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更喜歡項羽,而不是“勝利者”劉邦?

溫陵遊人


“成者王侯敗者寇”在傳統觀念裡是不變的鐵律,但有一個人是例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李清照的絕句裡說項羽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雖然也感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過對於項羽,所持的還是肯定而讚歎的態度。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作《史記》,這部紀傳體的通史體例裡有“本紀”、“世家”、“列傳”,“本紀”所寫都是帝王。西漢的建立者正是打敗了項羽的漢高祖劉邦,劉邦入本紀,戰敗者項羽也入了本紀。不同的是劉邦有廟號“高祖”,這是一種高度的肯定。項羽沒有廟號,但本身以“本紀”寫項羽,已經是一種對戰敗者的高度肯定。

我想,項羽一定不是個肯退而求其次的人,也不是個會輕易改變自己主意的人。少時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生命的最後,烏江亭長勸項羽回江東稱王,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最霸氣項羽,和王離長城軍團一戰。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種情節,就是小說作者如果沒胸襟、夠霸氣都設想不出來。這時候諸侯都不敢縱兵,皆觀望,個個坐壁上觀。項羽麾下楚軍個個以一當十。看到楚軍有勝蹟,諸侯才能縱兵助項羽破秦軍。威名赫赫的長城軍團潰不成軍,蘇角被殺,王離被俘。這一戰成就了項羽的威名。《項羽本紀》裡寫得非常生動的一句話“入轅門,無不膝行,莫敢仰視”。這一戰之後,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霸主。



最讓人撕心裂肺的項羽,不在生前在死後。最後關頭,項羽和子弟兵都是步行與漢軍短兵相接。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身上受處十餘處。以往很容易大怒的項羽最後反倒很淡定。親贈頭顱與故人。說實話,每每讀到此處總易潸然淚下。我並不是喜歡項羽此人,但也不得不承認項羽的至情至性。這種豪壯之舉除了項羽誰能做得出來?而更令人揪心的是,項難一世的項羽最後落得屍分其五,比身首異處更慘。為了爭而求賞的漢將漢軍居然又死了數十人。


與之相反的是,項羽死後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欲屠其城,最後終於還是沒有做此瘋狂之舉,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最後項羽以“魯公”的身份發喪,漢王劉邦哭臨乃去。我想,最後的劉邦心裡其實是很輕鬆的。哭的是項羽,但也許哭的自己。滅項羽之後的劉邦建漢,西漢初年其實是劉邦和韓信、彭越三分天下。



如果在春秋,項羽能做霸主,但是在秦末,項羽不具備整合天下的政治能力。這個時候並不是屬於以武力見長的英雄的時代。再說,項羽身邊實在是缺個管仲、張良這樣的人。學會了萬人敵的項羽所敵者是戰場上的萬人,不是形色各異逐鹿天下的萬人。


沅汰


自古成王敗寇,笑到最後的人才會被人崇拜。可到劉邦和項羽這卻相反,很多人更喜歡失敗的項羽,而不是勝利的劉邦。

其實這其中的原因有二:第一、這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史書的記載更偏向項羽,而現代人瞭解歷史就是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受到作者的影響,很多的現代人反而更欣賞作為失敗者的項羽。第二、項羽在最好的年紀戛然而止,所以人們對他更多的是惋惜,而登基後的劉邦手段狠辣,自然是沒有已經去世的項羽形象好。

在《史記》的記載中,項羽是個君子,而劉邦是個實打實的小人,下面舉幾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來說明一下。話說當年的劉邦在對戰項羽失敗以後,落荒而逃。但是,逃亡路上的劉邦居然因為嫌棄兒子增加馬車重量拖累自己逃跑,就三番兩次把兒子劉盈推下馬車,如果不是車伕夏侯嬰相救,這劉盈可能早就喪命在親父之手了。雖然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是古人也講究虎毒不食子,劉邦這種為求自身生存而犧牲兒子的做法顯然是受到了史學家的鄙視。

