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軍隊,從來沒有手拿鐵皮的盾牌進行衝鋒,難道是不起作用,還是什麼?

用戶62200752121


因為鐵皮盾牌太重了!根本不實用。

現在很多古裝片,經常能看到士兵舉著又厚有重的金屬盾牌前進,這是違背歷史真實的。

在我國古代,幾乎沒有鐵盾牌。絕大部分都木製盾牌或者藤牌。

對於盾牌的形制,明朝大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中都有詳細說明。在紀效新書卷十一藤牌總說篇中,戚繼光講到:

千古有圓長二色,其來尚矣,主衛而不主刺。國初,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以藤為牌,近出福建,銃子雖不能隔,而矢石槍刀皆可蔽,所以代甲冑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頗稱極便。

盾牌歷史悠久,自古有圓形和長形兩種。明朝初年的盾牌,是用木頭上包裹皮革製成,太重了不適合步兵使用。近些年福建出產藤牌,雖然不能抵擋火銃,但是攻堅刀槍都能抵擋。可以代替甲冑的作用。非常輕便。

在練兵實紀卷四練手足·校圓牌中,戚繼光講到:

北方無藤,以柳木加革代之。

北方沒有合適的藤,可以用柳木加上皮革製作盾牌。

在這裡,戚繼光主要講了兩種盾牌。

最好的是南方的藤牌,就是用藤編織的盾牌。防禦力極強,除了火銃,其他的武器都能防禦,而且十分輕便。這種盾牌的防禦力,堪比鐵皮盾牌。但是卻比鐵盾牌輕便的多的多。藤牌,是最好的盾牌。

藤牌兵

北方沒有藤牌,只好用木盾。在厚木板上再加上皮革。經過處理的皮革,非常堅韌,裡面還有厚木板。這種木盾牌的防禦力也十分強大。防禦一般的弓箭刀槍也沒有問題。主要的問題就是有點重,不輕便

冷兵器時代,盾牌是最實用的防禦武器。它最主要的性能指標就是兩條,一是堅固,二是輕便。如果弄一個大的鐵盾牌的,堅固倒是堅固了,可是重的要命,要它有什麼用?

如果把鐵盾牌做的小一點,倒是輕便了,可是防護面積又太小。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最實用的還是木盾牌和藤牌。


上將噯福斯


鐵皮盾牌?那是啥?知道要是盾牌蒙上鐵皮有多重嗎?而那種人類能正常使用的純鐵盾牌有多大嗎?

看下圖:

只有這麼大小啊!純是格鬥用的……別指望這東西在戰陣中發揮多大作用。


而中國古代軍隊一直都不缺乏盾牌的使用。比如殷墟中就出土過商代的盾牌。這個盾牌高80釐米、上寬60釐米、下寬70釐米,還有青銅加強件。

秦漢時代,出土文物和相關記載中,中國軍隊使用盾牌的證據也很多。比如三國時代就有這樣的記載:“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

到了北宋時期,中原軍隊又採用了弩盾結合的戰術:“牌手當前,神臂弓次之,弩又次之”。

到了火器大規模運用的明清時期,盾牌也是一項重要裝備。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有盾牌手。

而放眼全世界,包括中國的實戰盾牌,都是以木頭為框,加強皮革或一些金屬件。就盾牌本身來說,沒啥特殊的,也不存在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情況。


冷兵器研究所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其實在中國古代軍隊,是有手拿鐵皮的盾牌進行衝鋒的,只是現在的假電視劇太多了,歷史史料記載,確實是有手拿鐵皮盾牌進行衝鋒的。從商代就開始就出現盾牌了,盾牌大都由木頭、竹條、藤條、牛皮、金屬等材料製作。


春秋戰國之西漢時代,中國的軍隊多是用青銅方大盾,在方陣中可以組成一道有效的防線,擋得了遠程武器也擋得住矛捅戟刺。不過這些盾牌也並沒有影視作品中描繪的那種大小,不然士兵是根本不能自由的拿著這東西行動的。根據漢墓出土的盾牌來看,青銅盾一般長度在50cm以內,寬30cm左右。表面多是獸紋,看可以起到恐嚇作用。


