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有哪些飲食文化?

晚安80702803


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地方,敦煌自古就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對吃貨來說,敦煌是吃貨的福地,這裡的美食純正又地道,融合又超越驚喜的想象。

可以說,敦煌的美食是農耕與遊牧飲食文化的融合區域;華夏飲食文化與“胡食”文化的融合區域;中西飲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區域。

但對大部分南方人來說,敦煌的美食只有四個字——大口吃肉!吃的還都是牛羊肉,聽起來有點過癮。

比如合汁,合汁是用羊肉湯將羊肉、丸子、豆腐、粉條、油泡等放在一起煮,湯汁鮮香,可以附以燒餅一起吃!

經典的羊肉合汁,濃郁的羊肉湯不過沒有羶味。把燒餅可以掰成小塊,放入湯中吃,燒餅浸入了湯汁,吃起來也是味道鮮美!喜歡湯裡的油泡,充分吸入了湯汁,和羊肉一起吃,口感軟韌!

胡羊燜餅也必須嘗試。

燜餅端上來,燜餅像是寬面,非常的勁道,配合燉的羊肉的湯汁吃,真是越吃越有味兒!

這個燜餅做法獨特,在燜之前會在面上塗油,擀薄,然後等羊肉燉的差不多,把餅放在羊肉上,澆上羊湯再進行燜制。所以餅會非常入味且勁道!還有羊肉,因為是用料長期燉出的羊肉,味道濃郁沒有羶味兒。

驢肉醬黃面是當地的特色,有不少家百年老店。

這個驢肉是單盤兒供應,然後黃面是配著香菇肉醬給我們的。驢肉有專門蘸的汁料,可以直接當凉調盤兒來吃。驢肉比較瘦,而且肉質勁道,配著蘸汁兒,一點都不油膩。

而黃面更是驚豔,麵條一方面很勁道,再加上用香菇丁、豆腐丁和驢肉丁兒炒制的醬料,入口順滑,驢肉的鮮嫩和香菇丁的鮮香混合在一起……

外皮酥脆,裡面包著爆炒孜然驢肉絲的驢肉春捲和一掃油膩的酸辣驢蹄筋兒,讓你往後日子時不時會留戀這裡粗獷、樸實的大口吃肉的愜意。


武漢壹周


敦煌屬於乾旱的沙漠性氣候,但由於緊靠祁連山,以祁連山雪水為源的黨河、宕泉河、疏勒河等流經敦煌,給敦煌帶來了豐富的地下水和綠洲農業,飲食文化極其豐富!

敦煌人的食物以農業為主,以狩獵食品為補充。

敦煌種植的糧食作物中,麥類有小麥、大麥、青稞、羅麥、蕎麥等;殼類有粟、黍、粳米;豆類有豌豆、蓽豆、黑豆、大豆、豇豆、小豆、雁豆等。

敦煌人喜歡狩獵,打野味不僅僅是敦煌貴族的消遣活動,也是他們獲取肉食的手段之一。

敦煌的油料作物有胡麻、大麻和紅藍。

敦煌還是瓜果之鄉!瓜州出密瓜已有3000多年曆史。果類有葡萄、梨、柰、果子、桃、杏、棗、胡棗、胡林子等。

敦煌人喜歡吃餅,喝粥,粥有好幾種,有漿水粥、白粥、米漿水、酹粥等。

在敦煌,幾乎每一個社會階層的人都喜歡飲酒。

敦煌招牌菜:

1⃣️、敦煌烤全羊🐐

敦煌招牌菜-敦煌烤全羊,用果樹枝來燻烤之外,一隻羊從開始到烤好需要經過3次燻烤,每次都要上自制的醬料,這樣烤出來的羊味道才好。烤全羊外表金黃油亮,外部肉焦發脆,內部綿軟鮮嫩嫩。

2⃣️、敦煌釀皮子

敦煌釀皮子,有的黃亮滑爽,有的潔白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後,其味辣涼,柔韌爽口,食用方便,味美價廉,在水裡滾沸後,將麵漿舀入一個鐵皮圓盤中塗勻,放入開水中蒸煮一分鐘,便成了釀皮子。然後將圓形的釀皮切成細長條,放幾片面筋,加一點芥茉、蒜汁、辣椒、醬油和香醋便可食用。

3⃣️、敦煌黃面

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製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下鍋煮熟的黃面絲色黃晶亮,可乘熱拌菜食之。吃起來開胃去膩。

敦煌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敦煌是件瑰寶,是中華文明一頁錦繡的華章!





