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真是村長鬥毆嗎?

Doris-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確實有的戰鬥是村莊鬥毆,但也有大規模的戰役。

很多人認為日本很小,是小日本,薩沙一直也都這麼認為。

去了日本以後,你會發現日本並不小,至少不比歐洲那些所謂的大國要小。

大家注意,日本領土面積是38萬平方公里,同中國比當然不大。

然而,德國不過35萬平方公里,英國24萬平方公里,法國最大也不過65萬平方公里。

日本領土南北相距高達3800公里,還是很長的。

古代日本人口也不少,戰國後期有1200萬。

這個數量已經不算少。

同一時期,英國人口只有900多萬,法國也不過1000多萬。

日本戰國時期,很多戰鬥規模很小,原因主要是日本的軍閥太多。

由於歷史原因,日本國內軍閥原子化,有名有號的大名就有接近70個。

日本領土是38萬,那麼平均每個大名只有5000平方公里土地。

薩沙所在的南京人面積都有600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大名也就控制一個城市而已。

1200萬人口分為70份,每個大名平均只有不到20萬人口。

古代日本農業水平低下,又進行需要很多人力的稻米種植。

20萬人口可以拿出的兵力,一般只有幾千人。

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傳統,不讓農民參戰,只用職業軍人武士作戰。

養武士是費錢的,所以20萬人口也養不了多少武士。

很多小大名之間的戰鬥,也就是二三百人打一二百人,確實像中國的村莊攜帶。

然而,大名大規模戰役還是有的。

桶狹間合戰,是一場以少擊多的戰役,此戰織田信長軍約5000人,今川義元軍約25000到45000之間,織田信長的奇襲部隊約2000人。

長篠合戰,是武田勢力與織田勢力的一次全面衝突,需要說明的此戰武田勝賴並未帶來武田軍的全部家當而只是其中一部分。此戰武田勝賴方面共有軍隊15000人,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共約38000人。

關原合戰,德川家康的東軍方面共糾集軍隊70000至104000左右,石田三成的西軍方面的軍隊也在80000以上。兩軍相加幾乎超過20萬人。

那麼,為什麼小大名之間作戰,採用這點規模的部隊呢?

一是他們實力有限,二是也不願意把本錢拼光。

小大名之間戰鬥,主要是爭奪利益。

然而,附近的大名基本都有姻親關係,不願意把事情做絕。

況且大名數量很多,你和鄰居拼的兩敗俱傷,第三方大名可能坐收漁人之利。

所以,大名的戰鬥很多都是可以小規模,甚至出現三國演義裡面的一騎討,也就是兩個武士單挑決勝負。


薩沙


什麼叫村長鬥毆,有幾個人親眼見過這樣的場面。無非是張家村、李家村,因為宅基地,或是農田用水的問題,村人叫齊村裡年壯勞動力,試圖用武力解決爭端。

但無論誰打贏了,都不會說要將對方趕盡殺絕,或是將對方地盤全部佔有,讓敵對一方成為自己的俘虜。

從這點看,日本戰國就不是村裡械鬥事件。因為無論是織田信長、豐城秀吉、德川家康、武田信玄、上杉謙信,他們“布武天下”,無非是想一統全國。而不是為了霸佔幾塊“宅基地”,就止戈停武,放馬南山。


不要因為中日以前的民族矛盾,而去鄙視他國曆史。要知道,這樣無異於侮辱自己。

你想想,若日本戰國真只是“村長互毆”,那後來清朝為什麼會接二連三的輸給這些“村民”的後代,抗日戰爭,我們的先輩,浴血抗戰八年才最終贏得勝利。

要日本戰國是“村長互毆”,難道我們連打個村民後裔,都要打八年,這不是侮辱抗日戰士無能嗎!


本草百曉生


也是,也不是,哇哦歷史和你一一道來。

日本戰國地盤有多大呢?所有國家加起來,比我國雲南還小一些,一共37萬平方公里。不太大的地方,有多少個國家在PK呢?你沒看錯——有66個國家。也就是說,每個國家的平均面積,也就相當於我們一個縣大。

那麼,他們的兵力有多少呢?

