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電影裡,越南士兵全都抱著槍衝鋒不射擊,大部分都成了活靶子,這是真的嗎?

langjian888


美國越戰電影裡又有名又奇葩的是《我們曾是戰士》,片中越軍宛如弱智,迫擊炮和各種機槍基本不用,AK-47系列的彈匣容量明明高於美軍的XM177(M16),要麼胡亂開火,要麼上刺刀胡亂衝鋒。

美國拍攝的其它著名越戰電影並不是如此:

《野戰排》裡的越軍基本遵守了游擊戰的原則。

《現代啟示錄》重點是表現美軍自己,越軍地方游擊隊一閃而過,但是好歹知道用高射機槍對付直升機。

《全金屬外殼》裡的越軍狙擊手在巷戰裡使得美軍大吃苦頭。

如此巨大的差別可能和電影的拍攝年代有關,那些著名越戰電影大多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而《我們曾是戰士》是2002年的電影,恰逢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這一次是美國本土遇襲,讓人回想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而且遭到襲擊的地點比珍珠港的規格高得多,是紐約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

美國輿論需要營造同仇敵愾的氛圍,而《我們曾是戰士》迎合了這一需求,這部電影號稱改編自親歷者撰寫的暢銷書《我們曾是戰士,而且年輕》,實際電影情節恐怕只是用了參戰美軍的姓名和德浪河谷這個地名而已,努力營造美軍高大全偉光正的形象。

越戰時期美國巨大的反戰浪潮,對不起,這電影裡沒有,反而人人都想去越南打仗。

家屬受到種族歧視困擾,反對軍人去越南,對不起不存在,黑太太白太太親如姐妹,生活富足,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

越軍機動靈活,對不起不存在,就會擠在一起傻衝,用生命把美軍的彈藥消耗光。

美軍憑藉火力優勢殺傷越軍,對不起不存在,頭髮斑白的老軍士長站直了,一把M1911老式手槍輕鬆一槍一個端著AK-47的越軍。

某個知識分子模樣的越軍,拿著AK-47不開火,上刺刀一個人穿過美軍戰線沒有被發現,一直衝到美軍營長哈爾·摩爾背後,被後腦勺長眼睛的後者一槍打死。

到了電影最後,意猶未盡的導演還編造了雷人的情節,明明當時美軍以優勢炮兵和航空兵掩護,全員乘坐直升機撤退,非要安排美軍全體上刺刀,從正面向越軍機槍陣地發起大沖鋒,還打贏了。

所以,電影裡營造的氣氛就是,越戰沒有那麼不堪,美軍英明神武,那麼下一步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家沒意見吧。

2002年的美國年輕人,出生的時候美軍已經撤出越南,他們是感受不到當時壓抑的輿論氛圍的,那麼以這部新上映的電影為第一印象是很容易的事情。

其實美軍對於那些表達反越戰思想的電影也有辦法,91年海灣戰爭的時候,美軍把《現代啟示錄》里美軍遊騎兵乘坐直升機空襲越南村莊的片段單獨剪輯出來,然後在部隊裡放映。很多年輕士兵對於這段《飛行的女武神》伴奏下一邊倒的勝利大聲喝彩,士氣為之一振。




遊戲人超超


這個東西看起來很假,但事實上確實發生過,而那一次進攻也被美國人成為了一場噩夢。

整個越南戰爭期間基本上的畫風,那就是美國人天天在叢林裡面找著越南人,而越南人時不時的給每個人打下冷槍,然後美國人天天就喊著空中支援,空中支援,就這麼一種畫風。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很多越南戰爭的電影裡面,我會發現美國人怎麼一天到晚全在叢林裡面,他們在幹什麼?他們又在做什麼?

