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既然早晚都得死,為什麼人還怕死?

低級的老狼


怕死是人作為動物屬性的本能。修養極高的悟透生命真諦的人才不會怕死。


瑪蒂爾達另類英文啟蒙


不怕死的不是人,是聖人

能夠坦然面對死亡的人並不多,活得越久越不想死。

坦白說,有過兩次自殺的想法:
一次是小學被人冤枉,冤枉我偷了別人家的蘋果,氣不過,拿石頭砸腦門自證清白,沒用,沒人信。回家之後把農藥倒在舀水的勺裡面,摻了水,想喝下去一了百了,結果氣味太刺鼻,還有怕死,倒了。
一次是高中,記不清楚是因為什麼了,好像是被老師冤枉,給了我兩拳頭,想要跳崖,看著那麼高的崖,最後慫了,沒敢跳下去。

現在工作了,懂事了,想的也多了,不會有什麼自殺的想法,世界這麼好,我還沒有玩夠,還有父母親朋好友牽掛……越來越不想死了,想好好活著

活著,就有希望


影任


小時候不懂事牽著病床上奶奶的手:“奶奶,你快些好起來,我們一起去外面買好吃的。”

出來社會後,對著父親:“爸,別再耕耘那幾分地了,我一個月工資比你一年耕地賣菜的錢還多。”

婚後妻子,一次聊天:“不要比我先走,一個人不習慣。”

三歲的孩子:“粑粑…………”

怕死是生物的本能,太多的不捨又何嘗不是人的本能,無論黑髮人送白髮人,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愛別離,總是令人心酸。


星空下的碧湖


人的生與死是自然規律,無論官有多大,錢財數億,還是平民百姓誰也逃不過這一劫。.


人的壽命與多種因素有,基因,環境,喜怒哀樂,健康等有關。人們嚮往長生不老,哪隻是一種往向,有可能延續生命,不可能長生不老。

在《西遊記》中,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哪妖魔鬼怪為了長生不老,製造九九八十一難,目的就是為了吃唐僧的肉。真的吃了唐僧的肉可以長生不老嗎?這裡不用解釋,大家都會明白。.

人們平常有不順心的煩惱事就會說,老天爺為什麼不讓我去死,死了一了百了,不用操心不用勞神,安安靜靜的躺在哪兒,多幸福。其實這是牢騷話。每個人在臨死之前,總希望自己能活下來,不願意去死。人常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無論生存質量再低,哪怕吃菜咽康,只要有一口氣,都願意活下去。活著多好,享受陽光,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景,能和親人說說話,聊聊天…….



我村有一老頭,九十多了,患肺癌,臨死之前罵他的兒女,不給他看病,非讓他去死。兒女告訴他,你的病治不好了,老人家一直不相信,喃喃地說,人都能造宇宙飛船上太空,我這個小病都治不好。他一直不相信兒女們說的話。臨嚥氣,還吱吱唔唔地說,你們……心太……狠了,……讓我……去死。老人死的多不幹心。

人,多麼希望自己能活著,


有你才精彩150436837


這個命題本就沒有邏輯可言,毫無因果關係。人早晚的得死是自然界不變的法則的體現,但和人怕死有半毛錢的關係嗎?前者是客觀存在事實,後者是人本身的主觀思維想法,二者沒有必然聯繫。所以說,這個命題“人既然早晚得死,為什麼人還怕死”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或者說不規範業餘的問法!


