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封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皇貴妃,在冊封禮儀中,乾隆怎麼羞辱她的?

瀚海說史


那拉氏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而且在短短几年間從貴妃到皇貴妃,到最後被封為皇后,看起來乾隆應該是對她恩寵有加。但從種種跡象也可以明顯感覺到乾隆並不喜歡她,就比如題目中提到的冊封禮儀就可以看出來。

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富察氏去世。雖然乾隆和孝賢皇后伉儷情深,悲痛之下不想馬上就冊立新的皇后,可後宮無主也不行。那新的皇后人選就成為乾隆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此時後宮中位份最高的就是嫻貴妃那拉氏和純貴妃蘇氏,可蘇氏是漢人,所以最合適的人選當然就是那拉氏了,更何況她還曾經是雍正親自為乾隆選定的側福晉。

不過乾隆並沒有直接冊封那拉氏為皇后,而是給了她一個名號“攝六宮事皇貴妃”,說白了就是管理後宮的皇貴妃。也就是給了那拉氏皇后的權利,但沒給她皇后的地位。乾隆的理由是他和富察氏伉儷情深,不忍心這麼快就立新的皇后。

要說乾隆和富察氏的確是感情深厚,悲痛之中這麼做也說得過去,但在那拉氏的冊封禮儀上卻還是可以看出一些不尋常之處,讓人不得不懷疑他不願立那拉氏為皇后的真正原因。

首先,根據禮制,冊封典禮前一天,派遣官員去祭告太廟。而典禮當天,皇帝要親自在奉先殿舉行告祭禮。但乾隆卻並沒有這麼做,並沒有去奉先殿祭拜。

其次,按照禮儀應該進行的公主、王妃、命婦向皇貴妃行禮也被取消了。

還有就是冊封后的慶賀典禮是與太后的加徽號禮一起辦了。很明顯,本來應該是萬眾矚目的主角的那拉氏只能成為陪襯了。

以上種種做法,雖然不一定就稱得上是羞辱,但是總歸讓人有點兒乾隆不待見那拉氏的感覺。


嚐嚐歷史這塊瓜


輝發那拉氏,她是乾隆第二任皇后。她出生低微,父親是佐領訥爾布大人。她因為家境不好,她剛進入王府時只是一名普通的婢女,她文靜,端莊。1734年她被乾隆皇帝選中,進了王府做了側福晉。

乾隆二年被封為嫻妃,因為“嫻”字代表她安和 ,恬靜,性格溫順,遠離後宮紛爭,所以她一直得到寵愛,而且還把她全家人鑲藍旗抬旗進入正黃旗。但因為乾隆皇帝一直愛的是富察氏,所以她與乾隆的感情也沒多好。乾隆十年她再次得到了升遷,封為嫻貴妃。又因為乾隆十三年富察氏崩逝她被授命管理六宮,所以被封為嫻皇貴妃。而太后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後,一直逼著皇上再次立後,見此時的嫻皇貴妃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有富察氏一半的影子,這讓乾隆的內心,非常的欣慰,似乎他又回到了自己和富察皇后的那些時光,所以乾隆十五年立繼後輝發那拉氏氏。

此後,輝發那拉氏與乾隆度過了十分甜蜜又快樂的時間,無論乾隆是去江南視察、關外祭祖、木欄圍獵還是拜謁皇陵都帶著輝發那拉氏。之後輝發那拉氏前後誕下十二阿哥永基,十三阿哥永璟,和皇五女,這都是她們愛情的見證。而這樣她們做了十五年的恩愛夫妻,而一切的美好全在一夜之間全沒了。

乾隆三十年正月隨駕南巡,而在這途中乾隆還為輝發那拉氏舉辦了熱熱鬧鬧的生日宴會,還親自為她挑選了她最愛的早餐,可是第二天早上卻沒見到輝發那拉氏皇后與乾隆一起共進早餐,只有貴妃魏氏,慶妃陸氏,還有容嬪。原來私下才知道,當天晚上乾隆就派額附福隆安把輝發那拉氏從水路提前把皇后送回宮,但裡面的原因卻是“輝發那拉皇后娘娘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怪”才惹得乾隆皇帝大怒,讓輝發那拉氏提前回宮。隨後乾隆皇也回到宮中,而乾隆皇帝卻下詔收回輝發那拉氏手中的四份寶冊,傭人裁剪到兩人。四份寶冊是一個人的身份驗證,是死後的尊容,這活生生的讓她沒有地位呀!而且身邊的女婢也裁剪到兩人,這地位連答應的身份都不如。

