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指直接從事教學者,學校把管理、工勤,後勤人員跟教師同條件核算績效,你怎麼看?

夏雪161109242


不同人員同條件核算績效工資是錯誤的!必須徹底改正!

我們這裡是在2019年1月1日開始實行績效工資的。績效工資分為基礎性和獎勵性兩部分。基礎性績效工資主要體現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水平、崗位職責等方面,佔績效工資總量的70%;獎勵性績效工資主要體現工作量和實際貢獻等因素。

績效工資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其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學校裡要按照實施辦法,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完善內部考核制度,根據教師、管理、工勤技能等崗位的不同特點實行分類考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教師、管理人員、工勤人員、後勤人員的績效工資是完全不同的。

其中,校長的績效工資納入基礎性績效工資統一發放。而校長的獎勵性績效工資有特別的規定。按照學校教師獎勵性績效工資平均水平的1.4倍設立。主要是他的獎勵性績效工資比普通教師高出40%。

下面我們以2009年剛剛開始實施績效工資時的標準進行比較。這是某貧困縣的管理人員的基礎性績效工資標準參考如下:



下面是該縣教師的基礎性績效工資標準:


下面是工勤人員的基礎性績效工資標準:

從以上三個標準表格中可以看出,管理崗位正科級21年與專技人員中級崗位21年的基礎性績效工資相差不大,而工勤人員16年以上年技術工四級的相差卻是很大的。這個70%基礎性績效工資不同,那麼30%的獎勵性績效工資也就不同。

同時,也有規定,在績效工資分配中,“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重點向一線教師、骨幹教師和有突出貢獻者傾斜。”這就是說,誰的工作量大,誰的成績好,獎勵性績效工資就會比較高。

分配辦法應該是經過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之後,由學校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報學校主管部門批准,並在本校公開,才能符合要求,違反此項規定教師可以向上級領導反映。

總而言之,特別是獎勵性績效工資的考核與分配,不同人員是不近相同的,需要區別對待!

(以上內容只是個人的觀點,不足為據,僅做參考。)


中小學教育者


許多老師都是一崗多職,你比如說我吧,我在總務,學校的機房歸我修,我多次提出來我不幹了,校長為了節約經費,還是讓我幹,也不好太頂,我教授學校裡的信息技術,數學,還有總務處的各種報表,資產管理,等老了,才明白,都是當年愛逞能,帶來的不良後果,我真的想安安穩穩的教書,總務有一些活,一般老師幹不了,還自己覺得自己挺清高,就這麼個情況。


zqzhg


可能提出問題的人真的在學校裡面只做了這份工作,而沒有做其他的工作,所以他感覺到自己有些委屈。

2012年到一個新單位去工作,新單位裡面剛開始,存在的工作比較複雜,雖然是單位比較小,但是屬於縣級學校裡面包含的財務,校產,電教,後勤維修,學籍管理都由我一個人完成。

唯一沒有做的就是教學工作,一年下來只休息了兩天,一個是八月十五,一個是大年初一,說句實在話,比天津教學老師累多了,一直忙到年初夕。

當然在有的學校裡面,後勤工作可能還是比較輕鬆的,有的人的確沒有從事過後勤工作或者從事一些比較複雜的保障工作,所操心費力以及平時加班遠遠超出了正常的課堂教學工作,課堂教學工作最大的難點在於有各種屏蔽,關鍵時候非常難看,後勤工作無非是坐在背後的一些工作,沒有人盯著,也沒有好和壞之分,但是大量的時間必須用上。

有的時候,幹了接近10年的後勤工作,感覺到還真的不如在一線教學的老師。

比如說這幾天正忙著做學校單位裡面的每一年度的決算工作,再過三四天要做經費統計工作,還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一些工作,基本上能夠忙到大年三十之前。

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有的朋友考慮的那樣,其實後勤工作也不是那麼簡單。

工作都不容易,都不要互相攻擊的好。


宜城老師


這個問題很奇葩。

學校是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教職員工都是這個機器上面的零部件,缺少一樣都不行。你說你一線教師很牛,站在講臺上指手畫腳、揮斥方遒,你說你成績很好,全校第一,全市第一,全省第一,哪怕是全球第一,如果沒有工勤、後勤、管理方面的配合,你能保證你的學生吃的到飯嗎?安心的學習嗎?能德智體全方面培養能力嗎?

