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滬上最低調的神校:這位“校長媽媽”說,教育是以心相許的過程

2008年,宋慶齡學校在上海青浦拔地而起。經過11年的發展,這所國際學校被譽為一所“最中國化的國際學校、最國際化的中國學校。” 在紮根教育40年的“媽媽型校長”封莉容眼裡,宋校最美的地方,在於愛與包容的氛圍。無論是感動宋校的“校長獎”,還是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都傳遞出封莉容的育人哲學:教育,是以心相許的過程。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在上海國際學校圈,宋慶齡學校在外界看來,一直是低調、神秘的。

1991年創辦的宋慶齡幼兒園,到2008年成立的宋慶齡學校,再到去年成立的宋慶齡高中部,這所以宋慶齡先生命名的學校,經過28年的摸索實踐,才成為十五年貫通培養的示範性國際教育機構。

這所由中國福利會興辦的學校,在今天的國際化學校快速擴張的速度下,建校步伐緩慢而從容。

總校長封莉容,是自從宋慶齡幼兒園誕生起,就守護這所學校的“當家人”。已經60多歲的封校長,剛畢業就分配到了宋慶齡創辦的中國福利會幼兒園。

從宋慶齡幼兒園創辦園長、學校總校長,再到上海市特級校長、全國模範教師,她將自己一生的事業,都奉獻給了宋慶齡學校和 “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的教育思想。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上海宋慶齡學校總校長封莉容

什麼是最寶貴的東西?

封校長認為,那就是內心的愛和美好。也因此,這位“媽媽校長”數十年如一日,春風化雨般滋養學校的每個角落。

她堅信,“教育是以心相許的過程,而不是說教。

用她的話來說:“宋慶齡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家長,希望能一直將孩子託付給學校,就催著我們辦小學初中,繼而又希望我們能辦高中。

所以,我們是在家長的呼聲中,逐漸開辦起來的學校。”

因為開會延誤半小時的封校長,在採訪前非常誠懇地鞠躬致歉。帶著腰上還沒好的傷,開始了這次訪談。

訪談期間,封校長一直是娓娓道來,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一如這所學校嫻靜淡雅的氣質,白色的圓頂建築,映襯著大片綠色的草坪,五星紅旗恰到好處地招展。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上海宋慶齡學校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教育離孩子越近,越能理解孩子

在宋慶齡學校,有這樣一個師生都很熟悉的畫面,那就是每個星期一的早晨,封校長都要站在長廊上,俯身向每一位學生和教職工問好。

這樣一個平凡的動作,她已經堅持了40年,“一句簡單的問候,可以潤己澤人地告訴孩子們,什麼是愛自己也愛別人。”

畢業典禮上,封校長都會雙手將“畢業證書”交到即將離校的孩子手中,然後對每位畢業生90度鞠躬行禮。

作為一校之長,為什麼要對每位孩子鞠躬行禮?

封校長笑著對外灘君說:“每次畢業對孩子們都是一個新的起點,要讓他們對學校有眷戀、對老師有感恩,對未來有憧憬,是需要一點‘鄭重’的感覺的。”

這種鄭重、尊重的感覺,也漸漸成為宋慶齡學校的底色。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封校長和畢業生合影

“很多人會說我們的校園很好看,事實上,

這所學校最美麗的,是一群既有文化、素養,又全心全意愛著孩子的老師。”,說到這裡,封校長滿臉動容。

走在宋校的任何一間教室、任何一個角落,你不會聽到有任何訓斥孩子的聲音。即使孩子做錯了需要批評,也要保護他的自尊,不能當著其他學生的面。

而且批評之前,要先聽孩子的辯解,因為老師們也可能犯“先入為主”的錯誤。

封莉容希望每一位老師,都能儘可能地貼近學生,她相信,“做教育,離孩子越近,就越可能去了解孩子,去體諒和包容孩子。

因此在宋校,班主任老師都沒有單獨的辦公室,他們的辦公桌就在自己的教室裡。下課以後,學生可以趴在老師的辦公桌上聊天、討教問題。

這樣一來,師生之間的互動,就不僅限於課堂。因為課間更是老師關注學生,學生向老師學習的好時機。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課間的師生互動