江南琴寶


敦煌當地美食以麵食為主,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敦煌美食。

驢肉黃面

所有去過或生活在敦煌的人都會提到一個美食叫做驢肉黃面,敦煌老字號有三家,就是順張,達記,卜記。

從驢肉黃面的名字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美食就是兩部分,一個是驢肉,一個是黃面,其實驢肉和麵是分開的。

驢肉是用特殊調料醬的,味道很贊。

黃面則選用小麥粉配以沙漠鹼性植物,經拉麵師揉、撬、甩條等多種工序製作而成,煮熟後的麵條略顯黃色,再澆上秘製的滷汁,味道非常贊,面很勁道滑溜。



中醫認為,驢肉性味甘涼,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功效。這道美食吃起來開胃解膩,清熱解煩,令人食慾大增。

其實在敦煌莫高窟就有156窟的宋朝壁畫上就有製作黃面的生活場景,從此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推薦一家老字號,大家可以去品嚐一番,順張黃麵館創始於清朝末年,是敦煌唯一的一家傳承五代的百年老店,被敦煌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杏皮水

杏皮水是敦煌當地招牌飲料,用當地的李廣杏作為原料,用杏皮熬製而成,冰鎮之後酸甜可口,十分解渴。



有豆漿那種杯裝的,也有的店家自己熬製的,用大杯裝的。

敦煌手工臊子面

臊子面是敦煌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



臊子面在敦煌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會有。

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

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

麵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

相傳,蘇東坡做官時,特別喜歡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讚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關於“長命面”後來改稱“臊子面”,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戶人家娶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媳婦。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為一家人做了一餐麵條,全家吃後無不稱讚好吃。



後來,她的小叔考中了官位,請好友到家裡作客,便請嫂子為好友做出最拿手的麵條款待客人,大家吃後都讚不絕口。

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為這種“嫂子面”上必須加臊子為澆頭。所以人們也把它稱作“臊子面”。

如在生日做壽時必吃外,或每遇婚喪喜事,或逢年過節,敦煌人都要以它來款待客人。


老張的貓


敦煌的飲食文化還是不錯的。

之前去過一次大西北的旅行,其中一個站就是敦煌。除了對那邊的景色記憶深刻之外我還對那邊的兩道美食有很深的記憶。

其中一個就是驢肉黃面,當時我記得應該在敦煌市西大橋那邊,好像是好像是農貿市場來的,在那邊有一家點做得真的好吃,在敦煌的驢肉就不用說了,那邊就行著一句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那個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錢,柔性十足,香味溢口,真的是開胃加膩,驢肉黃面號稱中華一絕不是吹的。

另外一個就是烤全羊了,敦煌人喜歡吃肉類食物,無論是牛羊還是雞都很喜歡。烤全羊外表看起來是金黃油亮的,外部的皮肉是很脆的,內部的肉是綿軟鮮嫩。對了烤全羊是敦煌那邊的招牌菜哦!






