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軍情
二戰,最後以“盟軍勝利,法西斯國家失敗”劃上了句號。幾乎所有參戰的國家舒了一口氣,因為再不用擔心“隨時可能丟掉性命”。對於戰爭,拿中國經典的話說就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戰後,丘吉爾71歲,但競選總理時,竟然敗北了,於是後來很多人說,丘吉爾帶領英國贏得了戰爭,缺輸掉了地位。為什麼會這麼說?
“贏了戰爭卻輸掉了地位”這句話有兩重意思
贏了戰爭,卻輸了地位,輸的是什麼地位?這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英國戰爭勝了,而丘吉爾卻丟了“首相”的地位;二是說,英國戰爭勝了,卻丟了英國在世界格局中的領導地位。
話說得沒錯,完全符合當時的情況,丘吉爾是丟了相位,而國家也是丟了領導地位,但這事能改變嗎?不能,就算丘吉爾有百般不情願,但下課一定是避免不了,英國領導地位的丟失,也在必然之中,為什麼這樣說呢?繼續往下看。
丘吉爾丟了相位,符合英國人的選擇
丘吉爾上了相位,是形勢的需要,因為二戰剛好開啟,張伯倫首相的綏靖政策在國內外的反對聲音很大,特別是出自軍方的丘吉爾,反對張伯倫的聲音更大。確實,妥協並非良策。
經過了幾年的戰爭,英國和盟軍一起勝了,但伴隨而來的是:英國40萬軍人死亡;由於戰線拉得比較長,導致財力大受損失;百姓過了幾年提心吊膽的日子,一度讓英國人吃飽飯都不容易。
可以說,英國是獲勝了,但英國百姓的體驗感特別差,因為他們從富足的生活走向了拮据的生活狀態,於是,很多英國民眾對丘吉爾的所作所為並不滿意。1945年,二戰結束了,英國重新要啟航了,也許打仗丘吉爾有一套,但經濟建設,丘吉爾可沒有什麼經驗。
難道,繼續支持丘吉爾在位,重新選擇面臨局域戰爭的風險?當然不需要。競選結果表明,打仗厲害,不見得和平時期民意就高,丘吉爾落選了,工黨領袖克萊蒙特.艾德禮上了首相之位。
從丘吉爾的落選可以看出來,不是丘吉爾的地位丟了,而是英國人民需要一個帶領他們搞建設的領導。丘吉爾的心情是無奈的,對外說道“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二戰後,英國的國際地位丟了,這是阻擋不了的趨勢
丘吉爾的地位丟了,五年之後又重新上任當首相了。而英國的國際地位丟了,再也沒有回得來。所謂“水有潮起潮落”,英國的那一波浪潮已經過了。
美國和蘇聯的崛起是必然的趨勢,特別是美國成為老大,那是無法阻擋的。之前,美國已經在經濟領域成為老大好多年了,再加上二戰中卓越的表現,美國自然而然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龍頭老大了。英國曾經的富強,是靠了更多的殖民地,當各殖民地紛紛選擇獨立時,英國的頹勢再難扼制,就此一路直下。
蘇聯在一戰後,在強大的組織能力下飛速發展,二三十年時間已經發展到抗衡德國了,最後,讓德國戰車陷在了蘇聯的土地上,並讓蘇聯漂亮地打了反攻。二戰期間,蘇聯表現出來的戰鬥意志,表現出來的動員能力,讓蘇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龐然大物,這讓英國無法相比。
總之,美國早已經崛起,二戰只是為“美國登基”加點籌碼。蘇聯是新貴,但在當時,蘇聯倡導的計劃經濟“戰力驚人”,讓蘇聯飛速狂奔。英國丟了國際地位,其後,逐漸丟了各殖民地,這是歷史的趨勢,已經無法逆轉。
總體上來說,丘吉爾帶領英國人看似贏了戰爭,但卻丟了地位,這事符合當時的發展規律,從個人層面來說,因為和平時期大家需要一位搞經濟建設的領導人;從國家層面來說,這國際地位,哪怕沒有二戰,也會一樣丟失,靠孤懸海外的殖民地撐起國家力量,以前可以,新的時代已經不行了。
藍風破曉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
二戰硝煙未散,領導反法西斯取得勝利的英雄丘吉爾就被拋棄了,這是什麼節奏?