很顯然是不可能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在社會上、在組織內部、在團隊裡面都有明確的分工,如果是多餘的,學校領導早就把工勤、後勤全部開掉,能省則省,能不花錢剛不花錢。一線教師固然在學校的地位很重要,離開了其他職工的幫助,你也是玩不轉的。

我們不必鄙視做職工的,他們是普通勞動者,也在憑著自己的本事和辛勤的汗水掙著他們應該掙到的錢。教師也是普通勞動者,也靠自己的教學本事,在掙錢養活自己和家庭。在此基礎上,人人是平等的,績效考核也應該平等對待。

一個優秀的教師,在教師的群體中他的智商要稍微高一點,情商也稍微突出一點。常常能夠跳出自己的班級、自己的學校、自己的區域,放眼全省、全國甚至全世界,所以他才有學術上面的進步,才有教學技藝上面的提升。而普通教師斤斤計較於個人的得失,看不到長遠的利益,看不到提升自己技能的好處,滿足於家長裡短,滿足於得過且過。這就容易給自己帶來痛苦,也容易和不如自己的人進行比較,越比較越痛苦,越比較越傷心,越比較越感到沒有前途。

優秀教師就不是這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把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勞動,著眼於他所研究的領域,追求精益求精,不滿足於自己目前的現狀,想方設法改善自己,提升自己,卓越自己。

因此,多提升自己,多為學校著想,努力把自己的成績變得越來越優秀,開拓自己的眼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經濟效益,人就會活得很灑脫,活得很愉快,活著很有人味。


新零售踐行者


中小學校是事業單位,按照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分為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工勤崗位。中小學校屬於專業技術類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不能低於75%。嚴格意義上來講,這75%的專業技術人員,才是真正的教師,是在教學一線承擔教學任務、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而管理人員、工勤人員雖然在教學機構工作,卻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因而其待遇和管理方式是與中小學教師是有差別的:管理人員執行的是從管理十級一至到管理一級的晉升道路,而工勤崗位人員是從初級工幹起,一直晉升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當然,高級工以上比例名額太少,能評上也不一定能聘上。

實際上,在中小學校,普遍可以看到,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後勤服務人員,甚至門衛、宿管,都和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一樣,評職稱、發績效,擠佔中高級職稱名額,績效甚至比辛辛苦苦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還發的比例高。一線教師為此大感不公,這裡面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首先來說管理人員。學校的管理人員,都是從教師隊伍選拔出來的,只有極少部分來自教育主管部門及其下屬事業單位,尤其是副科級以上有職務級別的中小學校。這是因為,一般來講,中小學校級別都比教育主管部門及其下屬事業單位低一至兩個級別,中小學校管理人員極難提升職務級別,而教育主管部門及其下屬事業單位領導幹部提拔機會較多,經常因為職位緊張,空降學校任職,這種現象還是非常普遍的。

以縣區為例,教育局及教研室、督導室、項目辦等都是正科級單位,而中小學校除部分重點外,要基本上都是股級,充其量也是副科級。這些學校的管理人員,只有一把手有級別,相比職稱晉升,管理職位晉升更慢,因而大多都是“雙肩挑”,在管理崗位工作,同時還評著職稱,還有優先權,各學校的高級職稱,基本上都是老資格的校長副校長,一般教職工很難評得上。除一把手外,其他班子成員基本上連級別都沒有,要不評職稱,根本就沒有活路。因而無論是一把手,還是班子成員,中小學校的管理人員,只要是評職稱的,都要求從事一線教學工作,而且必須滿足一定的教學任務量。因而現在除一些大的學校有一些專門的管理人員,其他學校即使是校長,也都一週帶幾節信息課等,就是這個原因。這樣,這些管理人員就可以和一線教師一樣,評職稱,發績效了。

下來再說說後勤輔助崗位。按照現在事業單位改革要求,後勤輔助崗位要求實行市場化、社會化,學校的食堂人員、門衛、宿管等要麼由企業、個體戶承包,要麼僱傭合同工負擔。這在一些管理規範的學校,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但在一些小一點的學校,由於學校經費有限,教師又超編嚴重,後勤服務崗位,都是由一些已經評定了中高級職稱,自覺沒有發展前途的教師主動承擔,他們本身就是教師,而且都是評了職稱的教師,自然和一線教師一樣待遇。在實行了“縣管校聘”制的學校,後勤服務崗位是由競聘失敗的教師暫時充任,一邊從事後勤工作,一邊學習培訓,等待在下一次競聘工作中重新走上講臺。