青葉竹者


來敦煌一定要品嚐敦煌《雲水聚》餐廳的特色丟面,麵粉採用當地種植小麥,傳統磨面工藝,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在莫高窟256窟(宋)代壁畫中就有丟面場景,距今 1500年以上的歷史,所用肉食都是公司專業養殖,魚採用野麻灣泉水野生草魚!無汙染無公害蔬菜種植!歡迎品嚐


強壯的螞蟻75097048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歷史上,它是中原通往西域、乃至歐州的惟一通道,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古老文明的匯流地,也是西域民族集散的大舞臺,充滿了異域風情和古老的傳說。

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特色名吃,也被譽為“中華一絕”,在敦煌城內很容易找到。驢肉黃面的特別之處,在於“驢肉”和“黃面”其實是兩道分開的菜—— 一盤單獨的驢肉再配上主食黃面。

在敦煌,對吃流行一句話: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也就是說,在沙漠邊緣的敦煌城,最好吃的是驢肉。值的一提的是,醬驢肉、驢肉火燒、爆炒驢皮等驢肉特色菜也值得品嚐。

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敦煌的黃面好吃,主要在於香菇汁做得好。這香菇汁是用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帶著湯汁,豆腐切成小塊小塊的,有點硬度,也有些嚼頭。湯汁澆在黃面上,散發著一股醇香肉膩和香菇甜味,聞著那味道,食慾突然大增。

杏皮水

杏皮水是敦煌當地特色的飲料,與酸梅湯有些相似,但口感要較為柔和一些,是當地人家家都會熬製的飲品。

杏皮水以敦煌特產李廣杏為原料,酸甜之間又有杏的香味。尤其是冰鎮過的,在炎熱的氣候中來一杯,解暑爽口。

李廣杏,是甘肅省敦煌市特產。其名稱來源於飛將軍李廣的傳說,得益於當地氣候地理條件,以味道鮮美可口而聞名。

臊子面

臊子面是敦煌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敦煌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敦煌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敦煌菜有其獨特的特點,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菜品素以講究自然之色,自然形態、自然之味。

(二)調味則以五香奇特、五味見長。注

(三)崇尚現代健康理念,秉承綠色、清淡。

(四)麵點和菜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五)注重菜餚的造型與盛器的結合。

(六)菜餚的可食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

(七)麵食花樣繁多,製作工藝獨特。


你好甘肅


只有驢肉黃面


狼圖騰29157514


天女散花

敦煌美食天女散花 融匯莫高窟藝術。

主打:麵粉

特點:融會莫高窟壁畫中眾多天女形象而創制,以天女散花為背景,烹調方法以炸為主。此道菜點也曾多次獲得各項國內外大獎。

依據:天女也稱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在石窟中有很多飛天的形象,千姿百態,嫵媚動人,有的飄於空中,有的手託花盤在拋撒花朵。

敦煌烤全羊

穿越時空,夢裡何處是故鄉! 敦煌當地人喜食羊、雞、牛肉,對面食製作尤其講究。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香味溢口;敦煌手工臊子面,切面講究,拌湯鮮美,百吃不厭;但最有名還要數敦煌釀皮子,其味辣涼,柔韌爽口,是不可不嘗的美味。敦煌飲食的另一特點是川味,尤其是在夜裡,街邊隨處可見麻辣燙的小攤。陽關東路的沙洲夜市內有風味小吃區、農副產品區,可以品嚐到各種甘肅風味麵食,烤肉等,價格便宜,而且連附近的小巷也很熱鬧。如果想找一個相對清幽的地方就餐的話,可以到鳴山路飛天賓館附近,那裡有不少中西餐館,價格適中,飯菜可口。敦煌招牌菜"敦煌烤全羊敦煌烤全羊"

敦煌釀皮子

介紹: 敦煌釀皮子有的黃亮滑爽,有的潔白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後,其味辣涼,柔韌爽口,食用方便,味美價廉,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快餐。釀皮子是一種麥面製品,製作工藝極易掌握。方法是先將優粉加水和勻,然後將麵糰置入清水中翻攪抓揉,使麵粉中的澱粉與蛋白質充分分離。溶解於水的麵漿,便是加工釀皮子的成料了。在水裡滾沸後,將麵漿舀入一個鐵皮圓盤中塗勻,放入開水中蒸煮一分鐘,便成了釀皮子。然後將圓形的釀皮切成細長條,放幾片面筋,加一點芥茉、蒜汁、辣椒、醬油和香醋便可食用。敦煌釀皮子