我們常說尊重孩子,而宋慶齡學校則將“尊重”這兩個字,落實到了每一個細微之處。

一個剛上小學兩年級的孩子,今年開學就寫了一封信給校長,針對要給學弟學妹每天做示範操這件事,提出疑議。

他認為,以後到了高年級時間會很忙,希望學校能更好地統籌安排。最後還爭取同班學生的意見,獲得了超過一半學生的簽名。

這封信雖然很稚嫩,卻得到了封莉容的賞識和重視,並很快落實學生的提議。她認為,敢於向校長提議,正是孩子關心學校,勇於表達想法的表現。

當家長為孩子的莽撞感到抱歉時,封莉容還對家長說:“我還要謝謝你,培養了這麼好的孩子。”

據瞭解,宋校的很多進步和改變,都來自於學生和家長的意見。“正是大家的意見,才能讓一所學校越來越好。”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封校長旁聽學生會會議

宋校畢業班季,每年都會頒發一個特別的獎項——“校長獎”。

這一獎項不是頒給學習最好、或者給學校帶來最多榮譽的學生,而是給那些具備善良、堅韌、樂於助人等美好品質,讓人感動的學生。

有一位宋校的學生,3歲開始就常年在重症病房和病魔搏鬥,卻憑著頑強意志一次次戰勝病魔,甚至保持優異的成績。每每談及這位學生,封校長就像母親一樣忍不住落淚。

說到設立這一獎項的初衷,封校長說:“一個充滿愛的環境,才能讓所有人都萌生與生俱來的善良,我們常常會被學生所打動。希望這所學校,讓孩子一生都擁有愛的底色。”

在和封校長的一番對談中,外灘君感受到了封校長身上呈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謙恭狀態。封校長則笑地說:“因為其他校長都是‘教育家型校長’,而我事實上是一個‘媽媽型校長’。

的確,可能因為長期浸潤在早期幼兒教育事業中,封莉容對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都始終秉承愛和包容的教育。

在她眼裡,無論是學校,還是每一位學生,都是自己的“孩子”。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被孩子們熱情擁抱的封校長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為學生提供發掘天賦的平臺

今年十月,在上海舉辦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論壇上,諸多諾貝爾獎得主、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與中國兩院院士、全球頂尖青年科學家聚焦基礎科學和創新,討論未來科技挑戰、可持續發展等宏大主題。

宋慶齡學校高中部校長劉薇博士也出席了本次論壇。圓桌會議上,劉薇博士作為唯一一位基礎教育工作者參加討論。

一同參加圓桌會議的,還有來自宋校的一位九年級男生。

談起這位學生,封校長不吝讚美之詞。“他對理科學習,特別熱愛。六年級參加全美數學競賽,就進入了排名前2%的成績;八年級時,就已經唸完了高中的數理化科目,參加AP考試都是滿分。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圓桌會議現場

像這樣出眾的孩子,在宋慶齡學校還有很多,她認為,對學生天賦、特長最好的保護,就是給他們提供更匹配的教育資源。

比如,對這些數學有特長的孩子,如果校內課程無法支撐孩子的進一步學習,學校則主動幫忙聯繫校外的大學老師,為學生“課外充電”

今年,宋校又增加麻省理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美國名校的線上數學課程。

宋校國際部從初中開始,實施“線上學習+線下討論”的模式,針對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課程內容。

線上解決不了的問題,會帶到線下課堂中,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小組圓桌討論。通過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照顧每個學生的學習節奏。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對於中國部學生來說,宋校則在國家課程大綱之外,提供更多元化的平臺。

去年,宋慶齡高中部在成立之初,就和美國公立大學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共建了“全球課堂”

目前,宋校是上海唯一和UCLA合作“全球課堂”的中學,封莉容稱之為“一次大膽的、突破性的嘗試”。

具體來講,“全球課堂”就是將美國頂尖大學的通識教育學分課程,請進了高中課堂,由UCLA的老師們來學校親自教授。無論是教學內容、方式、要求都是完全符合UCLA大學標準。