根據現如今越南方面的披露以及各處景點的開放以後,大家對於越南戰場的發掘研究證明越男人其實是土工作業玩兒的比較好的幾個國家。

在越南的叢林裡面,我會看見大大小小的各種各樣的方形的圓形的洞,這些實際上是地道的入口,越南人在叢林裡面挖掘出了各種各樣的地道,用來防備美國人的偷襲和掩藏自己的力量。美國人之所以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進入叢林,也正是為了找到這些越南人的藏身之處,所以我們就會發現在紀錄片裡面,在美國人的抱怨裡面,在各種各樣的記錄裡面,我們就會發現美國大兵一直都待在叢林裡面,不停地找著回家的路,不停地找著自家的直升機。

但是也有人就會問了,美國人這麼一直在從裡面找著那所謂的越南電影裡面拍出來越男人不顧一切的衝,這是不是假的?根本就沒有發生這種事情了,確實發生過,這件事情或者說那一天晚上幾乎成了所有美國人的噩夢。

越南民主共和國在當時為了增加美國人的壓力,所以選擇在復活節那一天針對美國人進行一次進攻,也正是那一天晚上造成了美國人的巨大損失以及美國士兵的一場噩夢。

但是在這一場進攻結束之後,越南人本身承受了巨大的傷亡,導致越南短期以內不能對每個人造成太大的軍事行動,(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這一次進攻的得失與否並不是有人能說的清的,好處便是,任何一個在越南戰場上面經歷過這一次越南人攻擊的美國人,都已經被嚇破了膽,都產生了巨大的戰爭陰影,壞處便是越南人自身承受的巨大損失,致使在接下來的軍事行動裡面,越南人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從道理上來講,也正是這一次反擊作戰,讓很多越南電影裡面可以出現越南人拼命的朝著美國人充分這樣一個畫面,這也正是那天晚上的真實寫照,說這些電影都是神劇的,其實也都沒認真看這段歷史,當然越南戰爭嘛,這些人連中國歷史都懶得去看,更何況去看這個東西。

不過真的來說的話,其實越南人的作戰方式更加接近於中國的游擊戰戰略,這種戰略無論經歷多長的時間都證明它的可行性,不愧是我們的徒弟,這一手玩兒的是真漂亮。


漩渦鳴人yy


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雙方士兵抱著槍埋頭衝鋒的劇情,這種劇情並不符合真正的戰爭實情。在真正的戰爭中,士兵在衝鋒的時候都會尋找掩體來保護自己不被敵軍的子彈擊中,同時士兵在衝鋒的過程中也會開槍反擊敵人。除了極少數的敢死衝鋒隊,大部分戰場上都不會出現士兵抱著槍埋頭衝鋒,既不躲避敵方的子彈也不開槍反擊的情況。


在越戰時期,因為解放軍的戰鬥力更強,越南軍隊在同解放軍交戰的過程中,主要以防禦作戰游擊戰為主,衝鋒進攻的次數並不多。而且越戰時期的交戰雙方都裝備了大量的自動步槍,自動步槍射速快、射程遠、彈容量大,不適合大規模衝鋒作戰。越戰時期的近距離作戰都是以對射為主,士兵尋找掩體進行射擊,依靠著地形進行陣地戰和巷戰,很少出現士兵集體衝鋒的情況。

其實不僅是越戰題材的電影,其他題材的電影在描述戰爭情節的時候,也存在很多不符合事實的情況。例如在一些戰爭題材電視劇中,主角在衝鋒的過程中從來不找掩體躲避,卻始終不會被子彈打中,而敵人在衝鋒的時候也從來不找掩體躲避子彈,心甘情願的做了主角的活靶子。這些情況也都不符合戰場的實情,子彈不會長眼睛,不管你是多麼大的軍官,在戰場上都有被擊斃的可能性。


實際上士兵在作戰的過程中,也會盡量的保全自己的性命,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去“送人頭”。軍官也不會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士兵白白去送死。為了儘量的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在沒有必要衝鋒的情況下,士兵也不會貿然發動衝鋒作戰。