第一,1940年5月,丘吉爾臨危受命,出任英國首相
丘吉爾,是英國曆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勳爵曾任英國。1940年5月,丘吉爾臨危受命,出任英國首相。上任後他首先訪問法國,驚訝地得知法國即將投降,但是他向法國領導人表明,即使法國被打敗,英國仍將繼續戰鬥。
5月26日,丘吉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在短短8天中,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周圍一小塊地區的盟軍奇蹟般地撤出33萬多人。
第二,硝煙未散,領導反法西斯取得勝利的英雄就被拋棄了
1940年6月4日丘吉爾在下院通報了敦刻爾克撤退成功,之後就發表了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我們將戰鬥到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本信心滿滿的丘吉爾卻在大選中慘敗,保守黨只獲得了197席,而工黨卻贏得393席得以組閣。名不見經傳、默默無聞的艾德禮成了新首相。硝煙未散,領導反法西斯取得勝利的英雄就被拋棄了。
第三,丘吉爾的風範
丘吉爾始終堅定不移地捍衛著自己所秉承的民主理念。在雅爾塔會議期間,當時丘吉爾曾說,他在國內經常被人當作反動派而遭到痛打,出席會議的三大頭中,只有他隨時可由他的人民投票趕下臺,不過,他個人倒是以這種危險引而為榮的。斯大林當即調侃道:"首相明顯地害怕英國即將舉行的選舉的結果。"丘吉爾回覆道,自己不僅不畏懼,反而為英國人民有把他們的政府換掉的權利而感到自豪。
第四,丘吉爾經典名言:"我打仗就是保衛人民有罷免我的權力。"
1945年7、8月間,丘吉爾落選。聞聽此信的斯大林諷刺道:"丘吉爾,你打贏了戰爭,人民卻罷免了你。看看我,誰敢罷免我!"而丘吉爾卻留下了一句留存後世的經典名言:"我打仗就是保衛人民有罷免我的權力。" 他後來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自嘲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第五,人民其實很理性
丘吉爾善於軍務,而克萊門特•艾德禮則精於民政,人民很理性地認識到,他領導經濟建設就是外行。他對財政一竅不通,務實的人民是不會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一個不懂經濟建設的人,而工黨提出的建設福利國家的目標對戰後一貧如洗的英國人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他們手裡有投票權,好不容易戰爭結束了,大家都在忙著鑄劍為犁,解甲歸田,在戰爭廢墟上重新建設,選民們喜歡過和平日子。 克萊門特•艾德禮,英國政治家,英國工黨。出身,爆發後,他擔任戰時內閣掌璽大臣、副首相。1945年7月贏得首相大選,艾德禮支持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的"歐洲復興計劃"。國內方面,,建立國民制度,他另一個重要的政策就是使擺脫了殖民主義,授予原殖民地的和獨立地位。促使社會進行社會改革。更明確指出戰後應該以全民就業為,並以此為通往福利國家的踏腳石。
第六,人民決不是忘恩負義,也不是過河拆橋
在艾德禮的領導下,成功由戰時經濟過渡到和平時期併成功解決了遣散、外幣短缺、貿易逆差和政府支出失控等等的問題。使英國在戰後成為福利國家。 人民決不是忘恩負義,也不是過河拆橋,在民主政權體制下,沒有誰是永遠能巍然屹立的領袖,沒有誰是人民無條件擁戴的英雄,只要他與人民離心離德,只要他難以勝任工作,就會被拋棄、被選掉,而不管他曾經怎樣正確,曾立下什麼樣的汗馬功勞,曾怎樣名聞天下。一個能決定領袖命運而不是被領袖決定命運的民族,才是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成熟的民族、睿智的民族。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逸聞秘史尋雅趣,名人奇事為鏡鑑。
