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的主因是什麼?

沛沛p


大敗的主因出在袁本初自身身上且也出在曹操自身身上,為何這樣說呢?

1,人們常常對大敗的人是有過於偏激的成王敗寇觀點,使得本來算是一代梟雄的袁本初變得在敗局下一無是處;都不知袁紹當年擁有四州之地,勝利在望時的天下威名之氣象.卻不知成敗關鍵,在與誰握準了時機?時過境遷耳.

2,就像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的曹操卻在赤壁一戰又敗給了周瑜。難道因打敗袁紹而便比袁紹優秀的曹操,便因為自身在赤壁失敗,就在自身優點上比不過劉備周瑜孫權嗎?其關鍵原因在於"天下司機"四字,誰能真正握住各自所獨有的時機,成敗就在時機機遇當中。

3"時機"是天下大勢中最難得的機遇,且常常隱藏在最容易讓滿以為是機會的時機之外,而且會不斷變化,官渡袁紹敗給了曹操,赤壁曹操敗給了孫劉,夷陵劉備敗給了陸遜,"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千古英雄。"英雄成名於守時,趨時,造時,借時,逢時.然始終無法擺脫在壽命人情面前對其命運的約束,從而在時間競賽中新生群體對舊群體的革新便是必然.

曹操能火燒烏巢,不在於像電視裡說的那樣曹操有十勝勝於袁紹,而在於曹,袁兩軍在僵持狀態下,兩人的時機趨勢的設定不同,曹操已經接近糧絕狀態,若不盡早結束戰爭,曹操的時機就會失去,從當時的情況來說,曹操在個性上十勝的優勢,在對抗袁紹個性上十敗的劣勢,顯然沒有得到好骨頭吃;而袁紹這邊兵精糧足,久耗的實際優勢,在長久作戰上擁有時間上的時機之利。恰在此時,關鍵就在於誰能握準時機,紹過於注重自己的久耗優勢,從而忽視謀臣為他推薦的趁機攻擊許昌;曹操則已經被逼無奈,且身下謀臣與猛將未能讓十勝優勢的曹操獲得新的妙計;恰是許攸,這個外來謀臣,在曹操生死攸關之際,給曹操送來了時機,被逼無奈的曹操也只能是硬著頭皮試一試,因為這是不試也得試,試也得試.從而火燒烏巢,打敗了袁紹。

後來曹操的失敗,火燒赤壁;劉備的失敗,火燒夷陵;這拜"火"所賜的良機,都讓弱的一方勝,強的一方敗。這並非簡簡單單的某一個人的原因,而在於強的一方,更難於比弱的一方更能夠齊心協力的抓住這"天機\

軸心時代講堂


最主要的原因是袁紹任人唯親,而曹操能任人唯賢,眾所周知,官渡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這場戰役不單比拼的是雙方的實力,而且還比拼的是智謀謀略。曹操面對強敵,鎮定自若。曹操與袁紹不同的是,曹操能虛心採納謀士的意見。他的軍師荀彧說,從古今成敗的事例來看,如果一方確實有才智,哪怕力量再弱小,也定能從弱變成強,假使一方並非有才智的人,即便力量再強大,也定會從強變成弱。劉邦,項羽的例子,不就很清楚嗎。如今和主公您搶奪天下的,只有袁紹……在荀彧看來,袁紹好幾個方面都不如曹操,沒有什麼強大的。作為鬼才郭嘉更深入地作出分析,他說了袁紹有十條必失敗的原因,而曹操有十條必勝利的理由。比如袁紹僵化守舊,而曹操則不然,靈活自如等。在強敵來臨的時候,曹操聽取了謀士們多方面的建議,大大鼓舞了士氣。200二月,袁紹在公開發表討伐曹操的檄文以後,派遣顏良,淳于瓊等人向南攻打白馬,並且聚集十萬大軍於河北前線,意欲渡過黃河,直取許都。曹操準備從官渡率兵北上以解白馬之圍。荀攸建議他說,正面迎於我們十分不利,可分散敵人兵力,再乘其不備,突然襲擊白馬,可一舉拿下。最終聲東擊西,取得了勝利。之後又誘敵上鉤戰於延津,白馬、延津戰役也就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這以後,雙方處於對峙相持階段,當時局勢對曹操很不利,可謂兵少糧缺。曹操就寫信給荀彧向他諮詢意見,荀彧勸他一定要堅守官渡,堅持到底。曹操聽從了,並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有不小的成績,比如實行了新的賦稅制度等,還讓工匠造了“霹靂車”,殺傷力極大,還常常派小部隊去襲擊袁紹軍隊供應線,後來又出奇制勝燒烏巢,袁紹慘敗。


歷史凌煙閣唐儉


官渡之戰袁紹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還會失敗呢?

小編覺得這是袁紹的性格問題造成的,袁紹性格比較優柔寡斷,有婦人之仁,遇事猶豫不決,使他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戰機。最搞笑的是,有一次曹操打了劉備,劉備向袁紹求救,袁紹以小兒子生病沒有心情救,就看著劉備捱打。他謀士田豐幾次勸袁紹出兵襲擊曹操後方,袁紹總說小兒子病還沒好,不願出兵,氣得田豐大罵袁紹“這麼好的機會都錯失了,就為了兒子生病,真是婦人之仁!”

