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磚家
後周世宗郭榮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並最終繼承皇位,成為五代十國曆史上最英明的一位皇帝,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壓根就沒有宋太祖趙匡胤的戲份,五代十國將在他手中結束,甚至燕雲十六州也有可能收回。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郭榮終究還是死得早,在他去世後第二年,趙匡胤就發動陳橋兵變,奪了他兒子的江山,建立北宋。趙匡胤算是一個比較厚道的人,為收兵權還弄出個杯酒釋兵權,而不是直接殺功臣,那麼他對郭榮的兒子們如何呢?
郭榮一共生有七子,但很不幸,老大、老二、老三都死於非命,當時郭榮和養父郭威都是後漢的將領,郭威更是後漢最主要的將領。所謂功高震主,郭威並不受後漢隱帝劉承佑的信任,劉承佑派人想幹掉他,結果被郭威先行下手,扯旗造反打到汴京城下。
郭威沒有急著攻城,而是在城下喊起了話,表示一切都是誤會,只要劉承佑放過他的家眷,他就撤兵離去。劉承佑不信,把郭威的家眷全部咔嚓了,帶著人馬出城迎戰,結果死在了自己人手裡,郭威入城。
在這場劫難中,郭榮勉強算是因禍得福,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和他的三個兒子全部被殺,郭威只剩下他這個養子。
郭威進城後,擁立了一個小皇帝,不久搞了一場黃袍加身,稱帝建國了,也就是後周。
郭威去世後,郭榮繼位,此時他已經有了四個兒子,分別是柴宗訓、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為什麼他們不姓郭?是因為後周滅亡後他們改回了父親的本姓,但郭榮本人並沒有改姓,是北宋給他改的,所以仍稱之為郭榮。
郭榮去世時這四個兒子都很小,最大的柴宗訓才七歲,最小的柴熙誨甚至還在襁褓之中。柴宗訓在父親去世後繼位,雖然不久就被趙匡胤奪位,但作為後周恭帝,他還是在正史留下了確切記載。
趙匡胤登基後,降封柴宗訓為鄭王,據《續通鑑長編》記載:“建隆三年,周鄭王出居房州。 皇朝開寶六年春,崩於房陵。”、”仁宗嘉祐四年,詔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
也就是說柴宗訓和養母符太后被遷往房州,到北宋開寶六年(973年),柴宗訓逝世,終年20歲,被諡為恭帝。柴宗訓的死有沒有蹊蹺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的子嗣相繼離世後,他這一脈就斷了,所以宋仁宗從柴氏中選出一人過繼給柴宗訓。
剩下三位,史書只留下他們的名字和一抹掠影,《舊五代史》中只記載了他們的名字和爵位,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歐陽修《新五代史》提到”皇朝乾德二年(964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但在其他宋人的記載中,這些前朝皇子有不同的結局,宋人記載大概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來源於北宋學者王鞏在《隨手雜錄》中的記載。
按照此版本,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進入皇宮,看到有宮女抱著一個小男孩,便問男孩是誰,宮女回答是周世宗的兒子。
這句話挑動了趙匡胤的神經,當時範質、趙普、潘美等人都隨侍趙匡胤左右,趙匡胤回頭詢問對他們,趙普說:”去之“。
潘美與其他人卻不說話,趙匡胤於是又問潘美,潘美還是閉口不言。趙匡胤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
此時,潘美才開口,道:”臣與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了周世宗;勸說陛下不殺,陛下必定對我生疑,所以不敢回答”。
趙匡胤乾脆順水推舟,讓潘美把孩子帶回家,“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大家權當沒這回事。
第二個版本來源於北宋學者王銍在《默記》中的記載,與第一個版本大同小異。
趙匡胤稱帝之後,周恭帝被安頓在了天清寺中居住。有一天趙匡胤前去探望,發現有兩個宮女分別抱著男嬰跪在旁邊,一問才知道,他們倆正是郭榮的兩個小兒子。
趙匡胤回頭對部將說:“此復何待?”意思是還留著他們幹什麼,潛臺詞就是把他們咔嚓了。
左右侍衛就將兩個孩子提走,趙匡胤看見潘美在用手掐著宮殿的柱子,低頭不語。趙匡胤便問:“
汝以為不可耶?”(你認為不行?)潘美回答:“於理未安。”
趙匡胤於是命令將兩人追回,將其中一人賜予潘美,據說是紀王柴熙謹。潘美將他收養為兒子,趙匡胤此後也不再過問,此人就是潘惟吉,潘惟吉的後裔與潘美的子孫使用不同的字輩。