神遊史海,煙波縹緲的古文舊典猶如取之不盡的珍寶異藏; 深耕文苑,浩瀚無際的老著新說卻似品嚐不竭的美味佳餚; 古往今來,數不勝數的正書野史總有歎為觀止的悲歡離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聞雜談盡顯令人唏噓的酸甜苦辣。 它們或發人深思,或給人啟迪,或令人感嘆,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聽我娓娓道來,我願成為您忠實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閒暇時光。
以文會友,敬請關注、交流。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丘吉爾,英國人,在臨危受命中,擔任首相一職。丘吉爾在法國戰敗投降的情況下,還堅持著抗擊法西斯德國,在美國大力援助和幫助下,取得了反法西斯德國的偉大勝利。說丘吉爾會打戰,不會搞經濟。這是英國人民忘恩負義,過河拆撟,不仁不義的表現。這也大大傷了丘吉爾的心。難道抗擊法西斯有錯,打敗法西斯還是大錯誤?丘吉爾剛把德國打敗,就失去首相的職務,於情於理於法說不過去,也說不通。這讓丘吉爾大為惱火,太傷自尊,太沒面子。丘吉爾真會打仗,真不會搞經濟嗎?英國人民果斷拋棄了會打戰的丘吉尓,而啟用,任用會搞經濟不會打仗的人當首相了呀!由此可見,英國人民太精明,也太聰明瞭,選首相決不含糊,總是很明確丘吉爾只會打戰,不會搞經濟。丘吉爾只能做戰時的首相,不能做和平時的首相。戰爭破壞了經濟,和平時要大力發展經濟。也就是說,丘吉爾只會打江山,不會坐江山。丘吉爾打勝仗才失去首相權力,這是英國人民偉大正確選擇,是十分合情合理合法,只有偉大的英國人民才有如此聰明,智慧,膽量,勇氣,很值得世界人民學習,讚美,點贊。
中國美6220
丘吉爾在世界眼裡是個天才般的人物,他曾經兩度擔任英國首相,卻在1945年被迫下臺。他只適合掌控戰爭時代的英國,而和平年代的英國民眾卻明確表示不需要他。
二戰期間,丘吉爾帶領英國打贏了這場戰爭,擺脫了德國的侵略。但是在二戰末期丘吉爾失去了對英國的領導權力,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後,使英國首相從丘吉爾變成了艾德禮。讓這位帶領英國人民走過戰爭年代的首相被“選舉”罷免。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因為丘吉爾對戰爭的狂熱和追求勝利的決心在戰爭時期成了巨大的優勢,最終成就了英國以少勝多戰勝法西斯的佳話,但是他對戰爭的“熱衷”明顯不適合戰後的英國。因為經過6年的戰爭,民眾迫切需要和平的環境來休養生息,想把戰後的英國社會向好的方向去改變和發展,而這時候的艾德禮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更合時宜。民眾認清了丘吉爾的領導方式只適合戰爭年代,不適合和平環境。
其次,丘吉爾確實是個天才,但是他也有缺陷。因為他出身貴族,所以一生都是以貴族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因此他與工人階級之間一直存在敵意。使得他沒有很好的群眾基礎。他完全不顧工人階級的想法和需求,導致大選舉中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此外,丘吉爾並不適合和平時期的英國首相之位。他可以很好的維護英國的領地和主權,但是不會管理他統治下的英國人民。英國是一個多種族綜體,而丘吉爾作為首相,卻帶有種族主義,無法領導這個大集體。
第一軍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丘吉爾沒有輸,輸的是他所在的保守黨。
大家首先要搞清楚英國的民主制度,國內大部分朋友是不知道的。
英國採用的是精英治國,也就是首相制度。
