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哲學的人活得舒服嗎?

小薇133020703


因喜歡哲學而探討哲學,到最後明白哲學利用哲學,無疑是很幸福很開心的。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明白了哲學原理與道理,做事就會傾向先天而天弗違,大能力做大事,小能力做小事,還能少犯錯誤,即使能力小做不成什麼大事,卻也能世事洞明常樂無憂,瀟灑一生而無悔,能不快樂嗎?!


戲說無字真經


哲學就是文化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文化領域方面的愛好者,對這個問題理解深有感觸,可以這樣論述一下吧!

因為喜歡哲學,就會懂得哲學的三大定律,就可理解引伸到人生處世也有著同樣辯證關糸哲理規律,就會按照處世哲理來圓滿走完自己的人生。所以喜歡哲學的人一定活得很舒服。而本人感觸很深並深受啟發。

哲學就是世界觀學說,研究宇宙空間,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運動規律的概括和總結。因而宇宙的精華是生命,生命的精華是人,人的精華講的就是人生根本問題,也就是處世智慧哲理。

老子《道德經》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偉大智慧學,研究最為重要的就是人生觀,生命觀。倡導的既是人生之道,又是天地之道中的“道”。為此《道德經》的處世哲理言論與哲學的三大定理很相呼應,並很相關聯。

人活得舒服,無非也就是處世哲理與哲學定律相對應的三個重要方面。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處世哲理與“對立統一”規律相對應。

二,“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處世哲理與“質量互變”哲學規律相對應。

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處世哲理與“否定之否定”哲學規律相對應。

以上幾點,正是老子《道德經》中為人處世哲理思想,那就來分別論述一下。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道德經》第二章。

老子《道德經》這句言論的意思是,人生知道美好東西的美好原因,這就知道有醜了,人生知道善良東西的善良原因,這就知道有惡了。所以美與醜,善與惡也是有和無相互生成的,難和易是相互完成的。美和醜,善與惡,在對立的關糸中產生的。為此,這句言論完全合乎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哲學定律。

這一言論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正確區分真善美與真醜惡,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上做人做事不會迷失方向。同時也可用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來判斷真善美與真醜惡的是非之分,不至於上當受騙,使社會上的黑惡勢力無縫可鑽。這樣一來在社會上活得心安理得而感到舒服。

二,“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

老子《道德經》這一言論意思是,相反和反覆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生於有形,有形生於無形。這裡指有形和無形就是指物質的數量和質量(本質東西)。

“反者道之動”就是“道”的運動變化形式,總是在作反向地並作週而復始的運動。任何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都是如此運動變化的。也就是萬事萬物無不向自己的對立面相互轉化。這也完全合乎“質量互變”的哲學定律。“質量互變”就是思想的互變產生慾望更大和思想上的不思進取。物質財富上的變化大小或一無所有。

當今的社會富裕富足了,生活質量提高引起思想質的變化,私慾更大,個人主義的膨脹,必然導致惡勢力對社會組織和他人的威脅,道德倫理喪失,不遵守法治法規造成社會不和諧。為此,《道德經》思想告訴人們,要委曲求全的態度對待生活。深知雄強,安於柔雌。深知尊榮,安於卑辱。深知光彩,安於暗味。應加強自我道德思想修養,安分守紀活得舒服。

大量物質財富產生質的思想變化,不思進取,驕傲自大,沒有憂患意識,遇到市場經濟風險無法應對,最終一敗塗地,變成一無有。這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應驗。應接受這一教誨,否則,人會活得不舒服。

為此,要用老子《道德經》為人處世哲理和哲學定律來提高辯證法思想水平,事業上永遠立於不敗地。在社會上受尊重愛戴的尊紀守法公民,會活得心安理得而感到舒服。

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道德經》這一言論告訴人們,以“無為”“無事”“無味”符合自然地去作為,做事,品味,而不是把什麼事都當成有味道就做,無味道不做。當今社會上有些人有利益就上,完全追求利益,就是一個利益主義者,這種人的思想永遠都停留在一個低下的水平上,最終會遭社會陶汰,這也完全合乎“否定之否定”哲學定律。

這一人生處世哲理就是不要以事物的“大小多少”做人做事。做人要“報怨以德”,做事終不為大。把大事化成小事來做,從小做大才能成就大事業。這個辯證法思想就是“以柔克剛”的謀事哲理。只要你這樣做了,你的固化思想被與時具進思想化解,永遠不會否定之否定之中而遭陶汰。人就永遠活得舒服。

綜上所述,老子《道德經》中的處世哲理,其實就在社會中的每個人平常行為中,只要認知這些處世哲理並稍加註意就可以做得到。無為才會自化,清靜才會自正,看破紅塵,與世無爭,閉目養神,身體健康長壽!