六月de雨兒


每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也許那時是不捨是無奈。不捨的是,要離開自己溫暖的小宮殿;無奈的是從此以後,就要經歷人生種種。人世間的繁華,人世間的美好,人世間的磨難,人世間的苦楚……而後知曉,最牽絆我們的是人世間的親情。

當有一天你發現生命不久矣,會突然覺得驚恐——也許明天你再也看不到初生的太陽,嬌豔的花朵;不能感受到微風的輕拂,雪花的飛舞。你明明那麼留戀,甚至只是想在午後,在長凳上安靜地凝視腳邊的小草;你明明那麼地捨不得——捨不得離開親人。

你無法想象,自己就要離開這個多彩的世界,離開這個世界裡你最割捨不下的親人。從此,你再也不能和他們朝夕相伴,再也聽不見他們的歡聲笑語,再也見不到他們的容顏!再也不能,不能陪他們一起走過風雨,一起共度餘生。

或許,這就是每個人都無比清楚的明白:人終有一死,可是,卻又深深恐懼的原因吧。


走過一九九九


為什麼人都怕死?首先,人對死亡的恐懼是一開始生來就有的!排除某些膽小怕死的人,大多數人不是怕死,是不想死。為什麼呢?因為依戀親人,朋友,依戀這個世界,不是萬不得已、痛不欲生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會那麼絕情捨棄這些去死呢?一般而言,哪些沒有理想、道義、價值目標的人,實際上就是行屍走肉的人會怕死。


我想怕不怕死還要看具體處境,一般情況下誰都不願意死,到了某些特殊情況下很多人就不怕死了。就說媒體經常報道的或發生在我們身邊有關死亡(絕望而自殺的),有投江、跳樓、喝農藥甚至上吊的,這些人願意死嗎?恐怕沒有一個願意的,但最終為什麼還是選擇了死呢?你說他(她)們怕嗎?Ta們已經把死看作是一種解脫了,如果不到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誰也不會選擇去死。但是各種各樣的萬般無奈,如果能換種方式也許都有其的解決方法。

總之,人的思想彈性是很大的,怕不怕死其實就是在一念之間。能夠見義勇為的人換在其它場合,並不一定就能做到從容鎮定或大無畏,而膽小懦弱的人也不是沒有可能在危險的時刻,做出感動天地的驚人舉動。甚至在打仗這個問題,我認為每個士兵都會對死亡有一定程度的恐懼,或許是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時候產生了退卻的念頭等。這都是人性的表現,都是在一念之間,如果打仗是為了抵抗侵略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我相信中華民族的兒女還是會把保衛國家和最高責任作為自己的首要使命而獻身祖國。

總而言之,一句話吧!人總是得死的吧!你說怕嗎?生老病死,聽天由命就好了。現在還沒用不死藥發明出來,人生只有一次。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如果有前世的話,我怎麼連一點印象都沒有呢?所以,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好好的拼搏。每個人每天忙忙碌碌得那麼辛苦,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活著,朋友你說我的話有沒有一些道理呢?歡迎說出你的看法?


c知否c


一.害怕的是死亡的那個過程

正如張愛玲所說:人總是在幸福來臨之前倍感幸福,在幸福來臨之際卻又患得患失。是一樣的道理。知道會死和麵臨死亡,這是事物的兩個狀態。很少有人能夠泰然處之就像“有些想輕生的人:我想死但是我又害怕死亡的那個過程,僅僅只是想要獲得最後的那個結果而已”。

二.這世間怎一個“情”了得

有時候人並不是真的害怕死,而是捨不得自己所愛的人,捨不得那些曾經所擁有的美好瞬間。這裡不僅僅指的是愛情,同樣有親情,友情,這些都是伴隨我們成長所必不可少的“情”。愛情,一方的離去,對另一方的打擊是很大,如果還有孩子的話,更會造成孩子愛的缺失。例如蘇軾為亡妻所做的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儘管王弗已逝去多年,可她依然活在蘇軾的心中,成了一道“明媚不憂傷的光,照亮蘇軾歸家的路”;友情,就像俞伯牙與鍾子期那般,高山流水覓知音,自你離去,再無知音,斷琴為證;親情,有母親對孩子的愛“老母一百歲,常年八十兒”,孩子對父母的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長大後有能力了想要報答父母,而父母或許已等不及了,儘管有不捨,還是得離開,這都是上天的安排。