此外還有圓形的鐵質盾,這個在騎兵中比較常見,適於近戰格鬥。不過這些金屬盾牌只有少數的精英戰士和貴族士兵才能使用,像一般的士兵使用的多是用楊木和松木製造的木牌,或者藤條編織的藤牌。電視劇《精忠岳飛》中出現的蒙古軍隊使用的盾牌 就有鐵質盾牌。《黑韃事略》中說,蒙古人使用的盾牌包括用皮條或者柳條編制而成的防牌、騎兵衝鋒時裝在臂上的團牌、鐵質的鐵團牌、攻城時使用的柺子木牌等。



鐵質盾牌的出現,有可能是蒙古人征服歐洲的時候,跟外國人學習的鐵盾。鋼鐵盾牌大多數製成小型圓盾,主要作為騎兵的護具使用。例如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就往往以鐵質小型圓盾作為騎兵的護具,其防護效果甚至可以代替頭盔。但是中國古代大多使用小盾牌,因為大盾太過笨重。 除了中小型的盾牌、藤牌,更多時候步兵使用的是拒馬、拒馬槍和安營紮寨時使用鹿砦、鹿角砦這樣的東西來阻擋敵人了。類似的軍備衍變史國外也是一樣的。機動和防護,對戰爭而言最好的必然是前者,畢竟“守尚不足,攻而有餘”。



而且鐵盾造價比較貴,比較沉重,不能大範圍的普及。古代沒有鍛鍊現代合金的技術,所以弄不出輕盈又堅硬的鐵質盾牌。古代大多鐵質品都較為沉重,一個鐵皮盾牌一般來講有二三十公斤。無論是對使用者還是對馬匹都是極大的負擔。另外,在戰場上盾牌並不能幫士兵們擋住太多的傷害,和防彈衣一樣,盾牌其實大多數還是對流彈的阻攔效果最好,對於直射而來的子彈,也是無法躲避的。所以鐵質盾牌劣勢大於優勢不被認可。


昊濤說史


這個說法並不正確,魏武卒就是那種拿盾牌衝鋒的,戰鬥力冠絕整個戰國時期,而後來每個朝代裡,最精銳的部隊也都是按著這個標準配備。至於其他沒有拿盾牌的部隊,只能說部隊不夠精銳,要麼裝備沒給夠,要麼將士素質差,拿不動。

實際上在古代時候,盾牌不僅僅是一種防禦性武器,更是一種進攻性的武器,這個時候盾牌的作用就相當於是一個錘頭,而錘子柄就由士兵來扮演著。很多將士在打仗的時候都是抱著盾牌,像炮彈一樣,往人群一衝,直接撞開對方的防禦隊形,然後才能衝入敵陣當中廝殺,否則根本沒法突破對方的防禦陣型(也是由盾牌方陣組成)。

不過呢,由於盾牌很重,一般都有十來斤重,普通的人想要拿這麼一塊盾牌去行軍也是非常困難的,一般都得比較精銳的士兵才能提拿得動,比如魏武卒全身裝備加起來重達70斤,必須在3個時辰裡行軍100裡地,這樣才能符合入選條件,這個難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整個國家都塞選不出來多少人。


優己


我認為三個原因:

第一,我國古代金屬是奢侈品,數量極少,戰爭用不起。鐵來源於金屬礦藏,礦是需要人力去開採的,數量有限。古代科學不發達,沒有挖礦機,類似金屬礦石的開採風險性極大,要依靠大量勞動力,開採出來也不好運輸,即便開採和運輸問題都解決了,來源又不好判斷,所以金屬在我國古代十分貴重,並不是常用品,需要被珍惜,來之不易。

戰爭一旦爆發,便是兵馬、糧草、財力的綜合較量,若財力不夠支撐,兵馬再強也無用武之地。

第二,鐵盾牌過於沉重了。一個盾牌長寬都要在五十釐米以上,才能防禦住敵人射來的箭矢,大家可以試想一個長五十釐米,寬五十釐米,厚三釐米的鐵錠,想想有多沉,舉著這樣的東西在我國廣大的國土面積上東奔西走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國古代兵種主要是步兵,騎兵很少。

第三,藤盾和木盾基本上能夠達到防禦效果,不需要鐵盾牌。

盾牌的主要作用是防禦遠處射來的箭矢,和近戰時敵人的揮砍,藤盾和木盾完全能夠達成以上兩個目的,這在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有過記載,不需要更加昂貴的鐵皮盾牌。


楚江


五雷覺得很簡單,那時根本扛不住啊!

