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求杜月笙幫忙,杜月笙辦完之後,為何親自上門感謝章太炎?

黎佩敏


章太炎,民國大儒、同盟會元老,曾任《民報》主編,為鄒容的《革命軍》作序,魯迅、劉文典、錢玄同、黃侃等著名人物的老師。

章太炎不但學富五車,著作等身,還仗義執言,對時政直言不諱,一張嘴懟遍大江南北,孫文、蔣介石等權貴都曾被他罵過。

杜月笙,20世紀上海灘讓人談之色變的青幫大佬,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青幫三大亨”, 社會名流包括民國總統黎元洪,蔣介石、宋子文、戴笠等都與杜月笙稱兄道弟,成為在政、軍、商界呼風喚雨的上海皇帝。

偉大領袖毛主席評價杜月笙:“有本事,沒脾氣”。

當時的上海灘流傳著“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 杜月笙常說一句話就是“財散人聚”,“別人存錢我存人脈”這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銘。

杜月笙四歲父母雙亡,十多歲就闖蕩江湖,做過賣水果的小販,妓院的跑堂,根本沒有機會讀書,甚至可以說文盲,他發達後特羨慕讀書人那種氣質和風度,所以杜月笙終年穿著長衫,一副文雅書生的模樣,毫無凶神惡煞的戾氣,外表看上去甚是斯文。

杜月笙曾多次嘗試拜會章太炎,結識為位學界泰斗,但章老先生在骨子是瞧不上杜月笙這類人的,所以一直無果。

但突然天賜良機。

章太炎的侄子在法租界與一強人發生糾葛,處理不當將有牢獄之災,面對侄子的求助,章太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仍無結果,後經高人指點,無奈之下,只好寫信向杜月笙求助。

杜月笙接信後心喜怒狂,立即著手安排,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情商極高的杜月笙借梯上樓了。

幾天後,章太炎收到回信,“令侄之區區小事,今已瞭解,毋庸擔心”,措辭極為謙遜,末尾還附有一句“三日之內,月生將上門求教”。

三天後,杜月笙如約而至來到蘇州拜訪章太炎,二人相談甚歡,二人居然是浙江海寧老鄉,自然更親近一些。章太炎突然問到杜月笙的名字來由,杜月笙當時還叫“杜月生”。

杜月笙不知何故,只好小心翼翼地說自己降生時恰逢陰曆七月十五,民間俗稱“鬼節”,父親見明月當頭,所以為他取名“月生”。

章太炎聽後說道:這個名字好雖好,但不夠儒雅,不如改名“杜鏞”,字“月笙”。章太炎並解釋說《周禮》雲:“凍方之樂謂笙,笙者生也。西方之樂謂鏞,鏞者功也”,故取名為鏞,字月笙。

最終杜月笙也沒真正弄懂名字的含義,但出自國學宗師之口,顯然是錯不了,更何況這要是傳出去,將會是多麼光彩和倍有面子的事情,杜月笙立即起身給章太炎鞠躬答謝,一切均聽先生安排,自此就有了杜月笙。

杜月笙臨走時悄悄的將一張2000元的支票壓在了茶杯下,並且定期給章太炎匯上銀票,章太炎也是不差錢的人,但他還是收下了,可沒有一個謝字。

1931年,43歲的杜月笙斥資50萬元在高橋興建規模龐大,佔地廣闊的杜氏祠堂,圓了當年自己泣別外婆送自己到上海謀生時立下的誓言。6月10日 杜家祠堂落成典禮當天,社會名流和軍政顯要據說約五六千人之多,場面極為浩大,蔣介石,吳佩孚,黎元洪等軍政要員都送來匾額,杜月笙當眾宣讀了章太炎的《高橋杜氏祠堂記》,在文中考證出杜姓出於五帝之一的堯,江南杜氏則是源自宋朝祁國公杜衍,將他的祖宗十八代的閃光點一一提到,各地報紙爭相報道,轟動全國。

杜月笙再一次成功的提升了自己的層次。


美麗青春您真痘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二個部分。

第一、章太炎求杜月笙幫忙,究竟是為了何事?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章太炎有個侄子在上海打拼,辛辛苦苦攢了點錢財,好不容易買下一小塊地皮造了房子。剛住進去才兩年,有個混混過來說那塊地皮是他家祖上的,要收回,並且拿出不知真假的地契。侄子要出點錢,人家還不同意,一定要他將樓房拆掉,趕緊走人。原來混混另有它用。混混三天兩頭上門鬧事,侄子心亂如麻。你也知道,打官司是要錢的,找律師去法院也沒有任何結果。眼看著房子就要被人強拆,侄子只好來蘇州求叔叔章太炎幫忙。章太炎當時年事已高,雖然名頭很響,在上海灘是講究權勢和金錢的,名聲一文不值。他也沒有熟人,正在犯難的時候,有人點撥他去找找杜月笙,說杜對文化人一向敬重有加,或許肯為他幫這個忙。章太炎從心裡不願給杜月笙這樣的黑道大佬打交道,但事到如今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杜月笙寫了一封信。信寄出後才五天,侄子就打電話告訴他,由於杜月笙先生出面,混混不敢再鬧了,杜先生給了他一筆錢,在別處重新找了地方。這事辦得很好。章太炎聽了很開心。

第二、既然杜月笙幫完忙,為何還要親自上門感謝?