第三個版本出自浙南各地盧氏族譜的記載。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入宮發現了兩個小男孩,得知是周世宗的兩個兒子。趙匡胤環顧諸將,問該如何處置這兩個小孩。
大多數人揣摩趙匡胤的心意,都提議把這兩個孩子處理掉。大臣盧琰勸諫趙匡胤:“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
大將潘美也表示:“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耳。”趙匡胤於是讓潘美抱走紀王柴熙謹,盧琰抱走蘄王柴熙誨。
建隆三年(962年),趙匡胤封盧琰為越國公。到了乾德六年(968年),趙匡胤又開始關心起柴熙誨的情況,盧琰辭職,然後跑到永康靈山隱居。
為避免趙匡胤查出柴熙誨下落,盧琰為其取名盧璇。盧璇的子孫繁衍很快,為九支盧中人口最多的。
以上三個版本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宋仁宗尋找柴氏子弟過繼柴宗訓的時候,並沒有找潘惟吉的後人,可見北宋官方並不認為他們是柴氏後裔。
平沙趣說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在發動陳橋兵變後,帶領著一大堆文臣武將來到後周的皇宮裡面巡查。在巡查的過程中趙匡胤看到一個嬪妃懷抱著一個小孩,於是派人上前詢問這個小孩是誰,旁邊的宮人說:這是周世宗柴榮的幼子。趙匡胤詢問部下的意見,趙普等人都說:一定要殺了他。趙匡胤對身旁的將領說:那還留著幹什麼呢?部將們都準備動手,唯獨潘美和另一個將領一言不發。潘美用手掐著柱子,趙匡胤問潘美為什麼不說話,潘美害怕得罪皇帝,始終不肯開口。
趙匡胤對潘美說:我奪去了後周的江山,再去殺死周世宗的兒子,實在是於心不忍。看到皇帝已經表態,潘美才開口說:我和陛下(趙匡胤)都曾經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勸說陛下殺死這個孩子,對不起周世宗對我的恩情,如果勸說陛下放過這個孩子,陛下肯定會懷疑我有二心。趙匡胤是周世宗一手提拔上來的武將,想起來周世宗對自己的恩情,趙匡胤決定放過這個孩子。於是趙匡胤對潘美說:周世宗的兒子不能做你的兒子,這個孩子賜給你做侄子。潘美就把這個孩子領回了家,趙匡胤也從來沒有再過問過孩子的情況。
由於潘美沒有兄弟,這個孩子最終成為了潘美的養子,取名叫潘惟吉。潘惟吉長大後深受宋真宗的重新,是宋真宗時期的朝廷名臣,在朝廷裡面頗有好名聲。潘惟吉去世後,他的子孫後代也都在宋朝做官,潘美收養潘惟吉的事蹟,就是潘惟吉的後代說出來的。在潘惟吉的兒子潘承裕的墓誌銘中,只提到潘承裕的叔祖父是潘美,沒有提到祖父是誰,這個考古發現證實了這件事的真實性。潘美能夠在危難之際冒著生命危險救下故主的兒子,雖然算不上忠臣,但是也稱得上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大臣。
然而在小說《楊家將》中,為了凸顯楊家將的主角光環,潘美被醜化成為了一個賣主求榮的奸臣形象,在後世留下了罵名。歷史上的潘美是北宋初期的名將,為北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北宋大臣中和趙普、曹彬等人齊名。朱元璋認為潘美能夠和陳平(劉邦手下著名謀士)、馮異(劉秀手下悍將)相提並論,歷代歷史學家也都認為,潘美的功勞遠勝於楊業(楊繼業原型),是北宋初年僅次於曹彬的第二號大將,是曹參和秦瓊一樣的人物。歷史上害死楊業的人是王侁,在楊業戰死後,王侁被流放邊疆,潘美受到牽連被降職三級,並且在第二年去世。潘美去世後,北宋給了潘美極高的尊重,給潘美加上了“武惠”的諡號,並且給予了潘美配享太廟的資格。
史海泛舟擺渡人
宋太祖登基後曾在皇宮發現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勸他殺死嬰兒,他是如何處置的?(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自古以來,改朝換代或朝代更替,當朝的新皇帝對前朝皇帝及子嗣,均是斬草除根,趕盡殺絕,以至於出現“願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這樣的流傳千古的名言。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坐上帝位後,曾在皇宮發現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勸他殺死嬰兒,他是如何處置的呢?事情是這樣的。
北宋文人王銍的《默記》中記載:周恭帝柴宗訓在“陳橋兵變”之後便禪位給了趙匡胤,隨後搬出皇宮到天清寺居住。有一次,趙匡胤前往天清寺探望時,看到跪拜在路邊的原後周後宮的太監、宮女中有兩人非常特殊——她們竟然各懷抱著一名男嬰!趙匡胤派人詢問之後,才知道這兩個男嬰正是柴榮的兒子,於是“藝祖顧諸將雲:‘此復何待’?”,隨即令侍衛將他們“提去”。在場的所有大臣都不敢做出反應,因為任何反應都可能被現任皇帝懷疑為不忠,也更不敢替這兩個孩子求情。趙匡胤發現只有大將潘美用手掐著廊柱低頭不語,趙匡胤便問他:“你覺得不應該嗎?”潘美則回答:“我哪裡敢覺得不應該呢,只是於情於理都覺得不安啊!”趙匡胤隨即命侍衛將那倆孩子帶回來,將其中的一個交給潘美收養,這個孩子即史書中記載的潘惟吉,趙匡胤對他終生沒再過問。