總而言之,喜歡哲學的人,就是會對人生的意義理解至深,人的文化修養素質不斷提高,而人的性格隨之平和,也會有一套人生處世哲理在身,人一定會過得舒服!


劉夢輝1445414400581


喜歡哲學的人活的比較舒服,單身貴族居多。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遊中自有黃金屋,遊中自有顏如玉時刻保持你發自內心的微笑吧!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博愛大眾,成就幸福,快樂人生。投入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投入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投入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性格決定命運。

如果你常常快樂,那麼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如果你常常不快樂,那麼也會成為一種習慣。人這一輩子都是受著習慣支配,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不斷學習反省,多養成一些好習慣,及時去掉一些壞習慣。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有許許多多的小毛病。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徹底的瞭解自己。所以我們當時常與孤獨寂寞為伍,不斷反省,不斷的改正自身的錯誤,孔子的一日三省吾身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


孫老蔫吧


喜歡哲學的人活得舒服嗎?

活的舒服不舒服,多數與物質掛鉤,極少數是和物質以外的東西掛鉤的。

吃不飽穿不暖,僅僅依靠喜好哲學,是很難活的舒服的。如果有人餓著肚子,美麗凍人地喜歡哲學,他還固執地認為自己活的很舒服,那肯定是走火入魔腦子出了毛病啦。

吃飽喝足了喜歡哲學的人,應該大多數比吃飽喝足了不喜歡哲學的人要舒服和快樂一些。

喜歡哲學的人,不一定會收穫多少具體的好處,但有一點好處是確定的,喜歡哲學的人與不喜歡哲學的人辯論,輸的可能性無限趨向於零。


歲月如歌0898123456


我自己算是一個比較喜歡哲學的人,從高中開始便特別喜歡看《聖經》、《尼采文集》、《沉思錄》、〈米蘭 昆德拉〉的作品集……

到現在漸漸迷上了國學,喜歡看《道德經》、《菜根譚》、《王陽明心學》、《莊子》、《易經》之類的書。

這些哲學上的思考讓我感到自己步入了另一重境界,跟之前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與看事方法。在裡面讓我的心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看人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如果要問在思考哲學與體會中活得是否舒適,那麼我覺得舒適談不上,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活得比以前明白,比以前灑脫,也比以前更加豁達。

在追求哲學的路上,人往往會比以前思考得更加深入明白,也比以前想得更加周全,更加明瞭。

哲學是讓人思考人生,體會人生最好的方式,會讓人沉下心來看待萬事萬物,在大自然與宇宙之中看清人類的渺小,看清自己的心智,看淡一切的紛爭與擁有。

當人們看清了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與人類的渺小以後,便會正確的面對這生命中短暫的時間。

哲學讓人清醒,也讓人沉重。

由於人們思考得太多,便不會像往常一樣快樂的過,無憂無慮的過,會更加深入的思考很多關於人生,關於生命,關於未知的一切事情。

喜歡哲學,便是對於生命的提高,是一段人生的修為,也是對於過往與未知的深度總結與思考,至從接觸哲學以後,便在這條哲學的路上越走越遠,越來越想深入的探究很多以前不曾想過的問題,也會更加活得清楚明白,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什麼才是最值得付出與珍惜的事。不再像以前那樣執著於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現在的我,更多的是喜歡清靜,喜歡獨處,喜歡默默的就著一杯咖啡沉思。

如今才通透的明白老祖宗們說過的話有多麼正確,是有多麼蘊含哲理,是多麼有智慧。

其實我們生活裡的哲學無處不在,只是大多數人不太願意去思考這方面的問題,就算思考也只是很淺顯的想而已,至從接觸哲學以後,人生便在哲學的路上越走越遠……

哲學包括很多方面,我們生活中每一處都離不開哲學,比如生活裡有生活哲學,工作上有企業哲學,為人處世有處世哲學,活著有生命哲學,世界哲學……

哲學無處不在,哲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唯有哲學的去思考,擁有哲學觀,才能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存,以及更好的發展。


聚光燈娃娃


我喜歡哲學純粹是出於意識的自我跟隨,可能只是被深深埋在骨子裡的靈魂的天性所致。

我不是科班出身,也沒讀過幾本哲學書。或許在很多人眼裡只是民哲而已。這個世界人們所賦予並認可的有價值的東西一半是世俗價值,一半也是世俗牢籠。

所以很多時候我對世俗的價值觀都不太在意,因為在意意味著束縛

這個世界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但是大部分的問題找不到答案是因為我們都被困在問題所處的維度之中,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視角和契機。

