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黎佩敏


章太炎,民国大儒、同盟会元老,曾任《民报》主编,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鲁迅、刘文典、钱玄同、黄侃等著名人物的老师。

章太炎不但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还仗义执言,对时政直言不讳,一张嘴怼遍大江南北,孙文、蒋介石等权贵都曾被他骂过。

杜月笙,20世纪上海滩让人谈之色变的青帮大佬,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青帮三大亨”, 社会名流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蒋介石、宋子文、戴笠等都与杜月笙称兄道弟,成为在政、军、商界呼风唤雨的上海皇帝。

伟大领袖毛主席评价杜月笙:“有本事,没脾气”。

当时的上海滩流传着“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杜月笙常说一句话就是“财散人聚”,“别人存钱我存人脉”这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铭。

杜月笙四岁父母双亡,十多岁就闯荡江湖,做过卖水果的小贩,妓院的跑堂,根本没有机会读书,甚至可以说文盲,他发达后特羡慕读书人那种气质和风度,所以杜月笙终年穿着长衫,一副文雅书生的模样,毫无凶神恶煞的戾气,外表看上去甚是斯文。

杜月笙曾多次尝试拜会章太炎,结识为位学界泰斗,但章老先生在骨子是瞧不上杜月笙这类人的,所以一直无果。

但突然天赐良机。

章太炎的侄子在法租界与一强人发生纠葛,处理不当将有牢狱之灾,面对侄子的求助,章太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仍无结果,后经高人指点,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杜月笙求助。

杜月笙接信后心喜怒狂,立即着手安排,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情商极高的杜月笙借梯上楼了。

几天后,章太炎收到回信,“令侄之区区小事,今已了解,毋庸担心”,措辞极为谦逊,末尾还附有一句“三日之内,月生将上门求教”。

三天后,杜月笙如约而至来到苏州拜访章太炎,二人相谈甚欢,二人居然是浙江海宁老乡,自然更亲近一些。章太炎突然问到杜月笙的名字来由,杜月笙当时还叫“杜月生”。

杜月笙不知何故,只好小心翼翼地说自己降生时恰逢阴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父亲见明月当头,所以为他取名“月生”。

章太炎听后说道:这个名字好虽好,但不够儒雅,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章太炎并解释说《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最终杜月笙也没真正弄懂名字的含义,但出自国学宗师之口,显然是错不了,更何况这要是传出去,将会是多么光彩和倍有面子的事情,杜月笙立即起身给章太炎鞠躬答谢,一切均听先生安排,自此就有了杜月笙。

杜月笙临走时悄悄的将一张2000元的支票压在了茶杯下,并且定期给章太炎汇上银票,章太炎也是不差钱的人,但他还是收下了,可没有一个谢字。

1931年,43岁的杜月笙斥资50万元在高桥兴建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杜氏祠堂,圆了当年自己泣别外婆送自己到上海谋生时立下的誓言。6月10日 杜家祠堂落成典礼当天,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据说约五六千人之多,场面极为浩大,蒋介石,吴佩孚,黎元洪等军政要员都送来匾额,杜月笙当众宣读了章太炎的《高桥杜氏祠堂记》,在文中考证出杜姓出于五帝之一的尧,江南杜氏则是源自宋朝祁国公杜衍,将他的祖宗十八代的闪光点一一提到,各地报纸争相报道,轰动全国。

杜月笙再一次成功的提升了自己的层次。


美丽青春您真痘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究竟是为了何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章太炎有个侄子在上海打拼,辛辛苦苦攒了点钱财,好不容易买下一小块地皮造了房子。刚住进去才两年,有个混混过来说那块地皮是他家祖上的,要收回,并且拿出不知真假的地契。侄子要出点钱,人家还不同意,一定要他将楼房拆掉,赶紧走人。原来混混另有它用。混混三天两头上门闹事,侄子心乱如麻。你也知道,打官司是要钱的,找律师去法院也没有任何结果。眼看着房子就要被人强拆,侄子只好来苏州求叔叔章太炎帮忙。章太炎当时年事已高,虽然名头很响,在上海滩是讲究权势和金钱的,名声一文不值。他也没有熟人,正在犯难的时候,有人点拨他去找找杜月笙,说杜对文化人一向敬重有加,或许肯为他帮这个忙。章太炎从心里不愿给杜月笙这样的黑道大佬打交道,但事到如今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信寄出后才五天,侄子就打电话告诉他,由于杜月笙先生出面,混混不敢再闹了,杜先生给了他一笔钱,在别处重新找了地方。这事办得很好。章太炎听了很开心。

第二、既然杜月笙帮完忙,为何还要亲自上门感谢?