因而,雖然在中小學校存在管理崗位、後勤服務崗位擠佔職稱、績效的現象,這都是有原因的,雖然對主要承擔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主課教師不公平,但是卻是暫時無法徹底改變的問題。目前,對於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職稱評定工作從一線教學工作量上做出了限制,人社部門也從事業單位後勤服務崗位不斷完善改革措施,相信今後的管理會越來越規範,越來越符合公平公正原則。


職言管語


以目前各省市通常情況,教師的績效可分為二類:

一類是“基礎性”績效,這部分通常是直接打入個人賬戶的,不存在“核算”的問題。這一類應占教師績效的主體部分。

另一類是“浮動性”績效,這部分通常由地方財政按人均數統一拔付到學校,由學校依據老師的工作和業績情況,自主進行再分配。這一類應僅佔教師績效的小部分。

而本問題所指的教師績效,應該是後一類“浮動性“績效。

學校將管理、工勤、後勤等崗位人員放在“教師”一起同條件核算績效工資,是否合理,應視具體情況而具體分析。

一、僅屬分工不同,待遇理當平等

如果學校的各種管理員、工勤、後勤人員,原本就是教師編制,僅僅是工作分工不同而已,那麼,上級在劃拔績效時,實際上是按教師標準統一下拔的,自然,在核算績效時,理當與教師一起核算。至於,他們在工作性質、業績類別上可能與一般教師的不一樣,學校是完全可以從制度上找到二者的平衡點的。

舉例說:雖然教師的工作量以課時數計算,而管理、工勤等人員的工作量只能以“在崗”或“出勤”情況來衡量,但仍可按“人均課時”來核算。甚至有些學校將這些崗位的工作量直接拆算成課時,也是合理的。

再說“業績”這一塊,這些“雜崗”人員基本只存在“完成”或“合格”的評定,不象教師可以獲取教學獎。因此,在核算績效時,多數情況是“取平均數”或“不取”。

實際上,在績效核算中,這些“雜崗人員”的績效數額往往存在兩種可能:一是比部分挑重擔或優秀的教師拿得少;二是比另一部分教學任務少或未獲獎的老師拿得多。

前一種情況,老師自然沒意見,而對後一種情況,老師便想不通。這就是老師的不對和自私了!

二、若工種不同,理當分開核算

如果學校的管理、工勤、後勤等人員,在性質上並不屬於教師編制,而屬工人或臨時聘請人員,那麼,在績效核算時,理當與老師分開核算。因為政府在核定績效標準時,不同工種、不同性質的人員,其績效標準是有區別的。

比如,教師和公務員的績效標準不一樣,同樣,工人或臨聘人員與教師的績效標準也不同,甚至可能沒有績效。

如果兩類人員績效標準不統一,最合理的辦法是分開核算。

某學校曾經在核算教師績效時,將學校臨時聘請的食堂工作人員一併納入到教師中,一起參與績效分配,顯然是不合理的,肯定會激起老師的強烈抗議

當然,前些年也有這種情況:

“三味”曾經的學校,當時績效是按月工資的30%扣除而來,因此,學校幾位高級教師扣除的數額最多,甚至是某些年輕老師的2倍。但在年終核算績效時,因這些高級老師已退居教學二線,從事後勤工作,於是,拿回的績效往往是老師中最少的。高級教師的意見也很大,認為是拿自己的工資,給年輕人發獎金

我是頭條號“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時代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友善的言語,與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本問題

三味聊教育


大學裡的情況是這樣的:教師有課時考核,和科研考核。而行政人員只有出勤考核。行政和教師人數是一比一。教師完不成就拿不夠績效工資,行政人員是旱澇保收的。所以教師們有意見,不安心本職工作,外出賺錢。這在大學裡是普遍現象,這就是教育搞不好的原因吧!到了我們高職學院就更慘了,教授的績效不如副處,副教授不如科長,所以教授們也去爭取當官。大家看看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現狀,教育不以教師為主,而是以行政為主。導向問題。最近有體育老師說:中國足球要想提高,就要把足球項目考核列入高考範圍,馬上就會有效果。我覺得有道理。


