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宋安之


很佩服提出問題之人的心胸格局,但是我很懷疑你的後半句真實性。請問一下,如果你的父母有一份大大的產業,你是其九個兒子之一,而父母年紀大了,需要在你們九人之中選一位出來做擁有所有權,管理權,以及未來這份家業的再一次繼承權的當家人,你會無動於衷嗎?不錯。作為皇子,如果不調皮搗蛋,基本上都能混個王爺做做,再不濟也能弄個貝勒國公幹幹,放鷹遛鳥,撫琴書畫,人上之人,何不輕鬆快樂!但是,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普通百姓有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就屬於奢望了,但是作為皇子,他們就不會僅僅滿足於基本的生存之道了。權力是個好東西,這一點連猴子都為了猴王位置打的頭破血流,何況人類?且看歷史上那些玄武門之變,靖難之變,九子奪嫡,哪一個不是為了權力的爭奪?到啥山唱啥歌,權力,金錢,女人,永遠都是男人躲不開的黑洞!


無法迴避的歷史


康熙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他在位期間可謂披荊斬棘,一路開掛,平三藩、收臺灣、戰俄國……可這麼強勢的一個皇帝,晚年卻為皇位的傳遞而苦惱萬分,留下了九子奪嫡的傳說。

今天,我們就單說九子奪嫡,康熙帝的這些皇子們究竟是怎麼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王爺不做,非要參與到競爭激烈的奪嫡之爭呢?

一、

我們首先講講清朝的王爺們,到底逍遙不逍遙?

清朝不同於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爺們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脅。參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風華》,漢王為什麼死也不肯離開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力。

當然,電視劇是戲說,真正的皇權社會,由不得你不願意,只要到了歲數,必須離開京城去就藩。沒有聖旨,就算親孃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著,不得擅自進京,錢是不少,但是政治權力,幾乎為零。

至於這些王爺們有無可能繼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禎帝。前一任皇帝無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繼承人還在就藩地鬥蛐蛐呢,“咣噹”一下,皇冠砸頭上了。

就算這樣的好事輪不到自己頭上,當個閒散王爺還是可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福王朱常洵,當年離京到河南洛陽就藩,萬曆皇上一次性就賞賜良田四萬傾,連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還有鹽稅、茶稅、亂七八糟的稅收,均歸朱常洵。

不過也把他養成了碩鼠,甚至於民間傳聞洛陽富於皇宮,據說洛陽被李自成攻陷後,福王朱常洵連同幾頭鹿放在一起煮熟,眾人分吃“福祿宴”。

當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時,正趕上大明朝內憂外患之計,沒能落得個好下場。但明朝的王爺們對於清朝的王爺們來說,雖然沒有政治權力,也算是逍遙自在了。

二、

而清朝的王爺們就要苦逼得多,或許是他們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規矩:

"不賜土,不臨民,不加郡國!"

當然,也不能離京, 雖然有些王爺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但是經濟收入主要靠朝廷發放,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祿越高;二是職務,職務越高,俸祿越高;三是朝廷賞賜的莊園、礦山、鋪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額外收入,比如節日賞賜、屬下孝敬、職場潛規則等。

貌似收入不錯,實際上開銷更大,我們熟悉的《雍正王朝》劇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為府上的開銷過大,而不得不借國庫銀子。

也就是說,清朝這些王爺們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如果不能勤儉持家,維持生計都成問題。

除此之外,清朝的王爺們,爵位並不是百分百繼承的,而是遞降的。這個解釋起來比較複雜,簡單地講,比如皇上封了一個親王,親王的兒子,只有一個可以繼承為郡王,後面的就算是正室所生,最高可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往下傳不了幾代,先是妾的兒子不再享有爵位,再往後側室的兒子也沒有爵位了。

而且前面所說的繼承爵位是在最理想狀態下,因為王爺們的兒子們還需要考試的。考試內容包括翻譯、騎射、布射,只有考到全優才能獲得應受爵位,考得不好,就算老爹是親王,自己也撈不到爵位。

三、

第三點,康熙帝的兒子都封王了嗎?