官渡之戰開始,袁紹帶著幾十萬的兵來打曹操的時候,曹操手下都覺這場戰爭是打不贏的,勸曹操避其鋒芒,但是曹操堅決要打。因為他實在太瞭解袁紹的個性,知道的袁紹心胸狹隘,目光短淺,不善用人。

性格決定命運,命運決定人生,袁紹這樣性格的人,是導致了他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


那些年看過的歷史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的主因是什麼?在我看來,可以非常簡單粗暴的歸結為,他遇到的對手是曹操,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在官渡大戰開打之前,袁紹已經大兵壓境,此時又傳來一個雪上加霜的消息,劉備在徐州殺了曹操的心腹車胄,背叛了曹操。為了防止腹背受敵,曹操準備先去攻打劉備,平定徐州。文臣武將們大多都反對曹操的做法,認為大戰在即,主要的敵人是袁紹。曹操說,劉備是人傑,此時不除,必為後患。袁紹多謀而寡斷,見事遲,我們打完劉備班師回朝,他也許才能反應過來。事實正如曹操所料,曹操打完徐州,招降關羽,趕走劉備,袁紹才反應過來,失去了偷襲許都的最佳時機。



官渡之戰的揭幕戰是白馬之圍,白馬就是今天河南滑縣一帶,袁紹派大將顏良領軍前去攻城。曹操為了解白馬之圍,親自率兵北上,在延津做出一副要偷襲袁紹的姿態,袁紹抽調兵馬到延津迎擊曹操,結果曹操一個轉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馳援白馬,給白馬的顏良打了個措手不及,袁紹軍大敗,顏良也被關羽斬殺。解了白馬之圍以後,曹操並未做停留,而是向西進軍,袁紹不甘心,派文丑、劉備前去追擊,結果又被曹操打了伏擊,袁紹軍又一次大敗,文丑被殺。袁紹開局不利,接連損失兩員大將。曹操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而是收縮兵力,退軍官渡,等袁紹來決戰。



袁紹來到官渡,與曹軍對峙,袁紹軍築起高臺,土山,從高處往曹營射箭,曹軍則用投石機回擊,兩邊互有傷亡。對峙時間越長,曹操就越感到乏力,這時候完全是比消耗的,曹操糧草輜重不如袁紹多,後勤補給也沒袁紹充分。曹操見戰事一直也沒什麼進展,長期消耗下去,軍馬困頓,不能持久,於是就產生了退卻的念頭。這時候荀彧前來勸阻,說昔日漢高祖劉邦與項羽對峙於滎陽,都不肯先退,先退的必將陷入失敗。您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扼住敵人咽喉半年,我方吃力,對方也好不到哪裡去,現在正是用奇謀的時候,怎麼能退兵呢?您身後就是許都,還能退到哪裡去呢?於是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繼續堅守。轉機不久就到來了,審配以為許攸不法,逮捕了他的一家老小。許攸怒叛袁紹,來投奔曹操。曹操知道許攸來投,鞋都沒來得及穿,就出去迎接。許攸也因此非常感動,獻計曹操襲取袁紹軍糧草重地烏巢。曹操親自率兵前往,鎮守烏巢的是袁紹的大將淳于瓊,此人酷愛酗酒,一喝就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袁紹用人不察,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給他,結果可想而知,烏巢糧草被盡數燒燬,袁紹軍心開始潰散。



在是救烏巢還是襲擊曹軍大本營的問題上,袁紹軍的大將張郃與謀士郭圖出現分歧,張郃認為曹操大本營非常堅固,久攻不下,一時半會兒拿不下來,此時曹操人本正在烏巢,他用兵如神,淳于瓊必不能抵擋,應該先救烏巢。郭圖則持相反的意見,結果袁紹聽從了郭圖的意見,讓張郃率兵襲擊曹操大本營。結果就是郭圖計謀破產,他為了轉移袁紹注意力,竟然誣告張郃對袁紹軍的失敗感到高興,而且對袁紹本人出言不遜。袁紹聽後大怒,要將張郃治罪,張郃也因此臨陣投降曹操,當曹操從烏巢回來以後,得到這個意外驚喜,更是親自下馬迎接張郃,張郃見到此情此景,也心悅誠服的歸降。


綜上所述,袁紹用人不當,錯用淳于瓊守烏巢,內部班底不團結,相互攻訐,造成許攸叛逃,將重要的軍事部署透漏給曹操,又由於偏聽偏信,更是逼反了自己的大將。反觀曹操,以誠待人,知人善任,上下一心,共同抵擋敵人。整個官渡之戰,袁紹是完敗的。他失敗的因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是他本人和曹操差距太大,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鄭多維


第一輕敵冒進,袁紹自以為兵多將廣,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最開始派顏良文丑折了些人馬,之後又傾巢出動,仍舊沒有吸取兵敗的教訓,結果兵敗。

第二內部不和,袁紹雖然謀士眾多,但每個人都有性格缺陷,彼此勾心鬥角,互相拆臺。審配逢紀料理後方,許攸家人犯了法,二人將其家人下了大獄,許攸見家人被捕,計策不被採納,叛變投敵。而在袁紹死後,袁家兄弟徹底決裂,帶著自己謀士軍隊互相殘殺,給曹操統一北方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第三主帥昏庸,袁紹好大喜功,無法聽從正確建議,先是軟禁沮授,然後把田豐下獄,不聽從許攸的計策,導致對方叛逃曹營火燒烏巢。面臨糧草燒光的情況下,聽從郭圖建議攻打對方營寨,失去了扳回敗局的最後機會。


艾斯帝凡斯


出了叛徒,把軍糧資重佈防給洩露了,古代沒糧自然軍心不穩,兵敗如山倒,後期幾個兒子內訌,集團內部分成了幾派,不能團結一致。


電子達人diy


資治通鑑對袁紹評說得很明白:好謀無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