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八大碗”到底是從哪出來的?

配音一張偉


關於農村的八大碗,是指民間辦喜事(不包括白事在內)時,來慶賀的親戚朋友及各方來賓所俱備的慶筵酒席桌上的八大硬碗葷菜。和它相混的有酒,有湯水。八大碗必須是和八碗湯相配的。即出一碗葷菜上一碗湯。八大碗是廚師用各種肉類做成裝碗,或下裝乾菜做底,用籠蒸熟後,再倒扣盤子中端到桌上。

其八大碗即講有硬碗有湯循環上桌,非指南方大部省份的全部硬碗,吃完後再上盆湯。

八大碗與地方民俗,氣候和飲食文化有關。它的特性即是吃一碗硬(稠)的,喝一碗稀的。既潤腸胃又起到暖身作用。

所以說,八大碗來自中原和北方。它適應北方民居生活的自然特性。而吃大米的地區則做法和吃法不同於中原及北方大部地區。象四川,雲貴,兩廣等,大多是一桌先上一二十個硬碗(裝半碗),大家開吃,吃完後再喝盆湯。這不符合八大碗的象徵意義。南方的硬碗以辣,幹,燥為主,而北方則以溼,潤,津,甜,香,醬,鹹,平等色,樣,味。並隨即配以湯飲以適應氣侯和腸胃滋潤的需要。

八大碗在北方也呈現各有不同的特色及味道。但宗旨是不違背稀稠搭配之理。

八大碗,據說在唐宋時期,豪門已有使用。明清時已盛行民間而相傳至今。

八大碗,既是民間的一種喜席禮節,也是一種歡樂,盡意和家庭顯示的體現,象徵著榮華與富貴。在古代,八大碗不是家家都做的起的。一般人家喜筵上,硬碗出五至六道者廣多,多以加湯充席間。若是富貴人家,除八大碗外,還會加菜加湯以盡顯風光之象。

中原傳承下來的八大硬碗,一般不包括整雞整魚。民間俗稱:頭碗雞子二碗魚,三碗再上大肉皮(指紅燒肉)。也就是說,真正的席間飯是從上大肉皮(紅肉)開始的,之前是飲酒划拳的階段,飲酒時,一般桌上有四葷四索四乾果四水果及門碟八個(瓜子及糖果)等十六個菜碟用以喝酒之就用。等開飯時,撤下下酒菜,抹桌再重整杯盤而進入正式待客吃飯時間。

八大碗的順序是:雞子,魚先上(不算八碗之列)。然後依次是紅肉,羊肉(多為假羊肉),排骨,丸子,肘子,鴛鴦(兩樣配),大米(甜,不算八碗之列),渾肉(雜)或方子肉(一整四方塊紅燒肉),酥肉等,紅肉為頭,酥肉為尾。中間上一碗稠的加一碗湯,鹹對鹹湯,米對甜湯,湯的類別多種多樣放什麼肉,腸,肚,菜的都有,最後一碗是鹹雞蛋穗湯(配多種菜及醋酸等)。俗稱滾蛋湯,意即為最後一碗,吃了不用問還有沒有了,見雞蛋湯喝了成走人啦,這樣比較體面些。

很多酒席路數今就不再敘述了。


福自福地來wjf


不知道你的“從哪出來的”是什麼意思?估計你是想說“是怎麼來”的吧?



“八大碗”在不同的農村地區都有不同的來歷。這種來歷都來自不同的傳說。譬如,承德地區的“八大碗”來自於滿族,因為滿族人在待客時喜歡將食材用“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的烹飪手法做成。許多人在品嚐了這些菜餚之後感覺很好吃,於是,便在民間地區流行起來。


而滕州“八大碗”則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孟嘗君,傳說孟嘗君喜歡研究各種食材,並做各種烹飪嘗試,於是,“發明”了“八大碗”。後來,康熙下江南時途經滕州,品嚐了這“八大碗”後感到滋味鮮美,於是,親自定名這“八大碗”為“八碗席”。