在《雍正王朝》中熱河八大山莊被圍事件發生後,康熙帝一口氣封了四個親王,貌似封王很容易,其實不然。

清朝的皇上也非常重視子女的生母,之所以胤礽一週歲就被立為太子,完全是沾了生母孝誠仁皇后的光,又是嫡出。之所以對老八胤禩不待見,也完全在於他是系辛者庫女所生,所以康熙朝連個郡王都沒獲封。而看起來傻乎乎的老十胤娥(䄉)就因為生母牛叉,康熙朝就被封為郭郡王了,這也是老八胤禩拉攏他的原因所在。

康熙帝封王的眾多皇子中,老五胤祺是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被封親王,為和碩親王,沒有參與奪嫡。老七胤祐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被封多羅淳郡王,也沒有參與奪嫡。

其他參與奪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大直郡王、老二太子、老三碩誠親王、老四雍親王、老十敦郡王,其餘都沒有封王。

而這些王中,老大胤禔因為魘鎮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老二太子胤礽又被廢。

而康熙帝一共有幾十個兒子,沒有被封王的大有人在,甚至後來的奪嫡熱門人選老八胤禩,也不過被封為貝勒。他的廉親王的爵位是雍正帝即位之後,為了穩定人心,才封的。

這麼多皇子,王都封不上,俸祿必然就低,生母那邊,也就是姥姥姥爺那邊勢力又不咋地,要想活得逍遙自在也難。

更重要的在於,下一任皇上怎麼看待他們,如果自己親爹這裡混不上個王,提前押寶一個皇子,也是有希望被封王的,只不過要冒很大的風險。顯然這一點上,老九胤禟、老十胤䄉等就眼光不行,押錯了寶,最後被雍正帝整得那叫一個慘。

四、

實際上,九子奪嫡不過是說書先生的噱頭罷了,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真的爭得死去活來。

因為關鍵不在於“奪”這個字,而在於“嫡”這個字,而這個“嫡”,關鍵要看從誰的肚子裡鑽出來。這玩意不是你長大了,有想法了,能去自己奪了,而是在你還是小蝌蚪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之所以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並不是皇子們出了問題,而是皇上出了問題,而且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九子奪,頂多四個。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兩次被廢,並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在於康熙帝希望他做什麼。在《大明王朝1566》中,若不是因為嘉靖帝只有這麼一個裕王,早就不知道把他廢了多少遍了。

而真實的歷史,也不過如此!

人歲數大了以後,莫說是皇上了,就是我們自己,也會覺得子女們都在虎視眈眈地盯著這點遺產。歷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來的,也只有英國的威爾士親王查爾斯能比了。

越是牢牢抓住權力的人,越害怕失去權力,不同於嘉靖帝,康熙帝是決不允許在自己的朝廷出現另一個小朝廷的。顯然那些過早押寶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擁護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

下一任皇帝在自己的地盤上跑馬圈地,這一任皇帝就會擔心自己的安危,畢竟能擋在前面的只剩下自己。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不就是康熙帝自己通過一個行為聯想出太子要刺殺自己嗎?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

五、

眼看著太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其他皇子會怎麼想?

當然得為未來做打算啊,康熙帝早晚會駕崩,駕崩之後的皇帝會怎麼對自己?

既然無法預測到,但總有歷史可以查吧,看看雍正帝之前的皇帝都幹了些什麼:

努爾哈赤作為第一代,皇位是自己爭奪來的,不是老爹傳下來的。到了皇太極即位,那就不一樣了,努爾哈赤封的四大貝勒,除了就差把心掏給皇太極的代善,其餘三個沒有一個好下場。

不僅對兄弟如此,對自己的小媽,也就是多爾袞的親孃,努爾哈赤大福晉阿巴亥都拉去殉葬了。這個仇多爾袞算是記下了,一直在韜光隱晦,等皇太極一死,不僅睡了他兒媳婦,豪格的老婆,據說連孝莊皇太后都差點搭進去。

順治帝是眼巴巴地看著這一切啊,傳說他出家當了和尚,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當然,豪格也罷,多爾袞也罷,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尤其後者,死後也不安靜,被挫骨揚灰了。

康熙帝即位總要好多了吧,畢竟他兄弟少,而且都還在吃奶的年紀就跟皇位錯開了,沒有滅他們的必要。但是順治帝留下的顧命四大臣就不妙了,這四人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個故事想必大家也聽爛了。

索尼算是幸運的,不過父債子還,他兒孫就沒這福氣了,等到太子胤礽被廢的同時,四大輔臣全都完蛋了。

太子胤礽被廢,其餘皇子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們要奪嫡,而是康熙帝這個老爹逼著他們去奪。

嫡子被廢了,剩下的皇子誰怕誰啊,都TN的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實力嗎?