敦煌黃面

介紹: 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製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操作也非常不易。只見拉麵師傅雙手舞動著一塊淡黃色的麵糰,時而抻拉成長條狀,時而旋轉擰成麻花狀,象變戲法一樣,將一團足有七、八斤重的麵糰拉成一把細粉絲樣的麵條。下鍋煮熟的黃面絲色黃晶亮,可乘熱拌菜食之。吃起來開胃去膩,清熱解煩,令您食慾大增。莫高窟宋朝壁畫上就有製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其歷史悠久。敦煌黃面

手工臊子面

介紹: 手工臊子面面遠近聞名,它切面講究,拌湯鮮美,配料新鮮,色、香、味獨特,使當地人百吃不厭。它的每道工序都很講究,面可擀得薄如紙張,切面可達細如繩線,臊子湯可葷可素、可辣可酸,配料全是本地特產,每家都會做,尤在過年過節或家有貴客時更為上等飯菜。手工臊子面

炸油糕

介紹: 炸油糕在油麵中包入冰糖、白糖、玫瑰香精、核桃仁、芝麻等加工成小圓餅。然後在油鍋中煎炸後即可食,吃起來香甜酥鬆。

炸油糕

瓜州三絕

介紹: 飲鎖陽酒,品瓜州瓜,食雙塔魚,已成為安西飲食文化之歷史源流。鎖陽酒以鎖陽城出產的名貴藥材鎖陽精心炮製,具有固精壯陽,補血益氣之功能;瓜州出密瓜已有3000多年曆史。周穆王宴請西王母及諸侯即有瓜州密瓜;雙塔淡水魚肉脂細嫩爽口。此三物並稱"瓜州三絕"。

瓜州三絕


雪滴美食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已經經歷了2100年的滄桑歲月。敦煌飲食源遠流長,與民俗風情相映成輝,共同構成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

驢肉黃面 當地人們以驢肉為副食料、黃面為主食料的一種配套吃法,吃起來美味可口,俗稱“驢肉黃面”。據傳,來之於唐代敦煌的民間美食,具有補氣養血,保健益神的功效。敦煌民間諺語有云:“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要長壽,吃驢肉;要健康,喝香湯”。改革開放後,敦煌醬驢肉逐漸為遊客所親睞,成為“中華名小吃”。開鑿於公元十世紀晚期的莫高窟256窟宋代洞窟中就有拉麵的壁畫,敦煌拉麵這一傳統的飲食的工藝流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

胡羊燜餅 古代敦煌為少數民族遊牧之地,人們統稱他們為“胡人”。隋唐以來漢文化和胡文化(少數名族)相融合,成為敦煌飲食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以胡人的膳食習俗做法而演變得名,煮羊肉和麵餅的燜燉相煎,實屬一道敦煌美食,是敦煌特有的民間小吃。

紅柳撥疙瘩 古時敦煌沒有煤炭,為了生火取暖和燒鍋做飯,每家每年必須到戈壁灘刨挖紅柳根枝,俗稱“刨梢子”,用以解決生活燃料。打柴人自帶麵粉取現場水和麵,用紅柳條撥面下鍋,形如“小魚兒”,人稱“撥疙瘩”。敦煌民間的一種便捷小吃,製作簡單,方便實惠。它是敦煌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獨創的一種特色小吃,有幹拌、燴、炒多種吃法。

另外,敦煌三大宴

“敦煌宴”、“大夢敦煌宴”、“敦煌樂舞宴”更是名揚天下。融合了敦煌文化和當地特產中的精華,填補了敦煌學關於敦煌飲食文化方面的空白。

如果你走在敦煌的大街小巷,撲面而來的便是陣陣誘人的清香馥郁……

△驢肉黃面

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煮熟後,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別具風味。(黃面一盤不足 10元,驢肉論斤賣)

