遇上歉收,捱餓成為家常便飯。

後來,玉米來了,緊接著,番薯來了,中國人有救了!

玉米番薯最大的特點有兩個,一是產量高,二是任意種。這兩個優點都是非常符合中國國情的。

中國國情一是人口多,二是農田少。玉米番薯的優點恰恰彌補了中國國情中的缺點。玉米番薯耐旱耐貧瘠,山地坡地,紅土沙土,南方北方,刀耕火種,都能生長,都能收成。

可以說,近300年來,中國人口發展突飛猛進,和玉米番薯的推廣種植密不可分,息息相關。以至於,在大饑荒之年,水稻小麥絕收時,番薯玉米就會登場,解決災民的肚子問題。

人們為了感謝玉米番薯的救命之恩,紛紛將二者奉為神靈,供為神仙,燒香祭拜。福州烏山有一座亭子名為“先薯亭”,就是為了紀念番薯在大災之年為解救饑民立下的汗馬功勞!

這下子大家清楚了吧!中國人口近幾百年來的大發展大繁衍大增加,玉米番薯這兩個外來農作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風2008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這個問題有兩個不對

1這兩個“年間”用詞就很不準確,康熙當了61年皇帝,乾隆在位60年,這兩個年間加起來121年,再加上雍正的14年。清朝一小半的歷史過去了。

2人口統計也有問題,清朝人口統計在1734年以前一直是按“丁”算的,就是隻算要交稅的,像一家人裡的女子,小孩,老人等其實都沒算進去,所以你這1900萬起碼得乘四才差不多是真實人口。

這麼一來,有6000萬的人口基數,到了乾隆年間三個億其實也沒有那麼誇張。而且當時的條件也到了。


當時的人口激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宣佈將丁銀稅額固定,也就是說無論以後你一家人有多少男丁,只需要交夠五十一年交的稅就可以了,康熙五十一年你家有一丁,你交二兩銀子,五年後你家裡有三丁,交的還是二兩銀子,當時成年男子代表的就是勞動力和戰鬥力,既然多了不收稅那還不趕緊生?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雍正元年,開始在永不加稅的基礎上推行攤丁入畝,就是把康熙五十一年間收的丁稅分攤到全國的田畝中去,雖然朝廷收的稅並沒有少了,但是從此以後再也不用交人頭稅了。交多少完全看你家裡有幾畝地。人多力量大,而且還免費。進一步激發了百姓的生育慾望。


二鼓勵生育政策的實施

在古代當兵要人,種地要人,做生意要人,反正就是人多了好辦事,歷朝歷代唯一不變的就是鼓勵生育。古代的法定結婚年齡放到現在通通得劃到早戀裡面,不是早婚,是早戀,清朝規定男16,女14就能結婚。結了婚之後幹啥,生孩子唄,那會天一黑也沒啥娛樂活動。而且你說我就要打光棍也不行,那會都是有官媒的,到年齡不結婚就直接給你指派一個對象,必須結。

三高產量作物的引入


明朝末年,玉米、番薯傳入中國,這些高產量作物讓一畝地能養活的人更多了。小麥畝產三四百斤、水稻畝產700斤,但是玉米畝產就能達到1200斤,番薯畝產更能達到5000斤。古代又沒有計劃生育的概念,糧食多了,人自然會多。


守仁讀仁


從明末動亂到康熙初年,戰火紛飛、時局動盪,因而造成人口驟減,直到康雍乾三朝才逐漸恢復,乾隆朝人口之所以劇增主要是受經濟政策、政治環境及高產農作物的推廣三大因素的影響:


一、清初的經濟政策

自康熙朝以來,清廷為了恢復農業生產與社會經濟,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其中主要有:

1.大幅度減免賦稅。據記載,截止康熙48年,所減免錢糧共計“萬萬兩餘”;康熙49年,又再一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年而遍。”

2.把明朝宗室圈佔的大量土地退還農民,並鼓勵地方開墾荒地。

3.康熙51年,下詔以這一年的人口為固定數字徵收丁稅,換言之,此後多增的人丁,不再加賦,因此,很多謊報、隱瞞不報的人丁紛紛出來登記,使得政府登記在冊的人口數量迅速增加。

4.實施“攤丁入畝”政策,此後人口的增減與賦稅再無關聯,使得農民負擔減輕很多,人口隨之增加。


二、清朝中期以前政治環境相對安定

自康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1683年),至乾隆晚期(1795年)共計112年,全國政治環境空前統一,既無外患也無內憂,為百姓的繁衍生息創造了安穩的環境。

從而使百姓可以專心發展經濟、致力於農業生產,與此同時,抗洪賑災、治理水患的舉措也初有成效,故而,整個社會經濟得以恢復,人口數量隨之逐漸攀升。


三、高產農作物的全國推廣

我們都知道,高產易種的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在明朝時就引入了中國,但當時並未在全國進行大規模推廣與種植,到了清朝,全國推廣耕種才得以實現;此外,清政府也非常重視優良稻穀的培育,引進早稻,推廣雙季作物。

正是高產作物與優良稻麥品種的交替種植,大大提高了糧食來源與產量,養活了更多的人,因此全國人口數量可以持續增長。


總結:從康熙朝的1千多萬到乾隆朝的3億多人,人口能如此迅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疊加造成的,並非一日之功,而是花費了百餘年的時間打下的基礎。


阿中說文史


說的不好聽點,人口增長就像細菌滋生,只要環境合適,溫度合適,那就是瘋長瘋傳,具體到清朝社會,把自然界的環境轉換為社會環境的話就是玉米、馬鈴薯這些高產農作物的出現;說到溫度的話,其實就是康乾盛世的出現。(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說到盛世,它不是大風颳來的,也不是誰運氣好碰上的,這與當時康熙、雍正及乾隆時期的一系列政策有關,最基礎的就是攤丁入畝,直白點講就是廢除人頭稅,這是人口增長的政策動因。

什麼叫人頭稅,攤丁入畝之後有什麼好處呢?也就是說原來是有人就得交稅,家裡人口多,數人頭,有幾個人交幾份稅,不管這個人可不可以有固定的產出,在古代什麼才能叫固定的產出呢,當然是有地了,有地種就可以安身立命。


但實行攤丁入畝之後就不一樣了,它不看你家裡有幾個人,只關心你有幾畝地,人多地少的也不吃虧,人少地多的反而多交稅,這不止是調動普通的老百姓生產積極性的問題,因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分配是更加合理化了。

同時還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生娃兒的積極性,因為多一個勞動力,就意味著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更深入的精耕細作。人口增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玉米、馬鈴薯這些高產農作物的出現,這些農作物不但高產,而且環境適應能力極強,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大齡的山地丘陵得不到利用。

玉米、馬鈴薯的出現則使得佔國土面積最大的山地丘陵有了用武之地,極大地擴展了人們的生存空間,耕地面積也是極大增長,而開墾荒地本就需要大量勞動力,地多打的糧食才能多,這些都促使老百姓的生產生育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