不爭的話,萬一哪一天看我不順眼的兄弟即位了,再趕上他娘跟我娘爭過寵,得,沒跑了。趁著還能一搏,索性就賭一把吧,就這樣,剩下的幾個皇子迅速結黨,向皇位進軍。

康熙帝還算是仁慈,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後必然會衝兄弟下手,這已經成了他們家的傳統了。於是留下了聖旨,要他善待兄弟,可他一即位,早把囑咐拋到九霄雲外了。

但還算仁慈,最起碼,你們的老婆還是你們的老婆,你們的老孃,還是你們的老孃,不過是圈禁到鬱鬱而終,總比真刀真槍上強得多。

倒是他兒子,弘曆這小子當上皇帝之後,對兄弟已經沒興趣了,對死去的老子倒是興趣十足。把他爹費盡心思弄出來的辯白書《大義覺迷錄》,硬是給禁了。還把老爹指定的全國宣講人曾靜,給凌遲了。

由此可知,別說是王爺了,就算是皇上,不在位之後,都有可能被兒子坑,哪裡有逍遙自在一說?


楊角風發作


所謂九子奪位,並非九個都爭當皇帝,其實想混吃混喝的挺多,老九老十就是混吃混喝,但你知道,混吃混喝也免不了站個隊,

老大庶出,老二太子,老三刀兵不行,老四老八老十四,最有實力,其他人都是站隊吃喝混飯,

老十鬧事是碗裡沒肉兜裡沒錢花,誰給他錢花能讓他混吃混喝他就跟誰混,

老八有錢,老四鐵面,混飯當然認八哥,

哈哈哈。

問題是一打仗,國家缺錢,不好混了。


星輝650


這話說的,但凡能混吃等死,誰願意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奪嫡)?王爺的爵位它不香嗎?所以這個問題在無形中已經侮辱了這些奪嫡王爺們的智商。

作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皇帝的閃光點不僅僅在於平三藩、擊敗沙俄噶爾丹等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其高素質的子孫也一度令康熙志得意滿。

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尤其是帝王家。雖然康熙的兒子們普遍優秀,但能夠繼承江山的只能有一個,這就產生了狼多肉少的問題。

在長達2000多年的專制王朝時代,帝王為保證江山永固,以及權力的平穩交接,創立了“嫡長子繼承製”這一有效的皇位傳續制度。

但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王朝,以漁獵起家,本身就和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漢家王朝不同。為了部落的繁榮強大,漁獵民族權力更迭從來都是“選賢”而不是“選親”,也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這樣的方式無疑有利於部落的壯大,但當清朝奪取了天下,部落一躍成為一個帝國,那麼這種傳承方式必然就無法落伍了。

但清朝並未作出與時俱進的改變,事實上縱觀清朝12帝,唯一遵守嫡長子繼承製繼位的皇帝只有一個,那就是道光皇帝。除此之外,統治者選擇繼承人,從來都是所謂的“能者居之”。

這種局面在康熙一朝尤為突出。

“九子奪嫡”局面的出現,除了其皇子素質普遍突出,清朝開國不久元勳家族勢力強大等因素,根本原因在於康熙一朝的太子太不成器。而太子的不成器,根源在於康熙的溺愛。

也就是說,“九子奪嫡”局面的出現,康熙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康熙和赫舍裡,即輔政四大臣索尼的孫女的愛情結晶,太子胤礽從降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大清帝國的皇太子。因為赫舍裡在生產時難產而死,康熙在胤礽身上付出了太多的感情。

但正因為這樣的溺愛,加上從小長在深宮的環境,造就了胤礽囂張跋扈、暴戾恣睢的行事作風。

面對這樣的局面,康熙不僅沒有怪罪胤礽,反而嚴厲懲罰教育胤礽的帝師,這種言傳身教讓胤礽越發囂張跋扈。

一直以來,作為少數民族皇帝,康熙一直在為如何穩固統治殫精竭慮,除了征戰四方,降服蒙古,康熙為坐穩江山,對漢人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打壓,這種打壓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剝奪所謂的“道統”,使漢人官僚失去了利用道統對抗皇權的資本,於是清朝沒有了諍臣,以奴才為榮。