△敦煌臊子面

敦煌臊子面是一種麥面製品,麵粉加水和勻擀薄,切成長條煮熟。再將面挑入精心製作的臊子湯中,即成一碗難得的美食。臊子面面條細長而勻稱,加之湯的味道鮮美,吃上一碗使人頓消飢餓疲勞。

△漿水面

敦煌八大怪之一。漿水面先要製作漿水,手工麵條煮熟後,涼開水浸過盛入碗內加入漿水,澆上熗過的油蔥花,撒上芫荽末,即成漿水面。

△釀皮子

敦煌釀皮子是一種麥面製品,將餅狀的釀皮切成細長條,放幾片面筋,加一點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佐料後,柔韌爽口,食用方便,是敦煌極為普遍的一種民間小吃。

△泡兒油糕

泡兒油糕是敦煌賓館根據民間傳統方法創出的一種風味食品,因其色澤黃亮,表面膨鬆如輕紗,結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泡兒油糕是從唐代“見風俏”演變而來,最初流行在宮廷宴席上。

△羊肉粉湯

羊肉粉湯是敦煌傳統小吃。先以溫火熬煮湯汁,食用時加入適量香料,再將熟羊肉切成薄片與涼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湯,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蔥、辣椒末等。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膩。


贛南客家


在敦煌,有著桃源仙境的的風光,有著千奇百態的壁畫,有著旌旗漫卷的征途。多少人的生死、離散、夢想,都在此破碎、沉澱、作古。此間奇偉奧妙,縱然將東西方文獻盡數,亦不能參詳。然而,有一個簡潔、輕巧又愉悅的體味敦煌的捷徑,讓人食指大動於當下,意猶未盡於中止,心馳神往於日後,那就是——敦煌宴。

餐盤出山水,珍饈化傳奇

在敦煌賓館中餐廳,一盤盤巧奪天工的敦煌宴映入眼簾。與其說這些是菜餚,不如說這是一張張敦煌明信片。敦煌宴的菜餚範圍廣泛,有以敦煌勝古蹟、自然風光做題,有以敦煌石窟壁畫、歷史典故做題,有乾脆以敦煌雅丹奇觀做題。

形色俱佳、精緻典雅的菜餚似從畫中“走出”,整齊排開。九色神鹿、絲路駝鈴、陽關三碟、樂僔珍菌、胡人烤飯、月泉蝦仁、鳴沙燒麥、荷香羔羊、玉關有合、石炙脂玉、漿水素燕、敦煌花饃……無論菜名還是菜式的賣相,讓人彷彿置身於古絲綢之路上。

以絲路駝鈴為例,此菜構思創作於敦煌壁畫中的張騫出使西域圖,駝體部分用外形酷似駝茸、水發上味後的祁連山野生猴頭菇拼制而成,希望以此表達出對絲綢古道開拓者的緬懷,對今日絲路能重煥生機的期待。

與描述大開大合、壯麗奇偉的風光和古蹟不同的是,九色神鹿、三兔藻井取自莫高窟壁畫,莫高窟壁畫或許穿越千年殘破舊損,但敦煌宴卻活色生香、入口入心。

絲路取材,絲路成菜

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駱駝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在戈壁沙漠中長途跋涉,主要憑藉那四隻堅實的駝掌。駝掌即四隻大似蒲團的軟蹄,它是駱駝軀體中最活躍的組織,故其肉質異常細膩富有彈性,似筋而更柔軟,營養價值很高。但駱駝壽命長,一般很少宰殺,所以駝掌很難尋覓。駝掌寶貴,歷來就與熊掌、燕窩、猴頭齊名,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

在傳統菜餚中,扒駝掌的製法比較常見,但較為甜膩,並不符合西北的口味偏好。在敦煌宴,“雪山駝掌”創造性地把駝掌與壯闊風光結合,色澤分明,造型美觀,口味鹹鮮微辣,一舉兩得。