再者,這劉邦不僅是拋棄兒子,還扔過親爹。話說當時項羽捉住劉太公威脅劉邦說:如果你不過來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出乎意料的是,這劉邦大氣回到:咱倆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真要是煮了的話,記得給我端碗湯。這樣無賴般的劉邦自然是完勝大家出身的項羽,於是項羽就把劉邦他爹給放了。從這樣的記載當中就可以看出,史學家明顯是更偏向為人正派的項羽的,而不是那個拋父棄子的劉邦。

還有在轟動一時的鴻門宴上,項羽明明有機會做了劉邦,但是卻因為顧忌兄弟情(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項羽並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或者說是項羽更希望和劉邦在戰場上決一死戰,所以就把劉邦放走了。

而這些有明顯偏向性的記載當中,雖然很多人說項羽是有勇無謀,但是更多人卻認同項羽是個君子,在古代那個講究仁義道德的時代,作為勇者的項羽明顯更受歡迎,而且項羽出身楚國貴族,比起街頭混混般的劉邦來,粉絲也更多,所以這樣的看法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

況且,項羽在他最美好的年紀去世了,而劉邦就不一樣。登基後的劉邦一一除掉了當年那些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雖然說狡兔死、良弓藏這個道理並沒有太大的錯誤,但是陰險狠毒的形象還是留在了別人的腦海裡。所以說,更多的人們比較偏愛項羽。

《史記》《漢書》


汗青正浩


論我中國英雄,大多結局不太樂觀。為什麼喜歡項羽的多呢?只因成帝王者不擇手段,其狠毒讓人毛骨悚然。劉邦也將其發揮的淋淋盡至。



小先生666666


先糾正一個對項羽的誤解,都說項羽沒有取得天下,是失敗者。其實這裡面有史實錯誤和認知錯誤。項羽已經取得了天下,實現了他的創業目標。自公元前209年9月起兵,到公元206年分封18路諸侯,項羽稱霸天下,號西楚霸王,項羽已經實現了他的目標,只

不過遺憾的是他追求的是先秦時期的分封制,而不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這是戰略方向的錯誤,也是楚漢戰爭項羽註定失敗的原因。


為什麼更喜歡項羽?我們一起來為項羽做一個人物畫像,看完之後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萬人迷。

1、貴族血統

項羽的爺爺項燕受封項城(這也是為什麼項羽姓項),是標準的楚國貴族,項燕又是楚國的大將軍,有權有勢,戰功赫赫,聲望極高。項羽出生於這樣的背景,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自帶光環。

2、高富帥

雖然楚國於公元前223年滅國,項燕自殺,可項氏族人並未受到完全株連,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壓箱底的存貨可不少,有錢!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身高八尺餘,換做今天的單位,有1米9高,標準的高個大長腿;才氣過人,古人所描述的才氣還有今天的語言體系裡面的“帥”的意思。

3、浪漫暖男

項羽的這個形象為他圈了無數的粉,試想一下其他帶兵打仗的人是什麼形象?粗魯、邋遢這些標籤很適合對吧?可項羽呢?騎著烏騅馬,帶著美女虞姬,哪怕是戰場上,都要帶著她,悉心照料,一刻不分離,這是標準的暖男。

4、創業英雄

項羽23歲開始創業,俘虜了秦國名將邯鄲,這可是強秦虎賁軍,秦始皇就是靠這個統一了天下,跟項羽交戰卻被俘虜,這是何等的名氣!26歲就稱霸天下,一輩子沒輸過,入主咸陽,分封18路諸侯,自號西楚霸王,換做今天的語言就是創業成功了,並且實現了絕對的壟斷。看《史記-項羽本紀》裡項羽的自我總結: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有這4個標準,項羽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萬人迷!


創業史記


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畫上句號。按“勝者王侯敗者賊”的道理,人們更應該推崇的是劉邦。但為什麼在很多人心中,對項羽的評價要遠高於劉邦?