不僅如此,康熙皇帝還多次舉行所謂的儒學辯論,以皇權否定儒家思想,迫使儒生思想臣服,進而達到壓制漢文化的目的。而懲罰胤礽的帝師就有這樣的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時刻保持滿人的高高在上。

然而康熙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當胤礽心裡沒有了尊師重道的思想,沒有了長幼有序的基本倫理綱常,自己也將成為受害者。

果不其然,由於康熙在位時間空前絕後,所以胤礽不止一次地表現出等待的不耐煩,這種不滿情緒的宣洩最終令大失所望的康熙選擇了廢太子。

而此舉就是“九子奪嫡”的直接導火索。

和明朝“王爺不許進京”不同,充分吸取明朝教訓的清朝要求“王爺不許出京”,這雖然使清朝王爺無法像明朝王爺那樣逍遙快活,但卻因為靠近皇權,有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這是九子奪嫡的重要基礎。

看到諸皇子的蠢蠢欲動,康熙更加傷心了,加上廢太子確實衝動,自己對胤礽還是偏愛有加,於是僅僅一年後,康熙再度將胤礽立為太子,“九子奪嫡”風波平息。

但胤礽實在太不成器,其囂張跋扈比之前更甚,這讓康熙徹底傷透了心。面對這個爛泥扶不上牆的太子,康熙終於在3年後下定了二廢太子的決心,從此太子的政治生涯宣告終結,“九子奪嫡”也正式進入高潮。

可以說,正是因為太子之位的空缺,才有了愈演愈烈的“九子奪嫡”,因為每個皇子都有希望。而因為諸皇子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可謂機關算盡,無所不用其極,所以這導致所有人都害怕其對手繼位後對自己的報復和打壓,所以這在客觀上又加劇了九子奪嫡的慘烈程度。

而作為大清最高統治者的康熙,看著自己的兒子們你死我活,想必是惆悵和鬱悶的,但教育失敗的康熙沒有辦法,只能在激烈的鬥爭中靜靜等待死亡的到來。

而在康熙晚年,雍親王胤禛兒子弘曆的出現,令康熙一度非常欣慰,這也成為胤禛最終能成功問鼎皇位的重要原因。

應該說,對權力的渴望以及懼怕被對手清算的畏懼,是導致“九子奪嫡”的主要原因。而當四皇子胤禛終於成功登記後,吸取“九子奪嫡”的慘痛教訓,建立了“秘密立儲”

制度,即在太和殿“正大光明”匾後提前寫好繼承人,從此“九子奪嫡”奇觀不再,清朝雖然沒有真正移植嫡長子繼承製,但皇位交接更為平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無憂無慮的王爺?也不好當啊!比走蜀道難多了。有人說當個清閒王爺太簡單了,但康熙的兒子們就難,太難了,下面看看怎麼個難法,

別說王爺,就是想做個無憂無慮的草民,也難。為什麼?封建王朝,靠的就是人剝削人,一般從皇太后開始,真是人上人,皇上他媽,除了江山女人,啥不得她先來,有時江山也先她看看,掌兩下舵。接著是皇上,他相中的女人,全天下人得讓賢,王爺算什麼。之後是縱橫交錯層層下來直到草民這,誰能無憂無慮?人人無所不用其極,男人,有幾個不想成為一代天驕的。不過,相對比較而言,清廷的王爺,整好了,也成,但真正個無憂無慮太難了,如乾隆爺的五弟弘晝,一整就得來個活出喪,用以表示,無心帝王事,等等來自黑,但這個不易呀,得老咒自己死。

接下來看看康熙老爸的兒子們

參與皇位爭奪的主要有九位,但他兒子不是9個,康熙皇帝兒女眾多,有記錄可查地皇子全算上35位,公主20位,總數55,清朝帝王兒女總數之大哥大。

55位中得先減去21,為什麼?三歲前離世的,兒子12,女兒9。這21位無福之人先後早逝,封號都沒混上。可真夠康熙皇上喝一壺地了。但是還得減,最後長到18歲以上的兒女只有27位,雍正皇帝面上是老四,是兒子中第四個成年人,實際上連哥帶姐,雍正皇帝是老十七。常說的康熙王朝九子奪嫡,是指康熙帝35個兒子中,能拿事的成年的九位皇子,他們是:

第一位

老八(都按兒女總數排序)當時稱為皇長子胤褆,實際上在哥姐中排行第八。母親惠妃納喇氏,最終被康熙帝終身圈禁。

第二位

老十二胤礽,出生就厲害了,他媽是赫舍裡,是皇后,只可惜母子二人,生胤礽時皇后難產去世,胤礽直接被康熙封為皇太子,大清第一位太子誕生,此時他哥胤褆2歲,他倆中間還有2女一男,所以胤礽太子是老十二。後來卻兩度被廢,終被廢黜終身圈禁。

太子兩度被廢,最終廢黜圈禁,這是康熙王朝九子奪嫡的主要原因。

第三位

再看看老十六胤祉,當時叫三爺,三皇子。母親是榮妃馬佳氏。後被他弟雍正圈禁當年至死。

第四位

老十七胤禛,即康熙帝最終的接班人,當時叫四爺,皇四子。母親是孝恭仁皇后,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

第五位

老二十三胤襈,就是八爺,比雍正小不到3歲。母親是良妃衛氏。胤襈被雍正除了宗籍,死於圈禁中。

第六位

老二十六胤禟,九爺,比雍正小不到5歲,母親宜妃,被雍正除了宗籍,死於押解途中。

第七位

老二十八胤䄉,十爺,母親是溫僖貴妃鈕鈷祿氏,代遇好些,囚禁,沒除籍,後被乾隆釋放,59病逝。

第八位

老三十五胤祥,十三爺,母親是皇貴妃章佳氏,他很特別,被雍正封為親王,世襲罔替,又叫鐵帽子王,啥意思?世代相傳不絕,非世襲罔替的王隔代遞減爵位。他跟雍正四哥好,為人丈義,可惜,扶四哥上位後只活了8年。九子中唯一算善終的一位。

最後一位,第九位

老三十七胤禎,為避雍正名諱後改為胤禵。就是十四爺,和雍正帝同父同母,親哥倆,但不和。比雍正小不到10歲。乾隆第20年才去世。

當時還有七個皇子可參與進來呢,但都拿不起來了,就不提了。

上述九位,年齡相差不大,1到10歲之間,雍正上位時間是1722年11月13日,年齡是44歲。當時九王,最小的都34歲了,太子兩度被廢,什麼概念,都是生龍活虎寶貝一樣生存下來的皇子,都可能是皇位繼承人,不爭是最好地爭,誰不懂?加上皇親國戚和大臣們的參與,想退出都沒路。還想當無憂無慮的王爺,難於上青天!


地水火風432


古代皇帝之位一直是人們做夢都想做的位置,為了皇位歷史上頻頻出現兄弟相殘,子殺父,父殺子,臣弒君等等事件。帝王之位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讓每個人都想坐上皇帝寶座,享受天下第一人的待遇,可是在我們普通民眾眼裡,皇帝之位斷然不敢去想,做個逍遙快活的王爺也是美事一樁。

縱觀歷史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問題,古代那些皇子為了皇位都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讓我們很是費解,難道做一個無憂無慮額王爺不好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歷史中爭奪皇帝之位的皇子,他們一出生就是身在皇室,擁有很大的權利,並且古代帝王都把天下看作是家天下,古代皇子出生之時就註定他們擁有很大的權利。人都是有慾望的,包括古代的皇子,他們一出生就不會為衣食住行擔心,又是皇子的身份一直享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俗話說人往高處走,他們會把目光投降天下第一權利皇帝寶座,也正是應了地有多大產人有多大膽的俗話。

其次就是古代皇子一出生都擁有很好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名師和學習環境造就了他們的能力,人的能力往往與地位形成正比,作為皇子必然是獨當一面的人物。一個皇子從皇位之爭中勝出,其他皇子能力與自己無二,必定是自己皇位潛在的威脅,一般帝王都會控制他們的權利,甚至處死他們來換取自己皇位的穩固,說白了這些皇子也是為了自保才選擇爭奪皇位。當然清朝之前的王朝大多是有嫡立嫡的政策,一般庶出和不是長子的皇子都會選擇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只有那些野心非常大的皇子才冒險去爭奪皇位,比如唐朝的李世民等等。

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的一個王朝,其本身就吸取歷代王朝覆滅的教訓,很多政策都在維護王朝的穩定,比如把王爺和皇室子孫都圈養在京城之中和立賢不立長的皇位繼承政策。