北宋王鞏的《隨手雜錄》中記載: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後,便帶著宰相範質、趙普及大將潘美等人首次巡視皇宮大內,一邊走,一邊饒有興致地聽取管事太監、宮女們的細心講解,臉上難掩興奮之情。忽然間,皇帝看到一位前朝宮人懷抱嬰兒,神色慌張地向他行禮,宋太祖疑心大起,便將那位宮人叫過來,詢問她這個嬰兒是誰。宮人不敢說謊,便吞吞吐吐地告訴宋太祖,懷中的嬰兒正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
宋太祖聽後,臉上微微變色,轉回頭便向趙普徵詢意見,該如何處置這名前朝皇子。趙普為人果斷決絕,考慮到新朝初建、人心不穩,若留下這個男嬰,恐怕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製造動亂。所以考慮到此,趙普便做出砍頭的手勢,並且惡狠狠的說:“斬草要除根,否則後患無窮。”其他隨從官員見宰相這樣說,也紛紛附和,只有潘美和另一位將領沉默不語。
宋太祖覺得奇怪,便轉而徵詢潘美的意見,但潘美卻唯唯諾諾,不敢回覆。皇帝稍稍思慮一會兒,便明白潘美的用意,於是對眾人講:“朕昔日深受周世宗厚遇,本想盡力效忠周室,只因迫於形勢,所以才不得不承襲皇位。朕行此違心之事本來就有愧於周世宗,如今再殺掉他的兒子,天下人將會如何議論朕呢?”
潘美聽後甚是感動,便向宋太祖解釋之前沉默的原因:“臣與陛下都曾侍奉過周世宗,並深得其厚待,就此事而論,若臣勸說陛下除掉這個嬰兒,則有辜負當年世宗恩養之嫌,世人皆會罵臣是忘恩負義之輩;但是若臣勸阻陛下處決他,那麼陛下很可能會懷疑臣的忠心,為臣不忠者必受顯戮,臣惶恐無計,所以不敢妄言。”
宋太祖聽後微微一笑,接著便對潘美說:“仲詢(潘美的字)所慮極是,可既然是前朝皇子,自然不能再養於皇宮之中。朕思慮再三,覺得將他送給你為好,只是周世宗的兒子不可再做你的兒子,你就把他當做侄兒撫養成人吧。”潘美領命,將嬰兒抱回家並給他取名為潘惟吉,對外則宣稱是自己的侄兒。此事過後,宋太祖便再也沒有問起過潘惟吉的情況。
潘惟吉成人後歷仕太宗、真宗兩朝,擔任過供備庫使、天雄軍駐泊都監等職務,在晚年曾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遼國,前後奉命辦事皆以勤勉幹練著稱。
從這兩個故事中,可以看到趙匡胤不但沒有斬草除根、趕盡殺絕,而且還做出優待後周(前朝)皇室的決定,其寬容的胸襟氣度,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併成為後世帝王效仿的楷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事情還要從後周說起。
1、後周政權的建立。
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早年是一個混混。郭威曾經在街頭跟一個屠夫發生爭執,一刀把人家捅死了。此後,郭威坐牢,被一位賞識他的刺史救了一命,並把他帶到軍中。
當時後唐的李存勖因為不善治國,導致軍隊譁變,李存勖被部下射死。李存勖的一個妃子就被放出宮。出宮之後在洛陽的一個逆旅時,見到郭威,非要嫁給他。其父母無奈,只好把女兒嫁給郭威,這就是柴氏,柴氏成為了郭威的賢內助,不但從經濟上資助他,在人事關係上也幫助他,讓他投到了當時的軍將劉知遠的帳下。而劉知遠是石敬瑭的手下,石敬瑭因為跟後唐皇帝李從珂產生矛盾,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請來了遼國人,從而奪了江山,建立了後晉,而他的大將劉知遠成為了太原節度使。後來,郭威隨劉知遠部隊南下,入主中原,建立了後漢,成為了後漢的大將。
到了後漢二代時,皇帝劉承祐不滿權臣操縱朝政,一口氣殺了三位輔政大臣和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柴榮的前三個兒子,而郭威恰好不在洛陽,逃過一劫。郭威帶著部隊回去要說法,最終打敗了劉承祐建立了後周。當時還玩了一把皇袍加身,趙匡胤此時還是郭威的一個親兵,就在那一眾送皇袍的人當中。就此建立了後周。
2、郭威傳位柴榮。
當時的後周國力並不是太強盛,但郭威是窮苦出身,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當了皇帝以後更是體恤百姓,而柴榮從小跟著郭威長大,人品厚道,也是非常好的一個領袖。所以兩人當皇帝期間,都重用賢臣,大力發展民生。經過兩人一系列的改革之下,國家也得以快速的恢復元氣。
後來,郭威病重,因兩個親身兒子均已被劉承祐殺害,沒有後代繼承皇位,所以只能傳位給乾兒子柴榮,就這樣柴榮當上了皇帝。
3、後周皇帝柴榮與趙匡胤結義。