當然在戰爭史上的確出現過士兵埋頭衝鋒,充當敵人的活靶子的情況。這種情況主要出現於二戰後期,二戰後期的日本軍隊經常會組織萬歲衝鋒,萬歲衝鋒指的就是日軍冒著美軍的火力壓制,一路埋頭衝鋒,用大部分士兵的性命,來換取少量人衝到美軍陣地上,同美軍進行白刃戰。不過日本的萬歲衝鋒都是在晚上組織,當美軍發現日軍之後,日軍也會找掩體射擊,並不是完全的埋頭衝鋒。


軍武小咖


有槍不用?越南人又不是傻子

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很像,本來越南戰爭只是南越和北越的內戰,就像當年金日成打韓國一樣,由於北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分土分地,百姓擁護戰鬥力極強,北越軍隊在戰場上解釋節節敗退,可是後來,眼見南越支持不住,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人就開始坐不住了。

為了維護自己在亞洲的利益,美國站在了南越一邊,從彈藥支援到最後直接參戰,美國人不斷攻擊北越人民軍。當然最後的結果大家知道,由於美國自己內部不和以及北越的頑強,美國還是撤軍了

至於越南士兵全都抱著槍衝鋒不射擊?這是電影裡面的事情

這個場景出現在美國越戰電影《我們曾是戰士》。片中的越南軍隊宛如弱智,迫擊炮和各種機槍基本不用,手上拿的槍炮也是要麼胡亂開火,要麼上刺刀胡亂衝鋒,當然這是美國人為了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故意抹黑越南軍隊,這樣的電影才會被美國人自己喜歡,這個道理就像韓國人拍攝的李世民被韓軍射瞎眼睛的故事一樣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美國越戰電影裡又有名又奇葩的是《我們曾是戰士》,片中越軍宛如弱智,迫擊炮和各種機槍基本不用,AK-47系列的彈匣容量明明高於美軍的XM177(M16),要麼胡亂開火,要麼上刺刀胡亂衝鋒。

美國拍攝的其它著名越戰電影並不是如此:

《野戰排》裡的越軍基本遵守了游擊戰的原則。

《現代啟示錄》重點是表現美軍自己,越軍地方游擊隊一閃而過,但是好歹知道用高射機槍對付直升機。

《全金屬外殼》裡的越軍狙擊手在巷戰裡使得美軍大吃苦頭。

如此巨大的差別可能和電影的拍攝年代有關,那些著名越戰電影大多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而《我們曾是戰士》是2002年的電影,恰逢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這一次是美國本土遇襲,讓人回想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而且遭到襲擊的地點比珍珠港的規格高得多,是紐約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

美國輿論需要營造同仇敵愾的氛圍,而《我們曾是戰士》迎合了這一需求,這部電影號稱改編自親歷者撰寫的暢銷書《我們曾是戰士,而且年輕》,實際電影情節恐怕只是用了參戰美軍的姓名和德浪河谷這個地名而已,努力營造美軍高大全偉光正的形象。

越戰時期美國巨大的反戰浪潮,對不起,這電影裡沒有,反而人人都想去越南打仗。

家屬受到種族歧視困擾,反對軍人去越南,對不起不存在,黑太太白太太親如姐妹,生活富足,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

越軍機動靈活,對不起不存在,就會擠在一起傻衝,用生命把美軍的彈藥消耗光。

美軍憑藉火力優勢殺傷越軍,對不起不存在,頭髮斑白的老軍士長站直了,一把M1911老式手槍輕鬆一槍一個端著AK-47的越軍。

某個知識分子模樣的越軍,拿著AK-47不開火,上刺刀一個人穿過美軍戰線沒有被發現,一直衝到美軍營長哈爾·摩爾背後,被後腦勺長眼睛的後者一槍打死。

到了電影最後,意猶未盡的導演還編造了雷人的情節,明明當時美軍以優勢炮兵和航空兵掩護,全員乘坐直升機撤退,非要安排美軍全體上刺刀,從正面向越軍機槍陣地發起大沖鋒,還打贏了。

所以,電影裡營造的氣氛就是,越戰沒有那麼不堪,美軍英明神武,那麼下一步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家沒意見吧。

