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半寶寶進入叛逆期,怕生,粘媽媽,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怎麼引導?

留住時光回憶


你好!我是頭條育兒內容創作者「吱己」,也有一個一歲半的寶寶。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一般孩子成年之前會經歷三個叛逆期:

  • 1歲半到3歲的“寶寶叛逆期”
  • 6~8歲的“兒童叛逆期”
  • 12~18歲的“青春叛逆期”

不同的叛逆時期孩子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和心理特點,父母應該用不同的方法科學地處理和孩子間的關係,並引導他們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請問地度過一個“特殊”時期。

1歲半到3歲的寶寶叛逆期的表現主要是:

1、害怕陌生人,喜歡黏住媽媽。你有沒有發現寶寶突然變得更黏媽媽了。甚至在媽媽洗澡上廁所的時候都會站在門口哭鬧;

2、喜歡拒絕。例如他們開始學會說“不”之後就經常說,無論是吃飯的時候,還是穿衣服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拒絕,讓人頭疼;

3、學會打人,或者搶東西。他們會通過這個行為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或者是引起父母的注意。

面對寶寶種種的變化,其實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意識強化,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的安全感,以及和媽媽意識的分離,簡單地說就是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

這是好事!

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破壞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寶寶在情感建設的重要時期缺乏安全感,影響著日後的行為性格。

那在這段時間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少給他下命令。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想要減少寶寶說“不”的頻率,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而不是著急告訴寶寶“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不要這樣”。

(2)尊重寶寶的選擇。這個年齡階段的寶貝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權力,希望自己能做主,因此讓寶貝自己拿主意可以養成他的獨立性格。爸爸媽媽可以給寶貝們選擇的機會,例如讓他來選擇今天吃什麼,穿什麼,黃色牙刷和粉色他更喜愛哪個?這既給了寶寶當家作主的感覺,又避免了他隨心所欲地做決定。

(3)給予足夠的愛,同時立下規則。研究表明,足夠的愛和鼓勵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毫無原則地妥協。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的反抗是為了試探父母的底線究竟在哪裡?妥協的結果就是永無休止地妥協,所以適當尊重的前提是要有原則。如果孩子觸及到原則性的問題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以暴制暴。

(4)不要打罵抱怨孩子。就算寶寶正處於叛逆期讓你很抓狂,也不要當著很多人的面抱怨,更不要用打罵來解決問題,這不但不能解決還會加劇他的逆反心理。

希望可以幫到你!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吱己


我家雙胞胎1歲半時,我父母實在帶不住,我考慮再三,不得已辭職了。1歲半的孩子,怎麼引導呢?陪伴孩子半年後,我也認真總結了一些方法。分離焦慮症和獨立意識增強導致怕生黏媽媽,容易鬧情緒,活動能力增強讓寶寶又愛探險,家人看護時刻需要留心。

怕生,黏媽媽:分離焦慮症,掌握離開寶寶的時機和方法,練習分離

孩子3個月時可以很平靜地和陌生人接觸,8-12月齡開始,就會有些怕生,《美國兒科學會育兒》告訴我們:這在這個年齡是正常的,你無須擔心。反而不會怕生的孩子,還需要考慮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孩子非常“黏”你,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開始。

我家雙胞胎1歲半時,我晚上下班回家,上廁所、洗澡都要在門口等著。非要他們走開,會哭得撕心裂肺。睡覺的時候,他會不願離開你自己去睡覺,還可能在半夜醒來時四處尋找你的身影。

分離焦慮症通常會持續多久?這種症狀通常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然後在1歲半~2歲逐漸消失。你可能因為他不停的糾纏而感到窒息,但當你離開他時看他哭得那麼傷心又會有罪惡感。

  • 建議:

第一,寶寶生病時儘量不要離開他。寶寶在疲倦、飢餓或生病時的分離焦慮更加嚴重。如果你知道將要外出,將離開的時間,儘量安排在他吃飽睡足後。

第二,離開時動靜不要太大。讓另一個人跟孩子在一起,轉移他的注意力。然後跟孩子道別,迅速溜走。

第三,寶寶的眼淚在你離開幾分鐘後就會停止。他的發作是為了給你看,要求你留下來。你離開他的視線後,他很快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陪著他的人身上。

第四,在家裡做一些短暫的分離練習,幫他學會應對分離情緒。如果是他先離開你,他對分離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些,所以當他爬到另一個房間(前提是保障兒童安全)時,不要立刻跟過去,等上一兩分鐘。

你需要到另一個房間幾分鐘的話,告訴他你要去哪裡並很快就會回來。如果他鬧起來,大聲叫他的名字而不是趕緊跑回來。

慢慢的,他會懂得你離開時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重要的是,只要你說會回來就總是會回來。

如果孩子對你有強烈的依賴感,他的分離焦慮症可能比其他孩子出現得更早,但也會更快度過。不要厭惡他的佔有慾,你應該在這幾個月裡儘可能地保持溫柔,凡事往好處看。

再過幾個月,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更加穩定,他就不會再那麼怕生,也不會因為和你分開而大鬧。

活潑好動有主見:順應孩子,家長儘量好脾氣,也立好規則

1歲半的孩子,可以了走路,可以自己完成很多事,什麼都會嚐鮮去摸摸看。這時候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順著他。

他又因為活動能力有限,可能就是打不開一個瓶蓋,或者拼不好一個積木,語言表達又不夠,就會容易焦躁發脾氣。

  • 溫柔地引導孩子,建議

第一,立好規則。

做好飯菜,孩子必須就坐吃飯。玩具可以待會玩,不想吃飯就沒任何東西吃,得等到下一餐才有吃。如果孩子意識到他不能通過胡鬧,達到自己的目的,慢慢也會乖乖聽指揮,吃飯尿尿都配合。

第二,溫柔告知孩子可以獲得什麼。

好好吃飯,孩子可以接下來繼續玩玩具,玩具就放在旁邊不會跑,也沒人拿,吃飽了飯才有力氣玩。

還可以承諾孩子好好吃飯,可以自主選擇想吃的水果或者少量零食。

不要覺得孩子不會說就聽不懂,孩子哪天就突然聽懂了的,要多溝通多交流,多用簡短句子。

第三,給孩子自主選擇權。

比如寶寶還要玩玩具,但是到了午睡或者晚上休息時間,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是要媽媽陪你睡,還是自己一個人睡。

寶寶多會選擇要媽媽陪。這時可以告訴孩子,起床再玩玩具,媽媽只陪寶寶睡覺,不陪玩具睡覺。

寶寶如果故意選自己睡。你就可以假裝離開,孩子自然抱過來。

可以給孩子想吃水果蔬菜肉的選擇,比如今天寶寶想吃魚肉還是蝦子,媽媽中午就做這個。孩子吃的時候是吃的自己選擇的食物,也會更配合。

第四,父母多陪伴孩子。

父母儘可能多陪伴和孩子,讓孩子感到愛,也會懂得回饋以愛,也能獲得安全感。

結語

我家雙胞胎孩子也正在“可怕的2歲”,但是越來越好帶了。必要規則,讓他們知道底線在哪裡,也多多陪玩,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

歡迎關注【右右細毛和爸媽】: 2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右右細毛和爸媽


既然你已經知道了孩子進入叛逆期,那麼久放鬆心態,讓孩子感受到被接收,然後慢慢的協助好孩子度過這個時期就好了。

1、孩子怕生,估計是接觸的人不多

1歲半的寶貝如果遇到生人比較害怕的話估計是平時生活的環境裡面是不是遇到的生人不是很多,如果一直再家裡的話,出去接觸生人就是會還生的,多出去幾次就好了,我家的寶貝一歲之前因為是冬季出去的比較少,並且因為家裡沒有人帶眼鏡,孩子第一次看到戴眼鏡的人都哭了半天,怎麼哄都哄不好呢,但是後來逐漸長大之後出去,帶到公園或者其他人比較多的場所,逐漸熟悉就好了。