我們先來看下兩人的生平,從出身地位,教育程度,生平事蹟,抱負志向做下對比參照。

項羽,下相人(今江蘇宿遷人),楚國項氏家族後人,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曾大敗秦國名將李信。後被秦國大將王翦打敗,英勇自刎,遺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後隨叔父項梁,弟弟項莊流落江東,後帶領八千子弟參加推翻暴秦的運動。項羽身負國恨家仇,一生一心為了推翻暴秦,光復楚國榮耀。秦始皇出巡,項羽發出了他的心聲:彼可取而代之。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力能扛鼎,英雄氣蓋世。在決定性戰役---鉅鹿之戰中,項羽率軍破釜沉舟,九戰九捷,大破秦軍主力,自封“西楚霸王”。後世評價: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而後被韓信設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兵敗垓下,拒絕過江,毅然自刎。

劉邦,沛郡豐邑人(今江蘇豐縣人),出身農戶,少時遊手好閒,不事生產,人到中年混到亭長的職位,可仍痞性太重,蹉跎中也混出了一些本事,但僅限於生存,實用,後來混到亭長,逐漸開始發跡。為了生存,不得已落草芒碭山,後帶領沛縣子弟參加項梁的起義隊伍。秦始皇出巡,他也發出了他的心聲:大丈夫當如是。他知人善任,善於聽從別人的正確意見,隱忍蟄伏,從弱小一步步走向強大,任用“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終與項羽逐鹿中原。屢敗屢戰,後聯合韓信,英布,彭越,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政權。

其實,項羽和劉邦都是英雄,但又都有爭議性。只不過是個人看法不一,意見不同,在這裡不做表述。但項羽的評價比劉邦高,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文人墨客的推崇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英雄情結,而項羽更符合中國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的英雄主義情結。千古文人俠客夢,他們渴望像項羽一樣馳騁疆場,建功立業,項羽在一定程度上寄託了他們內心的夢想和想表達的情緒。即使如正統如《史記》,也能看得出司馬遷內心更多的是對項羽的褒揚。

杜牧有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一首詩道盡了對項羽自刎的惋惜。李清照那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首詩表達出對項羽英雄氣概的欽佩之情。

二.人格魅力的差異

項羽為人光明磊落,頂天立地,一代豪傑,對待愛情忠貞不渝。反觀劉邦,詭計多端,反覆無常,洞悉人性陰暗,可謂宵小之人,對待拖累之人哪怕至親骨肉,也翻臉無情。項羽身上表現出的是真性情,有血有肉,大愛大恨,後世對其優點,缺點一目瞭然;劉邦身上表現出的是偽裝,實用主義至上,後世對這種行為是持不尊重態度的。這也是二者誰成誰敗的決定因素。在民眾的心裡,總認為劉邦勝的不光彩,項羽敗的太惋惜。如果讓民眾在這兩類人之中選擇,他們當然更敬佩項羽的為人,更願意接近項羽這類人。因為民眾也有英雄情結。

三.民眾對英雄的包容

自古中國文化講究不以成敗論英雄,英雄的出現必然是時事造就,歷史趨向。英雄只是個體,英雄也有缺點,不可能在歷史前進的車輪中總做出正確的選擇。真正決定歷史前進車輪的永遠是人民大眾,因為人民大眾具有包容性。也正是因為包容性,才能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傳承下來,民族精神始終得以保存,英雄主義得以完善。

項羽個人雖然失敗了,但是項羽打破了“成者王侯敗者賊”的歷史定律,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