2002年的美國年輕人,出生的時候美軍已經撤出越南,他們是感受不到當時壓抑的輿論氛圍的,那麼以這部新上映的電影為第一印象是很容易的事情。

其實美軍對於那些表達反越戰思想的電影也有辦法,91年海灣戰爭的時候,美軍把《現代啟示錄》里美軍遊騎兵乘坐直升機空襲越南村莊的片段單獨剪輯出來,然後在部隊裡放映。很多年輕士兵對於這段《飛行的女武神》伴奏下一邊倒的勝利大聲喝彩,士氣為之一振。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近衛步兵師


不要小瞧了越南人的戰鬥力,他們雖不尚武但很善戰,沒有任何西方外來勢力征服過越南人。

越南這個國家處於熱帶地區,人們早就適應了高溫高溼多蚊蟲的環境,且越南全境多山地河流叢林密佈,這樣的天然優勢,最適合進行遊擊戰、騷擾戰,以最小的代價逐漸蠶食敵對方的一兵一卒,也消耗著他們的作戰意志,給敵對方的感覺就像草木皆兵,經常就是還未真正和越南人接觸作戰呢,就已經被戰壕足,蚊蟲瘧疾折磨的崩潰了,越南人以逸待勞躲在地道掩體中放幾槍,再加之叢林草木茂盛,想找到射擊點那是非常難的,後來給美國人逼得沒辦法了只能使用燃燒彈白磷彈大面積燒燬叢林,這樣行軍作戰才有安全感,保證了戰士的生存率。

關於越南人本身,他們身形弱小,拎著衝鋒槍和歐美人近距離作戰完全不佔優勢;另外就是歐美人的各項軍事水平都比越南高出不少,步兵單兵火力強,且最小的作戰單位也能召喚空中打擊火力支援,如果越能人在這種武器懸殊的前提下去和歐美硬鋼,沒有了密林和地道的保護,這就完全是送人頭。

綜上所述,鑑於越南先天的地理環境優勢適合隱藏作戰,再加之越南人先天瘦小且與歐美敵對方武器相差運輸的懸殊,所以越南人根本就不會拿著衝鋒槍暴露自己,那些只是拍電影的歐美人自己意淫罷了,不然捱了槍字兒卻找不著人也挺丟人的。


潮汐花園


好萊塢拍攝的越戰題材的影視劇,其實與國內拍攝的抗戰題材的影視劇,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美軍和我軍當然是高大上、偉光正了越軍士兵和日軍士兵形象大都猥瑣,而且也都不堪一擊,以顯示出各自官兵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戰友生死情誼。

關於越南士兵抱著上軍刺的AK-47自動步槍,或是56式衝鋒槍(兩者真的難以區別)但卻不射擊,直挺挺傻乎乎地居然突入美軍陣地,被背後似乎長眼的美軍指揮官哈羅德·穆爾中校用一把11.43毫米M-1911A1科爾特手槍抬手一槍斃命。

此情節出自好萊塢戰爭大片《我們曾是戰士》或稱《越戰忠魂》,因為本文推送者就保有此片正版DVD收藏,因此對這個鏡頭非常熟悉;是一個戴眼鏡的士兵,手持上了軍刺有長長彈匣的步槍,隻身一人突破了美軍陣地,卻不開槍卻企圖刺死美軍,結果被美軍指揮官一槍擊斃

但這僅是越戰題材影片中的個案,不具備普遍意義,戴眼鏡的那個越軍士兵,可能在與法軍作戰中用SKS半自動步槍或是56式半自動步槍(兩者僅憑外觀真的難以區分)從背後將法軍一槍刺死,或許當時其腦瓜中只想重複昔日的光輝。

