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第一军情




二战,最后以“盟军胜利,法西斯国家失败”划上了句号。几乎所有参战的国家舒了一口气,因为再不用担心“随时可能丢掉性命”。对于战争,拿中国经典的话说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战后,丘吉尔71岁,但竞选总理时,竟然败北了,于是后来很多人说,丘吉尔带领英国赢得了战争,缺输掉了地位。为什么会这么说?

“赢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这句话有两重意思



赢了战争,却输了地位,输的是什么地位?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英国战争胜了,而丘吉尔却丢了“首相”的地位;二是说,英国战争胜了,却丢了英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领导地位。

话说得没错,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丘吉尔是丢了相位,而国家也是丢了领导地位,但这事能改变吗?不能,就算丘吉尔有百般不情愿,但下课一定是避免不了,英国领导地位的丢失,也在必然之中,为什么这样说呢?继续往下看。

丘吉尔丢了相位,符合英国人的选择



丘吉尔上了相位是形势的需要,因为二战刚好开启,张伯伦首相的绥靖政策在国内外的反对声音很大,特别是出自军方的丘吉尔,反对张伯伦的声音更大。确实,妥协并非良策。

经过了几年的战争,英国和盟军一起胜了,但伴随而来的是:英国40万军人死亡;由于战线拉得比较长,导致财力大受损失;百姓过了几年提心吊胆的日子,一度让英国人吃饱饭都不容易。

可以说,英国是获胜了,但英国百姓的体验感特别差,因为他们从富足的生活走向了拮据的生活状态,于是,很多英国民众对丘吉尔的所作所为并不满意。1945年,二战结束了,英国重新要启航了,也许打仗丘吉尔有一套,但经济建设,丘吉尔可没有什么经验。




难道,继续支持丘吉尔在位,重新选择面临局域战争的风险?当然不需要。竞选结果表明,打仗厉害,不见得和平时期民意就高,丘吉尔落选了,工党领袖克莱蒙特.艾德礼上了首相之位。

从丘吉尔的落选可以看出来,不是丘吉尔的地位丢了,而是英国人民需要一个带领他们搞建设的领导。丘吉尔的心情是无奈的,对外说道“对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丢了,这是阻挡不了的趋势



丘吉尔的地位丢了,五年之后又重新上任当首相了。而英国的国际地位丢了,再也没有回得来。所谓“水有潮起潮落”,英国的那一波浪潮已经过了。

美国和苏联的崛起是必然的趋势,特别是美国成为老大,那是无法阻挡的。之前,美国已经在经济领域成为老大好多年了,再加上二战中卓越的表现,美国自然而然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龙头老大了。英国曾经的富强,是靠了更多的殖民地,当各殖民地纷纷选择独立时,英国的颓势再难扼制,就此一路直下。

苏联在一战后,在强大的组织能力下飞速发展,二三十年时间已经发展到抗衡德国了,最后,让德国战车陷在了苏联的土地上,并让苏联漂亮地打了反攻。二战期间,苏联表现出来的战斗意志,表现出来的动员能力,让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庞然大物,这让英国无法相比。

总之,美国早已经崛起,二战只是为“美国登基”加点筹码。苏联是新贵,但在当时,苏联倡导的计划经济“战力惊人”,让苏联飞速狂奔。英国丢了国际地位,其后,逐渐丢了各殖民地,这是历史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



总体上来说,丘吉尔带领英国人看似赢了战争,但却丢了地位,这事符合当时的发展规律,从个人层面来说,因为和平时期大家需要一位搞经济建设的领导人;从国家层面来说,这国际地位,哪怕没有二战,也会一样丢失,靠孤悬海外的殖民地撑起国家力量,以前可以,新的时代已经不行了。


蓝风破晓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

二战硝烟未散,领导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英雄丘吉尔就被抛弃了,这是什么节奏?