當時遼國野心勃勃,整天挑釁不斷。在對待外交政策上,柴榮相當硬氣,向來就是你來我就打。所以這國家的軍事從來就沒有落下過。而這時趙匡胤,從一個小小帶兵的,靠著積累軍功,逐漸嶄露頭角。慢慢的爬到了柴榮都不得不重視的地步。再加上當時柴榮和趙匡胤一起,打了許多的漂亮仗,柴榮就更加器重起趙匡胤了。倆人在一起日子久了,相互間又都對脾氣,所以後來柴榮就和趙匡胤拜了把子。相互之間稱兄道弟了。而有了這層關係,趙匡胤在軍中的聲威也就更加盛隆了。柴榮即位之後,先後任命趙匡胤掌管禁軍、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這也為後來趙匡胤奪取兵權奠定了基礎條件。
4、後周皇帝柴榮託孤趙匡胤。
後周皇帝柴榮做了六個年頭的皇帝時候,在一次北伐的過程中,得了急病,不得不班師回朝,回去沒多久就快病死了。當時趙匡胤被自己的義兄柴榮充分信任,所以柴榮臨死前把兵權交給了趙匡胤,讓趙匡胤輔佐自己的兒子,趙匡胤也答應了。 當時趙匡胤從來沒起過謀反的念頭。柴榮一死,當時柴榮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承了皇位,也就是周恭帝。
5、陳橋兵變,趙匡胤登基稱帝,建立大宋。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次日,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擁立他為皇帝。
這在當時來看是非常不地道的,雖然名義上是被士兵逼迫,黃袍加身,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實際上是趙匡胤早有預謀,安排好的一場戲,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起天下人的仇視,成為眾矢之的,到時候再來一場十八路諸侯共伐叛賊的鬧劇,恐怕趙匡胤也支撐不了。
因此,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之後,率軍回到京城,對滿朝文武大臣並無加害之意,對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的善待,並“勒石作戒”藏於殿中,告戒趙氏子孫任何時候,一定要保證善待柴氏子孫。宋朝歷任皇帝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因此也贏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理解,反抗的聲音自然就小了些,如果當時趙匡胤頭腦發熱,將柴氏後人殺掉,不僅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而且還揭穿了自己黃袍加身被士兵逼迫當皇帝的謊言,更會受到天下人的唾罵,因此趙匡胤這一招實在是明智之舉!
所以,縱觀趙匡胤的發跡到坐上皇帝位置,郭威、柴榮可以說是對他有知遇之恩,再加上趙匡胤人比較厚道和安定人心、民心的需要,一定會善待柴家後世子孫的。當然了,歷史選擇了趙匡胤也是正確的,從他和平奪取政權、善待前朝宗親遺臣;杯酒釋兵權、平和削權顯仁義;改革政治制度、實現權力的相互制約;善待文人、科舉改革;勵精圖治、固農興商等這些治國措施上來看,是一個偉大的開創者,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一般情況下,新王朝的誕生,很可能意味著舊王朝皇族的滅亡。然而,當趙匡胤準備處決柴榮幼子的時候,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制止了趙匡胤的行為,這個人就是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的歷史原型潘美。
公元959年四月,周世宗柴榮起兵北伐遼國,誓要收回幽雲十六州。此次出征,進展順利,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後周軍隊連克三關三州、十七縣。
正當大家看到希望的時候,柴榮突然病倒了,無奈之下,柴榮只能返回汴京。
回京的路上,柴榮得到了一塊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是張永德,於是出於疑心,柴榮選擇了更加信任的趙匡胤接替張永德。由此,趙匡胤掌握了親軍。
回到京城後,柴榮去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
面對孤兒寡母,手握兵權的趙匡胤不免動了心思,意欲登基大寶。但柴榮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如果強行篡逆,豈不是落得不仁不義的地步,讓天下人詬病。
但思來想去,趙匡胤還是沒有經受住皇位的誘惑。於是僅僅半年之後,趙匡胤和自己的親信在陳橋驛上演一出雙簧戲——黃袍加身。
兵變之後,本來北上抗敵的軍隊,瞬間成為了逼宮的士兵。為了活命,後周恭帝柴宗訓被迫禪位於趙匡胤。
禪位之後,趙匡胤將柴宗訓移居到了城外天清寺,之後步入皇宮。
進宮之時,趙匡胤還帶著自己的一班文臣武將,致使宮內女眷害怕不已,紛紛跪著迎接趙匡胤。
當時,趙匡胤看到有兩個還梳著丱[guan]角的小兒,便詢問宮人:“這兩個孩童是誰呀?”