因此,儘管手中自動步槍火力非常猛,30發彈匣供彈至少比美軍M-16自動步槍20發彈匣要強許多,但就是不開槍,只管持槍往前衝,純屬戰場找死行為

,但幸好只是影片中的個案,否則,就有整體詆譭北越軍隊作戰能力之嫌了。

此片拍攝於9·11事件以後,美國尚未發動阿富汗戰爭前夕,由好萊塢明星梅爾·吉布森主演,影片拍得相當冗長,前50分鐘情節非常拖沓,讓我等軍迷忍不住昏昏欲睡。

但戰爭打響以後,其作戰場面之火爆,堪稱越戰題材影視劇的首位,大肆渲染了當時殘酷激烈血腥的戰鬥過程,本文作者這麼認為,對軍事愛好者來說觀此片戰爭場面確實非常過癮。

美第1騎兵師7團1營營長哈羅德·穆爾中校率領的395名美軍官兵,在北越地勢險要著名的“死亡之谷”德浪河谷著陸,卻突然發現被北越正規軍的一個加強團大約2000餘人所包圍,世界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直升機機降作戰,美軍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戰鬥,也是美軍和北越軍隊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火由此展開

德浪河谷這一仗,讓美軍牢牢記住了北越軍隊負責此戰的指揮官阮友安

,儘管此戰越軍並沒有達成大量殲滅美軍的企圖,但在美越火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阮友安的戰術組織卻非常出色,官兵也打得英勇頑強,重創了驕兵上陣的美軍精銳空中突擊部隊,使得威斯特摩蘭四星上將的“搜索並殲滅”戰略,從一開始便露出了華而不實的原形。

由於冷戰的特殊因素,越南戰爭的實質就是一場拼消耗、比耐力、鬥意志的長距離有限戰爭,由於有蘇中兩大國在背後的強烈支撐,各類戰爭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入越南,甚至直接出動高炮和防空導彈部隊參戰。

因此,只要越軍能有效保存自己,在此基礎上不斷襲擾美軍,甚至不用打大規模的正規戰,只需採用零敲牛皮糖的戰術,不斷地持續消耗美軍,將使得戰爭結束遙遙無期,那麼首先撐不下去的,只能是不敢多死人的美軍。

德浪河谷,並不是一場規模很大的戰鬥,但其重要意義卻在日後益發顯現出來,而阮友安之名也從此流行於西方軍界。

影片冒著很大的風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越南戰爭,越共們不再是凶神惡煞、殘忍無比的劊子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美國士兵們也不再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的神兵,在影片中同樣死傷慘重,血肉橫飛,直升機被凌空打爆

戰爭總是殘酷的,戰場上似乎永遠沒有贏者,《我們曾是戰士》這部互好萊塢拍攝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比較真實地還原了歷史的戰爭場面,至少戰爭場面拍攝的異常猛烈,讓喜歡戰爭題材影片的軍迷大呼過癮

當然,

片中出現的美軍軍刺衝鋒,與現實相去甚遠,是編導有意的拔高,似有提振紐約雙子大廈轟然倒下美國民眾低落的情緒;當然,前半部分確實太沉悶了,得有耐心才能看完。


國平軍史


要是越軍的士兵都是這個樣子,美國人打了10年都只能是黯然撤兵,那隻能說明美國人更笨。美國人拍的越戰電影裡邊,對於越軍士兵的刻畫就像中國的抗日神劇對日軍士兵的刻畫是一樣的,大部分都是給主角們送人頭的。
特別早以前看過的好像叫越戰突擊隊,裡邊的越軍士兵就是給美軍送人頭的,而且還不叫越軍士兵,就叫做越共。



美國拍攝的有關於越戰的電影中,越軍士兵的影響也是不斷的變化中,最早就是給美軍送人頭的,到了野戰排是有了一個重大的變化,越軍士兵雖然還是給美軍送人頭,但是對於越軍士兵已經是給了一些稍微正面的表現,像那個用自殺式攻擊炸掉了美軍指揮部的越軍士兵在原來是看不到的。而到了我們曾是戰士裡邊,開始出現了越軍的指揮人員,而且並不是完全的醜化,當然和美軍比起來,肯定還是覺得美軍的軍官更加英勇善戰,而越軍的軍官只會躲在地下工事裡邊發號施令。