丘吉爾想要擔任首相,必須自己的所在的保守黨在國會經過選舉獲得多數席位。
首相組建內閣,內閣成員來自議會兩院,大部分來自下議院,首相和內閣擁有實際的最高的行政權力。
然而,丘吉爾所在的保守黨,在戰後第一次選舉中慘敗。
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敵人工黨更符合世界的變化。
英國在二戰中遭到巨大損失:英國損失了40萬人口,絕大多數為青壯年男性;全國1/4財富,46萬棟房屋,損失掉了;英國國債由39年的72億英鎊增加至45年的214億,外債達30億英鎊;45年的工業總產值相比38年減少了20%。
這種情況下,英國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下降。一些留守士兵的妻子因為生活艱難,甚至去勾搭在英國的美國大兵做情人,以此貼補家用。
後來英國人認為,戰爭中至少留下數萬英美混血私生子。
而當時右翼的保守黨的戰後選舉政策,基本是維持現狀。
而工黨則不同,這個被女王斥責為“共產主義者”的偏左翼政黨,強調進行全民福利,解決工人失業問題,將部分大型企業收歸國有等等。
戰時,為了聯合英國人對抗納粹,丘吉爾被迫任用了大量工黨議員進入內閣擔任要職,主要做國內的行政工作。
比如工黨 的艾德里任樞密大臣+副首相,貝文任職於勞工部,莫里森任內政大臣+治安大臣,道爾頓任貿易大臣,湯姆•約翰斯頓任蘇格蘭事務大臣。
這些人員掌握實權以後,對工黨擴大影響力有著巨大的作用。
工黨迅速成長,到戰爭結束已經有200多萬黨員,他們控制的工會則有800多萬工人的支持。
而整個英國才有4000多萬人口。
由於英國選舉是一人一票,對於英國老百姓來說,當然是工黨的全民福利和解決失業更靠譜,大家都去投工黨的票。
至於保守黨強調的尊嚴、榮譽、愛國,在戰爭年代對抗納粹是必要的,和平年代就沒有太多意義了。
結果就是,1945年7月,英國大選中工黨獲1199512張選票,393個議會席位,佔選票總數的47.6%。保守黨獲9988306張選票,213個議會席位,佔選票總數的39.6%。
由於丘吉爾所在的保守黨成為議會少數,不能推選首相,當然也不能由他們組閣了。所以丘吉爾雖然還是議員,但不可能做首相了。
其實,1951年保守黨在大選獲勝,丘吉爾重新上任首相一職,直到1955年退休。
其實,以英國的制度來說,誰當首相的區別並不大,關鍵在於哪個黨獲勝掌握實權。
薩沙
1945年5月,因為二戰的勝利,英國戰時的多黨派聯合政府解散,首相丘吉爾遵守了此前的諾言,同意舉行大選。憑藉著帶領英國人民取得戰爭勝利的崇高威望,他認為自己連任不是問題,就在選舉期間參加了第三次波茨坦會議。可是選舉的結果卻令他大吃一驚,自己所在的保守黨居然敗給了工黨,他被迫將首相的位置讓給工黨領袖艾德禮。這是為什麼?下面具體分析一下:
失敗的根本原因:丘吉爾沒有充分把握到戰後英國選民的心理變化。
從1939年到1945年,戰爭長達了6年之久,戰爭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沒有贏家的,英國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卻讓英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殘酷的戰爭使英國損失40萬人口,全國1/4財富毀於戰火,46 萬棟房屋蕩然無存 , 200萬人無家可歸。英國國債由 1939 年的 72 億英鎊猛增到 1945 年的 214 億英鎊。工業產量急劇下降 ,出口貿易銳減 。在國外 ,英國海外市場緊縮。為了還清戰爭期間軍需供應的債務 ,英國不得不忍痛割愛,把在南美洲、加拿大、遠東和近東 、東南亞、歐洲的許多經濟市場轉讓給美國。
英國人民正在承受著戰爭帶來的巨大痛苦,在生產第一線的工人每天經常工作長達 12 小時以上 。在生活上,食品嚴重缺乏 ,生活水平下降 。人們希望大選是美好生活的開端 。另方面 ,人們對 30 年代經濟大蕭條帶來的社會劇烈動盪記憶猶新,失業、醫療 、養老等問題困擾社會 。人們不希望回到那種令人沮喪的日子,迫切讓社會改革的呼聲日益提高。