大家知道章太炎是個很清高的人,他是不願意和杜月笙這類人打交道的,在他的眼裡,杜月笙就是個地痞流氓,終究是不務正業,不過杜月笙的一次幫忙,讓他徹底改觀。而杜月笙卻不同,因為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他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很願意交一些學術界的朋友。他利用各種機會結交文化名人,無非就是藉助人家的名氣,為自己臉上貼文化標籤。基於以上原因,杜月笙還真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尤其章太炎這種在當時文學界的“大家”,杜月笙更是早就想結實了,肯定不會浪費這次難得機會。另外,當時的文人有錢的不多,章太炎也經常沒有錢,於是杜月笙知道了以後,就經常拿錢出來接濟他,杜月笙每年花費很多錢,在這種人際交往的中,事實證明是很有用的,章太炎也為了表示感謝,親自為杜月笙修訂家譜改名字。杜月笙的大名叫做杜鏞,月笙是他的字,而且章太炎還查閱資料,給他找了個名人當祖先,這樣杜月笙的出身,就沒有那麼差了,他一直苦惱出身的事情,也就解決了,他很感謝章太炎。


浮生茶說歷史


真正的高情商的體現是:他幫了你,你卻感覺是他需要你,而不是他幫了你。

杜月笙在幫了國學泰斗章太炎後,反而親自去信並登門拜訪的種種,便是這種高情商的終極體現。“大恩即大仇”這些字眼,在杜月笙這兒之所以永遠不會上演,就是因為他的高情商。

當年上海三大亨: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世人是這麼評價的: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由此可見,杜月笙之會做人,是公認的。

從杜月笙與章太炎的這段過往裡,大致可以窺見這位被偉人稱作“有本事沒脾氣”的人,在為人處世上的頂級智慧。

章太炎是民國頂級大師,他也是魯迅等大師級人物的恩師。他是敢罵袁世凱、孫中山的角色,這樣的人,自是傲骨嶙峋了。可偏偏他對上海皇帝杜月笙卻相當客氣,他甚至還屈尊在他杜家祠堂落成之日,揮毫潑墨為他親寫了杜氏祠堂記。

讓素有“章瘋子”之稱的章太炎做這樣“溜鬚拍馬”的事,非一般的關係,絕無可能。

要知道,同樣是慶生,這章太炎可是曾在康有為70歲壽宴上寫對聯喝過倒彩的,他寫的是:“國之將亡必有(妖);老而不死是為(賊),他甚至還曾在慈禧太后生日時寫過“萬壽祝疆無”這般大不敬之賀詞。

由此可見,章太炎絕非趨炎附勢之人,所以,他對杜月笙的推崇絕是出自真心實意。能讓罵天罵的章太炎甘心情願地為之歌功頌德,實是杜月笙會做人的必然。

當年,章太炎侄子被抓各種想法無果後,他在別人的幫助下找到了能通神的杜月笙。章太炎求杜月笙辦事,用的是信件。

這封信被遞到杜月笙手裡時,他整個人都顫了:這不就是他一直崇敬的國學界泰斗麼!杜月笙雖是青幫頭子,可他一心想做名流,這也是他一直穿長衫、要求下面人不著短衫的原因所在。

而真的要做名流,非得結交真名士,用今天的話講就是:革新自己的朋友圈。

杜月笙看到這求助信後,立馬意識到,這是他結交這個真名士的最佳機會。須知,這樣的人物,你若真沒皮沒臉地湊上去,人肯定不會理。

可若是在章太炎雪中送上炭,並且送的方式妥當,那一切就都好說了。真真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理清楚這層後,杜月笙第一時間叫來了手下吩咐他們趕緊撈人,不惜一切代價。很快,在杜月笙的幫助下,章太炎的侄子便脫離了危險。

通常,低情商的人多會在幫忙完後各種吹噓自己為這事費了多大勁,可高情商的杜月笙的做法卻完全不同,他第一時間在事情辦妥後給章太炎去了一封信,信上只說:事情已辦妥,改日將登門拜訪先生,只為一睹先生的風采。

