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的寶寶要怎麼教育呢?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

關於嬰幼兒早教


我覺得2歲的孩子不用過早教育,因為說了他也不一定懂。只需要引導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就可以的。


我是莊子888


我家孩子也是2歲左右 前段時間報了一個早教班 但是感覺寶寶還是有點小 不好接觸 而且大人的時間也不充裕,去了幾天就沒有再去了,我就選擇買套線上早教課程 在家給孩子上,我選了一款叫海苔寶貝的線上早教,感覺還不錯,寶寶的肢體語言等都有所提高,主要是自己就可以給孩子上早教 很方便 不用出門。你可以給你家孩子試試,也不貴399一年,很合適,還有給寶寶測評的功能 挺不錯的,你可以試一下


1119955356896


1、故事教育

很多父母都以為和寶寶講道理他聽不懂,千萬不要小看了孩子的能力,嘗試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和他進行對話,效果會很不錯的。所以不妨試試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一致性的教育模式

如果寶寶已經再說行幼兒園小班了,父母應該多與學校的老師進行溝通,多和學校的老師一起討論,建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儘量一致的教育模式,這樣才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3、堅持原則

在孩子耍脾氣時,不要採取妥協、滿足孩子的需求等方法來解決,這樣會讓孩子更加的任性。父母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疼愛孩子可以,但不能溺愛孩子,在孩子耍脾氣時要堅持原則,這樣才不會讓孩子養成予取予求的習慣。

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1、離不開父母的引導

作為孩子的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在日常看到孩子有不對的行為時,應該及時、耐心溫和的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以及為什麼不能這樣做,不要不耐煩或者以打的形式來教育。

2、不拒絕孩子的合理要求

如果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一般都不要拒絕孩子,例如早餐想要吃什麼之類的。但是對於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堅決的拒絕,不要給孩子可以要得到的錯覺,以免養成孩子得不到就發脾氣的性格。

3、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平時在帶孩子的時候,對於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可以對孩子多說幾遍,如果孩子亂髮脾氣或者是做錯了什麼,可以讓他在牆角罰站十分鐘,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是有懲罰的。


齊齊教


您好,我是致被遺忘的自己,很高興能與你一起探討這個問題,希望我們的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從許多研究發現,學前的兒童,特別是5歲以前,是人類發展階段中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好奇心強,凡事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求知慾濃厚,對許多事物都特別敏感。如果父母能把握機會,給予符合年齡特點的教育,就能促進他的智能發展,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例如德國著名的詩人歌德在幼年的時候,他的母親每天都對他講故事,而且喜歡在最精彩的地方就停住,讓小歌德自己去猜想之後的情節。第二天先問他是怎麼想的,等他把自己的構思說出來之後,再繼續講故事,兩下一對比,小歌德的想象力,就這麼一天天的培養了起來。

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需要父母們多用心,多考慮幼兒的特點,開發孩子的好奇心及求知慾,切記強迫灌輸知識。

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應將學習活動與幼兒的生活、遊戲連接,尤其應特別注意趣味性。

1、從遊戲中發展幼兒的聰明才智。

遊戲是幼兒最主要的學習活動,也是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最好活動方式。幼兒的遊戲有許多種類,比較適合在家中進行的有玩樂高、看圖編故事、玩木偶、自唱自演,隨音樂自由創作的動作等等。適合在戶外的有走、跑 、跳、爬、推拉、跳繩、拍球等運動類遊戲;幼兒由於知識經驗少,獨立活動的能力較弱,因此在遊戲時父母要儘可能陪伴在身邊,可不能由著孩子玩,自己低頭看手機。

2、態度和藹,啟發幼兒求知、探索的精神。

幼兒的知識經驗缺乏,智力也正在發展過程中,很多父母非常著急,往往用超出孩子年齡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往往會導致孩子自信心受損,反而造成不好的結果。所以當孩子向家長問這問那的時候,父母要能把握這大好的學習機會、循循善誘,啟發其進一步探索的動機,以培養出積極主動的學習意願。

3.除了領讀故事,還應該讓幼兒自己試著獨自講述

一般來說,故事有內容、有情節、形象生動,幼兒都非常喜歡,也容易接受。好的故事不但能擴大幼兒的知識,而且能使幼兒的智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念故事的時候,只是念一遍就結束了,孩子未必有直觀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說複述裡面的內容,所以,家長在領讀故事的時候,應該將書本中的內容,通過音調的變化,意思的講解,讓孩子加深印象,無形中增加知識。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適合孩子的,孩子喜歡的,才能事半功倍,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如果有其他疑問,歡迎留言評論。