2、如果比較粘媽媽是因為媽媽沒有給安全感嗎

如果是比較粘媽媽的話,一是說明和媽媽比較親近,二是因為媽媽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題主說的粘媽媽是到什麼程度,是一直要媽媽抱著不讓其他人碰嗎,還是遇到什麼事情一直就往媽媽身邊躲,一歲半的孩子其實和媽媽親近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不是特別的粘著媽媽不放的狀態,應該也是比較正常的,如果粘媽媽就多陪陪孩子,孩子的愛的杯子蓄滿之後就不那麼對於愛飢渴啦。

3、如果遇到不滿的就鬧,就地打滾的話情緒接受行為制止

如果遇到問題就就鬧,是哭還是就地打滾的那種,如果只是哭鬧的話,那麼告訴接納孩子的行為,但是不接納孩子的行為,孩子之所以一直這樣鬧,是因為鬧的時候家長就妥協,按照孩子的意願行事,孩子覺得這招兒好使,那麼就一直使用了,所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就讓孩子哭一會兒,然後告訴孩子只有自己不哭了,才可以滿足他的意願,慢慢的孩子就知道哭不奏效,所以就不會採用這種辦法了,隨著孩子的逐漸的長大,讓孩子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處理問題的辦法。



親子成長手冊


孩子長到1歲多的時候,從某一時刻,突然發現,孩子越來越黏人,不管是做家務,還是出門辦事,甚至是去衛生間,他都要跟著,有時候要離開一會,孩子會哭著不讓你走。

孩子是怎麼了?其實這是孩子的正常成長現象,父母多多理解。

01、寶寶自我意識逐漸發展,需要安全感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阿蘭.斯格爾解釋說:“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從寶寶出生,到逐漸長大,對親人會越來越依戀,這種依戀,讓寶寶得到滿足,心情暢快。且安全感的建立,對寶寶一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形成和未來發展都十分重要。


02、家長這樣做

(1)不阻止、不打擊,保護獨立意識

1歲大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喜歡自己拿勺子吃飯,吃香蕉,不願意被別人抱。

家長要積極鼓勵寶寶的行為,讓鼓勵孩子大膽的獨立探索。



(2) 建立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信任關係

當寶寶要爸爸媽媽抱時,這是一種需求信號,家長要多與寶寶一起玩,經常說說話,多親親寶寶,給寶寶十足的安全感,讓寶寶對家長產生信任與依賴。

03 對寶寶實話實說,不開空頭支票

孩子能聽懂爹媽的話,只是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聽不懂,養成了壞習慣,給自己帶來困擾。

如果家長有事做,一定要如實告訴寶寶:媽媽有事做,馬上就回來。”

家長一定要說話算話,必須做到對寶寶的承諾,不讓寶寶失望。這樣才能更好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媽媽走了,會馬上回來。


04 不懲罰寶寶

有些家長不理解,寶寶為什麼如此黏人,進而對寶寶進行一些語言上的教育。

這種作法是不可取的。寶寶只黏著喜歡的人,只黏著能給他事來安全感的人,所以這個的語言教育,會讓寶寶不自信自己的判斷,進而缺乏安全感。


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新手爸媽確實需要很大耐心。給孩子一點時間,建立寶寶的安全感,慢慢會自動消失。


畢竟孩子從母體分娩後,在他的腦袋裡,一直認為他和媽媽是一體的,所以才會認為,媽媽走了,他要失去媽媽的想法。


等到孩子獨立意識逐漸變強的時候,你讓孩子黏你,他還不樂意呢。


作為家長,真的要好好珍惜這短暫的1年左右時間。說長不長,說短,真的很短。


我是楊楊爸,探索育兒之道,我一直在行動。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育兒知識,交流育兒經驗,實現輕鬆育兒,做有心爸媽。

楊楊爸親子驛站


1歲寶寶進入叛逆期,怕生,粘媽媽,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怎麼引導?