大家知道章太炎是个很清高的人,他是不愿意和杜月笙这类人打交道的,在他的眼里,杜月笙就是个地痞流氓,终究是不务正业,不过杜月笙的一次帮忙,让他彻底改观。而杜月笙却不同,因为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他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很愿意交一些学术界的朋友。他利用各种机会结交文化名人,无非就是借助人家的名气,为自己脸上贴文化标签。基于以上原因,杜月笙还真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尤其章太炎这种在当时文学界的“大家”,杜月笙更是早就想结实了,肯定不会浪费这次难得机会。另外,当时的文人有钱的不多,章太炎也经常没有钱,于是杜月笙知道了以后,就经常拿钱出来接济他,杜月笙每年花费很多钱,在这种人际交往的中,事实证明是很有用的,章太炎也为了表示感谢,亲自为杜月笙修订家谱改名字。杜月笙的大名叫做杜镛,月笙是他的字,而且章太炎还查阅资料,给他找了个名人当祖先,这样杜月笙的出身,就没有那么差了,他一直苦恼出身的事情,也就解决了,他很感谢章太炎。


浮生茶说历史


真正的高情商的体现是:他帮了你,你却感觉是他需要你,而不是他帮了你。

杜月笙在帮了国学泰斗章太炎后,反而亲自去信并登门拜访的种种,便是这种高情商的终极体现。“大恩即大仇”这些字眼,在杜月笙这儿之所以永远不会上演,就是因为他的高情商。

当年上海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世人是这么评价的: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由此可见,杜月笙之会做人,是公认的。

从杜月笙与章太炎的这段过往里,大致可以窥见这位被伟人称作“有本事没脾气”的人,在为人处世上的顶级智慧。

章太炎是民国顶级大师,他也是鲁迅等大师级人物的恩师。他是敢骂袁世凯、孙中山的角色,这样的人,自是傲骨嶙峋了。可偏偏他对上海皇帝杜月笙却相当客气,他甚至还屈尊在他杜家祠堂落成之日,挥毫泼墨为他亲写了杜氏祠堂记。

让素有“章疯子”之称的章太炎做这样“溜须拍马”的事,非一般的关系,绝无可能。

要知道,同样是庆生,这章太炎可是曾在康有为70岁寿宴上写对联喝过倒彩的,他写的是:“国之将亡必有(妖);老而不死是为(贼),他甚至还曾在慈禧太后生日时写过“万寿祝疆无”这般大不敬之贺词。

由此可见,章太炎绝非趋炎附势之人,所以,他对杜月笙的推崇绝是出自真心实意。能让骂天骂的章太炎甘心情愿地为之歌功颂德,实是杜月笙会做人的必然。

当年,章太炎侄子被抓各种想法无果后,他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能通神的杜月笙。章太炎求杜月笙办事,用的是信件。

这封信被递到杜月笙手里时,他整个人都颤了:这不就是他一直崇敬的国学界泰斗么!杜月笙虽是青帮头子,可他一心想做名流,这也是他一直穿长衫、要求下面人不着短衫的原因所在。

而真的要做名流,非得结交真名士,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革新自己的朋友圈。

杜月笙看到这求助信后,立马意识到,这是他结交这个真名士的最佳机会。须知,这样的人物,你若真没皮没脸地凑上去,人肯定不会理。

可若是在章太炎雪中送上炭,并且送的方式妥当,那一切就都好说了。真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理清楚这层后,杜月笙第一时间叫来了手下吩咐他们赶紧捞人,不惜一切代价。很快,在杜月笙的帮助下,章太炎的侄子便脱离了危险。

通常,低情商的人多会在帮忙完后各种吹嘘自己为这事费了多大劲,可高情商的杜月笙的做法却完全不同,他第一时间在事情办妥后给章太炎去了一封信,信上只说:事情已办妥,改日将登门拜访先生,只为一睹先生的风采。