顯然,收到這樣信件時的章太炎,心裡自是非常舒暢的。事情辦完了不說,這幫忙辦事的還要來登門拜訪,目的是想一睹他的風采。

這就等於什麼,等於杜月笙在告訴章太炎:為您辦事真的太榮幸了,辦完我還想借這機會來跟你親近一下。

這樣一來:被幫助的人,絲毫不覺得自己受了別人的恩惠,倒覺得對方很需要自己。

講到這,不僅想起很多讓人看起來非常不舒服的慈善活動了。某機構曾在給貧困山區孩子一人捐助幾百塊後,逼著孩子說:“我是某某貧困生,感謝捐助多少多少”。慈善機構的這行為,無疑生生踐踏了孩子的尊嚴。

同樣的事,杜月笙也幹過,他也捐助過貧困孩子讀書,但他的做法和他幫助落難章太炎時如出一轍,他在捐助了這孩子以後說:中國需要你們去拯救,你們一定要替國家把書讀好。

只這一句,孩子立馬沒了被救助的感覺,只覺得杜月笙此舉純粹是因為:他和國家需要他。

能把“救人危難”處理成這般高智慧,唯有杜月笙。也只有這樣的杜月笙,能得章太炎尊崇。

後來,杜月笙登門拜訪時,心情極其舒暢的章太炎還為他改了名字,由“杜月生”改成了“杜月笙”。關於為何如此改名,當時的章太炎是這樣說的:

今後您就以‘月笙’為號,大名杜鏞,號月笙,《周禮》雲:‘凍方之樂謂笙,笙者生也。

杜月笙聽完立馬起身鄭重答謝,自這以後,他便開始用杜月笙的名號。

這樣一來,杜月笙與章太炎的聯繫便自然地緊密起來了,畢竟,就連杜月笙這名號,也是章太炎改的。只這一改名字,杜月笙名字高大上了不說,他在名流界的地位也瞬間提升了許多。

杜月笙對待章太炎如此,對待章太炎以外的其他人亦是如此。

昔日創辦錦江飯店的女老闆董竹君有難時,杜月笙幫忙時的做法也依舊顯出了“幫你是我需要你”的高情商了。

董竹君的飯店生意日漸紅火後,一直想擴大飯店,可因為無權無勢,沒人肯將附近的店面租給她擴充規模。就在她一籌莫展時,杜月笙出現了。

杜月笙是以食客的身份出現的,他在隊伍裡排了很久的隊吃上飯後便對董竹君說:“你這店啊,太小了,我們都沒地方坐,你得擴大規模才能給我們方便啊!”

之後,杜月笙便給屬下打了招呼,不久,周圍的店鋪紛紛自動找到董竹君要將店面租給她。董竹君知道,這一切都是杜月笙幫的忙。

可待董竹君來謝杜月笙時,他卻揮著手說:別謝我,我是為了自己和大家吃飯方便。一席話,說得董竹君心裡十分舒服,她心裡覺得,這倒不像他在幫她,倒像是他和大家太需要錦江飯店提供更好服務了。

幫人的最高境界,大抵如杜月笙之於章太炎、董竹君等這般了。


記者李滿


杜月笙情商極高,會做人是出了名的。他交遊很廣,朋友遍及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五行七作,幹什麼的都有,他交友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不管你是位高權重的政界紅人、失意政客、知名文化人、落魄軍官、浪蕩公子甚至被當時人瞧不起的“戲子”,只要他認為那人值得交,都一律厚待,一視同仁,傾力結交,有時還特意資助而不求回報,也不提什麼要求。

杜月笙雖然出身寒微,很小就出來闖蕩江湖,沒有什麼文化,但他發跡成為上海灘聞人之後,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以及門徒的形象,據範紹增回憶,他下令手下的各大徒弟一律不準穿短裝(彼時稱“短打”,是社會下層人士的普遍著裝),他本人則一年四季都身著長衫。

杜月笙成為叱吒上海灘的“三大亨”後,為了洗脫自己的黑道背景,行為舉止都裝的文質彬彬,毫無凶神惡煞的戾氣,外表看上去很是斯文。

當年一位著名記者曾見過這位在上海灘呼風喚雨、炙手可熱的“流氓大亨”,原先以為此等人物縱使不是滿臉殺氣、兇相畢露,總該是一介粗野蠻橫的武夫,但見面之後,卻驚訝地發現他只是一個清瘦修長身材,面色帶青、和顏悅色的普通老者,看上去很文弱,言語間也沒有“白相人”常說的豪言粗語,給人印象溫文爾雅,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縱橫江湖多年的杜月笙在氣質修煉上狠下了一番工夫。