此後的輝發那拉氏就一直抑鬱寡歡,乾隆三十一年,輝發那拉氏因心情不好導致抑鬱而死,輝發那拉氏的死訊立馬上報了乾隆皇帝,而乾隆皇帝正在打獵,卻下旨讓內務府按皇貴妃的禮制下葬。一個堂堂的皇后按皇貴妃的禮節下葬,多麼大的羞辱啊,以前恩愛,誰都離不開誰的夫妻,現在卻反目成仇,還給了輝發那拉氏這麼大的羞辱。最重要的是還不能舉行國喪,雖然沒有擺明了廢后如今這陣仗不是明顯等同於廢掉了皇后嗎?歷史上最簡樸的葬禮莫過於輝發那拉氏了,內務府還把葬禮花的銀子報給乾隆皇帝,僅僅花了207兩銀子,還不如低級的官員呢!而且據爆料說,輝發那拉氏連一塊碑和一塊靈位都沒有,這種沒碑沒靈位的只有貴人,答應,這種等級比較低的妃子才沒有。而且她還是和純惠皇貴妃一起合葬的,硬把她塞進去的。回想起來,前一夜還在心疼如寶的夫妻,如今卻像殺父仇人一樣的令人厭惡。這其中的變故肯定隱藏著很大的故事,

事後,有大臣認為這樣的葬禮不妥,所以御史李玉鳴便將這事上書給乾隆皇帝,結果受到了重罰,被革去官職鎖挐,發往伊犁,此後,乾隆皇帝還刪去大量的關於輝發那拉氏的檔案,畫像,似乎想把她從這個世間抹去一樣。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乾隆皇帝這麼恨輝發那拉氏呢?居然連碑,靈位都省去,還想讓歷史上沒存在過這樣一個人。據說是,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時,在民間看中了一個女子他想召入宮中,而這個消息被輝發那拉氏知道了,身為一國之母,這種事肯定要加以阻止的,這時的他們發生了爭吵,輝發那拉氏便用割發加以威脅,表示自己不同意,而乾隆皇帝就一這點來治罪,說她不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尊重自己的父母,便以這個藉口替自己出了這口惡氣。輝發那拉氏對於愛情,還是過於天真,用自己的真性情對乾隆皇帝,但是她遇到了乾隆皇帝的花心梗,自然就沒什麼辦法了,只不過落得個這樣的結局,固然可惜!


小龍教育平面設計交流


乾隆皇帝一生總共取了五十幾位妃子,其中留名後世的是三位皇后,即孝賢純皇后、那拉氏皇后和孝儀純皇后。而乾隆最愛的是孝賢純皇后,最不滿意的則是那拉氏皇后,孝儀純皇后則是繼孝賢純皇后死了之後最得寵的女人。



乾隆皇帝雖然不怎麼喜歡這位那拉氏皇后,但是她卻在沒生育有子嗣的情況之下,在5年之內從妃晉升到貴妃、皇貴妃、皇后,五年之內晉升了4級,而且還享受了“攝六宮事”的特權,但是在晉升的過程中受到了乾隆對她在冊封禮儀上的羞辱。

乾隆皇帝是如何在冊封禮儀式上羞辱那拉氏皇后的?

那拉氏因為出身高貴,所以在弘曆(乾隆)被秘密立為太子時,雍正就把她欽賜給了弘曆為側福晉,成為除原配富察氏之外地位最高的女子。但是乾隆心裡並不喜愛那拉氏。當上皇帝后,乾隆首先將侍妾出身的高氏晉封為貴妃,同時被封為妃的還有侍妾出身的蘇氏,而那拉氏卻只被封為妃,而且取封號為“嫻”(滿語為“恬靜、泰然”之意),意在暗示那拉氏,不要得意和痴心妄想。



從晉封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並沒有因為那拉氏是雍正欽點的側福晉而有特殊的地位來高看她,而是將她與侍妾出身的蘇氏同等對待。那拉氏和蘇氏雖然同日被冊封為妃,但是在冊封時,乾隆故意安排官位高的人冊封蘇氏,反而官位低的人去冊封那拉氏。