第一,1940年5月,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是英国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1940年5月,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上任后他首先访问法国,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但是他向法国领导人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英国仍将继续战斗。



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在短短8天中,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周围一小块地区的盟军奇迹般地撤出33万多人。

第二,硝烟未散,领导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英雄就被抛弃了



1940年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通报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之后就发表了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讲话《我们将战斗到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信心满满的丘吉尔却在大选中惨败,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艾德礼成了新首相。硝烟未散,领导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英雄就被抛弃了。

第三,丘吉尔的风范



丘吉尔始终坚定不移地捍卫着自己所秉承的民主理念。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当时丘吉尔曾说,他在国内经常被人当作反动派而遭到痛打,出席会议的三大头中,只有他随时可由他的人民投票赶下台,不过,他个人倒是以这种危险引而为荣的。斯大林当即调侃道:"首相明显地害怕英国即将举行的选举的结果。"丘吉尔回覆道,自己不仅不畏惧,反而为英国人民有把他们的政府换掉的权利而感到自豪。

第四,丘吉尔经典名言:"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力。"

1945年7、8月间,丘吉尔落选。闻听此信的斯大林讽刺道:"丘吉尔,你打赢了战争,人民却罢免了你。看看我,谁敢罢免我!"而丘吉尔却留下了一句留存后世的经典名言:"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力。" 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自嘲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第五,人民其实很理性



丘吉尔善于军务,而克莱门特•艾德礼则精于民政,人民很理性地认识到,他领导经济建设就是外行。他对财政一窍不通,务实的人民是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一个不懂经济建设的人,而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人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手里有投票权,好不容易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忙着铸剑为犁,解甲归田,在战争废墟上重新建设,选民们喜欢过和平日子。 克莱门特•艾德礼,英国政治家,英国工党。出身,爆发后,他担任战时内阁掌玺大臣、副首相。1945年7月赢得首相大选,艾德礼支持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的"欧洲复兴计划"。国内方面,,建立国民制度,他另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使摆脱了殖民主义,授予原殖民地的和独立地位。促使社会进行社会改革。更明确指出战后应该以全民就业为,并以此为通往福利国家的踏脚石。

第六,人民决不是忘恩负义,也不是过河拆桥

在艾德礼的领导下,成功由战时经济过渡到和平时期并成功解决了遣散、外币短缺、贸易逆差和政府支出失控等等的问题。使英国在战后成为福利国家。 人民决不是忘恩负义,也不是过河拆桥,在民主政权体制下,没有谁是永远能巍然屹立的领袖,没有谁是人民无条件拥戴的英雄,只要他与人民离心离德,只要他难以胜任工作,就会被抛弃、被选掉,而不管他曾经怎样正确,曾立下什么样的汗马功劳,曾怎样名闻天下。一个能决定领袖命运而不是被领袖决定命运的民族,才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成熟的民族、睿智的民族。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逸闻秘史寻雅趣,名人奇事为镜鉴。

神游史海,烟波缥缈的古文旧典犹如取之不尽的珍宝异藏; 深耕文苑,浩瀚无际的老著新说却似品尝不竭的美味佳肴;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正书野史总有叹为观止的悲欢离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闻杂谈尽显令人唏嘘的酸甜苦辣。 它们或发人深思,或給人启迪,或令人感叹,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听我娓娓道来,我愿成为您忠实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闲暇时光。

以文会友,敬请关注、交流。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丘吉尔,英国人,在临危受命中,担任首相一职。丘吉尔在法国战败投降的情况下,还坚持着抗击法西斯德国,在美国大力援助和帮助下,取得了反法西斯德国的伟大胜利。说丘吉尔会打战,不会搞经济。这是英国人民忘恩负义,过河拆挢,不仁不义的表现。这也大大伤了丘吉尔的心。难道抗击法西斯有错,打败法西斯还是大错误?丘吉尔刚把德国打败,就失去首相的职务,于情于理于法说不过去,也说不通。这让丘吉尔大为恼火,太伤自尊,太没面子。丘吉尔真会打仗,真不会搞经济吗?英国人民果断拋弃了会打战的丘吉尓,而启用,任用会搞经济不会打仗的人当首相了呀!由此可见,英国人民太精明,也太聪明了,选首相决不含糊,总是很明确丘吉尔只会打战,不会搞经济。丘吉尔只能做战时的首相,不能做和平时的首相。战争破坏了经济,和平时要大力发展经济。也就是说,丘吉尔只会打江山,不会坐江山。丘吉尔打胜仗才失去首相权力,这是英国人民伟大正确选择,是十分合情合理合法,只有伟大的英国人民才有如此聪明,智慧,胆量,勇气,很值得世界人民学习,赞美,点赞。