現代倒是能造鋼鐵大盾牌,可也能坐裝甲車、汽車機動,到地方才下車衝鋒一小段距離。就是這樣,大一點的盾牌還要加個輪子,才能推著走。古代騎馬、徒步一天實際走不了多遠,再扛個大盾,還是鐵的,人背不動吧?

另外,就算背的動,這麼大一塊鐵,你怎麼轉身、格鬥、射擊?

何況,也沒有必要用純金屬的盾牌,一塊厚木頭絕對能擋住弓箭了。現代的很多防爆盾牌用玻璃纖維也能扛住刀劍、石頭的攻擊,古代那種厚木加銅片、皮革的盾牌,實戰中都能擋住早期的火槍了。





五雷


太重了唄 不過後期有全鋼盾 早先希臘用過銅 木 皮 三層混合圓盾 恐怕沉得一比就知道哪個好用了。長時間作戰,兩隻手的負重都要控制。

兩方面的原因,盾牌屬於基礎防護用品,在古代木頭相對金屬容易獲得,價格低廉,適合大量裝備,其次,如果是金屬的盾牌,太小了沒防護效果,太大了就很重,使用不方便。當然也有少數人力氣很大,身家出身貴族或者在軍隊裡屬於精英,他們也會使用金屬盾牌,但是大多數的士兵肯定還是用木頭的。

我想士兵用的盾裡的金屬,跟貴族們用的應該有些許不同,粗略加工的鐵跟細加工的鐵,各方面都是有些許差異的吧,這些差異就可能導致了士兵盾牌要貼木板,而貴族的不用。

士兵的盾牌貼點鐵皮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盾牌受到衝擊之後完全的斷裂,金屬的韌性和木頭還是有區別的,當然加工的程度對金屬的性質也有影響,不過貴族的盾牌其實大多數也是用木頭為主體,全金屬的盾牌用的人很少的。

自從在工地上般過蓋電纜溝的鐵蓋板,對這個問題我是徹底沒有疑惑了。


紅山小丸子


盾牌是用來防守用的不是用來衝鋒的,只有騎兵才用手臂上掛著的小圓盾衝鋒。窮騎兵沒有盾在對方射箭的時候只好用手臂護住臉部衝鋒,富有的騎兵是戴著有面具的頭盔。不像歐洲的小規模衝突花費成本不高,中國大量的騎兵需要耗費的資源是很可怕的,不可能每個騎兵都配置齊全。最主要的是中國古代軍隊講究的是靈活機動性而不是呆板的軍陣對沖,巨大的盾牌只存在於防守時候第一線的盾牌兵掩護長槍手或者弓弩手用的。有時候還可以綁在木樁上做成臨時的軍寨用。可以看下日本的古代戰爭片,裡面很多古代的士兵裝備也是中國古代士兵的標配。比如很多人笑話日本軍隊背後插個旗子,其實古代的確有這個裝備,京劇武生的打扮還保留著形式。護背旗的作用不僅能分辨隊伍還能在嘈雜的戰場上保持隊形,其次還有迷惑弓箭手的作用,這個和披風的道理是一樣。我們不能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存在就是合理。其次這裡想吐槽下拍古代歷史的導演們,拜託你們多看下歷史啊,古代騎兵打仗不是拿著大砍刀高高舉起然後用力劈下去,那是打把勢賣藝馬戲團的人乾的事,正確的方式是用刀柄的紅纓或者繩子把刀綁在一隻手上防止脫力打滑或者劇烈的衝撞刀掉了,然後雙手握刀利用馬的速度切割敵人而不是砍。騎兵是騎馬跑起來不是拿著大刀轉著圈一通亂砍,失去速度的騎兵跟死人沒區別。拜託了。。。我已經被你們這些破導演給蹂躪瘋了