這意味著,中國高中生可以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選修美國頂尖大學的學分課,提前適應美國大學課堂的學習方式、文化氛圍,為學生向美國高等教育的過渡,做好準備。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UCLA地理學博士在“全球課堂”授課

目前中國部高中師生比例保證在1:5以內,如此高的師生比保證了小班化、差異化教學,滿足高中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除此以外,還有 “宋慶齡講壇”“科學家工作站”等平臺,為學生開闊學識和視野。

在宋校的照片牆上,外灘君看到:

美國工程院院士羅敬忠

中國籃協主席姚明

全美奧數隊總教練羅博深教授

還有臺北故宮博物館前館長周功鑫等。

這些世界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都曾來到校園和學生分享互動。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姚明來到“宋慶齡大講壇”

想要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評估方式也很重要。

在宋校,從小學到初中,甚至高中,都沒有成績排名。就連所有的考試評估,也都是依據付出努力的大小、進步的程度來打分,是一種成長性的激勵。

“我們沒有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學生,哪怕是那些將來要參加高考的學生。結果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反而得到激發,家長們在這種‘佛系’氛圍中,也不再‘雞血’,所以宋校的親子關係,也都特別融洽。“

封校長認為,這正是一貫制學校的好處,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長遠的規劃空間,可以從容地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和成長。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既做“世界公民”,也要有“中國心”

宋慶齡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既有著深厚的積澱,又有著非常年輕的一面。

一方面,1991年成立的宋慶齡幼兒園,是上海最早開辦國際部,接受外籍學生的學校。

建校之初,它就承載這樣的期待:要學習全球一切先進的教育理念,汲取世界上最好的課程,成為國際化辦學的示範性學校。

另一方面,宋慶齡學校去年剛剛成立高中部,開始“國內部+國際部”雙軌制辦學,探索“紮根中國土壤,以中國課程為基石”的國際化教育。

宋校這個小小的地球村,45%是外籍學生,40%的老師是外教,他們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迅速成為一張中國國際化辦學的名片,被譽為“最中國化的國際學校;最國際化的中國學校。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封校長和學生們在一起

談到今天的教育現狀,封校長指出,“國際化教育”不能落入兩個極端:

要麼是以應試的方式來辦學,“只是換了一張考卷”;

要麼是全盤西化,拋棄我們本來的優勢。

雖然中國的基礎教育不完美,還有改善的空間,但是也有許多值得肯定和發揚的地方。

比如,在數理化等自然學科方面,無論是知識架構的嚴謹性,還是學科深度,和一些歐美國家課程相比,都是有優勢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宋校,就連國際部的外籍學生,三年級前的數學和中文都使用國家教材;

給外籍學生的中文課程,也是堅持母語教學,而非當成外語來教,有別於很多其他國際學校。

對於中國籍學生,她提出,在培養“世界公民”的同時,也要培養一顆“中國心”。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中國學校的國際化辦學,並不意味著為他國培養和輸送人才。留學出國、走向世界各地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封莉容表示,現在的中國留學生已經不是二三十年前,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實現美國夢而出國的那一批人。

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們培養的‘世界公民’,一定是走得出去,也走得回來,有一顆‘中國心’的學生。

因此,宋校在國際化的同時,也有著特別“中國化”的一面。

諸多傳統文化的薰陶,比如節氣課程、山水課程、印染造紙、茶道陶藝等傳統文化課程,都滲透在日常課程當中。

在學校有這樣的傳統,每個年級學生都會選擇一座山,一年中的不同節氣都會去爬這座山,看它的節氣變化,傾聽山水自然,感悟中國文化。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傳統造紙課程中的敲料環節

每年,宋校還會在上海大劇院舉辦大型藝術節。

今年國慶,全體師生排演了一場慶祝新中國誕生70週年的大型史詩節目,封莉容多次向藝術家取經,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再現歷史。最終,700多名外籍和中國籍學生同臺表演,一氣呵成。

她希望能珍惜每一次教育契機,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熱愛中國、紮根中國的種子。

“經過五年、十年的薰陶,哪怕是外籍學生,無論他走到哪裡,中國語言、中國文化、中國價值和中國信仰,都成為他的內心印記。”

揭秘沪上最低调的神校:这位“校长妈妈”说,教育是以心相许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