而在安徽,“八大碗”的來歷則另有一種說法,說是在宋元六年的某一天,蘇東坡與米芾結伴出遊,在半道上遇到一戶人家,院中飄出陣陣“異香”。這讓蘇東坡和米芾很好奇,決定進去一探究竟。進到院中後才發現這家農戶正在招待客人,院子當中放了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放了八碗菜,這香氣就是從這八碗菜中飄出的。主人很好客,看到蘇東坡和米芾後很高興,連忙邀請他倆一同就餐。於是,蘇東坡與米芾也不客氣,坐下就吃。在吃過這八碗菜後,蘇東坡對這八碗菜讚不絕口,隨口而出“八大碗”。因此,這八碗菜便有了“八大碗”的說法。

當然,其它地區或者民族都有“八大碗”,它們的“說法”來歷各不相同。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但不管怎麼說,“八大碗”在過去的時候,成了許多農村地區待客的“標配”。在我們這裡就有“待客要擺‘八碗四’,免得客人吃不飽”的說法,當然,我們這裡的“八碗四”是指“八碗菜再加四碟菜”,共12個菜。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之,“八大碗”的來歷在各個地區是不同的。但是,濃濃的鄉情和菜香是相同的。不過,在今天,“八大碗”已漸漸走下了餐桌,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洋菜”,這會讓許多有懷舊情懷的人很是失落。但歷史在發展,能有什麼辦法“挽留”“八大碗”呢?


老胡說三農


相傳八仙過海,在東海與惡龍鬥法,八仙與惡龍鬥得不分上下,從黃昏打到黎明,又從黎明打到黃昏,八仙與惡龍鬥了三天三夜,也分不出高低,於是提出雙方罷兵休息再鬥。

八仙此時餓得前胸貼後背,在看看四周茫茫海灘,無一吃的,最後大家推選出曹國舅去人間弄點吃的,也只有曹國舅才知道哪裡有最好吃的,畢竟是有身份的人。

曹國舅平時吃慣山珍海味,他這次決定到農家看看是否有吃的,當他飛過一戶農家房頂時,飄來一陣香味,直逼餓的咕咕叫的曹國舅,他在房頂上往下看,好傢伙!八個人圍著一張四方桌子坐,那菜怎不叫曹國舅流口水,八個大碗裡的菜,讓身為皇親國戚的曹國舅都不得不流口水,下面的人猜拳行令吃得無不高興。

於是他施法定住八人,把七個葷菜拿走,但剛要出門想起何仙姑不吃葷,最後把那道素菜也拿上,八仙吃得津津有味,點贊不已,最後在吃了八大碗後,體力充沛終於打敗了惡龍,東渡成仙。

成仙后的八仙任然忘記不了八大碗,每次到人間當值總不忘託夢讓人擺上八大碗,久而久之八大碗變成神仙和大眾們的菜譜。





說事鄉村


農村的"八大碗“到底是從哪出來的?這個還是和八仙過海的傳說有關。

相傳,八仙過海時惹怒了龍王,由於是在龍王的地盤和龍王幹仗,龍王佔有地利之便,所以八仙並沒有討到便宜。八仙和龍王大戰了八天八夜後,個個感覺腹空如也,如是就休戰,因為誰也沒有討到便宜。


休戰後的八仙,商議分頭尋找食物,哪知這是海邊,非常荒涼,哪裡有食物,八仙除了曹國舅以外,個個敗興而歸。原來他們七個都是在海邊尋找食物,只有曹國舅一人不辭勞苦跑到內地。忽然前面遇到一戶農家辦喜事,曹國舅立馬變身成道喜之人前去,只見農家擺滿桌子,每桌八人,菜品非常之豐富。

國舅爺想,我平日宮延菜都吃膩了,今天倒是要試下農家菜,忽又想起還有7位捱餓的仙友,於是就採帶了7樣菜,偶然又想到何仙姑不食葷,就又帶了個青菜豆腐,剛好不多不少就是八味菜。帶完菜後,國舅爺留紙一張:"國舅爺借菜八碗,日後定當圖報”。之後人們為了得到八仙的照顧,把桌子改名叫八仙桌,食八菜。農村的八仙桌和八大碗就是這麼個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