諸葛貓與司馬魚


成王敗寇,中國人向來是以成敗論英雄的。項羽卻是個例外,雖敗猶榮,收到廣大的同情和垂愛。項羽兩千多年來,一直被尊為英雄。究其根本,不外乎幾個原因。

第一、史書的偏向性。由於古代文化是講究正統和傳承的,皇位就該是傳承的,而不是通過暴亂和起義篡奪的。所以,劉邦從一介平民,通過戰爭獲得皇權,是反對的。在平民劉邦和貴族項羽之間,史書上自然又貶劉褒項的傾向。《史記》作為最重要的正統史書,對後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史記中貶劉褒項,讓項羽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第二、傳統的道德取向。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貴族、士、大夫的思想是佔據主流的。平民造反、奴隸起義那是大逆不道的。宣揚劉邦,就是宣揚造反,對社會的穩定和平是非常不利的。相反,貴族出生的項羽,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作為劉邦的對手,宣揚抬高項羽,就是宣揚士、大夫階層自己。這種主流思想,自然影響深遠。

第三、個人魅力不同。項羽世家出身,文能賦詩,武能扛鼎,英武一世,能征善戰,並且仁厚爽直,深情,有骨氣,是真男兒本色,符合英雄的形象和氣質。劉邦呢,地痞流氓出身,詭計多端,為了利益,不顧父親和妻兒的性命,活脫脫一個不忠不孝不仁的形象。兩者一比較,黑白一目瞭然。

正是因為這幾方面的原因,項羽雖然失敗,但仍然被人們做為英雄傳唱。

項羽,作為一個悲情的英雄,更多地讓文人雅士們面對失敗和挫折來安慰和自勉。

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最好的詮釋。


阿呆夢話


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

喜歡項羽,因為我們在成王敗寇的文化意識外,還有一種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文化意識。

我們欣賞劉邦,並不妨礙我們選擇項羽。

中華文化是儒釋道共同構建的,不是一種思想決定的,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我們的包容。

我們喜歡劉邦,是因為劉邦成功了,他的忍辱,他的用人之道,他的大局觀。我們很敬佩,可以說要在現代社會創業,劉邦這種人很合適。

我們選擇項羽,他的血性,他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氣。他對虞姬的豪情天縱,他兵敗之日的選擇。都是一個悲劇英雄。縱使是悲劇,也有悲劇的悲壯與快慰,絕不是讓別人可伶。

項羽可以死,但是他的心漢王不能誅。

有的人你可以消滅他,但是你永遠打不敗他。

我們獨立思想的前提,就是可以有自己的世界觀




今古穿越


談起項羽,似乎總能把他與“剛愎自用”、“目中無人”等不好的詞聯繫在一起,而他的老對手劉邦則有“知人善用”、“廣納諫言”等美名,可隨著時代變遷,後人們越來越以公正的眼光看待過去的歷史,發現漢高祖劉邦並非“完人”,西楚霸王項羽也絕不是個“莽夫”。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就寫下《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表達了對項羽的敬佩與感嘆。

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項羽並沒有成為皇帝,司馬遷把他歸入“本紀”則表達了對項羽的尊重。後人們對兩位偉人的評價也越來越客觀,如今項羽的“粉絲”更是隻多不少,為什麼人們更喜歡項羽,而不是“勝利者”劉邦呢?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根據《史記》記載:“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可見項家在楚國屬於貴族,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只有貴族才是統治階層的核心,而奴隸造反、平民起義乃是大逆不道,為什麼陳勝吳廣的起義會失敗,為什麼劉邦起義要想盡辦法拉攏六國貴族,相反貴族出身的項羽就有一道天然的保護符,是士大夫等貴族階層的代表,他可以決定立誰為楚王,也可以將其廢之,自己稱王。宣揚項羽,其實就是宣揚士族大夫,維護貴族的地位,而站在他對立面的劉邦,不僅地位地下,還是個“潑皮無賴”,孰勝孰負,或許一目瞭然。