俊玥爸爸的日常


2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年輕父母的共識,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花費重金將孩子送入早教機構,機構里名目繁多的課程看著是那麼高大上,孩子一定能學的更聰明。孩子在教室裡跟老師進行各種活動,父母坐在外面看手機,省心省力,父母孩子都高興,但這種教育方法十分錯誤。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父母高質量的互動、陪玩,父母是孩子最好、最重要的教師

我們的孩子通過看、聽、聞、觸來感知,去學習。2歲的寶寶教育並不是教授知識,而是父母在跟孩子的親子互動中,發現孩子現階段的發育情況,瞭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各個敏感期內,運用科學的手段,在玩的過程裡幫助孩子成長。

2歲幼兒早教的核心,是培養高質量的親子關係,不是說教,是啟發和引導。家長的作用在於引起興趣,強調對孩子基礎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啟發孩子自我思考、探索的慾望,少給答案,多提問,少給限制,多給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大腦需要在真實的環境下,才能得到刺激。幼兒通過耳、手、腳、眼,近距離的聆聽、觸摸、觀察學習,比如赤足行走、走障礙、跳躍、撫觸物品等活動,不僅鍛鍊寶寶的身體,更多的是讓他在立體環境中感知真實的三維空間。孩子需要觸碰、感覺、觀察和移動真實事物,用對真實世界的基本瞭解,不斷刺激大腦加快鏈接構建,建立自身的神經和認知系統。簡單地說2歲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父母高質量的互動、陪玩。

儘量少接觸電子產品

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建議在幼兒關鍵期電子產品(電視、平板、手機),儘量少接觸。2007年的調查顯示,約有90%的兒童在2歲前就經常在電腦或電視上看各種動畫片、智力開發的節目。父母對此的解釋是:為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電子產品對孩子視力發育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給孩子看電視、平板為了學習,其實只是大人怕麻煩、嫌累、偷懶的藉口。在這個階段,盯著電子產品觀看,除了傷害眼睛,孩子沒有得到任何的腦刺激,不如多和孩子交流,多做遊戲來得更實際。電視、手機是成人的需求不是孩子的,在家戒掉電視、手機很難很難,需要父母的大毅力大決心。這個孩子能力迅速增長的時期,如果父母想讓他更多地學習知識,購買專業出版社出版的認知小讀本是最好的選擇。

幼兒早期教育的起源在腦下

腦下的意思是大腦以下,通過嘴巴通過語言與孩子對話就是最好的早期教育方法美國託德·里斯利博士(託德·里斯利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美國幼兒日常語言經歷差異意味深長》一書的合著者。他是阿拉斯加大學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和堪薩斯大學壽命研究機構的資深專家)主導一項長達三年的研究,孩子成長到3歲時,腦力勞動者家庭兒童聽到的詞彙量比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彙量累計多出3200萬,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相對少訓斥孩子,多用積極的、鼓勵的、肯定的詞彙,而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則相反。這些因素直觀反應就是腦力勞動者、高社會地位家庭孩子心智發展水平普遍高於一般家庭,而那些能夠有意識加強幼兒詞彙量訓練的一般家庭孩子心智發展遠超同等家庭的孩子。無論出身如何,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力可以開發,這些潛力的開發程度是在早期語言環境中不同的詞彙量里拉開差距。

不要小看孩子的潛能,孩子在你和她說話的時候,大量吸收著你發送的信息,父母要積極主動地與孩子大量對話,你越話癆,孩子越開心、吸收的越多,孩子不怕你話多。父母還要與孩子輪流談話,就是你一句讓孩子回覆一句,一定要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此時孩子的大腦在高速地運轉分析你的詞句,你看不見的小腦袋裡,神經元刷刷的正在鏈接,你跟傻瓜一樣的嘟嘟囔囔絕對是有大有價值的。

在這裡給孩子2歲左右的爸爸媽媽一個好的刺激腦發育的方法,也是我一直從小堅持和我孩子做的小遊戲:詞語接龍。我一直認為這是沒任何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的最高效、最簡便、孩子最喜歡的遊戲。你說一個詞,孩子接你最後那個字再組一個詞,一直接下去,孩子小沒有那麼多的詞彙,可以給孩子降低難度,她組的詞裡面只要有你詞組裡的字就行。我孩子從小每天晚上都要拉著我玩接龍游戲很長時間,孩子大一點加大難度,可以玩成語接龍。家人互動的溫馨氛圍中不知不覺孩子吸收了大量的詞彙,堅持下去,孩子的語言能力、寫作能力都會讓你吃驚。