中国美6220


丘吉尔在世界眼里是个天才般的人物,他曾经两度担任英国首相,却在1945年被迫下台。他只适合掌控战争时代的英国,而和平年代的英国民众却明确表示不需要他。

二战期间,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这场战争,摆脱了德国的侵略。但是在二战末期丘吉尔失去了对英国的领导权力,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后,使英国首相从丘吉尔变成了艾德礼。让这位带领英国人民走过战争年代的首相被“选举”罢免。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因为丘吉尔对战争的狂热和追求胜利的决心在战争时期成了巨大的优势,最终成就了英国以少胜多战胜法西斯的佳话,但是他对战争的“热衷”明显不适合战后的英国。因为经过6年的战争,民众迫切需要和平的环境来休养生息,想把战后的英国社会向好的方向去改变和发展,而这时候的艾德礼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更合时宜。民众认清了丘吉尔的领导方式只适合战争年代,不适合和平环境。

其次,丘吉尔确实是个天才,但是他也有缺陷。因为他出身贵族,所以一生都是以贵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因此他与工人阶级之间一直存在敌意。使得他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他完全不顾工人阶级的想法和需求,导致大选举中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此外,丘吉尔并不适合和平时期的英国首相之位。他可以很好的维护英国的领地和主权,但是不会管理他统治下的英国人民。英国是一个多种族综体,而丘吉尔作为首相,却带有种族主义,无法领导这个大集体。


第一军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丘吉尔没有输,输的是他所在的保守党。

大家首先要搞清楚英国的民主制度,国内大部分朋友是不知道的。

英国采用的是精英治国,也就是首相制度。

丘吉尔想要担任首相,必须自己的所在的保守党在国会经过选举获得多数席位。

首相组建内阁,内阁成员来自议会两院,大部分来自下议院,首相和内阁拥有实际的最高的行政权力。

然而,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在战后第一次选举中惨败。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敌人工党更符合世界的变化。

英国在二战中遭到巨大损失:英国损失了40万人口,绝大多数为青壮年男性;全国1/4财富,46万栋房屋,损失掉了;英国国债由39年的72亿英镑增加至45年的214亿,外债达30亿英镑;45年的工业总产值相比38年减少了20%。

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下降。一些留守士兵的妻子因为生活艰难,甚至去勾搭在英国的美国大兵做情人,以此贴补家用。

后来英国人认为,战争中至少留下数万英美混血私生子。

而当时右翼的保守党的战后选举政策,基本是维持现状。

而工党则不同,这个被女王斥责为“共产主义者”的偏左翼政党,强调进行全民福利,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将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等等。

战时,为了联合英国人对抗纳粹,丘吉尔被迫任用了大量工党议员进入内阁担任要职,主要做国内的行政工作。

比如工党 的艾德里任枢密大臣+副首相,贝文任职于劳工部,莫里森任内政大臣+治安大臣,道尔顿任贸易大臣,汤姆•约翰斯顿任苏格兰事务大臣。

这些人员掌握实权以后,对工党扩大影响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工党迅速成长,到战争结束已经有200多万党员,他们控制的工会则有800多万工人的支持。

而整个英国才有4000多万人口。

由于英国选举是一人一票,对于英国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工党的全民福利和解决失业更靠谱,大家都去投工党的票。

至于保守党强调的尊严、荣誉、爱国,在战争年代对抗纳粹是必要的,和平年代就没有太多意义了。

结果就是,1945年7月,英国大选中工党获1199512张选票,393个议会席位,占选票总数的47.6%。保守党获9988306张选票,213个议会席位,占选票总数的39.6%。

由于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成为议会少数,不能推选首相,当然也不能由他们组阁了。所以丘吉尔虽然还是议员,但不可能做首相了。

其实,1951年保守党在大选获胜,丘吉尔重新上任首相一职,直到1955年退休。

其实,以英国的制度来说,谁当首相的区别并不大,关键在于哪个党获胜掌握实权。


萨沙


1945年5月,因为二战的胜利,英国战时的多党派联合政府解散,首相丘吉尔遵守了此前的诺言,同意举行大选。凭借着带领英国人民取得战争胜利的崇高威望,他认为自己连任不是问题,就在选举期间参加了第三次波茨坦会议。可是选举的结果却令他大吃一惊,自己所在的保守党居然败给了工党,他被迫将首相的位置让给工党领袖艾德礼。这是为什么?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失败的根本原因:丘吉尔没有充分把握到战后英国选民的心理变化。