曾經有人說項羽是個莽夫,只懂武力不識謀略,還趕走了全軍唯一的智囊范增,然而聞名天下的西楚霸王真的看不破陳平的“反間計”嗎?其實項羽早已忍耐其多時,雖然敬稱為“亞父”,但范增並無半點長輩的仁慈和藹,鴻門宴上,一句“豎子不足與謀”,如此貶低的話語,也寒了項羽的心,項羽不殺劉邦,是看在過去情誼,卻被當成“優柔寡斷”。

這麼一位重情重義的漢子,與妻虞姬的愛情故事令人惋惜,“今世只愛君一人”,而項羽年輕英俊、勇武蓋世,只愛虞姬一人,卻是難得。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縱使一代霸王也無回天之力“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若帶虞姬突圍,傷的是那些忠於自己的部下的心;若是修書一封,請求劉邦放過自己的妻子,可亂世之中這個弱女子又何以安家,況且虞姬的美貌冠絕天下,劉邦真的會放過她嗎?而為了不使項羽為難,虞姬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同樣豐滿了項羽的人物形象,“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俗話說得好:“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而作為楚漢爭霸的最後失敗者,項羽卻打破了這條歷史的真理,使無情的歷史變得有血有肉,即使四面楚歌,亦有虞姬相隨;戰敗後一無所有,江東父老也願擁其再稱王。他既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近古以來未曾有的英雄,又是一個優柔寡斷,“婦人之仁”、性情乖張暴戾,只曉武力而不諳謀略的匹夫,也正是如此,他的優點與缺點給了後人們非常直觀的感受,不只是項羽的親朋好友對他充滿敬重,他的敵人們莫不敢嘲笑,甚至他死後越來越多的人欽佩仰慕他,比起城府頗深的劉邦,正是這一份有情有義、大恨大愛,贏得了後人們的敬仰吧。


鄧海春


因為人們喜歡的是文學作品裡的項羽,文學作品這東西,看看蘇定方、陳世美被文學作品描寫成什麼樣子就知道了。漢高帝在元以前,民間的口碑都是十分不錯的。但元朝的時候出現了一曲戲劇《哨遍·高祖還鄉》這是元曲作家睢景臣的套曲作品。此曲以嬉笑怒罵的手法,通過一個熟悉劉邦底細的鄉民的口吻,把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之舉,寫出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以辛辣的語言,剝露了劉邦微賤時期的醜惡行徑,從而揭露了劉邦的無賴出身,剝下封建帝王的神聖面具,還其欺壓百姓的真面目。全曲情節鮮明,形象生動,角度獨特,風格樸野,詼諧潑辣,對比手法的運用,揭示本質,具有強烈的喜劇性與諷刺性,語言生動活潑,具有口語化特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畫與野史的風格。

這出戏劇開了小說戲曲黑漢太祖的先河,小說和戲曲向來都是容易在民間流傳開來的東西。就如現在書籍和資料那麼容易被查閱到,但現代民眾有幾個去看這些專門的資料的?都是看電視劇小說再加上自己的喜惡自行腦補歷史,更何況古代。而民眾看戲劇(影視劇、小說)圖個樂子,很少去細究其中的真偽和深沉次的內容,而且這些東西本來就有很強的主觀性。如構造故事內容的基本原則從古至今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大部分的故事推進情節的方式都是正義與邪惡、高尚與低劣的對比來設置推動故事的要素。創作者為了自己的喜好或者某種目的就會採用襯托、或者暗喻的方式來進行創作(民眾喜聞樂見、而且樂此不疲,如英雄與惡霸、指桑罵槐)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感性支配理性的,所以創作者對於人物的刻畫都是採用大量的感性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和行為。