Marvin3171615028


每到績效工資的問題,總是討論最熱烈的,也難怪,涉及到錢的問題,這時候誰都不肯退讓了。分享兩個案例,大家可以評一評。第一個案例:去年某區增發績效,均數一萬八。注意,是增發。某校校長決定仍然按照績效分配方案來發。於是教學負擔重的,比如班主任,年級組長,教兩個畢業班主課的等等,最多的拿到三萬。一些課務少的,沒什麼教學成果的,比如後勤的,非考試學科的,自然拿的少了,一萬出頭。有一位經常請假,課務少之又少的,只拿到九千多。發放完畢後,問題來了。這一部分均數以下的人紛紛串聯,聯名上書,甚至去教育局上訪。鬧得不可開交。第二個案例:今年,區裡又增發了,均數一萬九。因去年吃盡苦頭,校長決定,只按照出勤一項考核,於是,全校絕大多少都拿了均數或以上,包括後勤的的,閱覽室發發報紙的等。只有極少數請過病事假的扣除了小部分。於是天下太平。那麼,問題來了,你們覺得,這兩次的方案,哪一種更合理?


煙雨江南0237


後勤老師教學輔助人員,難道不是老師?難道部隊的炊事員不是戰士?

後勤老師只是不上課而已,是教師編制,當然要按教師的績效考核,這是毫無疑問的。

我相信,任何一所學校,不會有以抬高教學輔助人員,後勤老師的,在目前應試為唯一的情況下,教學人員的績效待遇必須是超過後勤老師的,哪一個校長,不會無視教學成績,而任意貶低一線教師的,後勤老師的考核,比照教學老師,但工作量,工作的質量係數是打折的,至少我瞭解的學校是如此的。

有貶低教師隊伍整體的,有貶低教師中的部分人員的,這個也正常,他們總得拿個問題說事,吐口水。

但是,一部分人不懂教育,卻信口開河,以貶低為能事,這個就好笑了。教育教學是有專業性的。

筆者的結論是:關注歡迎!為了噴而噴,何患無辭?口水四濺,只是口水。


青霞人文


所謂存在即是合理,我認為把管理,工勤,後勤人員跟老師同條件進行績效核算,並無不妥!學校並沒有行政,後勤的編制,所以管理人員,工勤,後勤人員也是老師的編制,他們的績效工資跟老師一起核算,也是正常。



讓老師質疑的是,工勤,後勤人員怎樣進行業績考評?績效工資怎麼定檔?

老師的績效工資核算相對簡單,有一套成熟的方案,根據老師的考勤,工作量,教學業績,班級管理,教學常規等方面綜合評價,確定老師的績效工資等級。而工勤,後勤人員怎麼來計算業績?難道看辦公室掃得乾不乾淨?食堂伙食好不好?工勤,後勤人員業績缺乏顯性的指標,不好評定,這些人拿哪那一個檔次的績效才是老師關心的問題。



拿最高檔?那老師肯定要有意見了,辛辛苦苦教書還不如看門搞衛生的拿的績效多;拿最低檔,那這些工勤,後勤人員又要委屈了,工勤崗位,後勤崗位也很辛苦,要乾的事也不少,沒出什麼問題,為什麼績效低人一等?所以,我們學校的做法很簡單,所有工勤人員,後勤人員如果所負責的工作沒有出大的問題,績效工資按照老師的平均數拿,這樣大家也沒什麼話說,畢竟這些崗位相對老師的工作還是比較輕鬆的。

讓老師詬病的是,憑啥行政領導就應該多拿績效?

在鄉鎮一級的學校,本沒有行政編,校長,副校長也是老師編制。但是很多學校出臺的績效工資發放辦法卻讓老師頗為腹誹。我們學校規定,績效工資按照係數發放:中心校校長髮放係數為1.5,副校長髮放係數為1.25,中層幹部係數為1.1,老師係數0.8。

這樣校長,副校長,不上課,中層幹部少上課,但是他們的績效工資卻比一線老師要高,這是讓老師們最不滿意的。

結束語:行政人員,工勤,後勤崗位也屬於老師編制,績效工資跟老師同等發放並沒有問題,但是對這些人怎麼考核?如何判定績效檔次?平均主義肯定不行,應該出臺具體的,可操作的,讓大家信服的業績評價方案,以釋老師心中之惑!搞什麼高人一等,規定行政人員比一般老師高一級的係數發放辦法是註定不得人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