杜月笙正是以這種新的做派,開始周旋於與當年喋血黑幫時完全不同的全新階層,著力接近、拉攏頗具社會影響力的知識精英。當年上海有位聞名遐邇、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炳麟),他著作等身,是公認的學界泰斗。杜月笙早就想和他結識,只恨一直沒有機會。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認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國學大師。某日,杜府管家萬墨林拿著一封信走進來,杜月笙接過後在信封上隨便掃了一眼,心中一陣狂喜,拆開後在信紙下方寫信人落款的地方仔細一看,更是興奮異常。

雖說他斗大的字認不得幾個,可是信封上“章緘”二字倒也認識,信紙最後落款處寫著“炳麟謹上” 他也依稀認得。這個炳麟就是大名鼎鼎的國學泰斗章太炎,堪稱一代大師,學界名流。

杜月笙十分驚喜,怎麼也想不到有機會和章太炎這等人物建立關係,長期求之而不得,今日卻不請自來。

杜月笙發跡後,一貫喜歡給人留下禮賢下士的感覺,不論是落魄文人、失勢政客,還是走街串巷的販夫走卒,只要認為他們在過去或將來或許可能有所成就或有利用價值,他都竭力與之交往,在金錢上更是經常雪中送炭,通過這種手段,他結交了許多社會名流。從某些方面看,杜月笙頗有幾分春申、孟嘗的養士古風。

杜月笙急不可耐的吩咐萬墨林把章氏來信念給自己聽,聽罷,杜大亨才明白這位恃才傲物的章太炎為什麼找他。原來,章太炎有個侄兒在上海,不慎捲入一場官司中,或許會敗訴,沒有辦法, 經人提醒想到了在上海灘呼風喚雨、神通廣大的杜月笙,這封信就是特地託他從中設法疏通的。

這樣一件事,在縱橫黑白兩道、人脈頗廣、社會關係複雜、財雄勢大的杜月笙眼裡,實屬小事一樁。他只用了一天時間,就疏通了方方面面的關係,順利打通了了關節,在十里洋場,誰敢不給杜大亨幾分面子?

當晚,派出去辦差的人就回復杜先生說,章太炎囑託的事已經辦妥。杜月笙不但爽快的替章太炎解決了這場官司,而且還主動去信表示要親自去章太炎在蘇州的寓所登門拜訪,好一睹大師的風采。

這次會面成為杜月笙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因為正是在這次見面中,他有了自己的大號。

話說杜月笙利用自己的權勢與關係,替章太炎的侄兒擺脫了牢獄之災。按理說,他幫了章一個大忙,章欠了他一個大人情,理應親自到杜府登門道謝才對。可杜月笙雖然沒有文化,卻對中國特色的人情世故諳熟於胸,考慮到文人大都清高孤傲,還好個面子,他決定放低身段,主動到蘇州去拜訪這位才高八斗的國學宗師。

某日,杜月笙來到蘇州拜謁章大師。章太炎把杜月笙迎進客廳,首先感謝杜先生幫侄兒了卻官司,擺脫困厄,杜謙讓一番,連說不過是舉手之勞 ,不足掛齒。隨後,二人對坐閒談起來,杜月笙說自己祖籍原本是浙江海寧,世代養蠶繅絲為業,後來才遷到浦東高橋鎮。章太炎也是浙江海寧人,這麼一算才知兩人居然是同鄉,於是倍感親切,談話氣氛也就自然更融洽、寬鬆了。

杜月笙談到自己名字的由來,說自己降生時恰逢陰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那天夜裡月圓如盤,大小如鬥,一輪圓月映的夜空宛如白晝,一片清輝,其父見明月當頭,便為他取了個“月生”的名字。

杜月笙滔滔不絕,痛說家史以及自己名字的由來,卻見章太炎凝神靜聽,若有所思,不發一言,還以為他對自己說的話沒有興趣,正感困惑之時,突然聽章太炎朗聲道:“杜先生,老朽給您換個名號,就叫‘鏞’,您的大號就叫‘杜鏞’,在先生您的原名‘生’字上加個‘竹’字頭,改‘月生’為‘月笙’,今後您就以‘月笙’為號,大名杜鏞,號月笙”。見杜月笙一臉茫然,章太炎遂詳細的解釋起來:“《周禮》雲:‘凍方之樂謂笙,笙者生也。西方之樂謂鏞,鏞者功也。難道您先生不喜歡這個名字’。 難道先生您不喜歡這個名字”?