說了這麼多,開始解析《高祖還鄉》這首套曲作品,首先你要知道的是,這是以漢太祖隱喻元朝皇帝每年回家鄉祭祖而創作的作品,就能搞清楚我接下來所說的話。元朝實行兩都制度,一個是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每年秋天都要回蒙古的老家祭祖,這就是另外一個都。古代皇帝出行,聲勢浩大。隨行的隊伍像幾條長龍,這給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所以就有了這個指桑罵槐的《高祖還鄉》。他為了突出皇帝的醜惡,特地用民眾所不喜的方面來刻畫皇帝,貪酒、賴債、明搶、暗偷、胡作非為的流氓,可是居然改名換姓稱作什麼“漢高祖”。作品以鄉民的獨特視角來刻劃漢高祖。鄉民是無知的,又是有識的;他的看法多屬誤解,但又反映出許多真實。無知與有識、誤解與真實相交織,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鄉民複雜而變形的內心世界。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在這個世界裡遭到了最無情的嘲弄,完全失去了他的莊嚴與神聖,展現了無法偽裝的本來面目。

所以,為了刻畫項羽的英雄氣概,在文學作品裡面只能醜化劉邦了。前面也說過文學作品易被民眾所接受和喜愛,舉個最好的例子,如百家講壇的王立群,來看看他的資料“王立群,男,著名文化學者,1945年3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祖籍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主攻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看到沒有?文化學者…… 再來看看說劉邦沒有親手打下一座城池的易中天……易中天(Yi Zhongtian),男,漢族,1947年2月8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1992年起任教於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2015年4月聲明已經退休。哈哈,又是文學專業的。

看到一句評論王立群、易中天最精闢的一句話。“就是一說書的”他們對歷史有過深刻的研究嗎?能有歷史學家正確的歷史觀嗎?



汜水之陽


我們經常說成王敗寇,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也確實是這樣,但是項羽是一個例外,楚漢戰爭結束後,勝利者是劉邦,失敗者是項羽,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文人騷客中,寫的詩或者詞,寫項羽的較多,寫劉邦的較少,而且很多都是為項羽惋惜的,在這裡先下一個結論:項羽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更喜歡項羽,而不是“勝利者”劉邦?

1、從出身來講,項羽是名門之後,劉邦是一個泥腿子。

很多人可能糾結這一點,按道理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民百姓出身,應該和劉邦的共同話語更多,項羽身為貴族,和我們距離太遠。

話這麼說沒錯,但是我們中國人也有貴族情節,很多人也都夢想著成為貴族,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對項羽的出身是非常羨慕的,誰不想出身在貴族家庭呢?而劉邦就不同了,太像一個平凡人,出身不好,個人也沒有什麼英雄氣概,甚至逃跑,哭泣等等,我們對於英雄的崇拜也自然而然的對項羽有好感。

2、項羽個人能力太突出,一身熱血

項羽舉鼎可謂是名震天下,中國轉變到父系社會以後,對於男性的力量是非常看重的,而項羽可以號稱中國古往今來第一戰神,個人武力值達到巔峰,個人能力太過於耀眼,而劉邦呢,打不過就跑,還經常耍無賴,從性格到能力都遠遜於項羽

3、項羽個人的貴族氣質

項羽出身名門之後,身上自帶一種貴族氣質,不肯折腰事權貴,也不肯委曲求全,當項羽被劉邦追到烏江邊上的時候,項羽本有機會渡河東山再起,但是項羽放棄了這個機會,或許有人說項羽在這點上很蠢,明明有機會逃走為什麼放棄求生的機會,可以大膽的說,如果項羽渡河了,那麼我們對項羽也就不會這麼崇拜了,這正是項羽讓人崇拜的原因,即使失敗,也是失敗的光明正大,寧死不屈。

作為一個對比就可以看出來,韓信作為“初漢三傑”之一,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但是說起韓信,也依然有“胯下之辱”,這樣的恥辱伴隨著韓信的一生,直到現在我們有的人也會認為韓信沒有氣節,男兒膝下有黃金,堂堂七尺男兒,怎麼甘願受此大辱。

而項羽正是那種寧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人,我們中國人對於氣節這點還是非常看重的。

因此綜合以上原因,很多人崇拜項羽,而不是“勝利者”劉邦,後世的文人騷客也都替項羽惋惜。最後附上一首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