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去世,中宮一時無主,需要新立皇后主持中宮。而此時純貴妃蘇氏和嫻貴妃那拉氏都為位份最高的皇后候選人。但蘇氏是漢人,顯然不能成為中宮皇后,只能是嫻貴妃,況且她還有雍正欽賜側福晉這個優勢。可是乾隆心裡並不想立她為後,在經過4個月的猶豫後,乾隆以“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名號來拖延。



乾隆十四年,在舉行太后加徽號、金川之戰捷、皇貴妃攝六宮事這三場大慶典時,乾隆對金川之戰表現出很高興之意,但對慶賀那拉氏反而不怎麼高興。

另外,在對那拉氏冊封時,雖說冊封她為皇貴妃、皇后,但是卻簡化了許多常規的禮節流程。比如典禮前一日,乾隆並沒有到奉先殿祭拜,也沒有率群臣給皇太后行禮,同時還免去了王妃、分主,命婦向皇貴妃行禮,等於免了外廷命婦齊集,將國事改成了家事,而且皇貴妃給皇太后、皇帝的謝恩還提前一天給辦了,就這樣只花了一天的時間把典禮給辦完了;對那拉氏接完寶冊後的慶賀典禮也是直接與太后的加徽號禮一起舉辦,等於搭了太后的順風車。



儘管乾隆很不情願立那拉氏為後,但是她終究還是上了皇后之寶座,不過這個冰冷的寶座留給那拉氏的,卻是一生不得寵。而且在之後的種種禮節上,乾隆總是免去她的各種待遇,最終乾隆還是收回了她的所有冊封寶冊,讓她不廢而廢,而她的兒子永琪也是個光頭阿哥,終身未得到任何封號,直到嘉慶4年才被追封為貝勒。

可以說 ,那拉氏雖然形式上獲得了乾隆給的皇后榮譽,實質上得到的是乾隆對她的羞辱。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乾隆侮辱那拉氏的方法就是不按照祖制規格,並且本應該是主角的那拉氏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在形式和精神上上對那拉氏進行了侮辱。

題目中所說的那拉氏,也就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烏拉那拉氏,要知道,攝六宮事皇貴妃可是乾隆單獨為那拉氏設立的位置,為什麼還說乾隆在侮辱她呢,因為乾隆設置這個位置其實是不想讓那拉氏成為皇后,並且乾隆還不止一次的對那拉氏在冊封典禮上進行過羞辱。

烏喇那拉氏,是在雍正十二年進入了時為寶親王的弘曆的王府,是被雍正欽點給弘曆做側福晉的,那個時候的弘曆已經被雍正秘密立為太子了,這個時候將烏喇那拉氏賜給弘曆,可見雍正對於那拉氏其實是十分看好的,但是雍正的態度並不能代表弘曆自己。

第一次羞辱:封妃大典上的地位高低

乾隆繼位之後,首先將侍妾出身的高氏封為貴妃,而身為側福晉的那拉氏卻只是封為妃子,同時被冊封為妃的還有侍妾出身的蘇氏。蘇氏被封的妃號為純妃,而那拉氏被封的封號是“嫻”,這個嫻字的意思是恬靜泰然的意思,也是在變相的告訴那拉氏,讓她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要做無謂的爭奪。

在被封為妃子的典禮上,乾隆對那拉氏進行了第一次的羞辱。當時給純妃進行冊封的是東閣大學士徐本,副冊封使是內閣學士春山,但是給那拉氏冊封的冊封使是當時的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三泰。

這樣一來,就導致純妃蘇氏的冊封使官職高於那拉氏的冊封使,這也就是在告訴那拉氏,她的地位在乾隆心中是不如侍妾出身的蘇氏的,讓那拉氏第一次在舉國上下顏面無光。

第二次羞辱,攝六宮事皇貴妃冊封的禮儀

這第二次羞辱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在封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大典上對那拉氏的羞辱了。

乾隆十三年,乾隆的孝賢皇后去世,也就是說,在這之後,中宮沒有了主人,需要另立新後執掌六宮。而當時身份最高的除了已故的高貴妃就是純貴妃蘇氏和嫻貴妃那拉氏了,但是蘇氏是漢人身份,如果把蘇氏立為皇后是不合祖制並且會遭到所有大臣反對的,這樣一來,就只剩下嫻貴妃那拉氏了。

然而乾隆皇帝好像並不想讓那拉氏成為皇后,於是經過四個月的猶豫之後,乾隆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想出了一個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名號,來變相的阻止那拉氏成為皇后。