杜月笙恍然大悟,才知道學富五車的章大師沉吟不語,原來是在給自己取大名。國學大師、學界泰斗章太炎給自己定了大名,這事要是傳出去,對自己而言是何等榮耀!杜月笙趕忙起身離座,畢恭畢敬的對章太炎鞠躬道:“多謝先生賜名,晚輩三生有幸,聽先生的話,從今日起就叫杜鏞(號月笙)了” 。杜月笙這一趟真沒白來,不但結識了國學大師章炳麟,認了老鄉,還得了大師的賜名,回上海後,他見人便說,遂成為上海名流的一段佳話。據說杜月笙私底下把這個名字習練了不知多少遍,後來籤起名來筆力遒勁、龍飛鳳舞,不知實情的人乍一看還以為他是一位飽學之士呢。

杜月笙成為海上聞人後,為了自己的斯文形象,行為舉止都很注意,平日長袍馬褂,顯得文質彬彬,同時還煞費苦心地結交了章太炎、楊度、郭沫若、梅蘭芳等一大批文人雅士、社會名流,杜月笙名字杜鏞,號月笙就拜章太炎所賜。由此這位在上海灘翻雲覆雨、縱橫捭闔的黑道大亨在知識界也有了相當影響,被文人們稱作“杜先生”。



【插圖源自網絡】

【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杜月笙原名叫杜月生,大名叫杜鏞,月笙只是他的字,杜月笙這個名字是章太炎給他取的。

杜月笙雖然是個流氓,可他發達後,對讀書人十分尊重,平日裡杜月笙的打扮就像個文人,總是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

章太炎是有名的國學大師,是一個非常清高的人,他這類人是不屑於結識杜月笙這類人的,在章太炎眼中,杜月笙就是個混混,流氓,雖然杜月笙名聲不錯,但終究是“不務正業”,有一次章太炎在上海的侄兒出大麻煩了,侄兒是被冤枉的,可得不到公正的待遇,章太炎無奈就向杜月笙寫了封信,請他幫忙。

兩人素未蒙面,但都知道對方的身份,杜月笙當時在上海被稱為“皇帝”,對於他這種人來說,應該是看不起這些文人的,可杜月笙沒有,他非常尊重章太炎,章太炎拜託的事他立馬辦好,幫他的侄子擺脫了麻煩。杜月笙辦事效率這麼快讓章太炎刮目相看,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兒讓章太炎徹底改變了他對杜月笙的看法。

杜月笙幫章太炎辦完事後,還親自來到章太炎的家裡道謝,杜月笙到了章太炎家中後,先是向他彙報了調解他侄子糾紛的詳細過程,說話也恭恭敬敬,十分禮貌,臨別時杜月笙還鞠躬感謝。

杜月笙原來是感謝章太炎看得起他,在杜月笙心裡章太炎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多次想要結識章太炎但就怕被人看不起,章太炎主動來求他,杜月笙反而覺得很感激,走的時候還偷偷在茶几下放了一張兩千塊的銀票,這讓章太炎十分感動,覺得杜月笙講義氣,有豪俠之氣,於是就開始和杜月笙“訂交”。杜月笙成為了章太炎的座上客,憑藉著和章太炎的關係,結交了民國一大批文人雅士,社會地位不斷提高。

為了接濟章太炎,杜月笙每月都會給他送錢,杜月笙的錢大多都是花在這種人際交往中,於是章太炎為了表示感謝,就為杜月笙改了名,還親自為杜月笙修訂家譜。



小王漫聊


說起杜月笙其人,人們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他上海灘氣焰滔天的黑幫老大身份。而提起章太炎,人民的第一印象則是大學者,確實如此,章太炎是近現代國學大師之一,魯迅、錢玄同、許壽裳等在文化史冊上響噹噹的這些名字,都是章太炎的弟子。

一個是上海灘的流氓大亨,一個是名滿中華的國學大師,這樣兩個本來風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到的人,誰能想到,竟然還有章太炎求杜月笙幫忙的一天。最讓人意外的是,杜月笙幫完章太炎的忙,竟然親自上門感謝章太炎一番,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杜月笙

杜月笙發跡以後,他對於自己卑微的出身其實一直耿耿於懷。他更加清晰的知道:雖然自己憑藉青幫大佬德爾身份,在上海灘中呼風喚雨,但是,真正的所謂上層社會,根本看不起他,他也從未真正觸所謂上流社會。

那些上海灘的名流和知識分子階層,看似對他客客氣氣,其實內心卻對他鄙視有加,基本都對杜月笙抱以敬而遠之的態度。杜月笙明白,他想要進一步擴大自己的上海灘的勢力,自己自身的影響力,必然需要打入上層社會。除了拉攏軍閥政客,一擲千金外,有名有威望的知識分子,也在他的拉攏之列。

杜月笙劇照

為了擺脫幫派分子的身份,首先,杜月笙在幫派裡面明令規定,手下的所有人不準再做流氓打扮,手底下的人必須全部換上長衫,言談之間也不許說粗話,總之就是要給外人一種文雅可親的感覺。

除了改變人們對於幫派的傳統印象,接下來,杜月笙就利用手中的人脈關係,為一些知識階層解決金錢、人際關係上的麻煩。杜月笙的這種做法,替他籠絡控制了一大批知識分子,章太炎也是這些知識分子的其中之一。