舉個例子,“戰國三傑”之一的織田信長,在鼎盛時期共有整編部隊6萬人。這6萬人還不能一塊用,需要分2萬進攻四國,分2萬打北陸,再分2萬攻打毛利氏。注意,來了2萬人,這就已經稱得上“大軍”了。而常規的戰鬥,千人參戰的比比皆是。

顯然,和我們歷史相比,無論是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僅坑殺的趙軍就45萬),還是三國時代(赤壁之戰曹操20餘萬)相比,規模相對是小很多。把它稱為“村長鬥毆”,我認為更多的是一種調侃和比喻,而且很貼切。

“小”絕不是“弱”的代名詞

但我想提示的一點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日本之戰國時期,人數雖然不多,規模確實不大,我們甚至還調侃身高很低(德川家康159,武田信玄153,而且這都不算低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人的水平低。

比如戰國三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絕不是平庸之輩,三人都以統一日本、拯救蒼生為人生志向,個個都是相當有謀略之人。如果把他們放在此前1700年的我國戰國時代,怎麼能斷定他們就不會成為七雄之一呢?

在完成了日本戰國的基本統一之後,豐臣秀吉甚至在1592年,也就是我國明朝的萬曆年,閃電般攻克朝鮮,隨後直奔大明邊境,意圖鯨吞我大明王朝。我認為,這其實就是軍國主義萌芽。有史以來,資源少而危機感嚴重,“怕餓、怕死、怕滅絕”已經融入日本這個民族的血液,成為其人口基因。拉回話題,以豐臣秀吉的志向或野心為例,我們決不能小看日本的戰國時代,或者任何國家的任何時代。

人少,決不等於人才少

另外,人少或者規模小,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日本在二戰期間發動的侵略戰爭中,會打仗的軍官有多少?不消列舉。再以德國為例,當時人口大約7千萬,軍事才能突出者也比比皆是,差點把蘇聯滅國。

所以很多時候,人才多少,看的既不是總人數多或少,甚至都不是成才比例的大或小。只要人數到了一定的數量(也許數字並不大),就一定會出現人才。這也就應了孔夫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那麼,為什麼漢朝只有一個韓信,三國只有一個諸葛亮,明朝只有一個張居正呢?我的觀點是,其實還有很多個韓信,諸葛亮, 張居正,但是,人不僅靠潛力,還要看機遇,機遇不同,路也就不同,人生也就完全不同。

假設,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後,沒有成天瞎霍霍,導致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反而好好幹,弄得政通人和、百姓安居。那麼,歷史上就會少了一個“中興之主”光武帝劉秀,多了一個終身喜愛種地的棗陽農民了。

結語:把日本戰國時代,稱為村長鬥毆,確實很喜感,然而,規模小不代表日本戰國時代沒有謀略、沒有人才。我們唯有以史為鑑,才能知古今,知得失。

【哇哦歷史,和歷史說:WOW!】


哇哦歷史


這有點誇張了吧,日本戰國後期的戰爭規模已經很大了,並不是前期之間的小規模戰鬥,而且觀看幾次日本戰國的戰鬥,規模並不還很小。

日本戰國的開始序幕是應仁之亂,在應仁之亂中,細川氏和山名氏雙方在日本的京都開打,按照《應仁記》的說法,當時細川氏召集的軍隊有16萬,山名氏召集的軍隊有11萬。規模不小了,當時的后土御門天皇和後花園上皇害怕戰爭,都跑到了足利將軍宅邸躲避戰爭。

在1560年的織田信長和今川義元的的桶狹間之戰中,織田信長帶著四千人和今川義元的四萬多人戰鬥,而在實際上也是有接近三千人的織田軍攻克了受到大雨襲擊的五千人的今川義元本隊。

再比如織田信長的長篠之戰,武田信賴帶領1.5萬人對陣織田信長和德川家的3.8萬人,也不是很小。

到了後期的關原之戰,東軍和西軍聚集的兵力將近有二十萬,兩軍主力最後在美濃一帶的關原進行會戰更是規模宏大,雙方參戰兵力幾乎到達十萬人,規模已經很大了。

說是村長內鬥有點誇張。


人者仁義也


村長誇張了點,不過日本也就那麼點大,當時有六七十個大名,平均下來,嗯,相當於每個國家跟我們一個縣差不多大吧,大名底下還有一堆武士階層!所以準確來說,日本的戰國時代應該是一幫縣長帶著本地的鎮長,鄉長,還有村長進行持械火併的年代!嗯,這樣全面一點!!😂😂😂