宮人回答:“世宗[柴榮]之子,紀王、蘄王。”
聽到這裡,趙匡胤轉身問後面的大臣:“大家覺得應該如何處理這兩個孩子呀。”
趙普已經揣摩到了趙匡胤的心思,僅僅對趙匡胤說了兩個字:“去之!”後面的一眾大臣為了表示效忠趙匡胤,所以紛紛迎合趙普,表示斬草必須除根。
趙匡胤看到這裡,立刻吩咐左右,將這兩個孩子提了出去,準備處理掉。
看到這個命令後,潘美表現出了不滿;
惟潘美在後,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默記》
潘美與一帥在後,獨不語。——《隨手雜錄》
潘美畢竟是手握兵權的將領,所以趙匡胤看到潘美的表情後,立刻詢問潘美的意見。但此時潘美閉口不言,於是趙匡胤只能放了兩個孩子,並說;“奪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心呀。”
見此情況,潘美隨即解釋自己剛才的行為說:“臣曾與陛下一樣,同為世宗臣子,而且深受世宗恩德,倘若我勸陛下殺其子,則有負世宗之恩。如果我勸陛下不殺,那麼就是對陛下不忠。”
事後,趙匡胤將其中的一個孩子給了潘美撫養,這個孩子改名為了潘惟吉。另一名由盧琰收養,改名為了盧璇。
這件事記載於北宋王鞏的《隨手雜錄》和王銍的《默記》之中,雖然不是官方正史,但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我是越關
說的好聽點兒,趙匡胤是大宋王朝的締造者,說的不好聽點兒,北宋的大好江山都是趙匡胤從周世宗柴榮手裡奪過來的!莫不是柴榮暴斃出征途中,恐怕這位後周大帝則可順勢成長為唐朝之後的又一“千古一帝”!奈何天公不作美,說天公不作美不如說天妒英才,柴榮在位約莫6年,就將郭威臨終前尚且軟弱的後周培養的“風生水起”。柴榮雖然僅僅在歷史長河中露面6年,但是卻是難得的嶄露頭角。或許正是因為他的一生頗有作為,世人都沒有黑他的理由,隨同世人一樣,趙匡胤對昔日的這位主子,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根據史書記載,柴榮先後共有七個兒子,但是所不幸的是,在柴榮未曾登基大統之時,前三個兒子便隨同郭威的兩個兒子一同為後漢皇帝劉承佑所殺,在這裡需要說明兩點,①正是由於郭威兩個皇子都死於此,所以導致郭威絕後,無奈之下才將後周大統之位傳於過繼義子柴榮;②柴榮的前三個兒子死於此,最終在柴榮死後,後周之位才交付第四子柴宗訓,是謂周恭帝。公元960年,趙匡胤突然“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次日,周恭帝柴宗訓禪位於趙匡胤,趙匡胤見其年前懵懂,便施惠封其為鄭王,後來的周恭帝於20歲時,病死鄭王位上。
這是歷史已然明確的柴榮的前四個兒子的去向,後來的第六子柴熙謹根據《宋史》記載,病死於公元964年。只有柴榮的第五子和小兒子下落未明,由此我們大可猜測題目中的幼兒便是第五子柴熙讓和小兒子柴熙海。話說公元960年,趙匡胤在建立大宋正統之後,一日閒來無事,便率領幾位舊臣巡視皇宮,只見眾人談笑之間,一位宮女慌慌張張地抱著兩個孩子行色匆匆地路過,趙匡胤攔下詢問便知,原來是柴榮的兩個兒子。
按理來說,對於歷朝歷代君王來說,前朝餘孽自然是留他不得,趙匡胤相對於歷來帝王來說,還是頗具仁慈的,只因為柴榮生前對他的大恩大德,所以說宋朝兩百多年“善待柴家後人”的組訓也算是趙匡胤報答柴榮生前對他的恩濟並施了。但其實趙匡胤當初在面對前朝餘孽之時,仍然還是徘徊躊躇的。於是在詢問了大臣意見後,才決定留下並且善待他們。
①趙普是趙匡胤的手下最為親信之臣,在面對如此問題之時,趙普全權站在了趙匡胤的角度上,強烈建議殺掉孩子,以絕後患;②潘美與趙普不同,因為潘美昔日是柴榮所善待之臣子,如今面對先主遺子,潘美掉淚不語。趙匡胤看出了潘美的心思,畢竟自己曾經也是盡受柴榮恩惠,如今反手奪得柴家天下,也是不仁不義之做法,如若再殺其子孫,未免太恩將仇報。於是柴榮在報恩之時,便將其後世交於潘美等前朝大臣所撫養。
歷史課課代表
史書記載,周世宗柴榮共有七個兒子,其中他的前三個兒子都與後周太祖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一起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這也是為什麼郭威傳位給養子柴榮而不是親生兒子的原因)。柴榮的第四子便是周恭帝柴宗訓了,柴宗訓在七歲的時候即位,又在“陳橋兵變”之後禪位給了宋太祖趙匡胤。