章太炎

作為一名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名氣令杜月笙非常仰慕,此人雖然無財無權,但是,在知識階層乃至於全國的影響力都極大。如若能結識章太炎,杜月笙自己的身價必然能翻好幾番,奈何一直卻沒有機會。

不過,正所謂“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章太炎侄兒出事的這一回,恰巧就將杜月笙結識他的機會,主動送到了這位黑幫老大的手中。章太炎雖然在民國的聲望頗大,但是,他終究是一介文人,對於其侄兒在上海法租界與人發生房屋糾紛一事,他真的是無能為力。

章太炎

為了保住侄兒,一向狂氣高傲的章太炎,無奈之下只能放下自己學者的架子,寫信向杜月笙請求幫助。接到章太炎來信的杜月笙可謂是心中大喜,他左思右想都尋不到接近章太炎的機會,誰知機會就這樣送上了門。

接到來信以後,在上海灘近乎隻手遮天的杜月笙,親自出面擺平了章太炎侄兒與屋主之間的糾紛,令雙方都取得了一個滿意的結果。這個事情解決以後,本應是章太炎親自登門拜訪,誰知杜月笙卻藉此機會,積極前往蘇州拜訪章太炎。

章太炎老年畫像

在這次拜訪過程中,杜月笙簡潔明瞭地說了一下解決糾紛的過程,隨後二人又熱烈言談,頗有幾分相見恨晚的意味。杜月笙在離去之時,更在章太炎的茶杯底下而且留下了一張2000銀元的莊票,他的這種做法完全顧及到了章太炎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面子。

因為,杜月笙早了解到章太炎在蘇州生活清貧,他這樣的做法在章太炎看來,反倒是禮賢下士的豪俠氣節。後來,在杜月笙刻意結交之下,這兩人很快就結為知己,交往密切,杜月笙這種提前拜訪的做法,確確實實提高了自己的身價。


鳶飛九天2018


杜月笙靠混黑社會起家,在舊上海混得風生水起,算得上是當時隻手遮天的土皇帝了。

雖說有錢了,但杜月笙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呢?

(杜月笙劇照)

原來,杜月笙從小沒機會讀書,沒什麼文化,很嚮往讀書人的那種風度和氣質,所以,他總是著一襲知識分子愛穿的長衫,手上把玩著一把摺扇。乍一看,杜月笙還真有一點讀書人的模樣。

杜月笙對文人雅士分外敬重,喜好與他們結交。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國學大師章太炎。

章太炎不光著作等身,人還特別狂狷,常常對時政暢所欲言。被他罵的權貴更是數不勝數,哪怕到了民國,孫文、蔣介石這些領袖亦被他罵過。由於他敢做敢當,在文人雅士中,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

照理,章太炎這麼一個狂傲的人,是不會和沒什麼文化,又是流氓的杜月笙攪和在一起的。可他偏偏和杜月笙交情很不錯,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說到章太炎的侄子了。

章太炎的侄子因為上海法租界的一處房產,和人起了糾紛。

對方有錢有勢,蠻不講理。

章太炎的侄子無奈,只得請章太炎出面。

章太炎本以為以他的身份,再加上他的能言善辯,對方一定會買他的賬。

誰知道對方行事粗魯,根本就不吃他這一套。

這下章太炎也沒辦法了。

就在此時,有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給杜月笙寫封信,請杜月笙幫忙解決。章太炎答應了。

(章太炎舊照)

杜月笙對章太炎的名氣早有耳聞,一直苦於沒有機會認識。收到章太炎的來信後,激動萬分,立刻調動人脈關係,替章太炎的侄子解決糾紛問題,最後調解到雙方滿意。

把事情圓滿處理後,他又馬不停蹄趕到蘇州去拜訪章太炎,把事情結果告訴了章太炎,讓章太炎放心。和章太炎聊了些閒話,便告辭離去了。臨走時,他還不忘悄悄將一張2千塊的支票壓在茶杯下。

杜月笙的做法無疑顧全了章太炎的面子,因此讓他心生感佩,認為杜月笙並非傳統的黑社會頭子,反而很有古代豪俠的風骨。

攀上交情後,杜月笙和章太炎互相有了走動。

有一次,兩人在閒聊時,章太炎問起他名字的來歷。

當時,杜月笙還叫“杜月生”。他告訴章太炎,他出生在7月15那天,月亮正好升起的時候,所以他父親便給他起名“月生”。

章太炎聽了思索了一會才說,這個名字好雖好,但不夠儒雅,如果不嫌棄,我替你再改個字如何?

