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重臣進京,多先住賢良寺?

於無聲處34


開篇

熱播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有這樣一個場景:浙江巡按監察御史胡宗憲進京述職,居住在皇宮外面的賢良寺裡。賢良寺,顧名思義,是一個寺廟。由於其離皇宮很近,成為明朝外省官員進京辦事時的首選居住地。

多年以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晚清封疆大吏進京時,都寄住於賢良寺。李鴻章晚年就病死於賢良寺。

賢良寺最初是著名的“十王府”,是明朝皇子就藩前居住的集體宿舍,檔次還是蠻高的。大部分明朝外省官員進京時,無法享受這樣的待遇,只能另選住處。有意思的是,明朝外省官員進京時,一般不會住在旅館或者會館,他們更喜歡住在寺廟之中。

賢良寺的優點

在明清時代,官員的俸祿是偏低的。維持一家老小生活已然不易,哪裡拿得出餘錢來住旅館?明朝旅館又常常與茶樓、酒肆等休閒娛樂場所混搭,堂堂朝廷命官出入其間,難免不會被人指指點點,傳到御史耳中,還有好日子過嗎?

明朝甚至禁止官員超標準住宿。《大明律·兵律五·郵驛》規定:“凡公差人員,出外幹辦公事,佔宿驛舍正廳上房者,笞五十。”這就是說,如果外省官員進京時貪圖居住舒適,住在旅館上房,被發現後,會被打50大板。

同樣,外省官員進京時,如果住在帶有聯誼、結交性質的同鄉會館,也是在給御史送彈劾的“子彈”。畢竟,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極力防止官員拉幫結派、互相勾結。外省官員千里迢迢奔赴京師,已經很不容易了,何必住在會館裡擔驚受怕,給自己找罪?

相反,明朝時期,不管是北京還是南京,京師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寺廟,比旅館的數量還多。與大家想象中“青燈古佛”的淒涼景象不同,絕大多數寺廟規模可觀、環境優雅、住宿舒適、素餐可口,居住環境與旅館、會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自然成為外省官員的首選。


同時,寺廟是公開場所,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進入,燒香拜佛。外省官員住在裡面,免除了旅店的喧擾、會館的是非,拒絕了各種迎來送往,就算有同僚前來探望,也可回贈一杯清茶,顯示出自己坦坦蕩蕩的胸懷,讓皇帝十分放心,讓御史無話可說,何樂而不為?


漫漫史話


個人認為,有如下三天理由——

首先,外臣進京,多是奉詔進京的!所以其一舉一動多在皇帝的監視之下!天子腳下,是講政治和禮法的地方,如果凡事太過張揚,容易引起御史言官的彈劾,難不準這場進京面聖的大好事會招來禍事,丟了烏紗帽和身家性命就不太好了。



其次,賢良寺是個僻靜之所,可以藉此地修身養性,聽聽德高望重的老方丈一番教誨,也可“每日三省吾身”,畢竟,弘揚佛法的老方丈見達官貴人多了,耳濡目染,也不失為半個政治家。身在臥龍崗,便知三分天下,聽聽他們的言語,聞聞政治風氣。何去何從,也便了然於胸了。



第三,外地進京的重臣,在京城未見得有家業,住會館或客棧,也與身份不太相符,迎來送往的事多了,既引起他人猜忌,還少不了太多花費。賢良寺作為佛門清淨地,這些就變得少了,也能做做樣子給皇帝看:我作為封疆大吏是不結交京官的。



總而言之,作為半個招待所性質的賢良寺,有太多的好處妙不可言。


中國古代民間案件探析


1.朝廷規定,封疆大吏,不得在京置業

2.不許住旅店,不許住親朋好友家

3.佛門淨地,表明誠心向佛,坦蕩無私,清心寡慾

4.賢良寺離紫禁城近,可隨時等候皇帝召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