显然,收到这样信件时的章太炎,心里自是非常舒畅的。事情办完了不说,这帮忙办事的还要来登门拜访,目的是想一睹他的风采。

这就等于什么,等于杜月笙在告诉章太炎:为您办事真的太荣幸了,办完我还想借这机会来跟你亲近一下。

这样一来:被帮助的人,丝毫不觉得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倒觉得对方很需要自己。

讲到这,不仅想起很多让人看起来非常不舒服的慈善活动了。某机构曾在给贫困山区孩子一人捐助几百块后,逼着孩子说:“我是某某贫困生,感谢捐助多少多少”。慈善机构的这行为,无疑生生践踏了孩子的尊严。

同样的事,杜月笙也干过,他也捐助过贫困孩子读书,但他的做法和他帮助落难章太炎时如出一辙,他在捐助了这孩子以后说:中国需要你们去拯救,你们一定要替国家把书读好。

只这一句,孩子立马没了被救助的感觉,只觉得杜月笙此举纯粹是因为:他和国家需要他。

能把“救人危难”处理成这般高智慧,唯有杜月笙。也只有这样的杜月笙,能得章太炎尊崇。

后来,杜月笙登门拜访时,心情极其舒畅的章太炎还为他改了名字,由“杜月生”改成了“杜月笙”。关于为何如此改名,当时的章太炎是这样说的:

今后您就以‘月笙’为号,大名杜镛,号月笙,《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

杜月笙听完立马起身郑重答谢,自这以后,他便开始用杜月笙的名号。

这样一来,杜月笙与章太炎的联系便自然地紧密起来了,毕竟,就连杜月笙这名号,也是章太炎改的。只这一改名字,杜月笙名字高大上了不说,他在名流界的地位也瞬间提升了许多。

杜月笙对待章太炎如此,对待章太炎以外的其他人亦是如此。

昔日创办锦江饭店的女老板董竹君有难时,杜月笙帮忙时的做法也依旧显出了“帮你是我需要你”的高情商了。

董竹君的饭店生意日渐红火后,一直想扩大饭店,可因为无权无势,没人肯将附近的店面租给她扩充规模。就在她一筹莫展时,杜月笙出现了。

杜月笙是以食客的身份出现的,他在队伍里排了很久的队吃上饭后便对董竹君说:“你这店啊,太小了,我们都没地方坐,你得扩大规模才能给我们方便啊!”

之后,杜月笙便给属下打了招呼,不久,周围的店铺纷纷自动找到董竹君要将店面租给她。董竹君知道,这一切都是杜月笙帮的忙。

可待董竹君来谢杜月笙时,他却挥着手说:别谢我,我是为了自己和大家吃饭方便。一席话,说得董竹君心里十分舒服,她心里觉得,这倒不像他在帮她,倒像是他和大家太需要锦江饭店提供更好服务了。

帮人的最高境界,大抵如杜月笙之于章太炎、董竹君等这般了。


记者李满


杜月笙情商极高,会做人是出了名的。他交游很广,朋友遍及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五行七作,干什么的都有,他交友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政界红人、失意政客、知名文化人、落魄军官、浪荡公子甚至被当时人瞧不起的“戏子”,只要他认为那人值得交,都一律厚待,一视同仁,倾力结交,有时还特意资助而不求回报,也不提什么要求。

杜月笙虽然出身寒微,很小就出来闯荡江湖,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发迹成为上海滩闻人之后,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门徒的形象,据范绍增回忆,他下令手下的各大徒弟一律不准穿短装(彼时称“短打”,是社会下层人士的普遍着装),他本人则一年四季都身着长衫。

杜月笙成为叱咤上海滩的“三大亨”后,为了洗脱自己的黑道背景,行为举止都装的文质彬彬,毫无凶神恶煞的戾气,外表看上去很是斯文。

当年一位著名记者曾见过这位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流氓大亨”,原先以为此等人物纵使不是满脸杀气、凶相毕露,总该是一介粗野蛮横的武夫,但见面之后,却惊讶地发现他只是一个清瘦修长身材,面色带青、和颜悦色的普通老者,看上去很文弱,言语间也没有“白相人”常说的豪言粗语,给人印象温文尔雅,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纵横江湖多年的杜月笙在气质修炼上狠下了一番工夫。