蛋清製成高麗糊做雪峰置於盤中,再把煮熟去骨的駝掌切成片放入雪峰之間。肉片放置在“路”的拐彎處,筋片撒在“路面”上,宛如駱駝行走過的蹄印。然後用鮮湯、佐料澆在肉筋上即成絲路駝掌,因有雪山相伴。此菜雪山潔白,絲路彎彎;駝掌筋爛,肉酥可口,色澤淡黃,晶瑩透亮,味道鮮美。

除了駝掌,上到羊肉、驢肉,下到桃幹、大棗,遠到祁連山的松茸菌、草菇、杏鮑菇、蟲草等,近到家常青菜、蔬果,無一不取自絲路。敦煌宴取材於絲路,又在餐桌上重塑絲路,其工奇,其思妙。

東西方雜糅,官民間取長

敦煌是“西域三道”交匯的樞紐咽喉,與西域各民族多有往來,由此各民族也將他們的飲食、口味、烹調手法帶到了敦煌。南方的米飯、茶茗,北方的粟米飯、散子,西域的胡餅、烤餅,印度的糖,以及烹、炒、炸、烤、蒸、榨等這些敦煌常見的食品和烹製手法,都反映著敦煌飲食中西兼容、四方福輳的特點。

除了東西方融合,敦煌宴還有著官民結合的特色。為了追尋古代絲路風韻,席間仿古代敦煌官宴舊習,專門有敦煌古代樂舞的表演,與宴會相映成趣,使人賞心悅目。

敦煌當地人喜食羊、雞、牛肉,對面食、小吃製作尤其講究。敦煌宴除了吸收官府菜的精緻、大氣,也廣採民間小吃的奇趣、爽利。

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香味溢口。敦煌手工臊子面,切面講究,拌湯鮮美,百吃不厭。敦煌釀皮子,或黃亮滑爽,或潔白如玉,其味辣涼,柔韌爽口。炸油糕包含玫瑰核桃仁芝麻等,香甜酥鬆,甜而不膩,回味無窮。

一千年歷史與三十年面壁

敦煌至今仍舊保留著古代飲食文化完整而豐富的史料,這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古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縣榆林窟等洞窟內保存有近7萬平方米的壁畫,古敦煌郡境內及周邊地區出土了5萬卷古代遺書和2萬枚漢晉簡牘,這些壁畫和遺書等有相當豐富的飲食烹飪文字和圖像記載。

但鑽研千百年敦煌的敦煌學中飲食文化在三十年前仍是空白。敦煌人從零開始,從三十年前,開始了敦煌飲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在成千上萬卷遺書中查閱有關飲食方面的各種材料,這些資料所記載的飲食資料非常豐富,真實的記錄了古代敦煌人從飲食原料、食物結構、食物加工、飲食品種、飲食風俗等方面的內容。

這些飲食內容東西薈萃,農牧結合,既反映了中原漢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又吸收了西域及周邊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從而形成了鮮明的敦煌地方特色。另外,敦煌石窟中55000多平方米的壁畫上,形象地繪製了飲食製品,歌舞宴會的場景,與遺書飲食記載相互印證,使敦煌宴的創制成為有本之木,有水之源。

在對敦煌及周邊地區的名勝古蹟、自然風光、歷史典故、民間傳說、遺書藥膳、食療養生、傳統小吃等為背景和依據,充分利用本地原料和外來的各種食物原料,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獨創烹飪技術,吸收烹飪精華,合理搭配營養,不斷的廣開思路,開拓創新,經過反覆研究探索,反覆實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經過幾代敦煌廚師的共同努力,終於製作出了文化內涵豐富,造型逼真。

配料精細,營養豐富,集色、香、味、型於一體的敦煌宴。從製作工藝、菜品組合、營養搭配、歌舞音樂都進行了精心設計,給人以高層次的餐飲文化藝術享受。

菜餚立足於敦煌風味特色,融合百家之長,充分展示了敦煌藝術,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審美意識、文化蘊含。品味敦煌宴,總有那一剎那,會恍神置身於千難萬險的絲路旅途,穿越進漫漫歷史長河的久遠敦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