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朝開始,皇帝的年號就只有一個了?

傲屹蒼穹


皇帝的年號並非從皇帝出現開始便存在的,整個秦朝和漢朝初年的皇帝們都不曾擁有過自己的年號,直到漢武帝繼位後,年號才出現,從漢武帝之後,一直到末代皇帝溥儀,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甚至很多皇帝執政期間還曾擁有過多個年號,但是年號的多少跟皇帝的歷史功績或者地位並沒有任何關係,漢武帝一生在位五十五年先後用了11個年號,而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只用了貞觀一個年號,但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則使用了多個年號,最有個性的女皇帝武則天在位十五年卻使用了十七個年號。

明朝立國後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這期間共有28位皇帝,這些皇帝基本上一生只使用一個年號,所以明朝以後的皇帝通常被人們直接用年號稱呼,就比如明思宗的年號是崇禎,因此人們便習慣稱其為崇禎皇帝,而並不是明思宗。後來清朝也是如此,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都是這樣但是明清兩朝也並非所有皇帝都是使用了一個年號,這其中三位皇帝使用了多個年號,嚴格來講,是兩位,一位是一位是明朝英宗皇帝,因為先後兩次在位,所以先後使用了正統、天順兩個年號,清朝的太宗皇帝皇太極登基之初年號為天聰,之後正式稱帝時改為崇德,所以皇太極也有兩個年號。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曾經使用過三個年號,為何說是三個年號呢?因為溥儀在1908年登基之時使用了宣統的年號,後來溥儀到東北出任偽滿洲國執政,同時使用了“大同”的年號,後來溥儀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年號也改為了康德。但是此時的皇帝早已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皇帝,而不過是日本人控制下的傀儡皇帝罷了。

那麼為何從明朝開始之後大多數皇帝都只使用了一個年號呢?這其實跟明太祖朱元璋有關,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鑑於之前歷朝歷代很多皇帝頻繁更改年號導致了記錄混亂的同時還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朱元璋在建國之初便明確下旨昭告天下,制定了一世一元制的制度。也就是說,所謂的一世一元制指的就是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用一個年號,因為這是朱元璋立國時定下的規矩,是明朝的祖制,所以在朱元璋之後,明朝的絕大多數皇帝都嚴格遵守了這個祖制,唯一例外的就是明英宗,不過這也並非明英宗的錯,明英宗因為土木之變而兩次在位,因此使用了兩個年號。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建立,清朝建立後對於明朝的各項制度進行了批判性的繼承,這個一世一元制也因此被明朝統治者繼承並沿用了下來。


歷史課課代表


一,年號是什麼?

漢武帝創造年號前,表達年份的方法是稱呼為今上某年或者始皇元年,二世二年這些。

君主死後能記載完整諡號或者廟號,比如周幽王三年,漢高祖十年。

然而,在世君王難免涉及避諱問題,如漢武帝登基後沒有年號,必須記為漢皇徹三年,這當然令漢武帝這樣自戀的君主很不爽。

年號也就被創造出來。比如建元元年就是公元前135年。有了年號,既方便記錄時間,也完美避免使用皇帝名諱。

二、年號氾濫

因為兩漢信奉圖讖與天人感應,皇帝遭遇一些重大事件,或者蝗災,水旱地震災荒,就會改年號以求祥瑞或表達政治理念。

如漢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個年號。而武則天當皇帝15年就用了15個年號,甚至一年兩次更改年號。這樣頻繁地更換年號,自然會令百姓感覺到苦惱。

三、明代使用一個年號的原因

朱元璋以宗教起家,並不真正信奉神佛。

此外,出身底層的朱元璋明白,改元一次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比如預先製作的銅錢沒有冠名時間可繼續使用,但提前製成的瓷器甚至書籍文書紙張就必須銷燬,會給行政運轉及普通百姓生活帶來極大不便與經濟損失。