康熙皇帝雖然子嗣眾多,但其讓每一位皇子都參與政事,讓每個皇子都擁有非凡的能力,另外康熙曾經兩次廢立太子讓其他皇子看到了希望,如此之下發生了九子奪嫡事件。

恰恰是清朝的政策讓清朝皇子不會甘心做一位清閒的王爺,清朝的王爺與其他王朝的王爺待遇不同,清朝的王爺基本上一生只能生活在京城之中,況且朝廷對待他們採取不賜土,不臨民,不加郡的政策,他們日常所需都由內務府發放。如此之下清朝王爺的處境並非我們通過藝術作品看到的那樣清閒。不止如此,清朝王爺可以參政,以至於清朝王爺都有自己的班底,對於皇帝來說清朝王爺一直是自己的威脅,也就是說清朝皇帝無時無刻都在想盡辦法去整治這些王爺,做一個清朝王爺事事都要謹慎小心,稍有不慎就會落個被禁錮一生的下場。


其次就是清朝的立儲規矩讓這些皇子根本不想去做一位王爺,清朝採取立賢不立長的繼位政策讓每一個皇子都有機會登上九五之位,自然每位皇子都會拼盡全力去爭奪皇位。清朝歷代皇子奪位到勝出並非全部是立賢,有的以孝道博得先皇寵愛而得到皇帝大位,有的以民心奪得皇帝大位,清朝皇子成為太子往往都在於皇帝的喜好,以至於清朝皇子各個都在想盡一切辦法來博得其父皇的寵愛,而忘記了做一位清閒的王爺。

通過以上我們很容易知道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就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成為帝王的機會,加上爭奪帝位其實就是自保,才讓他們不留餘力的去爭奪皇位。


豫北老崔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在《康熙大帝》中,九子奪嫡的大戲上演得如火如荼,確實到了圖窮匕見的地步。也令康熙非常的憤怒和無奈。之所以九個皇子對皇位逐鹿,是因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太誘人當然令人心動。無論是誰登上皇位,其他的皇子不聽命想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也難。



一,貴為皇上,自然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令皇子們垂涎欲滴。

我們就拿胤禛來說。

在康熙遺詔沒有宣讀之前,胤禛就是一個是四王爺,而八阿哥胤禩就是一個八王爺,倆個人之間發生的爭端再激烈,都是平起平坐,最終由康熙決斷誰對誰錯,怎麼處理!

但是,胤禛在康熙的遺詔宣讀後,就登基是新任皇上了。這個時候跟八阿哥的身份就是君臣之別了,如果八阿哥再冒犯,就是欺君之罪了。

這就是皇位跟皇子最本質的區別了,說是天地之別也恰如其份。

而且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整個朝庭整個天下百姓都是他說了算,給誰升官,給誰降職,重用誰,貶了誰……都是皇上掌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那麼,這麼誘惑人的皇位,對於皇子們來說都想擁有它。



二,想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也不容易啊!

其實,就算對皇位不感興趣,不去逐鹿皇位,想安安心心無憂無慮做一個王爺也並不那麼容易!

我們看看十三阿哥胤祥。

大家都知道,十三阿哥跟四阿哥自小關係就很好。特別是胤禛的登基如願跟十三阿哥的鼎立支持分不開。

那麼,胤禛登基後,十三阿哥不但沒有仗著功勞鬆懈,而是更加的兢兢業業忠心耿耿辦事!

為什麼呢?胤祥這樣做除了回饋雍正對他的信任和重用外,還有就是在勤政的雍正面前,是不可能做上類似安樂公那種王爺的。

八阿哥在奪嫡失敗後,面對君臣有別的雍正,他在正當場合下也只能老老實實聽命,否則一記抗旨的罪名夠他擔的了。



由此可見:君臣之別,巍巍皇權,至高無上宛如天河橫隔,自然是誘惑多多。想無憂無慮做個王爺也不容易!畢竟樹欲靜而風不止就是這樣的道理!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如果都和題主一樣,不追求最高權力——皇帝的寶座,同時登上皇帝寶座的人不擔心自己的兄弟再來爭奪皇位,那我國古代的皇權鬥爭就基本不會出現兄弟鬩牆的慘劇。

對於我們這些平民百姓而言,距離皇位一步之遙的王爺之位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本身就有繼承皇位資格的人來說,皇位才是人生的目標。


帶志逐夢


帝位,天下就一個,得到它,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關鍵是康熙爺的兒子們還距離帝位近在咫尺 ,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既然有這個機會,有這個可能 ,又為何不爭呢?