在幼兒心理學方面,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揭示了這種情況的心理緣由。

寶寶在尋求過度關注。這個時期不叫叛逆期。一歲半的寶寶,肢體功能和腦部功能都是處於初步發育期,簡單來說就是對什麼都好奇,看著大人做什麼都想模仿,但是又無法自如地控制自己小手和腳腳,因此就產生了對成人的依賴。

但不一定會只依賴媽媽,只是哪位家長經常帶,就會依賴誰,當然媽媽是首當其衝。

而寶寶不滿意就鬧,正是尋求媽媽注意,讓媽媽關注,希望得到媽媽的愛的表現。因為寶寶沒法用準確的詞語來表達內心感受,只能用“鬧”這種肢體語言來表達。

媽媽通常是在忙於別的事情,因此這時的感受是黏人,怕生(因為媽媽在忙,想讓其他人幫忙帶,其他人卻哄不下來😹)

那怎麼做才是最適合呢?

如果這個時候您堅決把寶寶給爺爺奶奶抱或哄,對寶寶心理是的傷害的,這樣會加重寶寶的不安和給更加缺乏安全感!

我們正確的做法是,先放下手頭事情,雙眼看著寶寶,並抱起寶寶,把寶寶帶到旁邊。可以的話讓寶寶參與到您現在事情裡。在寶寶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或者不會太搗亂的情況下,讓寶寶參與。如果現在做的事情有一定危險性或者不能讓寶寶參與,請讓寶寶在安全且不影響現有工作情況下坐在您旁邊,並佈置一項任務給寶寶,例如讓寶寶堆砌一個積木,或者完成一個小家務等,

可能這個問題很多寶媽希望得到的答案是,怎麼用一個玩具或者怎麼方式把寶寶推給別人,然後我能專心做我的事情。但事實結果卻恰恰相反,母親是偉大的,對寶寶的愛是無私的,一歲半正是好奇心和安全感最為敏感的時期,媽媽爸爸對寶寶的陪伴和鼓勵是直接決定寶寶在兩歲半能否有一獨立、自信的好性格關鍵。

所以,各位寶寶的爸爸一定要在這個時期和寶寶媽媽一起來陪伴寶寶,讓寶寶用於探索同時用我們的愛賦予寶寶更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大家說對麼,歡迎指正討論,如果覺得我分享的觀點有道理,請轉給更多身邊的朋友哦


追光大叔


一歲半孩子粘人、愛發脾氣,聰明媽媽這樣做。

俗話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夫;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媽媽。”可見,對於一個叛逆期的孩子,媽媽的引導有多重要。


01.接受孩子的感受

深冬的早晨,一個小區的超市外,一個兩歲的男孩突然發脾氣,大哭大鬧。他趴在地上,滾來滾去,周圍人來人往,小男孩不顧他人的存在,依舊任性的躺在地上不起來,哭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而他的媽媽呢?此刻在幹什麼?是在打他還是罵他?結果都沒有,男孩的媽媽一句話都不說,她放下手中的包,然後蹲下來,坐到男孩身邊,一直看著自己的兒子。

時間過了二十多分鐘,媽媽還是一言不發,男孩臉上的憤怒慢慢消失了,男孩看了看媽媽,媽媽看了看男孩,最後男孩站起來了,媽媽也站起來了,隨後媽媽抱起男孩,兩人一起來到了停車場。

在停車場,媽媽打開車門,把孩子放到兒童座椅上,親吻兒子的額頭,這時候的男孩已經變得安穩幸福,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一句話都沒有說。

西方哲學家說過:“理解和接受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會將人從沮喪中救出來。”這個就是最好的答案。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無理取鬧,大哭大鬧的時候,只會對孩子所做的事情進行評價,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家長在注重愛護孩子的時候,應該設身處地的在孩子的立場為他們想一想,看孩子是否能接受。