野戰排按照當時美國人說的是第一部比較真實刻畫美軍在越南戰鬥生活的電影,當年獲得了奧斯卡獎,而且票房也不錯。
我們曾是戰士,也有叫越戰忠魂這個土得掉渣的名字,是根據包括摩爾在內的一些人員回憶錄改編的電影,其中包括越軍當年的一些人員,所以電影裡邊也出現了一些越軍的人員。
這一仗對於雙方都是有重大意義,美軍認識到越軍是不容小看的對手,而越軍認識到美軍空炮火力非常強大,需要小心應付。按照美國人的說法就是越軍把軍人和老百姓混在一起使美軍無法把越軍區分出來,這樣就不能用兇猛的炮火消滅越軍。

越軍的戰鬥風格十分刁鑽,美軍除了使用超級強大的炮火以外並沒有什麼辦法,不過越軍本身缺乏重武器,在面對美軍強大的空炮火力也沒有什麼辦法,所以雙方一直是僵持狀態,美軍雖然佔據戰場優勢,但是越軍佔據主動,美軍大多是在應付越軍的偷襲,而美軍對於北越的轟炸,由於中國和蘇聯的不斷輸血而變得沒有效果,這樣戰爭就是久拖不決,最終美國只能是撤軍,看著北越最終統一整個越南,美國人實在是耗不起了。


有痰


《我們曾是戰士》中德浪河谷之戰越南士兵為什麼要衝鋒——因為空降美軍所處的X光著陸區是意圖分割南越的越共軍後方基地所在

一旦美軍在X光著陸區站穩腳跟,越共意圖攻佔波萊美,切斷波萊古和安溪、歸仁的19號公路,佔據越南中央高地的計劃就徹底破產。

即越共的戰略是:佔據南越西部地區,以南越西部為根據地,逐步從西、北兩個方向消滅佔有南越東部的南越,徹底實現越南統一。

越共投入的兵力為32團、33團、66團,合計4500人。當時美軍在波萊梅的兵力有:越南當地游擊隊400人、12名陸軍特種部隊作戰顧問、14名南越陸軍作戰部隊。

越共集結的地點就在朱邦山,德浪河谷X光著陸區就在朱邦山東面。

第七騎兵團1營在X線著陸區登陸

越共的計劃是:

33團圍攻波萊梅;32團伏擊增援的南越陸軍第2軍;隨後33團和32團共同攻下波萊梅;66團和33團2營作為預備隊。

但越共對波萊梅的進攻,因為美軍第1騎兵旅的增援而被逼放棄;隨後美軍騎兵1師3旅奉命搜索越共軍,但沒有找到越共軍。

11月12日,美軍截獲的無線電信號顯示德浪河谷發現有越共軍隊活動痕跡,估計為一個營,於是在11月14日派遣7騎兵團1營用直升機快速部署戰術,意圖殲滅這1個營越共軍。

但美軍沒有想到的是,在那裡的不是一個營的兵力,而是從波萊美撤退的66團和33團一部,合計5個步兵營,合計2500到4000人。

因此,德浪河谷之戰,原本美軍用1個營幹掉越共1個營,卻遭逢對方2個團的戰鬥。

德浪河谷之戰雙方軍事行動

原本是襲擊的美軍,不得不成為防守方;原本是被攻擊的越共,在人數優勢下,加上美軍威脅自己後方基地,自然想要殲滅美軍全營。

相比之下,美軍第七騎兵團1營人數處於劣勢:原本編制有767人,8月15日離開美國時有100多尉官和士兵因為服役即將期滿而退伍;9月底,該營實際人員是679人,10月、11月又有159名官兵退役回國,因此參與德浪河谷之戰的7團1營人數為520人。