杜月笙正是以这种新的做派,开始周旋于与当年喋血黑帮时完全不同的全新阶层,着力接近、拉拢颇具社会影响力的知识精英。当年上海有位闻名遐迩、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他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学界泰斗。杜月笙早就想和他结识,只恨一直没有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国学大师。某日,杜府管家万墨林拿着一封信走进来,杜月笙接过后在信封上随便扫了一眼,心中一阵狂喜,拆开后在信纸下方写信人落款的地方仔细一看,更是兴奋异常。

虽说他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可是信封上“章缄”二字倒也认识,信纸最后落款处写着“炳麟谨上” 他也依稀认得。这个炳麟就是大名鼎鼎的国学泰斗章太炎,堪称一代大师,学界名流。

杜月笙十分惊喜,怎么也想不到有机会和章太炎这等人物建立关系,长期求之而不得,今日却不请自来。

杜月笙发迹后,一贯喜欢给人留下礼贤下士的感觉,不论是落魄文人、失势政客,还是走街串巷的贩夫走卒,只要认为他们在过去或将来或许可能有所成就或有利用价值,他都竭力与之交往,在金钱上更是经常雪中送炭,通过这种手段,他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从某些方面看,杜月笙颇有几分春申、孟尝的养士古风。

杜月笙急不可耐的吩咐万墨林把章氏来信念给自己听,听罢,杜大亨才明白这位恃才傲物的章太炎为什么找他。原来,章太炎有个侄儿在上海,不慎卷入一场官司中,或许会败诉,没有办法, 经人提醒想到了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杜月笙,这封信就是特地托他从中设法疏通的。

这样一件事,在纵横黑白两道、人脉颇广、社会关系复杂、财雄势大的杜月笙眼里,实属小事一桩。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疏通了方方面面的关系,顺利打通了了关节,在十里洋场,谁敢不给杜大亨几分面子?

当晚,派出去办差的人就回复杜先生说,章太炎嘱托的事已经办妥。杜月笙不但爽快的替章太炎解决了这场官司,而且还主动去信表示要亲自去章太炎在苏州的寓所登门拜访,好一睹大师的风采。

这次会面成为杜月笙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因为正是在这次见面中,他有了自己的大号。

话说杜月笙利用自己的权势与关系,替章太炎的侄儿摆脱了牢狱之灾。按理说,他帮了章一个大忙,章欠了他一个大人情,理应亲自到杜府登门道谢才对。可杜月笙虽然没有文化,却对中国特色的人情世故谙熟于胸,考虑到文人大都清高孤傲,还好个面子,他决定放低身段,主动到苏州去拜访这位才高八斗的国学宗师。

某日,杜月笙来到苏州拜谒章大师。章太炎把杜月笙迎进客厅,首先感谢杜先生帮侄儿了却官司,摆脱困厄,杜谦让一番,连说不过是举手之劳 ,不足挂齿。随后,二人对坐闲谈起来,杜月笙说自己祖籍原本是浙江海宁,世代养蚕缫丝为业,后来才迁到浦东高桥镇。章太炎也是浙江海宁人,这么一算才知两人居然是同乡,于是倍感亲切,谈话气氛也就自然更融洽、宽松了。

杜月笙谈到自己名字的由来,说自己降生时恰逢阴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那天夜里月圆如盘,大小如斗,一轮圆月映的夜空宛如白昼,一片清辉,其父见明月当头,便为他取了个“月生”的名字。

杜月笙滔滔不绝,痛说家史以及自己名字的由来,却见章太炎凝神静听,若有所思,不发一言,还以为他对自己说的话没有兴趣,正感困惑之时,突然听章太炎朗声道:“杜先生,老朽给您换个名号,就叫‘镛’,您的大号就叫‘杜镛’,在先生您的原名‘生’字上加个‘竹’字头,改‘月生’为‘月笙’,今后您就以‘月笙’为号,大名杜镛,号月笙”。见杜月笙一脸茫然,章太炎遂详细的解释起来:“《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难道您先生不喜欢这个名字’。 难道先生您不喜欢这个名字”?