果果爸聊家聊孩子


首先要更正一個概念,教育這件事,從寶寶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

它不是一門學科,說寶寶兩歲了家長要讓她上“教育”這門課了。

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是潛移默化的。

每天與寶寶的互動和溝通,都是教育。

幾個月的寶寶,會莫名其妙大哭大鬧,媽媽溫柔地抱著輕輕搖晃。

讓寶寶充滿安全感,這是教育。

1歲時候因為練習走路摔倒,媽媽安撫:沒關係,媽媽在,我們再試一次。

讓寶寶充滿力量,這是教育。

2歲寶寶由於自我意識地發育和成長,開始出現了“叛逆期”。

他們認識到“我”的存在了,

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所有人都要順著他。

咬手指、愛說不,愛哭、蠻不講理、不肯吃飯、要更多的玩具.....

2歲之前他們是溫柔的乖寶寶,但2歲就像一個分界線,他們化身為小惡魔。

這時候媽媽是否知道如何正確處理這些問題,還是不知所措?

我的女兒兩歲的時候有個怪癖。

只要你說:寶寶去洗澡嗎?“不”

寶寶刷牙嗎?“不”

寶寶吃飯吧?哪怕她正在吃,她也會說“不”

這樣的情緒小怪獸,讓家長感到無能為力。

其實更本不需要對抗他們,只需耍點小心機換種方式問:

“寶寶,洗澡時候你想玩小鴨子還是小鵝?”

“寶寶刷牙時候,你要用哪個顏色的牙刷?”

“寶寶,你吃青菜一大口還是一小口?”

這樣寶寶就會被你套路了,乖乖順著家長的思路做選擇題。

2歲寶寶還是專注力很高的完美主義。

2歲時候,經常因為搭一個漂亮的積木房子耗時半天,但又因為搭不成那最小的一個倒地大哭,推翻所有積木。

凡事都想親力親為,想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

但卻經常失敗,弄的一塌糊塗,又崩潰大哭滿床打滾。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走過去安撫他們,並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如果寶寶說,需要幫助,我們需要講一些完成這件事的技巧,耐心的指導他們。

如果寶寶不需要幫助,那麼我們就鼓勵他們:不要著急,再試一次,慢慢來。你一定會成功。

2歲的寶寶已經可以表達出很多的需求,家長需要制定家庭規則。

比如:爬太高、給陌生人開門、睡前吃糖、沉迷於手機....

如果犯了這些錯誤,家長就要嚴厲制止。

2歲的寶寶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人生探索的第一步。

是寶寶們最需要愛的時刻。

無條件的支持,鼓勵,愛他們。

無條件的愛不是什麼事都順著他們。

當他們違反家庭規則時,家長需要堅定嚴厲的拒絕。

但我們只是拒絕他做這件事。而不是拒絕愛他們。

以上。


菡菡媽媽育兒


人們常說兩歲是孩子的第1個逆反期,實際上他是孩子成長的第1個黃金爆發期,同時也是孩子腦神經元突觸爆發期。抓住了這個時期你的孩子比同齡兒童聰明100倍乃至1000倍。

第一,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每天接觸不同的人,事,物。生活中充滿著各種驚奇和色彩。

第二,陪伴孩子的人,必須充滿正能量的語言,開朗陽光的心態來影響孩子的成長。

第三,在生活中對孩子五官的不斷影響教育,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不斷的去影響孩子。


一樹梅家長教練


1.爸媽言傳身教,爸媽怎麼做,做什麼孩子都看在眼裡,他回去模仿。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我們自己要做到。
2.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多陪陪孩子。讀書也好,講故事也好,去戶外蹦蹦跳跳也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927bbed06d0548efba2934dabba02cdc\

三短一長選最短


我沒有孩子,我認為所謂的教育是引導,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然後順著孩子的天性,讓他/她開心度過童年,一種好的教育,對孩子的將來都有好處。建議看玩轉廣州城的視頻,歐美的教育方式,值得中國父母學習。


幻海人聲


孩子幼小,腦海空白猶如黑板,你在上面寫啥就是啥,他她的感官是第一認知,所以父母和身邊人的言傳身教最為關鍵。孩子小,切記:男孩多鼓勵,女孩多讚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