乾隆十四年一共舉辦了三場大型典禮,分別是太后加徽號(也就是尊號)、戰勝大小金川的慶功會和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冊封典禮。但是在攝六宮事皇貴妃冊封典禮上,乾隆卻不按照祖制進行冊封,可以說是對那拉氏的另一種羞辱了。

其一:按照祖制,典禮前一日,應該譴禮官祭告太廟,乾隆親自去奉先殿告祭禮。然而乾隆當天並沒有到奉先殿祭拜;

其二:按照規矩,外庭的命婦(如王妃等)應該對皇貴妃行禮,乾隆卻免去了這一流程,變相的把國事變成了家事。

其三:皇貴妃給皇太后皇帝的謝恩禮應該在第二天辦,可是乾隆在冊封典禮當天就一起給辦了。

其四:皇貴妃接完冊封寶冊之後的慶賀典禮直接和太后加徽號的典禮一起辦了,也就是說,慶賀典禮實際上是蹭了太后的順風車,變得可有可無。

可以說乾隆是在變相的對那拉氏進行一種羞辱。也就是題目上所問的,乾隆是怎麼羞辱那拉氏的。

結語

乾隆儘管不願意給那拉氏皇后的王冠,但是那拉氏終究還是坐上了皇后的寶座,但是留給她的卻是一生的不得寵愛,最終乾隆還是收回了那拉氏的皇后冊封寶冊,等於讓她不廢而廢。


一生嫁予無情人,那拉氏也算是可憐人了。


關注小太陽,給你不一樣的歷史體驗哦


小太陽D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乾隆的原配富察皇后隨乾隆東巡,病逝於德州,在乾隆生母鈕祜祿氏皇太后看來,雖然富察氏病逝,讓乾隆皇帝和自己都很難過,但是乾隆皇帝日理萬機,國事繁忙,後宮務必要保持穩定。

中宮不可一日無後,後宮無人管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既然皇后的位子出現了空缺,就得需要有一位新皇后來管理後宮,當時皇太后一向看重嫻靜溫婉的嫻貴妃,於是向乾隆建議冊立嫻貴妃為新皇后的人選。

嫻貴妃在乾隆的后妃當中,確實堪當重任,論出身,她出身滿洲上三旗正黃旗,論資質,她在雍正十二年就嫁給還是寶親王的弘曆為側福晉,論位分,乾隆二年被晉封為嫻妃,乾隆十年的時候,已經是貴妃,因此在當時的後宮,不得不說嫻貴妃是最佳的皇后候選人。

對於太后的話,乾隆不得不聽從,乾隆思量再三,接受了皇太后的提議,於是在乾隆十四年的四月,乾隆晉封嫻貴妃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乾隆十五年八月,那拉氏被正式冊立為皇后。

雖然那拉氏最後得以成為皇后,但是乾隆對她並不是真心誠意,對於冊封她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就比如題目中提到的皇貴妃冊封禮儀就可以看出來。

乾隆十四年四月五日,乾隆正式冊封嫻貴妃為皇貴妃,典禮前一日,遣官祭告太廟。按理說乾隆應該需要去奉先殿告祭禮,而當天乾隆並沒有到奉先殿祭拜,這等於沒有在祖宗面前承認那拉氏。

乾隆不僅沒有下令讓大臣們給皇貴妃行禮,同時還免去了王妃、分主、命婦向皇貴妃行禮,這樣做等同由國事改成了家事,缺少莊重感,也缺少冊封皇貴妃的威儀。

乾隆冊封那拉氏為皇貴妃的同時,還冊封了嘉貴妃金氏、令貴妃魏氏、舒妃葉赫那拉氏以及婉嬪等五人,並且與太后的加徽號禮一起辦了,嫻貴妃本來當天在皇貴妃的冊封典禮上是主角,可是風頭卻被別人搶,真的很尷尬。

乾隆一開始就不愛輝發那拉氏,即使她後來成為皇后,但是沒有乾隆的寵愛,最後終究免不了不廢而廢的結局,封建皇權社會,即使皇后也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


