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vs秦軍箭陣誰更厲害一些?

說到秦軍的箭陣想必大家也還是非常的清楚的,可以說在當時也是無敵的一種存在了,但是其實在國外也有一種類似的陣型了,馬其頓方陣大家也有聽說過吧,如果我們把這兩個方陣拿起來對著做一個比較的話,那麼誰會更加厲害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馬其頓方陣vs秦軍箭陣誰更厲害一些?

又是一個被電影《英雄》毒害的少年,建議你自行搜一下秦始皇兵馬俑的方陣組成。

弩,尤其是秦弩除了便於訓練,並沒有什麼比弓出眾的地方。(秦弩不像後世的弩有強化弓臂,並且以踏張甚至機張的方式增加弩箭的力道,僅僅是把弓橫過來了而已。)

我國曆史上一向是士兵缺乏訓練的朝代用弩(秦,宋),尚武的朝代用弓(唐,明)。弩的地位從來沒超過弓過。不要被一些網文荼毒了,大秦殲星弩是很多懂歷史常識的人口中的笑料。

弩的造價比弓低的多,為何地位還會如此尷尬,(別跟我提床弩,這裡只說單兵的)。原因只有一個,弩實戰的效力比不上弓箭。

尤其是那尷尬的射速,你或許會說可以用三段擊來彌補,但是要知道這並不能改變同樣人數下單位時間箭矢的投射數量,僅僅是增加了火力的延續性而已。

弩的優點是初速快,破甲高,造價低廉,幾乎不需要訓練。

尤其是不需要訓練這一點,對以農民組成的純步兵軍隊,只要以極低的成本、極短的時間就可以給軍隊很強的戰鬥力。畢竟和麵對面搏殺相比,遠程殺敵給人的心理壓力更低,尤其是以兵役強行徵發來、訓練水平低下卻數量眾多的平民。

馬其頓方陣vs秦軍箭陣誰更厲害一些?

可以說弩,是非常適合我國古代兵役制度的武器,而對於以募兵制為主的國家則相對雞肋。

一個農民,用幾塊木頭一根繩子,就能輕鬆殺死訓練多年的騎士和重步兵。這才是弩的可怕之處。

也是秦軍在高強度長時間的戰爭中,面臨兵員訓練不及時,財源緊張的問題,將弩抬高到主戰裝備的原因。

然而當屬性相同甚至射程更近的早期火槍誕生後,弩就迅速消失了。(早期火繩槍,比如明清軍隊裝備的鳥槍,射程只有可憐的50米)。而弓還存在了一二百年,直到更先進的燧發槍裝備部隊。由此就可見這三種遠程兵器的特點。(比如明代軍隊就拋棄了弩,而大量使用火器和弓。)

不過由於馬其頓方陣遠程火力比較少(雖然有投石兵和弓箭手,但是不成建制。)秦弩依舊可以對馬其頓方陣造成比較大的損傷。

不過,馬其頓方陣也有他的優勢——夥伴騎兵。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近戰騎兵,沒有之一,連強大的波斯等中亞遊牧民族的騎兵都被其斬落馬下。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都是亞歷山大死後十幾年的事了。

馬其頓方陣,一向都是以方陣為砧板,騎兵為重錘,騎兵才是擔負主要攻擊任務的部分,並且由亞歷山大親自指揮。

馬其頓方陣vs秦軍箭陣誰更厲害一些?

至於部分網友說的,什麼攻擊側翼,弓箭放風箏,戰車衝擊,騎兵側擊什麼的。不客氣的說,大流士三世都試過了,然並卵。

要說弓箭和騎兵,波斯人一生只學三件事——騎馬,射箭,講真話。波斯人大量使用反曲複合弓,再加上境內大量遊牧民族,從來都不缺少優秀的弓箭手。比如最著名的敘利亞弓箭手。

波斯的步兵方陣是以不死軍重步兵和大量弓箭手組成的,其中弓箭手的數量遠遠超過重步兵,重步兵只負責前三排的防禦,弓箭手拋射才是輸出主力。(弩的力學特點決定了它雖然平射威力射程超過弓箭,卻無法“大角度”拋射。)然而依舊沒給亞歷山大產生多大影響。

大流士三世也算是一代明君,兩次大決戰把能想到的招數全在亞歷山大身上試了一個遍,結果依然落敗。

馬其頓方陣vs秦軍箭陣誰更厲害一些?

所以關鍵還要看將領怎麼隨機應變。亞歷山大的軍事才能和白起等人應當在伯仲之間。

噴亞歷山大之前最好先翻翻相關史料。不要像我以前碰到的某位網友,數起自己家的史料如數家珍(還都是歷史課本上的),一問世界歷史一竅不通。

亞歷山大的史料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隨軍書記官的記載,以及亞歷山大的部下愛將,後來分別成為埃及法老和塞琉古帝國締造者的塞琉古一世和托勒密(建造亞歷山大港的那位,他的兒子建造了亞歷山大圖書館,埃及豔后的祖先)的回憶。

拜託有比較才有差別,老看著自己家的東西可不是怎麼看怎麼好麼?(乾隆就是這麼認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