杜月笙恍然大悟,才知道学富五车的章大师沉吟不语,原来是在给自己取大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章太炎给自己定了大名,这事要是传出去,对自己而言是何等荣耀!杜月笙赶忙起身离座,毕恭毕敬的对章太炎鞠躬道:“多谢先生赐名,晚辈三生有幸,听先生的话,从今日起就叫杜镛(号月笙)了” 。杜月笙这一趟真没白来,不但结识了国学大师章炳麟,认了老乡,还得了大师的赐名,回上海后,他见人便说,遂成为上海名流的一段佳话。据说杜月笙私底下把这个名字习练了不知多少遍,后来签起名来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不知实情的人乍一看还以为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呢。

杜月笙成为海上闻人后,为了自己的斯文形象,行为举止都很注意,平日长袍马褂,显得文质彬彬,同时还煞费苦心地结交了章太炎、杨度、郭沫若、梅兰芳等一大批文人雅士、社会名流,杜月笙名字杜镛,号月笙就拜章太炎所赐。由此这位在上海滩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黑道大亨在知识界也有了相当影响,被文人们称作“杜先生”。



【插图源自网络】

【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杜月笙原名叫杜月生,大名叫杜镛,月笙只是他的字,杜月笙这个名字是章太炎给他取的。

杜月笙虽然是个流氓,可他发达后,对读书人十分尊重,平日里杜月笙的打扮就像个文人,总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

章太炎是有名的国学大师,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他这类人是不屑于结识杜月笙这类人的,在章太炎眼中,杜月笙就是个混混,流氓,虽然杜月笙名声不错,但终究是“不务正业”,有一次章太炎在上海的侄儿出大麻烦了,侄儿是被冤枉的,可得不到公正的待遇,章太炎无奈就向杜月笙写了封信,请他帮忙。

两人素未蒙面,但都知道对方的身份,杜月笙当时在上海被称为“皇帝”,对于他这种人来说,应该是看不起这些文人的,可杜月笙没有,他非常尊重章太炎,章太炎拜托的事他立马办好,帮他的侄子摆脱了麻烦。杜月笙办事效率这么快让章太炎刮目相看,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儿让章太炎彻底改变了他对杜月笙的看法。

杜月笙帮章太炎办完事后,还亲自来到章太炎的家里道谢,杜月笙到了章太炎家中后,先是向他汇报了调解他侄子纠纷的详细过程,说话也恭恭敬敬,十分礼貌,临别时杜月笙还鞠躬感谢。

杜月笙原来是感谢章太炎看得起他,在杜月笙心里章太炎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多次想要结识章太炎但就怕被人看不起,章太炎主动来求他,杜月笙反而觉得很感激,走的时候还偷偷在茶几下放了一张两千块的银票,这让章太炎十分感动,觉得杜月笙讲义气,有豪侠之气,于是就开始和杜月笙“订交”。杜月笙成为了章太炎的座上客,凭借着和章太炎的关系,结交了民国一大批文人雅士,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为了接济章太炎,杜月笙每月都会给他送钱,杜月笙的钱大多都是花在这种人际交往中,于是章太炎为了表示感谢,就为杜月笙改了名,还亲自为杜月笙修订家谱。



小王漫聊


说起杜月笙其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他上海滩气焰滔天的黑帮老大身份。而提起章太炎,人民的第一印象则是大学者,确实如此,章太炎是近现代国学大师之一,鲁迅、钱玄同、许寿裳等在文化史册上响当当的这些名字,都是章太炎的弟子。

一个是上海滩的流氓大亨,一个是名满中华的国学大师,这样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到的人,谁能想到,竟然还有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的一天。最让人意外的是,杜月笙帮完章太炎的忙,竟然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一番,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杜月笙

杜月笙发迹以后,他对于自己卑微的出身其实一直耿耿于怀。他更加清晰的知道:虽然自己凭借青帮大佬德尔身份,在上海滩中呼风唤雨,但是,真正的所谓上层社会,根本看不起他,他也从未真正触所谓上流社会。

那些上海滩的名流和知识分子阶层,看似对他客客气气,其实内心却对他鄙视有加,基本都对杜月笙抱以敬而远之的态度。杜月笙明白,他想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上海滩的势力,自己自身的影响力,必然需要打入上层社会。除了拉拢军阀政客,一掷千金外,有名有威望的知识分子,也在他的拉拢之列。

杜月笙剧照

为了摆脱帮派分子的身份,首先,杜月笙在帮派里面明令规定,手下的所有人不准再做流氓打扮,手底下的人必须全部换上长衫,言谈之间也不许说粗话,总之就是要给外人一种文雅可亲的感觉。

除了改变人们对于帮派的传统印象,接下来,杜月笙就利用手中的人脉关系,为一些知识阶层解决金钱、人际关系上的麻烦。杜月笙的这种做法,替他笼络控制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章太炎也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其中之一。