而丘吉爾是一位戰爭領袖,他對和平時期的人民心理把握的不到位。他認為自己是帶領英國取得二戰勝利的功臣,選民投他的票是理所當然,所以沒有做多大的準備。
反觀工黨,敏銳地察覺到了英國民眾的心理變化,審時度勢地提出了要恢復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許多競選方針。
工黨領導人在競選綱領中聲稱:工黨保證“充分供應食品 ,使一切人得到有益的勞動和獲得設備良好的舒適住宅” , 爭取“高度的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使一切人擺脫貧困 ,建立一種使每個男女兒童有可能發展自己才能的教育制度”。內容不免有一些浮誇,但是迎合了人民的內心需要。此外保守黨還首次提出了“福利國家”的概念,吸引了許多國民的眼球。
以為自己穩操勝券的丘吉爾乘坐一輛專列遊說全國各地;而工黨領袖艾德禮和妻子卻一起乘坐一輛舊汽車,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 。丘吉爾在競選演講時, 出言不遜,自命不凡;而艾德禮在競選演講中, 態度謙和, 沉著穩健 ,談吐樸實 。
1945 年 7 月, 英國大選結果公之於世 。保守黨獲 9988306 張選票, 213 個議會席位 , 佔選票總數的 39 .6 %。工黨獲 11995152 張選票, 393 個議會席位, 佔選票總數的 47 .6 %。自由黨獲 2248226 張選票, 僅獲 12 個議會席位 。
選舉的結果讓丘吉爾大吃一驚,他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來譏諷英國人民。
雖然在下次的選舉中,他再度出任首相,卻因身體原因辭職。
他去世後,議會休會三天,英國政府為他舉行國葬,有32萬人特意到丘吉爾的靈柩前向他致敬;2002年一場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票選活動中,丘吉爾高居榜首,可見英國人民並沒有忘記他。
千尋史記
人們的口號和行為,往往心口不一。喊著愛江山更愛美人,大部分人基本是,既想要江山也想要美人;人們喊著愛國、愛英雄,往往更愛紅酒、奶油和麵包。
不管是不是丘吉爾的功勞,反正在丘吉爾的帶領下,二戰中,英國人從廢墟中迎來了勝利。丘吉爾以此獲得了無上的榮譽,成為國際上著名的“鐵血首相”,成為英國人膜拜的“英雄”。
二戰結束,英國人終於從戰爭廢墟爬出來,準備走出戰爭陰霾,重新端起紅酒杯享受生活。
這時,丘吉爾認為自己的聲望,已經無所不能,競選下一任首先簡直是手到擒來。
但是丘吉爾還對戰爭意猶未盡,他感覺打敗了德國,接下來,他應該把矛頭對準蘇聯的鐵幕。
於是,丘吉爾給英國人民出了一道選擇題:
A.為了國家、為了榮譽,以意識形態戰爭為主旋律,跟蘇聯的赤色洪流鬥爭,積極備戰。
B.為了生活、為了享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國家、恢復經濟,積極關注大家的福利。
從戰爭廢墟中爬出來的英國人,高喊著A選項“國家、榮譽”,卻選擇了B選項“生活、享受”。而A選項是丘吉爾和保守黨的執政方針,B選項正好跟工黨和艾德禮的宣傳相符。
人們用選票給“偉人”丘吉爾一記耳光,告訴他一個道理:在沒有事關生死的時候,人們也愛英雄,但更在意自己的享受和福利。
在剛剛走出戰爭、百廢待興的時候,人們需要的,不是丘吉爾販賣戰爭焦慮;人們更期望,工黨把開水升級為紅酒,把麵包升格為魚子醬。
於是乎,1945年二戰結束不久,沒有關注民心變化的“國家英雄”丘吉爾,就跟一直破鞋一樣,被“理智”的英國人PASS掉了。
爾朱少帥
話說把丘吉爾稱為二戰英雄不為過,在希特勒對英倫三道狂轟亂炸,英國生靈塗炭的情況下,丘吉爾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帶領英國撐過了最艱苦的歲月,最終迎來了二戰的勝利。人的思維有慣性,尤其是大人,思維基本都已經固化,丘吉爾一直以來就是應付戰爭,形成了鬥爭思維,即使戰爭結束後,還要繼續鬥爭下去,真要繼續鬥爭下去,恐怕找不到外部敵人該把自己內部人當敵人了,這個問題確實不小。