从1939年到1945年,战争长达了6年之久,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没有赢家的,英国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让英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残酷的战争使英国损失40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46 万栋房屋荡然无存 , 200万人无家可归。英国国债由 1939 年的 72 亿英镑猛增到 1945 年的 214 亿英镑。工业产量急剧下降 ,出口贸易锐减 。在国外 ,英国海外市场紧缩。为了还清战争期间军需供应的债务 ,英国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在南美洲、加拿大、远东和近东 、东南亚、欧洲的许多经济市场转让给美国。

英国人民正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每天经常工作长达 12 小时以上 。在生活上,食品严重缺乏 ,生活水平下降 。人们希望大选是美好生活的开端 。另方面 ,人们对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社会剧烈动荡记忆犹新,失业、医疗 、养老等问题困扰社会 。人们不希望回到那种令人沮丧的日子,迫切让社会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

而丘吉尔是一位战争领袖,他对和平时期的人民心理把握的不到位。他认为自己是带领英国取得二战胜利的功臣,选民投他的票是理所当然,所以没有做多大的准备。

反观工党,敏锐地察觉到了英国民众的心理变化,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要恢复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许多竞选方针。

工党领导人在竞选纲领中声称:工党保证“充分供应食品 ,使一切人得到有益的劳动和获得设备良好的舒适住宅” , 争取“高度的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使一切人摆脱贫困 ,建立一种使每个男女儿童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能的教育制度”。内容不免有一些浮夸,但是迎合了人民的内心需要。此外保守党还首次提出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吸引了许多国民的眼球。

以为自己稳操胜券的丘吉尔乘坐一辆专列游说全国各地;而工党领袖艾德礼和妻子却一起乘坐一辆旧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丘吉尔在竞选演讲时, 出言不逊,自命不凡;而艾德礼在竞选演讲中, 态度谦和, 沉着稳健 ,谈吐朴实 。

1945 年 7 月, 英国大选结果公之于世 。保守党获 9988306 张选票, 213 个议会席位 , 占选票总数的 39 .6 %。工党获 11995152 张选票, 393 个议会席位, 占选票总数的 47 .6 %。自由党获 2248226 张选票, 仅获 12 个议会席位 。

选举的结果让丘吉尔大吃一惊,他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来讥讽英国人民。

虽然在下次的选举中,他再度出任首相,却因身体原因辞职。

他去世后,议会休会三天,英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有32万人特意到丘吉尔的灵柩前向他致敬;2002年一场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票选活动中,丘吉尔高居榜首,可见英国人民并没有忘记他。


千寻史记


  人们的口号和行为,往往心口不一。喊着爱江山更爱美人,大部分人基本是,既想要江山也想要美人;人们喊着爱国、爱英雄,往往更爱红酒、奶油和面包。

  不管是不是丘吉尔的功劳,反正在丘吉尔的带领下,二战中,英国人从废墟中迎来了胜利。丘吉尔以此获得了无上的荣誉,成为国际上著名的“铁血首相”,成为英国人膜拜的“英雄”。

  二战结束,英国人终于从战争废墟爬出来,准备走出战争阴霾,重新端起红酒杯享受生活。

  这时,丘吉尔认为自己的声望,已经无所不能,竞选下一任首先简直是手到擒来。

  但是丘吉尔还对战争意犹未尽,他感觉打败了德国,接下来,他应该把矛头对准苏联的铁幕。

  于是,丘吉尔给英国人民出了一道选择题:

  A.为了国家、为了荣誉,以意识形态战争为主旋律,跟苏联的赤色洪流斗争,积极备战。

  B.为了生活、为了享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国家、恢复经济,积极关注大家的福利。

  从战争废墟中爬出来的英国人,高喊着A选项“国家、荣誉”,却选择了B选项“生活、享受”。而A选项是丘吉尔和保守党的执政方针,B选项正好跟工党和艾德礼的宣传相符。

  人们用选票给“伟人”丘吉尔一记耳光,告诉他一个道理:在没有事关生死的时候,人们也爱英雄,但更在意自己的享受和福利。

  在刚刚走出战争、百废待兴的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丘吉尔贩卖战争焦虑;人们更期望,工党把开水升级为红酒,把面包升格为鱼子酱。