章太炎

作为一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名气令杜月笙非常仰慕,此人虽然无财无权,但是,在知识阶层乃至于全国的影响力都极大。如若能结识章太炎,杜月笙自己的身价必然能翻好几番,奈何一直却没有机会。

不过,正所谓“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章太炎侄儿出事的这一回,恰巧就将杜月笙结识他的机会,主动送到了这位黑帮老大的手中。章太炎虽然在民国的声望颇大,但是,他终究是一介文人,对于其侄儿在上海法租界与人发生房屋纠纷一事,他真的是无能为力。

章太炎

为了保住侄儿,一向狂气高傲的章太炎,无奈之下只能放下自己学者的架子,写信向杜月笙请求帮助。接到章太炎来信的杜月笙可谓是心中大喜,他左思右想都寻不到接近章太炎的机会,谁知机会就这样送上了门。

接到来信以后,在上海滩近乎只手遮天的杜月笙,亲自出面摆平了章太炎侄儿与屋主之间的纠纷,令双方都取得了一个满意的结果。这个事情解决以后,本应是章太炎亲自登门拜访,谁知杜月笙却借此机会,积极前往苏州拜访章太炎。

章太炎老年画像

在这次拜访过程中,杜月笙简洁明了地说了一下解决纠纷的过程,随后二人又热烈言谈,颇有几分相见恨晚的意味。杜月笙在离去之时,更在章太炎的茶杯底下而且留下了一张2000银元的庄票,他的这种做法完全顾及到了章太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面子。

因为,杜月笙早了解到章太炎在苏州生活清贫,他这样的做法在章太炎看来,反倒是礼贤下士的豪侠气节。后来,在杜月笙刻意结交之下,这两人很快就结为知己,交往密切,杜月笙这种提前拜访的做法,确确实实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鸢飞九天2018


杜月笙靠混黑社会起家,在旧上海混得风生水起,算得上是当时只手遮天的土皇帝了。

虽说有钱了,但杜月笙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

(杜月笙剧照)

原来,杜月笙从小没机会读书,没什么文化,很向往读书人的那种风度和气质,所以,他总是着一袭知识分子爱穿的长衫,手上把玩着一把折扇。乍一看,杜月笙还真有一点读书人的模样。

杜月笙对文人雅士分外敬重,喜好与他们结交。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不光著作等身,人还特别狂狷,常常对时政畅所欲言。被他骂的权贵更是数不胜数,哪怕到了民国,孙文、蒋介石这些领袖亦被他骂过。由于他敢做敢当,在文人雅士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照理,章太炎这么一个狂傲的人,是不会和没什么文化,又是流氓的杜月笙搅和在一起的。可他偏偏和杜月笙交情很不错,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章太炎的侄子了。

章太炎的侄子因为上海法租界的一处房产,和人起了纠纷。

对方有钱有势,蛮不讲理。

章太炎的侄子无奈,只得请章太炎出面。

章太炎本以为以他的身份,再加上他的能言善辩,对方一定会买他的账。

谁知道对方行事粗鲁,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

这下章太炎也没办法了。

就在此时,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给杜月笙写封信,请杜月笙帮忙解决。章太炎答应了。

(章太炎旧照)

杜月笙对章太炎的名气早有耳闻,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认识。收到章太炎的来信后,激动万分,立刻调动人脉关系,替章太炎的侄子解决纠纷问题,最后调解到双方满意。

把事情圆满处理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到苏州去拜访章太炎,把事情结果告诉了章太炎,让章太炎放心。和章太炎聊了些闲话,便告辞离去了。临走时,他还不忘悄悄将一张2千块的支票压在茶杯下。

杜月笙的做法无疑顾全了章太炎的面子,因此让他心生感佩,认为杜月笙并非传统的黑社会头子,反而很有古代豪侠的风骨。

攀上交情后,杜月笙和章太炎互相有了走动。

有一次,两人在闲聊时,章太炎问起他名字的来历。

当时,杜月笙还叫“杜月生”。他告诉章太炎,他出生在7月15那天,月亮正好升起的时候,所以他父亲便给他起名“月生”。

章太炎听了思索了一会才说,这个名字好虽好,但不够儒雅,如果不嫌弃,我替你再改个字如何?