杜月笙沒想到有這個榮幸,高興壞了,馬上點頭說,一切都憑先生作主。

章太炎一笑,蘸著茶水在桌上比劃著說,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鏞”,字“月笙”。

杜月笙看了半天,由於文化不高,並不明白章太炎為何要用這幾個字。

章太炎見他茫然,便向他解釋說,《周禮》謂“東方之樂謂笙,笙者生也;西方之樂為鏞,鏞者功也。故取名為鏞,字月笙。

杜月笙雖然聽不太明白,但他還是起身給章太炎鞠了個躬,說他以後就叫杜鏞了。從那以後,他才把“杜月生”改為“杜月笙”。不過無論他走到哪裡,他最喜歡的,還是別人稱他為“杜先生”。這個稱呼,就像稱呼那種很有文化的人一樣。

(杜家祠堂落成盛景)

杜月笙是個有心人,他在和章太炎來往的過程中,看出章太炎雖被人推崇,但生活並不寬裕。於是,每月讓人準時給他送去銀票,以接濟他的生活。

對於杜月笙的的幫助,章太炎也是泰然受之,從未向他表示過感謝。

1931年6月10日,杜月笙在老家浦東高橋鎮老家修建的杜家祠堂建成。

杜月笙在建成典禮上,請了許多社會名流和軍政顯要,據說有頭有臉的人物來了約五六千人之多,場面極為浩大。

章太炎也在受邀之列,一向不肯與俗人為伍的他,由於感嘆杜月笙的為人,竟一反常態,親自為他寫了一篇《高橋杜氏祠堂記》。在文章中,章太炎追根溯源提到了古代杜姓文人異士若干,因此讓杜月笙的出身,頓時蒙上了一層世代書香的氣息。無形中,這又給杜月笙增添了若干光芒,愈發讓他有了名士風度。眾人從此後,也就不好再說他是社會哥出身了。

(參考史料《杜月笙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杜月笙很會做人,他早年是個小混混,沒讀過什麼書,對於章太炎這種國學大師,內心深處還是很仰慕的。

當杜月笙成為上海灘最大的黑幫老大之後,他就開始在轉型,努力和政治界、文化界各路人物打交道,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杜月笙一度要求自己的手下不再穿傳統流氓的短打裝扮,而要求他們衣服整潔,講話不能罵人,一定要給人斯文的印象,可見杜月笙對文化界的嚮往。


杜月笙與章太炎是很偶然才認識的

章太炎是浙江餘杭人,因為他反清的意識強烈,積極參加清末明初的民主革命,是民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著名學者。

章太炎晚年居住在蘇州講學,並不認識杜月笙。因為侄兒在上海租界與人發生房屋糾紛,無法解決才向章太炎求助。章太炎親自出馬,對方根本就不理他是文化界名人,還是咄咄逼人,這時有旁人建議章太炎向上海青幫老大杜月笙求助。

章太炎思慮再三,還是給杜月笙寫了一封信,請求他幫忙。杜月笙見信後不僅竭盡全力的為章太炎的侄兒擺平了這樁房產糾紛,還專程去蘇州拜訪了章太炎,向他講述調解糾紛的經過和結果。

整個過程,杜月笙的姿態放的很低,這點令章太炎很意外,這是他求人幫忙,應該是自己親自上門感謝對方。結果杜月笙反倒來蘇州向他反饋事情處理的結果,足以證明杜月笙十分看重章太炎。

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臨別的時候,杜月笙要悄悄的將早就準備好的一張2000銀元的支票壓在了茶杯底下,算是對章太炎的饋贈。

杜月笙和章太炎的交往,互惠互利

杜月笙的行為其實也能理解,他一直在找各種機會接近文化圈,他在與文人交往過程中,總是彬彬有禮,恭恭敬敬,姿態放的極其低。

章太炎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完全值得的杜月笙拉籠交往,章太炎的主動求助,給杜月笙一個認識他的機會。杜月笙很會做人,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給章太炎留下很好的印象。

杜月笙的苦心沒有白費,章太炎認為杜月笙講義氣,重禮節,禮賢賢士,有古代豪俠之風,兩人比較認同彼此,漸漸開始了交往。杜月笙每個月都派人給章太炎送錢,接濟章太炎的生活。

章太炎對杜月笙也另眼相看,杜月笙原叫“杜月生”,名字不夠文雅,章太炎便引經據典,為其改名為杜鏞,號月笙,並親自為他修家譜,為杜月笙的出身造勢。

章太炎折節為杜月笙修訂家譜,成為他行為的汙點

章太炎在民國的文人中是最難結交的,他早年為《蘇報》主筆,他在報紙上暢所欲言,罵當時的皇帝是跳樑小醜,差一點就掉了腦袋。

到了民國時期,他又罵了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汪精衛,他這樣的個性得罪了不少人,但贏得讀書人的支持,聲望是非常高的。