《新五代史·周家人傳》記載,柴榮的另外三個兒子分別是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並且說“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但是有一些宋朝的筆記卻給我們記錄了柴熙謹和柴熙誨的另外一個版本的結局。
第一、北宋文人王銍的《默記》
《默記》記載,周恭帝柴宗訓在“陳橋兵變”之後便禪位給了趙匡胤,隨後搬出皇宮到天清寺居住。有一次,趙匡胤前往天清寺探望時,看到跪拜在路邊的原後周後宮的太監、宮女中有兩人非常特殊——她們竟然各懷抱著一名男嬰!趙匡胤派人詢問之後,才知道這兩個男嬰正是柴榮的兒子,於是“藝祖顧諸將雲:‘此復何待’?”,隨即令侍衛將他們“提去”。
在場的所有大臣都不敢做出反應,因為任何反應都可能被現任皇帝懷疑為不忠,也更不敢替這兩個孩子求情了。趙匡胤發現只有大將潘美用手掐著廊柱低頭不語,趙匡胤便問他:“你覺得不應該嗎?”潘美則回答:“我哪裡敢覺得不應該呢,只是於情於理都覺得不安啊!”趙匡胤隨即命侍衛將那倆孩子帶回來,將其中的一個交給潘美收養,這個孩子即史書中記載的潘惟吉,趙匡胤對他終生沒再過問。
第二、北宋王鞏的《隨手雜錄》
《隨手雜錄》同樣是說趙匡胤看見宮女懷抱著周世宗的兒子,他問身邊的大臣應該怎麼處置。趙普的回答只有冰冷的兩個字:“去之”,只有潘美低頭不語,在趙匡胤的一再追問下,他也不做任何回答,沉默良久之後,趙匡胤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此時,潘美才解釋到:“我要勸陛下殺了他們,便對不起周世宗;若勸陛下留著他們,便是對陛下不忠”。於是,趙匡胤將這兩名男嬰都交給了潘美撫養,“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
這兩個北宋文人的筆記講了類似的故事,再加上趙匡胤豁達的為人,所以他把周世宗的兒子交給潘美收養之事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國史通論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大將權臣取代了君主自立,其中流血最少的應該就屬趙匡胤了。
北宋代周趙匡胤這手玩的非常溜,第一是自己手下的人逼自己黃袍加身的,並不是老趙不忠;第二是善待周朝皇室柴榮和郭家的後人,老趙也沒有不義。
所以一般後世的史書都對趙匡胤大誇特誇,經常讚揚趙匡胤的仁義之名,可以說在名聲這一方面,趙匡胤比弟弟好太多了。
雖然上述趙匡胤有做作的假仁假義嫌疑,但是在歷史故事中,確實有這麼一件事情似乎體現了趙匡胤的仁厚。
前朝遺孤
趙匡胤稱帝之後,按照規矩要進駐皇宮之中,當時的宮女太監以及原本的周世宗的遺孀,都還沒來得及撤出去,在後宮之中,趙匡胤看見了,宮女們抱著兩個孩子。
經過詢問之後,知道這原來是周世宗柴榮的兩個兒子,分別是第六子柴熙讓和第七子柴熙誨。要說一下,故事中柴榮一共有7個兒子,前三個兒子都早死了,四子也就是周恭帝,在幼年的時候就繼位,然後就來到了陳橋兵變。
柴榮的最後兩個兒子當時都還年幼,趙匡胤對如何處理這兩個孩子感到頭大,就問大臣們的意見,然後非常著名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北宋名相趙普,就對宋太祖說人心不穩,留之無益。
言下之意就是讓宋太祖斬草除根。
但有兩個人表示反對,一個叫盧琰,一個叫潘美。
宋朝盧本心《宋越國公傳》記載:
公啟曰:“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禪,安德不存其後?”潘美以手捏殿柱,垂頭不語。宋祖曰:“汝亦以為不可也?”美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耳。”乃命追還。國公與美各抱其一。公所抱者即蘄王熙誨也,遂納印緩歸。
這就是盧琰認為姚舜即便在禪讓的時候,還留下了兒子,今天北宋代周為何不能留下他的後代呢?