還有一點,即使說,他們都貴為皇子,即使不爭也是位王爺,但是,人啊,人的慾望是無非滿足的,如一月賺五千,還想賺五萬,賺了五萬,還想賺更多,同理,就是以是皇子,也是不能滿足慾望,那不是還有終極慾望嗎?那就是天下唯一的帝之尊位!


qjb喬加貝


身為千古一帝的康熙,自己一輩子風風光光,但是兒子們卻爭來爭去,為了一個所謂的太子之位,打得頭破血流,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難道當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香嗎?為什麼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呢?

對於這樣的回答,我只能說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假如康熙的這些兒子都是在我們普通人的家庭當中長大,或許所謂的爭鬥之心,可能就沒有這麼強烈了。

但是他們的生活環境,直接造就了非爭不可的心態。

首先這些皇子們的母親就屬於五花八門的類型,清朝的後宮當中競爭有多激烈,就不用說了吧,我們在座的小夥伴們都是看到無數宮鬥劇的資深鬥友了。

說實話,其實後宮當中的這些妃子們,她們也不想爭鬥,可是皇帝所給的俸祿實在是太少了,可以說這一群妃子擁有著最高貴的身份,卻過著最困難的生活。

可以說皇宮當中的某些妃子們還不如大戶人家的少奶奶過得開心快活。

畢竟後宮的總資源就這麼多,但是妃子的數量卻一直在增漲,所以每個妃子們能分到多少資源,就看自己能得到皇帝多少寵愛了。

於是這些妃子們只能想盡所有辦法,來討皇帝的歡心,因為只有得到皇帝的寵愛,才能在這個殘酷的環境當中活下來。

正是這些妃子們相互爭鬥的態度,所以她們的兒子們從小也學會了爭鬥,可以說這是上一輩人的恩怨傳承到了下一代而已。

同樣的道理,當一個閒散王爺看似逍遙,實際上朝廷所給的俸祿只能讓這些皇子們過的不錯而已。

但是對於京城當中的這麼多的王公大臣們來說,身為一個皇子過的還不如一個大臣的孩子,這無形當中就是在丟皇家的臉面。

而大清又是一個相當要臉面的朝代,皇子們過得不好,當天子的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卻把問題推到了自己的兒子身上,認為他們丟了大清的臉面,並且還受到了責罰。

可以說想當好一個王爺,你除了不爭之外,還要儘量不出門,天天宅在家裡就好了,因為這樣可以減少自己露面的機會,說白了就是減少自己在外面出醜的機會。

一個皇子當到這個地步,還不如民間的一個地主老財家裡的兒子吃香。

說白了不是自己想不想爭的問題,而是整個環境逼著你一定要爭,因為你不爭,自己沒有好果子吃不說,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家人,更是讓人看不起。

畢竟皇宮可是最沒有人情味的地方,只要你的牆快倒了,立馬就會有無數上來一起推一把,然後瓜分你的所有資源。

除此之外,就是康熙的問題了,如果太子之位一直可以保住不丟失,也許自己的眾多兒子們,就沒有什麼非分之想了。

很可惜康熙自己受不了兒子們勢子比自己強,所以就用了各種藉口,比如說太子結黨營私。

說實話,太子身為儲君,就是將來的天子,身邊跟著一些自己的班底,有什麼不對的,以前的朝代都沒有問題,可是到了康熙這裡就是不行。

反正太子跟朝中的大臣們關係越好,康熙就越看他不順眼,但是這些事情都是太子必須要辦的啊,不然的話將來即位後,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自己的心腹,你以為這個江山還可以坐得牢嗎?

但是康熙不管這些,反正你不能有自己的權勢,於是太子之位就這樣被廢掉了,其的皇子們一看,太子之位空下來了,再加上康熙的態度又不清不楚,於是眾多皇子們都認為自己有機會。

可以說從頭到尾,所有的爭鬥都是因為康熙所引起來的,不論是後宮當中的妃子們爭鬥,還是她們的兒子們爭鬥,所有一切的根本原因都在康熙這裡。

所以說你在康熙身邊當一個閒散的王爺,幾乎不可能,太閒散了說你沒本事,太有能力了又怕你奪他的位置,不上不下卻說你沒有立場,投靠其他皇子,又會說你圖謀不軌,反正身為康熙的兒子,活著就是最大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