按說立了這麼大功勞,媒體一宣傳,肯定更加建立起偉大丘吉爾偉大形象,那就一直幹下去唄。但是可惜,英國體制並非如此,在英國來說,實行議會制,即使是一個大人物,即使有豐功偉業,也要參選,自己黨派佔多數才能當首相,不能因為戰功就一直坐在首相位子上。而選舉由人民投票進行,人民肯定拿選票選出自己最需要,最中意的人。
那人民確實敬仰丘吉爾,但是敬仰不能當飯吃,敬仰也解決不了英國人的需求。二戰中,英國人面臨生死存亡,最大的需求是保命,而丘吉爾應對戰爭能力強悍,不是軟蛋,符合人民需求,那就來當首相吧。但是二戰之後,人民安全有了一定保障,這個時候需要啥?需要發展,需要吃好飯,穿好衣,看好電影,蓋好房子,娶好媳婦。這個可不是丘吉爾的長項,一旦丘吉爾再幹下去,還要鬥爭,外面沒敵人就該在內部找了,即使找不到,啥也不鬥,但是丘吉爾也不是發展經濟的人才。這嚴重不符合英國人民的需要,而英國人民也有投票的機會,於是乎,一投票,就將丘吉爾一把拉下首相寶座。
北玄武
丘吉爾在二戰將要結束的時候,競選首相失敗,從首相位置上退了下來。在他下臺之後,他自嘲了一句:“一個偉大民族的標誌就是對自己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因此丘吉爾被人稱作是“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自己的地位”。
但這句話說的並不對,丘吉爾失去的只是自己的首相位置,但他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依然非常高。在英國人票選的“一百名最偉大英國人”中,丘吉爾依然得選第一名。
作為英國政壇的領袖,英國首相丘吉爾出身高貴,父親曾經在政府中當過部長級的大官。但丘吉爾並沒有因此而受到什麼特別照顧,他的人生路都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他當過戰地記者,寫過書,也在大學裡教過書;同時還又是小有名氣的畫家。 由於小時候父親工作繁忙,母親也很少關心他,缺少父愛母愛的丘吉爾因此比別的孩子更堅強,更有獨立意識,意志也更頑強。
這種堅毅的性格,讓他在遇到苦難的時候,表現的尤為突出。
丘吉爾曾經說過——我的面前沒有路,但我知道前進的方向。
丘吉爾21歲那年軍校畢業,開始服役。四年後,換成了記者身份的丘吉爾前往南非隨軍採訪,但是卻和士兵一起淪為了南非人俘虜。英國士兵都聽天由命,唯有丘吉爾有勇有謀,躲過了監獄守衛的嚴密看守,成功逃出監獄。
丘吉爾辦事果斷非常有魄力,他擔任英國內閣大臣的時候,他的果敢和氣魄初露鋒芒。那是一戰打響一個月後,德國對俄國宣戰,英國那時候和德國勢同水火。丘吉爾得到情報自作主張立即讓海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準備跟德國人打仗。雖然事後才被內閣承認,但丘吉爾的魄力在內閣出了名。
不僅如此,丘吉爾還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在一戰結束後,全歐洲馬放南山,刀槍入庫。英國人也樂觀以為和平到來,可以高枕無憂了。但丘吉爾卻敏銳地感覺到希特勒不是善類,他的獨裁和理論將再一次給歐洲乃至全人類帶來災難,並號召英國人提高警惕,好好應對。
二戰爆發後的第二年,英國張伯倫內閣辭職,丘吉爾臨危受命,他就任首相後在英國下院的首次演說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表明英國和德國勢不兩立,要跟德國人血戰到底的決心。
1940年9月到11月間,德國飛機以每天超過200架次的頻率對倫敦進行地毯式轟炸,丘吉爾多次不顧個人安慰到被炸的現場安慰群眾。 此後,丘吉爾號召和以前的敵人蘇聯結盟共同抗擊德國納粹。積極聯合美國,在歐洲開闢對德國的第二戰場。
1945年5月,德國戰敗。完成了使命的丘吉爾戰時內閣也依法解散,英國人進行了戰後的首次大選。參選首相的候選人中,丘吉爾的呼聲最高,但卻意外慘敗給了對手。那麼丘吉爾為什麼失敗呢?