沒事鬧著玩


說日本戰國是村長鬥毆言重了,言語中帶著“天朝上國”的蔑視。客觀來講,日本戰國也是一段精彩紛呈的歷史,中國歷史上的很多精彩片段和人物,都能在日本戰國曆史中找到對應的影子。如果硬要說日本戰國是“村長鬥毆”,那麼這些“村子”之彪悍,人才之多,政治、軍事謀略之豐富,怕是和村的稱謂不匹配。


東亞三國的歷史,中華歷史的影響和悠久當屬之最。不妨用波形圖做個比喻,中國的歷史故事跌宕起伏,擁有連綿不斷的波峰和谷底;日本的歷史故事有數個波峰和谷底,尤以戰國之峰為甚;朝鮮則一直是一條直線,平淡無奇,慢慢悠悠,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作為日本歷史故事的一段“波動”,戰國的“鬥毆”到底是什麼級別?不妨來看看戰國的幾次著名“鬥毆”吧。


長篠合戰,是武田勝賴與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的戰役,武田家世代經營的赤備騎兵精銳盡損,武田家四大臣只剩下一個。此戰也是鐵炮防馬柵對騎兵的經典戰例,武田家的不少名將都死在衝鋒階段的頭三排槍之下。合戰中武田勝賴1萬5千人,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共約3萬8千人。根據《武德編年集成》記載:織田、德川聯軍斬取武田方首級“一萬二千餘級”。


桶狹間合戰,1560年。桶狹間合戰是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此戰兵力佔絕對弱勢的織田信長親自率隊奇襲了今川軍本隊,今川義元戰死,今川軍因而敗退。戰後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從此沒落,而獲勝的織田信長則迅速擴張勢力,奠定此後掌握日本權力基礎。合戰期間今川義元做出了全境總動員,今川家的領地駿河、遠江、三河,三國集結了超過2萬5千的兵力。(《信長公記》記載的人數為4萬5千人。)而織田信長當時對尾張全境尚未能全部控制,兵力只有4-5千左右。


關原合戰,是決定日本戰國後歷史走向的戰例,被譽為“決定天下的戰爭”。此戰德川家康巧妙利用西軍人心不齊的弱點,拉攏敵方將領,在西軍將領小早川秀秋叛變的情況下,這場戰爭在一天內就分出了勝負。德川家康在此戰三年後成立了德川幕府,開啟了日本著名的江戶時代。關原合戰名將眾多,共分東、西軍陣營,其中東軍約7萬-10萬4千左右,西軍超過8萬人。


小牧山.長久手合戰。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最終決裂,為此爭奪織田信長留下政治遺產而發生的戰爭。戰爭初期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已經奪取織田信長遺產的相當大一部分,此戰羽柴秀吉軍超過10萬人,德川家康軍3萬人左右。合戰雖以德川軍勝利告終,但因羽柴秀吉外交策略奏效,導致德川家康失去此戰的正當性,不得已之下向羽柴秀吉議和。


除此以外,還有戰國死傷最慘烈的川中島合戰,武田信玄人生巔峰三方原合戰,島津家奠定統一九州的沖田畷合戰等等。這些合戰無一例外,形成過程充滿了權謀、政治、軍事謀略,有著完整的策劃、對峙、外交、後勤、交鋒、會戰、追擊、埋伏、奇襲等過程。場面也絕不是兩三個“村長”糾集村民村口“鬥毆”。


如果硬要拿出人數來作為“村長鬥毆”的依據,那麼日本戰國這麼多合戰的規模,相當於中國什麼樣規模的戰爭呢?我舉幾個規模相當的例子:

春秋城濮之戰,晉、楚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退避三舍的典故之戰。楚軍4萬多人,晉軍5萬多人。

戰國桂陵之戰,孫臏和龐涓的決勝之戰。齊軍和魏軍均是8萬人。

漢朝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的決戰。袁紹軍約11萬人,曹操軍約2萬人。


所以僅從規模上看,日本戰國的“鬥毆”,當然比不上大的會戰,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諸侯或軍閥之間中小規模的戰爭。畢竟相比中國領土廣闊、人口眾多,雙方體量有明顯差異,但中國戰爭歷史中的元素日本戰國一樣不少,精彩程度也絕不是“村長鬥毆”。


挺胸的炫熊貓


當然不是啦,明軍在朝鮮打日軍也不過慘勝,明軍裝備後勤勝過日軍,但日軍韌性和組織度似乎還強過明軍。說人家村戰,無非就是阿Q似精神勝利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