小聰歷史客棧


乾隆十三年七月諭旨冊封攝六宮事皇貴妃,他提到了明太祖的淑妃和寧妃、以及順治董鄂妃的冊封。攝六宮事皇貴妃就是準皇后,乾隆為了拖延冊封繼後,自行設立了這麼一個位號。而淑妃和寧妃雖然攝六宮事,但並非準皇后,朱元璋也沒打算將來冊立她們為皇后。董鄂妃在冊封皇貴妃的時候,更是連攝六宮事的資格都沒有,她掌管後宮是後來的事情。所以說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冊封禮根本沒有制度規定,乾隆援引的是董鄂妃的冊封禮。這個規格是很高的,基本等同於皇后的冊立禮了。

乾隆一生共有三個皇后,其中兩個是他的摯愛,另一個讓他深恨不已。富察氏皇后和魏佳氏是他的摯愛,深恨的就是那拉氏。據《清史稿》記載,烏拉那拉氏就是那拉氏,只是因為記載錯誤,所以才寫成了那拉氏。

乾隆記恨那拉氏,是因為那拉氏過激的舉動。乾隆南巡的時候,那拉氏皇后竟然當著乾隆的面把自己的頭髮給剪斷了。在清朝一個女人只有在丈夫和長輩去世的時候才會剪斷自己的頭髮,以此當作殉葬。那拉氏一個皇后剪斷自己的頭髮,那就相當於咒乾隆和太后死。那拉氏為什麼要剪斷自己的頭髮呢?乾隆在江南南巡的時候,要冊立一個妃子,那拉氏不同意,所以他就跟乾隆鬧崩了。後來有人推測,這個要冊立的妃子就是魏佳氏,她也是乾隆晚年最喜愛的妃子。當時的魏佳氏其實已經是令貴妃了,如果再封那就是皇貴妃。按照清朝的慣例,如果皇后沒有死,一般是不能封皇貴妃的。但是乾隆卻要封魏佳氏為皇貴妃,那拉氏當然不願意,所以她就做出了過激的舉動。

乾隆非常的氣憤,於是就把她的冊寶全部沒收了,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的封號全都沒了,並且把給她囚禁可起來,身邊就配了兩個宮女。其實乾隆從內心來說肯定是想廢掉那拉氏,但是很多大臣都勸阻乾隆,這樣做有失國體。乾隆因為也處罰了很多大臣,不過,到死也沒有將那拉氏廢掉。


公元前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攝六宮事皇貴妃這個名號。

攝六宮事皇貴妃創立於於乾隆十三年,其本質是在先皇后喪期內為準皇后設立的一個實習崗。一般來說,攝六宮事皇貴妃低於皇后,但高於普通皇貴妃,擁有許多皇后專屬的特權。

清史稿記載:“乾隆十三年,定皇妃攝六宮事,體制宜崇,祭告如冊中宮儀。”

(富察皇后 影視劇形象)

歷史上記載,乾隆皇帝是一個深情的人,他在還是皇子的時候便深愛著富察皇后,在他的心中,只有富察一人才是他的皇后。遺憾的是,富察皇后病亡,乾隆皇帝為此悲痛欲絕,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

自富察皇后病逝後,正值年少的乾隆皇帝沒有心思再立新的皇后,這可急壞了老皇太后,於是將乾隆叫到慈寧宮中,希望能夠挑選一個合適的人作為新的皇后,但卻一直沒有好的人選,乾隆帝一時也不知道該立誰為後,皇太后提出嫻妃是較為合適的人選。

(那拉氏 影視劇形象)

其實在乾隆心裡,是不同意立嫻妃為皇太后這個提議的,不過不願意歸不願意,但烏拉那拉氏伺候太后一向孝順,更何況自己也確實找不出來比她更合適的人選,便暫時應下了,不過乾隆皇帝並不想,馬上冊封烏拉那拉氏為皇后,而是下詔冊封嫻妃為皇貴妃,命她統領六宮,打理後宮之事。

一直到富察氏三週年過去,在皇太后一直的催促下,將烏拉那拉氏立為皇后。

《清史稿》記錄:“皇后,烏拉那拉氏,佐領那爾布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二年,封嫻妃。十年,進貴妃。孝賢皇后崩,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冊為皇后。

烏拉那拉氏雖然深得太后的喜歡,但並沒有得到乾隆皇帝的寵愛,在冊封烏拉那拉氏後,乾隆一直的心思都放在了香妃的身上,烏拉那拉氏雖擁有皇后的名分,但一直深受乾隆的冷待,這種強烈的心理落差,使得她心裡面十分的不平衡,經常與乾隆帝發生衝撞,以至於乾隆帝對烏拉那拉氏態度,也變得越來越壞。