杜月笙没想到有这个荣幸,高兴坏了,马上点头说,一切都凭先生作主。

章太炎一笑,蘸着茶水在桌上比划着说,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

杜月笙看了半天,由于文化不高,并不明白章太炎为何要用这几个字。

章太炎见他茫然,便向他解释说,《周礼》谓“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杜月笙虽然听不太明白,但他还是起身给章太炎鞠了个躬,说他以后就叫杜镛了。从那以后,他才把“杜月生”改为“杜月笙”。不过无论他走到哪里,他最喜欢的,还是别人称他为“杜先生”。这个称呼,就像称呼那种很有文化的人一样。

(杜家祠堂落成盛景)

杜月笙是个有心人,他在和章太炎来往的过程中,看出章太炎虽被人推崇,但生活并不宽裕。于是,每月让人准时给他送去银票,以接济他的生活。

对于杜月笙的的帮助,章太炎也是泰然受之,从未向他表示过感谢。

1931年6月10日,杜月笙在老家浦东高桥镇老家修建的杜家祠堂建成。

杜月笙在建成典礼上,请了许多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据说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约五六千人之多,场面极为浩大。

章太炎也在受邀之列,一向不肯与俗人为伍的他,由于感叹杜月笙的为人,竟一反常态,亲自为他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在文章中,章太炎追根溯源提到了古代杜姓文人异士若干,因此让杜月笙的出身,顿时蒙上了一层世代书香的气息。无形中,这又给杜月笙增添了若干光芒,愈发让他有了名士风度。众人从此后,也就不好再说他是社会哥出身了。

(参考史料《杜月笙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杜月笙很会做人,他早年是个小混混,没读过什么书,对于章太炎这种国学大师,内心深处还是很仰慕的。

当杜月笙成为上海滩最大的黑帮老大之后,他就开始在转型,努力和政治界、文化界各路人物打交道,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杜月笙一度要求自己的手下不再穿传统流氓的短打装扮,而要求他们衣服整洁,讲话不能骂人,一定要给人斯文的印象,可见杜月笙对文化界的向往。


杜月笙与章太炎是很偶然才认识的

章太炎是浙江余杭人,因为他反清的意识强烈,积极参加清末明初的民主革命,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著名学者。

章太炎晚年居住在苏州讲学,并不认识杜月笙。因为侄儿在上海租界与人发生房屋纠纷,无法解决才向章太炎求助。章太炎亲自出马,对方根本就不理他是文化界名人,还是咄咄逼人,这时有旁人建议章太炎向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求助。

章太炎思虑再三,还是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请求他帮忙。杜月笙见信后不仅竭尽全力的为章太炎的侄儿摆平了这桩房产纠纷,还专程去苏州拜访了章太炎,向他讲述调解纠纷的经过和结果。

整个过程,杜月笙的姿态放的很低,这点令章太炎很意外,这是他求人帮忙,应该是自己亲自上门感谢对方。结果杜月笙反倒来苏州向他反馈事情处理的结果,足以证明杜月笙十分看重章太炎。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临别的时候,杜月笙要悄悄的将早就准备好的一张2000银元的支票压在了茶杯底下,算是对章太炎的馈赠。

杜月笙和章太炎的交往,互惠互利

杜月笙的行为其实也能理解,他一直在找各种机会接近文化圈,他在与文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姿态放的极其低。

章太炎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完全值得的杜月笙拉笼交往,章太炎的主动求助,给杜月笙一个认识他的机会。杜月笙很会做人,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给章太炎留下很好的印象。

杜月笙的苦心没有白费,章太炎认为杜月笙讲义气,重礼节,礼贤贤士,有古代豪侠之风,两人比较认同彼此,渐渐开始了交往。杜月笙每个月都派人给章太炎送钱,接济章太炎的生活。

章太炎对杜月笙也另眼相看,杜月笙原叫“杜月生”,名字不够文雅,章太炎便引经据典,为其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并亲自为他修家谱,为杜月笙的出身造势。

章太炎折节为杜月笙修订家谱,成为他行为的污点

章太炎在民国的文人中是最难结交的,他早年为《苏报》主笔,他在报纸上畅所欲言,骂当时的皇帝是跳梁小丑,差一点就掉了脑袋。

到了民国时期,他又骂了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他这样的个性得罪了不少人,但赢得读书人的支持,声望是非常高的。