三.世界這麼大,我想去走走

有時候人並不是畏懼死亡,而是覺得沒活夠,“世界這麼大,還想去看看”。還是常在網上看到一些年輕人,患了各類癌症,不久將離開人世,這些人中不乏有善良漂亮的,優秀的、前途一片光明的,有夢想有追求要去實現的人,還有一些還是孩童,他們的離開真的是令人感到惋惜。儘管她們不捨離開人世間但還還是得佯裝堅強,不捨得所愛之人難過,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與病魔作鬥爭,珍惜最後的時光。


總之不敢與天鬥,唯有去珍惜。


Sleepyheadc274


死!這個字眼,誰都不願意接觸,不願意提及。可古往今來,又有誰能逃脫命運的擺佈呢?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為何所有人都願意追逐飄渺的未來?是因為你們有慾望,有未完成的事業和夢想。各種人有各種的夢想,有的可望而不可即,有的卻正在努力的道路上。人生總要有夢想,如果沒有,那真的就是一條鹹魚!

死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可怕的是種種的不甘與留戀。一直惦記還有很多事情沒辦完,還有很多願望沒有達成,還有很多很多的很多!

可是請仔細回首過去!自己曾今努力過了嗎?是努力了?還是盡力了?還是拼盡全力的努力過了?

你們可能會找各種理由去推脫,各種接口來掩飾。一直在閃避。一個人的一生其實就那麼的短暫。為什麼要給自己留下遺憾???難道拼盡全力有那麼難?放不下身段,還是抹不開面子?請在安靜的時候問自己:為什麼! 有什麼在阻礙著你努力的步伐?

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你步入晚年,驀然回首的時候。你卻發現有那麼多沒有做好的事情。還有好多好多的遺憾!那這個時候你就不想死。可時間不會因為你的遺憾而停止腳步。或許下一秒,你將與著世界永別。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所以不要遺憾,不要猶豫。生活是靠自己努力出來的。努力去往你自己內心所向往的方向去前進!所以努力吧!盡你所以的能量去努力,哪怕失敗。那也是你運氣不好罷了!最起碼的是不要給自己留遺憾!生命的意義不在與路的長度,而是精彩的寬度!是驀然回首,發現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沒有惋惜!

所以,請你自己努力的用全部的精力去努力,去奮鬥。到時候你會發現,生活其實還是很美好的。會讓自己的人生很精彩!

這只是我私人的一些觀點。請大家一起來探討。一起去努力讓生活變得精彩的宏圖!


生活靠自己努力爭取




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只能選擇接受,沒有辦法迴避。懼怕是一種本能,所以我們要學習哲學,參透生死,哲學是一門練習死亡的學問!



人懼怕死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看到各種搶救無效而死的過程。比如身體插滿各種管子:尿管,切開喉管插上呼吸機⋯等等令人恐怖的場景。住在ICU病房裡正在搶救或者等死的瀕死者。電影裡槍戰或者戰爭引起的血腥場面:一條腿被炸飛流血而死(如電影集結號)……這些場景給人的共同感受是恐怖,一提到死就會想起類似的畫面,所以恐懼死亡。



二、對死亡諱莫如深。幾乎所有的文化里人們都忌諱談論死亡。覺得談論死亡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越是不談,人們越是感覺神秘不測。所以對死亡未知,死後更是未知,雖然宗教對死後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是人們並非篤信。



三、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恐懼。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體驗。人們對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總是不能放心甚至產生擔憂。而如何死,患什麼病而死,死前要遭遇多少病痛,瀕死感是一種多麼痛苦的體驗?這些不確定性更加劇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如果我們的文化裡能夠對死亡過程給予清晰的描述,也許人們會更加坦然一些。孩子出生時大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對孩子本人來說也是恐怖的,因為離開了母親安全舒適的子宮。可是周圍的人們都很開心。所以對死亡的恐懼也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親人對家人去逝的態度。如果親人們朋友們面對即將過逝的家人能像莊子一樣認為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一樣,也許我們會更少的懼怕死亡,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人只有到了一定年紀也許才能參透生死!

我是心理問答達人:夏蟲不可語冰2008,關注點贊可閱讀到更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