(乾隆皇帝)

總的來說一句話,在乾隆皇帝心裡,富察才是真正的皇后。那拉氏只是在皇太后不斷催促下,自己又找不出合適人選的情況下,被逼無奈的選擇。因此,繼後那拉氏卻遭遇了“不廢而廢”的待遇,死後無諡號,表面以貴妃禮下葬,實際上卻只是嬪的水平。實在讓人為那拉氏感覺惋惜。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海漫步


那拉氏是乾隆的第二個皇后,這個皇后在很多電視劇中都有描述,最有名的就是還珠格格里面那個壞皇后,完全就是一個反面角色。皇帝不喜歡她,其他的嬪妃甚至大臣都不喜歡她,而且她還老害小燕子他們。

在真正的歷史上,乾隆和他的第一個皇后富察氏可謂是感情相當的深厚。可惜在乾隆十三年的時候,富察氏因病最終去世。乾隆非常的悲痛,不過後宮畢竟是一個很大的地方,還是需要人來打理,所以當時皇太后就建議乾隆升那拉氏為新的皇后,本身皇太后也非常喜歡這個兒媳,不過乾隆不怎麼喜歡,雖然不願意,最終還是聽從了皇太后的意見,讓那拉氏當皇后。

不過也許是乾隆對那拉氏太有成見,所以封那拉氏為皇后的典禮上,就沒有怎麼看重她,並且在很大程度上等於是在羞辱這個新的皇后。兩個人的關係如此不好,也確實給新皇后的未來造成了很大的陰影。首先按照正規的禮儀,封新皇后皇帝應該去祭天,但乾隆就把這一步省了,並且還讓大臣不用拜新的皇后,導致新的皇后典禮草草就結束了。

而且後來乾隆還打算升魏佳氏為皇貴妃,按照滿清的慣例,皇后在的時候一般不會存在皇貴妃,因為皇貴妃等同於副皇后,對皇后形成極大的制約。結果皇后甚至剪髮來抗議乾隆皇帝的行為,這讓乾隆相當的惱火,下令將皇后打入冷宮,身邊只留幾個人照顧,事實上等於是廢了。當然乾隆本來也想廢掉她,只不過因為太后不同意,同時群臣也勸阻,認為廢后實在太失國體。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乾隆封那拉氏為攝六宮皇貴妃,是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

那拉氏在乾隆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是他的側福晉,嫡福晉是富察氏,她才是乾隆的最愛。

富察氏後來成了富察皇后,他不御珠翠,生活簡樸,只佩戴一種手工製品,通草絨花。她孝敬公婆,與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好,善待下人,贏得了眾人的一致尊敬。



富察皇后一生有四個孩子,可是三個都早早的夭折了,這裡面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字叫永璉,一個叫永琮。隨著兒子們的去世,富察皇后的身體也每況愈下。在一次跟著乾隆南巡的過程中,在回來的路上到德州就病亡了。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死了以後,乾隆皇帝是悲痛欲絕,光悼亡詩就寫了100多首,他感覺是日月無光,天地失色,天天沉浸在悲痛之中。皇太后一看這樣不是個事兒啊,於是就張羅著給乾隆立新皇后。

此時的乾隆沒有那個心思,但是很有孝心的他,勉強答應了,那就選吧。當時選來選去,他的妃子裡面,漢人不行,那就剩下這個早早進入乾隆府中的那拉氏,她早就封為了嫻妃,貴妃,也算是資歷比較老的了。



《清史稿》記錄:“皇后,烏拉那拉氏,佐領那爾布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二年,封嫻妃。十年,進貴妃。孝賢皇后崩,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冊為皇后。

於是,乾隆在乾隆十四年,封那拉氏為攝六宮皇貴妃,意思是掌管皇上後宮的事情的,是皇上後宮的實際的掌權者,但是還不是皇后。

就是這樣也要舉行儀式的,那麼就要提前一天去祭拜祖宗,告訴祖宗這件盛大的事情。但是乾隆把這一項免了,不知道是他沒有心情,還是不屑於去做,反正最終結果是沒有做。這是其一。

其二是封那拉氏為攝六宮皇貴妃這件事情,應該文武百官都來叩拜祝賀。但是乾隆又把這件事情給免了。

其三是封那拉氏為攝六宮皇貴妃應該是單獨的一件事情,但是乾隆又同時封了其他的幾個妃子,甚至連皇太后加徽號這件事情一起給別人辦了。這樣就沒有突出重點,沒有主次,感覺就是像辦普普通通的事情一樣。