潘美也站出來,雖然不表示贊成,但是沉默不語,他用情緒來支持盧琰的看法。
宋太祖思前想後,畢竟曾經跟隨郭威柴榮打過江山既是舊主又是恩公,我要是做的太絕,實在是不人道,而且看大臣們的態度,似乎這麼做也不得人心。
分別撫養
隨即宋太祖就做了個順水人情,他把柴熙讓交給潘美撫養,改名為潘惟吉,把柴熙誨,留給盧琰培養,改名盧璇。
後來的周朝皇室也沒有難為他們,潘惟吉長大成人後經歷過太宗和真宗兩朝,擔任過小職務,還曾出使過遼國,一生勤勤勉勉,庸碌的過完一生。
盧旋則受到盧家的培養,盧琰甚至把女兒嫁給了他,最終在宋真宗年間,曾官至殿前防禦,時被封為武烈侯,一直活到了宋仁宗年間,最終活了74歲,可謂壽終正寢。
如今的浙江永康,武義,東陽等地區,還有盧璇的很多後人,也因此成為盧氏最興旺一脈之一。
結語
從周世宗兩個兒子的下場來看,相比較於宋代之前的皇帝們,一旦遇到禪讓,或者是奪權之後,要麼是被殺,要麼是被監禁,要麼是不得善終,那相對來說趙匡胤還是一個比較仁厚的人。
但這種仁厚,也只不過是相對而言,更是一種愧疚和粉飾而已,畢竟趁人家孤兒寡母是奪了舊主的江山,總得粉飾一下自己,不然面子上也實在是過不去,而且這一招還能收攬民心,何樂不為?
這樣別人罵自己的時候,也好有支持者來說:你看他都禍不及家人!
歷史好奇怪
宋太祖趙匡胤是歷史上難得的明君,從他對待與他征戰四方的開國將軍們的杯酒釋兵權,而不是像朱元璋一樣大殺四方,可見其寬容的胸襟氣度。
不僅如此,作為宋朝創始之君的宋太祖,在優待後周皇室方面便做得很好,堪稱後世帝王效仿的典範。
宋太祖是如何在皇宮發現周世宗的幼子呢?
典故出自宋朝人王鞏編著的《隨手雜錄》,可信度極高。
記錄如下:且說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後,便帶著宰相範質、趙普及大將潘美等人首次巡視皇宮大內,一邊走,一邊饒有興致地聽取管事太監、宮女們的細心講解,臉上難掩興奮之情。忽然間,皇帝看到一位前朝宮人懷抱嬰兒,神色慌張地向他行禮,宋太祖疑心大起,便將那位宮人叫過來,詢問她這個嬰兒是誰。宮人不敢說謊,便吞吞吐吐地告訴宋太祖,懷中的嬰兒正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
發現周世宗的幼子是其哪一個兒子?
按照史書記載,周世宗柴榮共有七個兒子。
其中他的前三個兒子都與後周太祖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一起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
柴榮的第四子便是周恭帝柴宗訓了,
柴宗訓在七歲的時候即位,又在“陳橋兵變”之後禪位給了宋太祖趙匡胤。
第六子柴熙謹死於宋朝建立後第四年(964年),
而第四子柴熙讓、第七子柴熙誨皆下落不明。
由由此推測,宮人懷中抱著的嬰兒,應該是柴熙讓或柴熙誨。
趙匡胤對於周世宗的幼子是如何處理的呢?
趙匡胤的帳下有一個名將叫潘美,就是影視劇裡害死楊業的那個潘仁美,趙匡胤就是把這個小孩子給了潘美讓他來養大的。
而且趙匡胤告訴潘美至於孩子的身份,以後永遠也不要讓他知道了。所以,潘美就給這個小孩起了一個潘惟吉的名字。
周世宗的幼子—潘惟吉後來如何?
潘惟吉成人後歷仕太宗、真宗兩朝,擔任過供備庫使、天雄軍駐泊都監等職務,在晚年曾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遼國,前後奉命辦事皆以勤勉幹練著稱(“累遷為天雄軍駐泊都監。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飭,揚歷中外,人鹹稱其勤敏雲。”見《宋史·列傳卷二百五十八·列傳第十七》)。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潘惟吉病故在雄州,真宗聞訊後哀傷不已,下令由官府為其操辦喪事。
總結:宋太祖趙匡胤確實不愧為一代雄主,雖然謀取柴氏的帝位,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也是符合民心所向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畢竟五代十國割據紛爭的亂世,需要有一位英武的明君聖主來完成華夏大一統,拯救黎民蒼生於水深火熱的苦難之中。所以,我們看待一個人或是評價一個帝王不應該以他採取什麼樣的手段,而應該長遠地看待他做了哪些貢獻,這一點才是讀史的立場所在。
路之意
平心而論,中國歷史上最開明的王朝必然是盛唐,那麼最仁慈的王朝當仁宋莫屬。兩宋享國319年,雖然軍事上懦弱,但政治文化建設上是其他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宋朝推行的文治國策,更是催生出一系列燦爛的華夏文明,培養出一撥又一撥文學大家。
仁德宋朝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奪取後周恭帝的皇位,建立起大宋。這種做法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比如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弒父比趙匡胤的做法剛猛百倍不止,但能夠像宋太祖趙匡胤如此善待前朝舊主的仁德君主,除了他,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帝王能夠做到。