作为读书人的章太炎却对流氓出生的杜月笙另眼相看,两人成为好友,还是挺令世人意外的。

章太炎虽然颇有名声,但是生活并不好,也可能是生活所困,才会对杜月笙另眼相看。杜月笙每个月给他送钱,解他生活的燃眉之急,他对杜月笙投桃报李,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他的后人说章太炎和杜月笙的交往很正常,并不存在章太炎巴结杜月笙,但是章太炎炎为杜月笙修家谱,“杜祠”的建立对于章太炎的名声来说,多少还是一个污点,与文人的高洁个性有所不符。

综上所述,杜月笙给章太炎帮忙反倒去感谢他,最重要的原因是杜月笙想结识章太炎,想交他这个朋友。章太炎也投桃报李,对杜月笙另眼相看,两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


昊阳闲看历史


很奇怪的是,把杜月笙的行为,作为对比了凡四训的功过格,件件对的上,多数时间杜月笙都在功过格的功字上面积累功德。

劝人止争,饶人债务,见人忧愁,替人解愁,供一贤人等等,善待妾婢,一双手数不过来。

如果真有命这种东西,那么按照功过格来讲,杜月笙真的配得上他的地位。

当然也有过的时候。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还真不能说靠功过格改不了命。



浩然正气诗歌集


章太炎是同盟会元老,一代国学大师。杜月笙则是上海滩著名的青帮头目,流氓大亨。这两位原本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的牛人却因为一桩小事而互相结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国学大师求助流氓大亨

章太炎是民国大儒,早年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也为邹容的《革命军》作过序。鲁迅,刘文典,黄侃,钱玄同等人都是章太炎的学生,1924年脱离政界后定居于苏州。

有一次,章太炎在上海法租界居住的侄儿卷入了一场官司,写信向叔父求助。章太炎早已告别官场,无能为力,一位朋友建议他写封信给杜月笙,看看杜先生有没有办法疏通关系。杜月笙收到一封信封上写着“炳麟谨上”,落款是“章缄”的苏州来信,立即认出是大名鼎鼎的太炎先生来信。杜月笙平生最爱交朋结友,尤其喜欢结交有才华的读书人,对章太炎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只恨无缘相见。于是立即派人上下打点,替章太炎的侄儿解了围。

不仅帮忙甚至登门拜访

几天后,章太炎收到一封回信,信件内容是“令侄之区区小事,今已了解,毋庸担心”,措辞极为谦逊,末尾还附有一句“三日之内,月笙将上门求教”。

三天后,杜月笙果然赶赴苏州登门拜访,光见面礼就封了两千块大洋。感激不尽的章太炎请他在书房相见。两位素昧平生之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杜月笙说他祖籍浙江海宁,而章太炎祖籍浙江余杭,彼此又成了同乡之谊。杜月笙生于七月十五月圆之夜,其父杜文卿替他取名为月生。三岁时逛庙会遇到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命格极好,只可惜五行缺金,替他改名为“月笙”,取丝竹属金之意。

章太炎听杜月笙说完他的姓名来历后说道:“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杜先生的大名应该叫作“镛”,“月笙”作号,这样既典雅不俗,又能调和五行!”杜月笙喜出望外,站起身来向章太炎鞠躬致礼:”经先生一改,我这个贱名还真有些意思了,我以后的大名就叫杜镛。”

流氓大亨认祖归宗

杜月笙是上海近郊的高桥人,但杜家是何时迁来高桥的则无从得知。1931年,杜月笙斥资50万元在高桥兴建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杜氏祠堂。章太炎经过仔细考校,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考证出杜姓出于五帝之一的尧,江南杜氏则是源自宋朝祁国公杜衍,以此来抬高杜月笙的显赫家世。

6月8日,杜氏祠堂举行落成典礼和“奉主入祠”,规模之大可谓空前绝后,蒋介石,吴佩孚,黎元洪等军政大员纷纷送匾额,致贺词,京剧名伶齐聚一堂,好戏连台,各地报纸争相报道,轰动全国。杜月笙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他把天下人才分为四等:有本事而无脾气者为最上等,有本领也有脾气者为第二等,无本领亦无脾气者为第三等,无本领而有脾气者为最下等。对于章太炎这位国学大师的主动求助,杜月笙自然慨然允诺,而后登门拜访,以诚相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杜月笙重视人才的一大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