就像故事中的媽媽,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去責怪,而是陪著孩子一起,理解孩子的感受,從而使孩子心情漸漸平復,這就是母親安撫孩子的力量。

02.和孩子平等的對話


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擺出一副“我才是家長”的樣子,指責孩子的不是,這是適得其反的。

作為家長,要主動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如果父母把自己放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那麼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容易讓孩子產生距離感甚至叛逆心理,這都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

首先,要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這是與孩子平等對話的前提。

其次,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認真考慮孩子的感受,不要覺得他只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這是中國式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

最後,要放下家長的權威,讓孩子自己表達心中的想法。

家長願意傾聽,孩子才肯說,不要總是埋冤孩子只會哭鬧不懂事,作為家長,又做到了幾分?

03.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教育學家說過:“最好的父母一定是懂得孩子心理的父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孩子慣關懷的父母。”

父母要及時關注孩子情緒的變化,要知道孩子為什麼哭鬧,找出哭鬧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埋冤孩子如何不好,家長要耐心引導孩子。

及時感受孩子的情緒變化,不僅僅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且能給孩子安定的力量和支持,讓孩子有勇氣戰勝困難,和父母更親近。

當孩子出現無理取鬧的負面情緒時,做父母的要先學會接受孩子的情緒,然後再積極引導。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保持良好的情緒是關鍵,很多父母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作出否定孩子,責備孩子的情況,這樣只會讓孩子忽略父母的目的,更加肆無忌憚。

對待孩子的無理取鬧,最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任由他自己宣洩,不要被孩子的哭鬧所屈服,等孩子哭累了,覺得沒意思的時候,就不鬧了,這樣的處理最好。或者,我們還可以對孩子 說:“咱們來照照鏡子吧,看看你是不是變醜了?”


【關注棟果寶媽,幫您解答生活中的育兒難題,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記得點贊,轉發分享給更多的人。】


棟果寶媽


一歲半孩子還屬於依戀期,是非常想和媽媽親近的。如果出現有叛逆的行為,說明兩點問題: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如果長期和媽媽分開,或者沒有固定的扶養人,都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表現得特別黏人。

二,孩子受到過大的驚嚇,沒有及時做心理疏導。比如遇到狗狗驚嚇、鞭炮異響、被大聲呵斥、家人吵架等,如果媽媽沒有及時出現並且安撫孩子,會對孩子心理上很大的創傷,從而特別依戀媽媽。

三,孩子逐漸有自我意識,比如孩子對自己的玩具有很強的佔有慾,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我的。如果媽媽強行拿走寶寶喜歡的玩具,對於一歲多的寶寶來說就是掠奪,孩子會表現出異常的反抗。

對於上訴問題,媽媽要從孩子心理源頭尋找原因。要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多些溫柔的詢問,多和寶寶對話,不可強行拿走寶寶的東西,原則性的問題要耐心跟寶寶講,用簡單的語言多次說明,其實寶寶是能聽到大人的意思的。總之,要把寶寶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耐心引導。


幸與茗兒童之家


很多家長會發現:到了一歲半之後,孩子逐漸就不好帶了。有種說法叫“可怕的兩歲”,也就是指的這一時期,也就是第一叛逆期。

這場景想必經歷過的媽媽都不會陌生的:

“帶寶寶下去玩一會好嗎?不!

我們先吃個飯,吃完飯再玩好嗎?不!

這個可以跟其他小朋友玩一下嗎?不!.....”

這一階段寶寶年齡不大,但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最喜歡說的就是“不,不,不”,一言不合就哭鬧。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不喜歡大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希望通過叛逆的心理和行為彰顯自己的獨立。

叛逆期的孩子怎麼帶?據我自己的帶娃經歷,給媽媽四點意見:

  1. 培養獨立與專注性

每天騰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讓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可以跟寶寶一起玩玩,一起玩玩小遊戲,給孩子講講繪本,或者與孩子一起研究玩具。大人需要做的是在旁邊指導,放手讓孩子自己玩。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性,對於喜歡粘媽媽的孩子,會有幫助。