民間演義說,恭帝柴宗訓的父親周世宗柴榮原本與趙匡胤是結拜兄弟,在郭威執政期間,柴榮、趙匡胤、鄭子明三人結拜稱為後周三兄弟,作為郭威帳下的三大主力干將。論輩分,柴宗訓也要管趙匡胤喊一聲叔父。周世宗柴榮死後,選定趙匡胤為第一託孤大臣,趙匡胤卻在顯得七年(960),原本是要帶兵抗擊契丹和北漢聯軍,結果行至陳橋上演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陳橋兵變”。
鐵券為證,厚養柴氏
雖然趙匡胤的帝位來的不正,但同樣是謀權篡位的行為,卻沒有遭到後世指責。究其原因,主要是兩宋一朝,趙氏對待柴家也算是仁至義盡。當年在宮中找到年幼的柴宗訓,眾臣們一再堅持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柴宗訓,但是太祖皇帝只是將柴宗訓降封為鄭王,將房州作為封地,頒佈免死金牌,厚養柴家一門。即使北宋開寶六年(973),已是鄭王的柴宗訓突然暴斃身亡,宋太祖仍然堅持賜給柴宗訓“恭帝”的廟號。
這一點從小說演義《水滸傳》中也能看到,小旋風柴進為了江湖義氣上梁山,大鬧一番宋朝的江山,等到梁山招安後,柴進正大光明地下山回到封地繼續做自己的小王爺,平安無事享受原有的待遇。這要是換做任何一個朝代,朝廷必然會以此為藉口,滿門抄斬除去一塊心頭大患。
仁德遺風得以延續
嚴格意義上說,宋朝這種仁義治國,厚待世人,不濫殺的國風與其祖上的仁德家風有著莫大的關係。從一開始的陳橋兵變的約法三章“一小皇帝和老太后皆是我舊主,不得驚反;二眾王公和諸大臣是我同僚,不得凌辱;三朝廷府庫和老百姓家,不得侵掠”便可以看出這種仁德的趙氏風範。
其後300多年,宋朝朝廷只殺害過兩個一品宰輔,張邦昌和岳飛,這一點比起漢明兩朝實在是隻有過之百倍,而無不及一分。
宋太祖趙匡胤確實不愧為一代雄主,雖然謀取柴氏的帝位,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也是符合民心所向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畢竟五代十國割據紛爭的亂世,需要有一位英武的明君聖主來完成華夏大一統,拯救黎民蒼生於水深火熱的苦難之中。所以,我們看待一個人或是評價一個帝王不應該以他採取什麼樣的手段,而應該長遠地看待他做了哪些貢獻,這一點才是讀史的立場所在。
鄧海春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凌晨,一場改變歷史的兵變在陳橋驛發生。
後周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被麾下將士披上一件黃袍,“糊里糊塗”成了皇帝。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當場“約法三章”,一是不得驚犯後周太后和小皇帝,二是不準侵凌後周公卿百官,三是不得侵掠朝市府庫,服從者賞,違令者誅。諸將應聲聽命。
五代兵變大多暴力流血,劫掠百姓,趙匡胤深知其害,故此約法三章。
趙匡胤統一思想後,率軍急速返回開封,早有好兄弟石守信、王審琦等打開城門接應,禁軍高級將領大多被趙匡胤拉攏收買,因此趙匡胤不費吹灰之力就控制了京師,人們還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兵變就完成了,真正的兵不血刃,市不易肆。
大局已定,後周的孤兒寡母只得禪位給趙匡胤,而趙匡胤也履行了善待後周皇室的承諾,將後周小符太后、恭帝柴宗訓遷往西宮居住。
趙匡胤登基後,接受六宮迎拜,卻在人群中發現兩個小娃娃。
趙匡胤很奇怪,皇宮大內哪來的小孩?一問才知道是後周世宗打的兩個兒子。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趙匡胤說了一聲:“還等著幹什麼?”
左右心領神會,把兩個男娃拎走準備斬草除根。
宋初名將潘美當時正隨侍趙匡胤左右,他對趙匡胤此舉不以為然,但又不能站出來阻攔,內心十分矛盾,只好用手扶著柱子,低首沉默不語。
趙匡胤一看潘美不動彈,便問道:“你覺得真這麼做不對?”
潘美答道:“臣豈敢!只是覺得這麼做不合情理。”
趙匡胤一想,自己剛剛約法三章,善待後周皇室,現在就搞斬草除根,不是打自己臉嗎?立刻派人追回兩個孩子,還把其中一個賜給潘美為養子,改名潘惟正。
趙匡胤覺得還不保險,又立誓碑,告誡後世子孫“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榮就是柴氏子孫,他擁有免死的“丹書鐵劵”就是基於這一歷史創作。
自古以武力篡奪者,無不斬盡殺絕,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不僅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還把他們的十個兒子全部誅殺,趙匡胤卻能善待前朝皇室子孫,這種寬闊胸襟是常人比擬,充分展現了他的寬厚和自信。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