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作戰:二戰盟軍東線和西線在戰略上的相互影響

1944年是戰爭中決定性的一年,德軍在東西兩線都遭遇了災難性的失敗,在西線,最強大的B集團軍群幾乎全軍覆沒,戰線一路推進到了德國本土,西線已經毫無戰略縱深可言。在東線,蘇軍相繼發起了數場大規模的進攻,殲滅或重創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和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並將北方集團軍群孤立在庫爾蘭半島,德軍從來沒有遭遇如此的重創,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損失數個集團軍群,近150萬人,德軍東西兩線同時宣告崩潰,如果不是後勤補給線的限制,盟軍將在1944年即會師於柏林。由此可見兩線作戰對於德軍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是蘇軍和英美盟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

聯合作戰:二戰盟軍東線和西線在戰略上的相互影響

蘇軍IS重型坦克


自從德國於1940年打敗法國並將英國遠征軍趕入大海後,西線戰場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隨著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英國和蘇聯建立起了同盟(6個月後美國也加入其中),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幾乎是在這個同盟建立起來的同時,聯合作戰問題就成為參戰各國討論的核心,由於在政治上存在著重大的分歧,導致各國在軍事策略上也難以達成一致。事實上這個軍事同盟在初期非常的脆弱,蘇聯在全力抵抗著德國的地面入侵,而它的兩大盟友卻無法為其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唯一的軍事合作就是掩護北極船隊為蘇聯提供屈指可數的軍事物資。斯大林希望他的盟友可以重新開闢一條新的陸地戰線,從而迫使德軍將不少於40個師的作戰兵力調離東線,緩解蘇聯方面的巨大壓力,這個要求並非過分,但是卻遲遲不能得到滿足。

聯合作戰:二戰盟軍東線和西線在戰略上的相互影響

美軍裝甲部隊


蘇德戰爭中決定蘇聯命運的就是1941-1943年之間的三次德軍夏季攻勢,分別是“巴巴羅薩行動”、《藍色行動》和《堡壘行動》,在這幾個關鍵的軍事對決中,蘇聯的盟友並沒能給予太大的幫助,牽制的德軍地面力量寥寥無幾,而且大部分都是戰鬥力低下的二線部隊和被蘇軍打殘後重建的部隊。隨著盟軍於1943年登陸意大利本土,一條新的南線地面戰場才被開闢出來,這迫使德軍大幅增加了意大利和巴爾幹的軍事力量,牽制了28個德國師。

聯合作戰:二戰盟軍東線和西線在戰略上的相互影響

行進中的德軍步兵師


到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前夕,德軍的部署平衡才被徹底打破,東線擁有157個師,減少了25%;西線駐紮了57個師,幾乎是原來的2倍;另外駐守意大利的有27個師,,巴爾幹25個師,挪威19個師。鑑於巴爾幹、挪威地區的德軍都是旨在防禦英美盟軍可能的登陸行動,因此英美盟軍實際上牽制了128個德國師,蘇聯牽制了157個德國師,雙方的比例是8:10,加上英美盟軍還在和德國海、空軍進行著空中戰爭和大西洋戰爭,以及逐步增加的對蘇軍事援助,在抗擊德國軍事力量的比例上,蘇軍和英美盟軍大體可以算得上是1:1。

聯合作戰:二戰盟軍東線和西線在戰略上的相互影響

美軍步兵抗擊德軍虎式坦克


英美盟軍對蘇軍的支援除了體現在對德軍的兵力牽制上,還有對蘇聯提供的大量軍事物資援助,儘管這些援助多是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到達的,但仍舊在蘇軍的戰略反攻階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蘇軍的機動能力,進而加快了其戰役進程。盟軍提供的火車頭是蘇聯國產的2.5倍;火車車廂是10倍;卡車是1.5倍;輪胎、鐵軌、航空汽油都佔到了蘇軍總消耗的半數以上,沒有這些援助,蘇軍將無法組建龐大的機械化部隊,也難以迅速的轉入戰略反攻,至少推進速度會大大降低。

聯合作戰:二戰盟軍東線和西線在戰略上的相互影響

德軍擲彈兵和突擊炮協同作戰


另外英美盟軍的戰略轟炸還牽制了大部分的德國空軍,超過70%的德軍戰鬥機用於和英美盟軍作戰,東線只有30%;74%高射炮單位都在本土和西線遂行防禦,東線僅有10%,這些高射炮單位裝備的多是88毫米高射炮,具有很強的反坦克能力,這都大大減輕了蘇聯空軍和坦克部隊的壓力。

聯合作戰:二戰盟軍東線和西線在戰略上的相互影響

德軍雙聯裝128毫米重型高射炮


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都有意貶低對方的貢獻,而將自己置於主導的地位,這都是有失公允、不夠客觀的。憑心而論,對於戰勝納粹德國,西線和東線的貢獻各佔50%,蘇聯確實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衛了它的祖國和人民,但是卻無法獨立戰勝德國,而英美盟軍沒有前期蘇聯的苦撐,也不可能積蓄起足夠的反攻力量,正是雙方共同的努力才最終徹底打敗了納粹德國。在軍事上的體現就是1944年西線盟軍和東線蘇軍在戰略上的聯合作戰,使德軍無法像以往那樣來回抽調兵力應急,不得不在兩個戰線上同時進行戰略決戰,最終遭遇決定性的挫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