從以上3點可以看出,乾隆根本沒有把封那拉氏為攝六宮皇貴妃這件事當回事兒,只不過迫不得已走個形式而已,真的有羞辱她的意思。當然有故意為之的嫌疑,主要原因就是不喜歡吧。

或許封那拉氏為攝六宮皇貴妃這是乾隆為了滿足他母親的心願而已。在乾隆十五年,封那拉氏為皇后。那拉氏很得皇太后的歡心,但是在乾隆那裡始終熱乎不起來。

雖然那拉氏名分有了,後來面子上的事,乾隆也給她做,她過生日的時候賞銀特別多,也封的兄弟們大官。一切看起來還好。

但是隨著那次南巡,在乾隆與那拉皇后吵過一架之後,那拉竟然做出了有辱祖宗的事情,自己把自己的頭髮給剪了。因此被提前送回宮中,隨後被打入冷宮,雖然沒有廢了皇后這一名號,但是是已經名存實亡了。

《清史稿》,“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蘭,命喪儀視皇貴妃。”

那拉皇后去世後,被降規格埋葬,也是令人唏噓了。

我是歷史漫談君,歡迎大家點贊,關注,交流,謝謝。


歷史漫談君


乾隆13年,孝賢皇后去世,此時,中宮無主,需要新立皇后主持中宮,而此時位份最高的分別為純貴妃蘇氏,和嫻貴妃那拉氏,而蘇氏是漢人,顯然不能成為中宮皇后,那麼候選人就只能是嫻貴妃,而且她還有雍正欽賜側福晉這一優勢。而乾隆的內心並不想立她為後,在經過4個月的猶豫後,乾隆想出一個“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名號進行拖延。

朕以二十餘年伉儷之情。恩深誼摯。遽行冊立。於心實所不忍……冊立既不忍舉行。可姑從權制。考之明太祖淑妃李氏寧妃郭氏、相繼攝六宮事。國朝順治十三年、冊立皇貴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頒詔天下。典至崇重。今應仿效前規。冊命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二十七月後即正位中宮。

乾隆14年一共有三場大慶,分別是太后加徽號,金川之戰勝利、皇貴妃攝六宮事,而在冊封皇貴妃時,乾隆卻寫了這樣的詩:

番服徠柔奏凱旋,更欣春雨遍公田。

深叨慈訓遐荒定,敬奉鴻稱巨典傳。

和眾安民常切切,持盈保泰益乾乾。

六宮此日添新慶,翻惹無端意惘然。

從詩中可以看出乾隆對打了勝仗很高興,但慶賀那拉氏反而惹得乾隆失意了,這詩赤裸裸地表達了乾隆的心情。而整個冊封典禮,更明確地表達了乾隆的意圖。

循例封皇貴妃,禮制卻不循例

乾隆十四年的冊封禮上,乾隆更是親口食言,整個流程都沒有按乾隆十三年的上諭流程走。

第一:典禮前一日,遣官祭告太廟。奉先殿告祭禮。上親詣舉行。而當天乾隆並沒有到奉先殿祭拜。

第二:乾隆不僅沒有率群臣給皇太后行禮,同時還免去了王妃、分主、命婦向皇貴妃行禮,等於免了外廷命婦齊集,由國事改成了家事。而且皇貴妃給皇太后、皇帝的謝恩還提前一天辦了,這樣嫻貴妃的整個典禮只花了一天時間,就辦完了。

第三:接完寶冊後的慶賀典禮直接與太后的加徽號禮一起辦了,等於搭了太后的順風車。

儘管乾隆極不情願立那拉氏為後,但是她終究還是坐了皇后的寶座,但那個冰冷的寶座留給她的依舊是一生不得寵,而且在這之後的種種禮節上,乾隆就像一個糾結症患者一樣,總是免去她的各種待遇。最終乾隆還是收回了她的所有冊封寶冊,讓她不廢而廢,而她的兒子永璂是個光頭阿哥,終身未得到任何封號,直到嘉慶四年才被追封為貝勒。

乾隆雖然給了她榮譽,但是這榮譽更像是一個笑話,每一次晉封都在禮制上進行刪減,彷彿一直在告訴她,你不配,讓她成了歷史上的笑柄。

《國朝宮史》

《乾隆御製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