因此,自朱元璋形成慣例,皇帝一生只一個年號,只明英宗因復辟而採用兩個年號。


四川達州


根據清朝趙翼的考證,中國最早的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

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

一開始的年號更換的比較頻繁,每個皇帝在位少則一個年號多則十幾個。但是到了明清時期皇帝的年號幾乎都是一個了。

這還要從明朝的開國皇帝來說,明太祖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之後的帝王開始效仿他。儒家思想認為新帝繼位必須要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從漢武帝之後的帝王就深受影響,十分崇尚改元。漢武帝在位約55年,擁有11個年號, 唐高宗李治在位約34年,擁有14個, 武則天在位約15年,年號則多達18個,是擁有年號最多的皇帝,幾乎每年都要換一個。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便不再進行封禪,只是在泰山祭祀而已,此後皇帝都效仿之。關於改正朔、易服色,自唐戰亂後便擱置了。

但是明清兩代也有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明朝皇帝朱祁鎮曾經被瓦剌俘虜過,兩次登基為帝。皇太極擁有兩個年號,只是當時尚未入關。在明清擁有兩個年號只是個例,大多數還是一個為主。



中國文字


年號起源於漢武帝時代,用於紀年。年號自然要選一些表明吉祥的、深含期望的、有寓意的或紀念意義的字眼。明清之前的皇帝年號有的只有一個,如李淵的武德、李世民的貞觀等;有的年號多達三個以上,如漢武帝的建元、遠光等,武則天的天授、如意、長壽等。但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一個皇帝的年號就只有一個了。這種現象的緣由何在?

因為朱元璋比較務實,不相信改年號可以改變國運,所以他制定了“一世一元制”。也就是說,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用一個年號。導致後來除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兩次登基用了兩個年號,明朝其他皇帝都遵守祖制,一生只有一個年號。清朝沿襲明朝大部分制度,其中就包括年號。


周言昨日


準確來說,明清的大多數皇帝都是隻有一個年號,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之後,明英宗被俘,後又經過南宮復辟,重登皇位,所以明英宗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

起源

年號是起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登基第二年創立了第一個年號“建元”,此後歷代每逢祥瑞。災變、皇位更替或者皇帝有什麼奇思妙想,都會下詔改元。然而實際上這種年號一旦多了起來實在是不方便,古代通訊不發達,在朝廷改變年號之後有些地方需要很久才能接到消息,那麼在地方官員處理事務記錄的卷宗都需要根據新年號重新整理一遍,不僅白白浪費了人力物力,並且還容易使許多記錄出現偏差。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候,朱元璋就規定了朝廷以後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以後的君主均一世只用一個年號,此規定自確定以來一直被沿用到了清朝滅亡。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之後,宣統3年12月25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滅亡,從此年號制在中國被廢除。

不僅中國有一世一元制度,日本和越南也存在一世一元制。

日本

日本從公元645年模仿中國開始有年號,和中國情況基本一致,遇到大事喜事災難之類的就要變更年號,到了日本明治元年開始,明治天皇下詔書:“其改慶應四年為明治元年,自今之後,革易舊制,一世一元,以為永式,主者施行”,自此以後日本開始一世一元制度,並一直延續到今日。

越南

越南自從五代時期逐漸脫離了中國的統治,到了北宋之時,建立了封建王朝,並仿照中國政府開始使用年號,年號使用上也比較混亂,到了公元1802年越南阮朝建立以來,開始效仿大清國實行實行一世一元制度,一直延續到公元1945年保大帝宣佈退位,阮朝滅亡,年號也隨之廢除。


歷史訪談


明太祖洪武皇帝實行一帝一年號制度,廢除漢武帝以來皇帝隨時改年號的謬妄行為。

為什麼不隨便改元?應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理學興起。畢竟雖然理學成為官方學說是南宋,但沒多久宋朝就掛了,所以實際上崇尚理學的就是明朝開始。而理學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人感應的分量。

以朱元璋為代表,不受祥瑞,也不封禪就是這種體現。 那皇帝基本沒啥理由改年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