逃避或者逃離這個詞在大多數人眼裡是貶義的。但是我們都應該承認的是時間其實每時每刻都在帶著我們逃離。因為離開所以我們才能冷靜和理智,因為站在問題之外所以我們才能割斷利益的視角來重新審視

孩童時代對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講都是非常快樂的。說到底這是無知無畏的快樂。

任何知識首先傳遞給我們的其實是付出,是責任。而後才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收穫。就像種植首先要播種而後才可能會有收穫。播種就是付出。

知識可能成為我們進步的階梯,也可能會成為阻擋我們的牆。

擺脫一切的束縛還在於個人的能力。這個能力首先就涉及到物質方面的壓力。因為從始至終,始終沒有幾個人能完全離開這個維度世界而獨立存在。因此其就必然會承擔這個維度環境下,所以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由於世俗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刻在我們大多數人內心深處的人生答案是“錢”。因此我們的思維通過社會行為而反射回來的答案如果能對應的上我們心底裡的答案(錢)那麼我們才會感覺到滿足或者快樂。而其它的答案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因為我們在內心深處沒有給它們保留位置。

即便我們想擺脫金錢的束縛,但是如果我們無法脫離社會這個維度世界那麼我們依然無法解決生存和責任問題。無法解決上述問題,人就依然無法得到解脫。所以在哲學上來講經濟是基礎這是正確的。這是大的環境和維度下無法迴避的道路。要麼穿過去,要麼離開社會。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生問題都與錢有關。生命的每一段過程其需求不同,因此問題的側重點也不同。但是絕大多數的問題都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你想要的是社會給的,但是無法滿足,所以會產生痛苦。另一類是你想要的,根本不是社會有的,我們找不到答案,所以痛苦。前者可以把它歸納為物質類,後者則幾乎屬於精神類。

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們前進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條是被無形的時間牽引著前行,無論我們怎麼行走都離不開。第2條是被無形的價值觀牽引著,能不能離得開就在於自我觀照。

對於我而言。無論是社會有意還是無意的束縛,我已經逐漸擺脫了社會世俗價值觀所能帶給我的滿足。也就是說我的快樂、滿足不再完全依賴於社會的給予。因為不完全依賴,所以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和傷害。這一點讓我感覺到比較自由,坦然和舒心。

對於一個想要尋找價值的人來說如果他想要尋求的美、愛、善 等等人生觀、世界觀或者價值觀都是世界所給予或者教誨的。這也就意味著他沒有完全擺脫這個世界各種秩序的束縛和依賴。

無論他找到什麼樣的美,什麼樣的善都不是他自己的。他就像個孩子,世界就像個媽媽。當媽媽給一個糖的時候他就會感到很高興,很快樂。而當媽媽給不了的時候他就會痛苦,就會彷徨。

真正的價值觀,真正的善良、美好等等一切都是從自己內心深處長出來的,而不是世界或者他人給予的。只有自己能生長出來,你才不會形成對這個世界的依賴,也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和自在。也才能真正跳出這個維度世界,獲得更廣闊的空間和時間

所以我們的意識要經常洗澡,保持意識的自由和舒暢。要能夠接受某種思想,同時又能夠不被這種思想束縛,而回到意識的最自由狀態。只有意識一旦固化成個不可動搖的思想。那麼時間就會接踵而至,開始倒計時。


自然之子一一來去無意


舒服!

特別是在學習了哲學各門派的基本觀點,使自己樹立起了正確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後,就會自我感覺活得更有意義也更有價值,也就覺得更舒服了!

就象雷鋒同志那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自我感覺會十分舒服的。


己丑甲午


喜歡哲學的人在學習時得動腦,要想弄懂,自然要費神,這和喜歡其它學科是一樣的,沒什區別。假茬若懂了,他則不被凡塵鎖事所擾,會比別人活得輕鬆。真正忙於工作,忙於生計的人很少有舒服的感愛。舒服,只在人們休息下來身心放鬆時才會有此感覺,這與喜歡什麼,從事什麼掛不上勾。(假字後茬字應去掉)


逢春186177958


喜歡哲學的人,思維與一般人不一樣,對同一個問題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不同,看問題比較透徹,懂的如何迴避矛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趨吉避凶),不會輕易被世俗所糾纏,他們思想活在客觀的自然王國裡,而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一個人的態度,一個能發現事物本質的人,心胸是豁達的,所以說,懂哲學的人,生活的快樂指數要高於常人。


近華若華


喜歡哲學不見得就懂得哲學,哲學是一門科學不是誰都弄懂弄通的,我也只懂一點皮毛初淺的東西,只要刻苦鑽研弄懂了問題就有獲得感從而感到快樂!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