龍69258242


戰爭這個東西是要計算成本的,如果用木盾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換成鐵盾呢,全國數十萬軍隊,全部裝備下來,朝廷的開支得要多大,再者民耕為主的國家,尤其是漢族為主的國家,士兵的身體素質和西方職業軍人也有較大的差距,用鐵盾對士兵來說更是負擔,在看看以前的北歐維京人,那麼強壯的身體都是使用木盾,所以說鐵盾並不適合大部分的軍隊來使用,真正使用金屬盾較多的是希臘人,羅馬人,以及後來的西亞阿拉伯國家軍隊,他們多以一個金屬小圓盾來進行防禦,其優點是體積小便於攜帶且做工精美,再者在古代的時候,西亞的金屬鍛造工藝也是出了名的好,所以說,各個區域條件不同,所以中國在古代戰爭多以防守一方的話,修築好城池,多造弓弩,戰鬥力反而比用盾的效果更好一些吧,圖片是我收藏的伊斯蘭古盾,材質多為銅和鐵,基本都是騎兵用的,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會射箭的小孔哥


帝都的歷史博物館有一年(大約2005到2006)舉辦歐洲文藝復興展,除了達芬奇的《維魯特人》印象深刻之外,就是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家主洛倫佐.美第奇(美第奇家族後來出來一位法國王后,“佛羅倫薩的母豹”凱瑟琳.美第奇——瓦盧瓦王朝末代王太后,三位死於非命的法王的親媽,被法國大革命推翻的斯圖爾特王朝第一代法王亨利.斯圖爾特的岳母,針對胡格諾教派—基督教新教的屠殺——巴薩羅繆慘案的製造者。。。)的裝飾華麗的盾牌,介紹中說這種金飾鑲嵌寶石的金屬盾牌實際上就只是畫像的時候用,所以也叫禮儀盾牌,或者叫儀式盾。。。所以畫像上的歐洲盾牌是做不得準的。。。真正歐洲人上陣打仗是不用全金屬盾牌的(古羅馬肌肉甲武士大概除外,還有記載中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在神廟中得到的阿喀琉斯的盾牌也是金屬的——據說亞歷山大找到阿喀琉斯的神廟已經是特洛伊戰爭幾百年後了,如果阿喀琉斯的盾牌有木質材料,應該也已經腐朽爛沒了。。。對了,阿喀琉斯不是全身刀槍不入只有腳後跟是弱點麼?那還要盾牌幹嘛?裝飾用?可見神話都是騙人的),一般騎士盾—鳶盾都是鐵皮包木頭,鐵皮防砍,木頭防箭(純鐵的盾牌有可能被十字弓矢—弩箭擊穿,而木質盾牌對箭和矢的防禦效果遠好於純金屬盾)。步兵盾為了防止過重影響攻擊動作,一般都是用純木質,早期維京圓盾,後期步兵扇形盾都沒有金屬外包盾面(除了鉚釘,或者銅製護手圓頂),一來製作方便,隨壞隨扔,二來重量適中,不影響使用。歐洲中世紀一場戰鬥往往不會像日本的遭遇戰那樣一兩個小時甚至幾十分鐘就結束戰鬥(對,我說的就是“史詩般”的越後之龍突襲甲斐之虎那一場幾十分鐘的遭遇戰,桶狹間戰役的時間也不太長,從午後到下午兩點已經拿到了今川義元的人頭),往往會出現白天打晚上繼續打的情況,雙方都不是一下子投入所有兵力梭哈。。。所以過重的鐵盾實在無法保證長時間使用。。。歐洲全金屬的小圓盾只有鍋形頭盔那麼大(比香港某電影的飛碟帽三部曲裡的飛碟帽還小兩號),是拿在手上劍術格鬥用的,一對一還可以用用,上戰場就只有部分國家的弓箭手拿著和短劍搭配,當騎兵從側翼突進到後方(打野抓射手?),弓箭手跟騎兵CQB近距離格鬥用(基本可以忽略,不過當弓箭手數量對騎兵有碾壓優勢時,還是可以一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