首先,選舉就像比賽,有人勝選就一定有人落選,人們搞不懂的是,丘吉爾為什麼會落選?
俗話說,成也蕭何敗蕭何。丘吉爾成名是因為二戰,可丘吉爾落選多少也是因為二戰。
在戰時,一個國家需要一個具有驚人魄力和領導才能,具有鋼鐵意志和行事果斷的領袖來帶領人民保衛國家,抗擊入侵,而丘吉爾當之無愧。 但接近和平時期的英國,需要的是一個謙和的紳士來團結各階層去復甦經濟,治理戰爭創傷,一個懂行的人來振興民族工業。而丘吉爾身上戰爭時顯露出的優點恰恰成為和平時的短板。
其實從一句簡單的口號就能看出丘吉爾當時為何落選。1945年競選時,德國雖然已經投降,但日本還在負隅頑抗。英國人民願意為近在咫尺的德國而餓肚子,卻不想為了遠在天邊的日本而付出什麼。但是丘吉爾想的是,我們必須徹底消滅法西斯!他們的競選口號是:“一場巨大而恐怖的戰爭正在前方等待著我們!”。而他的對手工黨的口號卻是:“讓我們一起攜手走向未來”。
對於當時餓肚子的英國人來說,選擇誰是一目瞭然的。功勞再大,不頂飯吃!
事實上,幾年以後的1951年,伊麗莎白女王登基之前,丘吉爾就重新當選了英國首相。不過他的確如一些人所料,他的確不適合當一個和平時期的首相。上任之後,他對冷戰和遏制蘇聯極為關心,滿心想的都是整軍備戰和鎮壓殖民地,卻對英國內政興味索然。
雖然每個人都承認丘吉爾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愛國者,但是他的這種執政思想讓當時的英國人感到無法接受。加上他當時年齡已經非常大,因此在政府和議會內部有很多人反對丘吉爾。不過大家對這位“最偉大的英國人”雖然有反對之情,卻對他保留了充分的尊重,最終是在女王和內閣的婉言建議下由丘吉爾主動退休,從英國政壇中體面的離開,離開前還帶著女王規格極高的一番讚美。
總之,丘吉爾的落選不是英國人的卸磨殺驢,不識好歹;反而是一個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丘吉爾自己也說,我所努力奮鬥的,就是為了保留你們把我選下來的權利。
小約翰
對於這個問題,嚴格意義上來說,在二戰之後“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地位”的並不只是丘吉爾代表的英國,還有法國等傳統的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強國!
而另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如德國,意大利等則是“輸掉了戰爭又輸掉了地位”!
當然了,英國是最具代表的,也是最衰的,因為在二戰之前,英國乃是號稱“日不落”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存在!
“日不落”一詞最早是出自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在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後的19世紀,“日不落帝國”則成為英國的別稱!
到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日不落帝國”進入到最強盛的時期!
到1938年,處於英國統治下的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大英帝國的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
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
但隨著二戰的爆發與結束,大英帝國漸漸無力支撐其“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二戰中,英法兩國在與德國的戰爭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這時候的美國,卻靠著販賣武器不斷的發著戰爭財,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才真正加入到二戰同盟國之中!
整個二戰期間,當時世界上超過一半的黃金儲備流入美國,同時,無數科學家為了躲避戰亂也進入美國!
由於大量遭受德國對其本土的空襲,二戰後的英國為了進行本土重建,不得不加入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並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後徹底淪為美國的小跟班!
二戰後的世界,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逐漸衰落,而美國和蘇聯則迅速崛起成為當時世界上兩個不同陣營的老大!
且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下降,大英帝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如印度,南非等也紛紛脫離其獨立。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迅速下降!
大英帝國的軍艦離開一個又一個軍港,返回英國本土,而取而代之的,則是美國軍艦出現在各大洋之上,成為新的海上霸主!
因此,二戰就是一個轉折點,是“日不落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雖然丘吉爾帶領英國贏得了二戰的勝利,但是卻丟掉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當初的“日不落帝國”就此沒落!新的世界霸主美國由此誕生!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