  于是乎,1945年二战结束不久,没有关注民心变化的“国家英雄”丘吉尔,就跟一直破鞋一样,被“理智”的英国人PASS掉了。


尔朱少帅


话说把丘吉尔称为二战英雄不为过,在希特勒对英伦三道狂轰乱炸,英国生灵涂炭的情况下,丘吉尔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带领英国撑过了最艰苦的岁月,最终迎来了二战的胜利。人的思维有惯性,尤其是大人,思维基本都已经固化,丘吉尔一直以来就是应付战争,形成了斗争思维,即使战争结束后,还要继续斗争下去,真要继续斗争下去,恐怕找不到外部敌人该把自己内部人当敌人了,这个问题确实不小。

按说立了这么大功劳,媒体一宣传,肯定更加建立起伟大丘吉尔伟大形象,那就一直干下去呗。但是可惜,英国体制并非如此,在英国来说,实行议会制,即使是一个大人物,即使有丰功伟业,也要参选,自己党派占多数才能当首相,不能因为战功就一直坐在首相位子上。而选举由人民投票进行,人民肯定拿选票选出自己最需要,最中意的人。

那人民确实敬仰丘吉尔,但是敬仰不能当饭吃,敬仰也解决不了英国人的需求。二战中,英国人面临生死存亡,最大的需求是保命,而丘吉尔应对战争能力强悍,不是软蛋,符合人民需求,那就来当首相吧。但是二战之后,人民安全有了一定保障,这个时候需要啥?需要发展,需要吃好饭,穿好衣,看好电影,盖好房子,娶好媳妇。这个可不是丘吉尔的长项,一旦丘吉尔再干下去,还要斗争,外面没敌人就该在内部找了,即使找不到,啥也不斗,但是丘吉尔也不是发展经济的人才。这严重不符合英国人民的需要,而英国人民也有投票的机会,于是乎,一投票,就将丘吉尔一把拉下首相宝座。


北玄武


丘吉尔在二战将要结束的时候,竞选首相失败,从首相位置上退了下来。在他下台之后,他自嘲了一句:“一个伟大民族的标志就是对自己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因此丘吉尔被人称作是“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自己的地位”。

但这句话说的并不对,丘吉尔失去的只是自己的首相位置,但他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依然非常高。在英国人票选的“一百名最伟大英国人”中,丘吉尔依然得选第一名。



作为英国政坛的领袖,英国首相丘吉尔出身高贵,父亲曾经在政府中当过部长级的大官。但丘吉尔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什么特别照顾,他的人生路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他当过战地记者,写过书,也在大学里教过书;同时还又是小有名气的画家。 由于小时候父亲工作繁忙,母亲也很少关心他,缺少父爱母爱的丘吉尔因此比别的孩子更坚强,更有独立意识,意志也更顽强。

这种坚毅的性格,让他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表现的尤为突出。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的面前没有路,但我知道前进的方向。

丘吉尔21岁那年军校毕业,开始服役。四年后,换成了记者身份的丘吉尔前往南非随军采访,但是却和士兵一起沦为了南非人俘虏。英国士兵都听天由命,唯有丘吉尔有勇有谋,躲过了监狱守卫的严密看守,成功逃出监狱。


丘吉尔办事果断非常有魄力,他担任英国内阁大臣的时候,他的果敢和气魄初露锋芒。那是一战打响一个月后,德国对俄国宣战,英国那时候和德国势同水火。丘吉尔得到情报自作主张立即让海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准备跟德国人打仗。虽然事后才被内阁承认,但丘吉尔的魄力在内阁出了名。

不仅如此,丘吉尔还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一战结束后,全欧洲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英国人也乐观以为和平到来,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丘吉尔却敏锐地感觉到希特勒不是善类,他的独裁和理论将再一次给欧洲乃至全人类带来灾难,并号召英国人提高警惕,好好应对。

二战爆发后的第二年,英国张伯伦内阁辞职,丘吉尔临危受命,他就任首相后在英国下院的首次演说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表明英国和德国势不两立,要跟德国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1940年9月到11月间,德国飞机以每天超过200架次的频率对伦敦进行地毯式轰炸,丘吉尔多次不顾个人安慰到被炸的现场安慰群众。 此后,丘吉尔号召和以前的敌人苏联结盟共同抗击德国纳粹。积极联合美国,在欧洲开辟对德国的第二战场。

1945年5月,德国战败。完成了使命的丘吉尔战时内阁也依法解散,英国人进行了战后的首次大选。参选首相的候选人中,丘吉尔的呼声最高,但却意外惨败给了对手。那么丘吉尔为什么失败呢?