培養孩子獨立性很重要,但陪伴也必不可少。最好每天騰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陪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有些孩子喜歡黏人,只是因為陪伴太少。

2.理解孩子

孩子為什麼哭?我們要弄出寶寶為什麼哭鬧,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先要弄清楚原因,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也可以鼓勵孩子說出來,如果孩子還不會表達具體的情感,媽媽可以試著引導,比如孩子最喜歡的玩偶掉地上了,於是一下子就哭了,這時寶寶的目的是想要媽媽幫忙撿起來。媽媽可以說:寶寶,玩偶也哭了,它在等著你把她抱起來呢!她現在最想要你的懷抱。等你把她抱起來了,媽媽再抱抱你好不好。

3.溫和而堅定

寶寶哭鬧的時候,我們要堅持“溫和而堅定”的原則。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第一時間溫和地跟寶寶溝通,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而不是指責。但也要好好跟寶寶聊一聊,告訴他那是不對的,媽媽不答應他是有原因的。

4.適當冷卻

如果寶寶經常性的無理哭鬧,可以先冷卻寶寶十幾分鍾,期間視線不要在寶寶身上做任何停留,可以專注於做自己的事情。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媽媽不再關注,寶寶也就會停止哭泣。寶寶哭鬧有的時候是為了引起媽媽注意,當他(她)的哭鬧起不到作用時,自然就會停止。適時地冷卻有利於建立寶寶的邊界感,知道哪些情況下媽媽會答應自己,哪些情況不會。

我是穎媽,80後寶媽,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輔食達人,多平臺育兒自媒體。致力於嬰幼兒科學養育與輔食分享。寶寶養育,寶寶輔食、寶寶心理等育兒問題都可以問我,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穎媽談育兒


你好寶媽,每個寶寶都會有這個階段,需要我們耐心的正確引導,很快就會渡過去。

寶寶在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會有叛逆期。

我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做《你的N歲孩子》,上面寫到孩子的心理會跟身體的變化而變化,只不過心理的變化不像身體變化那樣是自然的,而是他們自己積極參與的。寶寶到了一歲半,開始萌生了獨立意識,往往表現出來的都是與我們家長要求的背道而馳。

寶媽不必擔心,這說明你家寶寶的發育是正常的。你要有耐心並且態度和善的陪寶寶渡過這一個時期,到了2歲,寶寶的性情就會慢慢的平緩下來。

可以多帶寶寶出去接觸其他小朋友。

寶寶怕生有可能是平時接觸的外人比較少,寶媽有空可以多帶寶寶出去外面玩,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觸。平時在家裡樓下遇到認識的,也要引導寶寶叫叔叔阿姨。在家要多跟寶寶說話,其實寶寶是很容易受大人的影響的,如果你自己平時帶著很少說話,出去很少跟別人打招呼,寶寶自然也會這樣。

至於寶寶不滿意就鬧,你要了解清楚寶寶的用意是什麼?寶寶發脾氣的時候我覺得有2點是不可取的:一是馬上低聲下氣的哄他,二是也發脾氣對著他。不要直接指出他不可以這樣,裝作什麼都不知道,跟他說其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分散不了他的注意力,那麼就讓他自己鬧一會兒,你就在旁邊坐著不要看他,讓他覺得自己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沒有人重視。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

我是賽賽麻麻,歡迎你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養娃的一些經驗!

賽賽媽媽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現在的寶寶心理的成長絕對超過我們的認知。

我們先分析下原因,寶寶怕生一般都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應該是父親的陪伴少,同時媽媽脾氣有時暴躁,或者在家中父母都不善於交流引起的。

解決方法:父母一定要多抽時間帶著孩子出去玩玩,尤其是一些大冒險的遊戲,這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其次父母在家的時候一定要多交流,一歲半的孩子學習力超強,父母的交流是寶寶學習語言能力最好的途徑,同時引導寶寶去主動交流說話。

循環漸進,這需要一個過程的,最後祝願寶寶健康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