作為讀書人的章太炎卻對流氓出生的杜月笙另眼相看,兩人成為好友,還是挺令世人意外的。

章太炎雖然頗有名聲,但是生活並不好,也可能是生活所困,才會對杜月笙另眼相看。杜月笙每個月給他送錢,解他生活的燃眉之急,他對杜月笙投桃報李,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雖然他的後人說章太炎和杜月笙的交往很正常,並不存在章太炎巴結杜月笙,但是章太炎炎為杜月笙修家譜,“杜祠”的建立對於章太炎的名聲來說,多少還是一個汙點,與文人的高潔個性有所不符。

綜上所述,杜月笙給章太炎幫忙反倒去感謝他,最重要的原因是杜月笙想結識章太炎,想交他這個朋友。章太炎也投桃報李,對杜月笙另眼相看,兩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的。


昊陽閒看歷史


很奇怪的是,把杜月笙的行為,作為對比了凡四訓的功過格,件件對的上,多數時間杜月笙都在功過格的功字上面積累功德。

勸人止爭,饒人債務,見人憂愁,替人解愁,供一賢人等等,善待妾婢,一雙手數不過來。

如果真有命這種東西,那麼按照功過格來講,杜月笙真的配得上他的地位。

當然也有過的時候。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還真不能說靠功過格改不了命。



浩然正氣詩歌集


章太炎是同盟會元老,一代國學大師。杜月笙則是上海灘著名的青幫頭目,流氓大亨。這兩位原本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塊的牛人卻因為一樁小事而互相結識,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國學大師求助流氓大亨

章太炎是民國大儒,早年曾加入中國同盟會,擔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主編,也為鄒容的《革命軍》作過序。魯迅,劉文典,黃侃,錢玄同等人都是章太炎的學生,1924年脫離政界後定居於蘇州。

有一次,章太炎在上海法租界居住的侄兒捲入了一場官司,寫信向叔父求助。章太炎早已告別官場,無能為力,一位朋友建議他寫封信給杜月笙,看看杜先生有沒有辦法疏通關係。杜月笙收到一封信封上寫著“炳麟謹上”,落款是“章緘”的蘇州來信,立即認出是大名鼎鼎的太炎先生來信。杜月笙平生最愛交朋結友,尤其喜歡結交有才華的讀書人,對章太炎的大名早就如雷貫耳,只恨無緣相見。於是立即派人上下打點,替章太炎的侄兒解了圍。

不僅幫忙甚至登門拜訪

幾天後,章太炎收到一封回信,信件內容是“令侄之區區小事,今已瞭解,毋庸擔心”,措辭極為謙遜,末尾還附有一句“三日之內,月笙將上門求教”。

三天後,杜月笙果然趕赴蘇州登門拜訪,光見面禮就封了兩千塊大洋。感激不盡的章太炎請他在書房相見。兩位素昧平生之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杜月笙說他祖籍浙江海寧,而章太炎祖籍浙江餘杭,彼此又成了同鄉之誼。杜月笙生於七月十五月圓之夜,其父杜文卿替他取名為月生。三歲時逛廟會遇到一位算命先生,說他命格極好,只可惜五行缺金,替他改名為“月笙”,取絲竹屬金之意。

章太炎聽杜月笙說完他的姓名來歷後說道:“東方之樂謂笙,笙者生也;西方之樂謂鏞,鏞者功也。杜先生的大名應該叫作“鏞”,“月笙”作號,這樣既典雅不俗,又能調和五行!”杜月笙喜出望外,站起身來向章太炎鞠躬致禮:”經先生一改,我這個賤名還真有些意思了,我以後的大名就叫杜鏞。”

流氓大亨認祖歸宗

杜月笙是上海近郊的高橋人,但杜家是何時遷來高橋的則無從得知。1931年,杜月笙斥資50萬元在高橋興建規模龐大,佔地廣闊的杜氏祠堂。章太炎經過仔細考校,寫了一篇《高橋杜氏祠堂記》考證出杜姓出於五帝之一的堯,江南杜氏則是源自宋朝祁國公杜衍,以此來抬高杜月笙的顯赫家世。

6月8日,杜氏祠堂舉行落成典禮和“奉主入祠”,規模之大可謂空前絕後,蔣介石,吳佩孚,黎元洪等軍政大員紛紛送匾額,致賀詞,京劇名伶齊聚一堂,好戲連臺,各地報紙爭相報道,轟動全國。杜月笙重視人才,求賢若渴。他把天下人才分為四等:有本事而無脾氣者為最上等,有本領也有脾氣者為第二等,無本領亦無脾氣者為第三等,無本領而有脾氣者為最下等。對於章太炎這位國學大師的主動求助,杜月笙自然慨然允諾,而後登門拜訪,以誠相待。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杜月笙重視人才的一大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