首先,选举就像比赛,有人胜选就一定有人落选,人们搞不懂的是,丘吉尔为什么会落选?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萧何。丘吉尔成名是因为二战,可丘吉尔落选多少也是因为二战。


在战时,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具有惊人魄力和领导才能,具有钢铁意志和行事果断的领袖来带领人民保卫国家,抗击入侵,而丘吉尔当之无愧。 但接近和平时期的英国,需要的是一个谦和的绅士来团结各阶层去复苏经济,治理战争创伤,一个懂行的人来振兴民族工业。而丘吉尔身上战争时显露出的优点恰恰成为和平时的短板。

其实从一句简单的口号就能看出丘吉尔当时为何落选。1945年竞选时,德国虽然已经投降,但日本还在负隅顽抗。英国人民愿意为近在咫尺的德国而饿肚子,却不想为了远在天边的日本而付出什么。但是丘吉尔想的是,我们必须彻底消灭法西斯!他们的竞选口号是:“一场巨大而恐怖的战争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而他的对手工党的口号却是:“让我们一起携手走向未来”。

对于当时饿肚子的英国人来说,选择谁是一目了然的。功劳再大,不顶饭吃!

事实上,几年以后的1951年,伊丽莎白女王登基之前,丘吉尔就重新当选了英国首相。不过他的确如一些人所料,他的确不适合当一个和平时期的首相。上任之后,他对冷战和遏制苏联极为关心,满心想的都是整军备战和镇压殖民地,却对英国内政兴味索然。

虽然每个人都承认丘吉尔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爱国者,但是他的这种执政思想让当时的英国人感到无法接受。加上他当时年龄已经非常大,因此在政府和议会内部有很多人反对丘吉尔。不过大家对这位“最伟大的英国人”虽然有反对之情,却对他保留了充分的尊重,最终是在女王和内阁的婉言建议下由丘吉尔主动退休,从英国政坛中体面的离开,离开前还带着女王规格极高的一番赞美。

总之,丘吉尔的落选不是英国人的卸磨杀驴,不识好歹;反而是一个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丘吉尔自己也说,我所努力奋斗的,就是为了保留你们把我选下来的权利。


小约翰


对于这个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二战之后“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的并不只是丘吉尔代表的英国,还有法国等传统的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

而另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如德国,意大利等则是“输掉了战争又输掉了地位”!

当然了,英国是最具代表的,也是最衰的,因为在二战之前,英国乃是号称“日不落”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存在!

“日不落”一词最早是出自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在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后的19世纪,“日不落帝国”则成为英国的别称!

到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日不落帝国”进入到最强盛的时期!

到1938年,处于英国统治下的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大英帝国的国土面积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

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但随着二战的爆发与结束,大英帝国渐渐无力支撑其“日不落帝国”的称号!

二战中,英法两国在与德国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时候的美国,却靠着贩卖武器不断的发着战争财,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真正加入到二战同盟国之中!

整个二战期间,当时世界上超过一半的黄金储备流入美国,同时,无数科学家为了躲避战乱也进入美国!

由于大量遭受德国对其本土的空袭,二战后的英国为了进行本土重建,不得不加入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彻底沦为美国的小跟班!

二战后的世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逐渐衰落,而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两个不同阵营的老大!

且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下降,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如印度,南非等也纷纷脱离其独立。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下降!

大英帝国的军舰离开一个又一个军港,返回英国本土,而取而代之的,则是美国军舰出现在各大洋之上,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因此,二战就是一个转折点,是“日不落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丘吉尔带领英国赢得了二战的胜利,但是却丢掉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当初的“日不落帝国”就此没落!新的世界霸主美国由此诞生!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哦,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