而越共的66團和33團中有2000名參加過奠邊府戰役的精銳士兵。

按照當時的常規戰打法,這520名美軍,越共是吃定了,甚至要抓活的都可能。

但美軍通過直升機快速部署戰術,在1營陷入包圍後,迅速部署2營B連進行反包圍;同時發揮美軍的空中打擊和重武器火炮優勢遏制越共軍的進攻。

3天戰鬥,以美軍死79人、越共軍死634人的結果結束。

B52在德浪河谷之戰5天轟炸區域

雙方都宣告勝利:美軍擊敗了北越意圖佔據越南中央高地的計劃,保障了南越的疆域不變,這是美軍的勝利;北越軍3個團雖然沒有實現分割南越計劃,但可以從戰區脫身,沒有被美軍圍殲。

德浪河谷之戰,驗證了美軍直升機快速部署+空地打擊戰術的成功,美軍以1500人擊敗4500人的北越軍,擊殺1519名越共士兵。

隨後,越共再也不敢和美軍進行正面作戰,即便自己出於人數優勢,只能在山谷、叢林地區打游擊戰。

至於說電影裡越共士兵只衝鋒而不射擊,在現實中未必不存在,原因有兩點:

1、越共軍彈藥不足,需要士兵充分消耗美軍彈藥——但越共指揮官沒有想到的是美軍直升機可以快速運送彈藥等補給。

2、恐嚇戰術。大量士兵忘死的衝鋒,可以達到瓦解美軍士兵士氣的作用,尤其是在我眾敵寡的情況下。一旦美軍士氣瓦解,即可輕鬆擊敗美軍。

只是美軍直升機快速部署,援軍和補給不斷增加,除此之外還有飛機和火炮的轟炸。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越南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戰鬥的歷史,19世紀抗擊法國侵略者,二戰開始後抗擊日本人。二戰勝利後又打了8年的抗法戰爭。戰爭結束後馬上又與美軍打了血腥的越南戰爭,然後才與解放軍作戰,如果越軍真的那麼傻,他們能撐到現在嗎?

客觀來說,雖然在對越反擊戰中,越軍的整體戰略出現了偏差,但是其戰術素養和單兵素質還是非常厲害的,電視劇電影中的一些士兵都是群眾演員扮演的。自然無法反映當時的真實情況了。事實上,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戰爭,能夠從戰場上生存下來的越軍各個都是身經百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你想想,僅越南戰爭中,北越就與美軍打了整整20年,給予了美軍難以言狀的巨大損失和巨大的心理陰影,那可是美軍啊。所以說,越軍作戰其實還是很厲害的。

二戰結束後不久,越南剛剛獨立沒多久,法國人就找上門來,因為此前這裡曾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人不甘心喪失這裡,越南人就打了整整8年的抗法戰爭。當時越南連一支正規軍隊都沒有,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越南馬上求助於我們,我們也很慷慨,當時越南的第一個正規軍就是在我國境內接受培訓後組建的,當時他們的所有裝備,包括軍裝等等,都是我們無償贈送的。

抗法戰爭結束後,越南戰爭很快爆發,幾乎沒有給越南喘息的機會。而在對越反擊戰中的那一代越南軍人,幾乎就是在戰火中出生的,他們從小就學習游擊戰法。當時越南許多人口甚至都不會務農,只擅長打仗,而且一打仗就十分興奮,是真正的亡命徒。

據當時的解放軍回憶,越南士兵的單兵素質很強,非常擅長遊擊作戰,依託越南境內複雜的地形,曾給解放軍造成過很大的傷亡。

據記載,當時越軍最擅長利用地形構築火力網和各種掩體工事,組成了非常複雜的防禦體系。各個掩體工事遙相呼應,互相都能進行火力支援。越軍還尤其擅長在遠距離火力壓制和在近距離埋伏後突然開火,而且越南士兵非常有經驗,常常是打機槍就開始機動,沒有相對固定的藏匿地點和火力點,這一點與影視作品中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不僅如此,狡詐的越軍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救治傷員和掩埋屍體的速度極快。這是為了在心理上給我軍施加壓力。當時我軍在付出巨大傷亡代價後,佔領的地點卻只能發現很少的越軍屍體。導致部隊士氣低落,正是因為越軍處理屍體極快導致的,總的來說,越軍是一直非常狡詐兇狠的部隊,切莫被影視劇所欺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