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日記二三則:一份來自疫區核心的市民觀察

當疫情降臨時,每個人都被迫捲入其中,病痛會折磨患者的身體,但對那些未感染的普通人來說,疫情也兇暴地打斷了自己有規律的日常生活,讓社會瞬間進入非常狀態。如何應對疫情給日常生活造成的突如其來的危機,後人只能求助於前人的經驗。

在這時,普通人的個人記述,即使其中夾雜著恐懼和不安,也能通過這種熟識感帶給人心以安慰,我們可以通過它指引的熟悉的路徑,在這場危機中找到自己身心的避難所。

但普通人記述的意義,又不僅僅是充當後來者的經驗和安慰劑,更具有歷史的意義。它不僅是一份時代的見證,更能通過字裡行間的細節,從普通人的底層視角,對歷史進行重新的審視和解讀。

從這一角度來說,普通人面對災難時的私人記述,已經超越了個體經驗的意義,具有了普遍性的價值。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本。將不同時代的災難下的個人記述排列起來,我們會清晰地看到一條人類在與災難搏鬥、抗爭中不斷積累經驗,跋涉前行的時間線。

下面這份日記,也是一位普通人的記述。當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漢突然爆發時,他就住在距離病毒發源地之一華南海鮮市場僅10分鐘車程的地方。他目睹了疫情的猝然公佈是如何將一座沉浸在春節將至喜慶氛圍中的名城都會,瞬間變成一座寂靜的封閉之城。他見證了趕在封城前逃離城市的人群,在藥店搶購口罩和消毒液的大媽,大年初一空空蕩蕩的街道。

緊張,有的;焦慮,也是有的。但如果你將這份記述與三個半世紀前的瘟疫時代的個人記述相比,你會很容易發現一種理智與平和。有的只是緊張中的盤算和焦慮中的謹慎,以及一種理智的等待:瘟疫終將過去,瘟疫必將過去,我們會好好兒活下來,並把它記錄下來,告訴每一個人,我們是如何度過並戰勝了這場災難。

(導語撰寫:李夏恩)

撰文 | 徐晏清

2020年1月23日,農曆臘月二十九

封城當日,壯士斷腕

凌晨2時許,我剛關閉電腦準備回房休息,看見手機有推送的新聞,打開瀏覽,頭條即讓人睡意全消:

“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恢復時間另行通告。”

短短的文字看了3遍,心情緊張且惶惑,趕忙回房叫醒妻子告訴她這個消息,她也驚訝的一時語塞。

武漢日記二三則:一份來自疫區核心的市民觀察

封城後的武漢街頭。攝影:徐晏清(下同)。

我們知道封閉武漢這座一千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肯定是天大的事件,1998年特大洪水時,國家寧可別處分洪也要“保衛大武漢”。此時身為武漢人,我們第一次真正感覺到事態的危急,之前總覺得幾十上百個人的感染,對於一千多萬人口的總量來講似乎也不算什麼,況且本地新聞說了“可防可控,不會人傳人”。即便病毒發源地華南海鮮市場離我家才6公里,坐車10分鐘就能到,也沒有引起我們多大的重視,更別說恐慌。所以大家並沒有感到異常,我們像往年一樣去各個商場超市採購年貨,一如既往地推著嬰兒車帶著孩子去中山公園玩兒童玩具。看到封城的消息才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武漢乃至全國的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形勢十分嚴峻,用專家的話說是刻不容緩,壯士斷腕。

當夜未眠,一邊翻看手機上各種有關疫情的新聞,一邊預想了很多情況和早起要做的事,心中又十分擔憂家人的健康情況,朋友圈裡有段子說“全國認為得肺炎的地方是武漢,武漢認為得肺炎的地方是漢口……”網上流傳的病毒危險程度圖顯示我們家的位置處於最危險的區域:漢口的中心。

早上6時趕忙翻身起床,把米桶冰箱櫥櫃都檢查一遍,看看家裡還缺些什麼吃的用的,畢竟封城非同小可,料想短時間內不會解封,家裡多存點物資更保險,把要買的東西記在手機裡,戴上口罩下樓去採購。

在樓下看見有兩個年輕的小夥子拎著行李箱往小區大門口跑去,估計是醒來得知封城的消息擔心回不了家鄉,所以想趕快搭車出城。雖然還沒到封閉交通的時間,但是馬路上的車輛已經明顯少了很多,街上很多人在談論封城的新聞,有的平靜,有的激動。經過公交站時,看見不少戴著口罩提著行李的人朝車來的方向翹首盼望,有人緊張地打著電話,他們也都是還沒回家的外地人吧,我能理解他們的心情,在外拼搏一年,誰不想回家團聚,但是武漢這麼大,時間這麼緊,形勢又這麼危急,怕是出不去了。

武漢日記二三則:一份來自疫區核心的市民觀察

封城後的武漢街頭。

首先去再買一些口罩和消毒用品,藥店有專門的櫃檯賣防控物資,N99口罩29元一個,免洗的酒精洗手凝膠46元一瓶,好幾位大媽可能覺得價格貴,或者不太接受這種“新樣名堂”,都是選擇傳統的84消毒液,戴簡單的一次性口罩,值得說明的是這一類物品都只收現金不能用醫保,短短几分鐘已經有好多人來搶購,餘貨所剩不多,我也趕緊選了一批口罩消毒液,又買了幾袋板藍根沖劑總共花了200多元。

接著來到菜市場,攤位只有幾家還在營業,賣菜的師傅說接到通知春節期間市場要消毒,三十中午關閉到初八才能恢復營業。我把胡蘿蔔、土豆、紅薯、大白菜、菜薹、泥蒿這些便於存放的蔬菜每樣買了好幾斤,又去賣肉的攤位買了一些五花肉和肉末,價格較之前有上漲,可以接受。

武漢歷來春節頭幾天菜市場休息沒菜賣,所以市民都會在三十之前存一些菜,一來自己吃,二來招待拜年的親友。很多人家裡也會醃製一些臘魚、臘肉和香腸,只是去年豬肉大漲價,這些“臘貨”比往年少了許多。

拎著幾大袋物資剛回到家,連同家裡的各種“臘貨”、掛麵、水果、零食大概生活7-8天不成問題,節約點維持10天也勉強。

不一會酒店的電話就打來了,對方說接到相關部門通知,配合防控,今年春節期間不營業,十分抱歉之前定的年夜飯無法提供服務了,定金可退也可以後消費抵扣。趕忙給參加年夜飯的親戚一一致電通知,大家都表示贊同和理解,畢竟生命健康更重要。

中午,封城後的2個多小時,窗外二環線上只有私家車在穿梭,數量比平時少了一大半,本就多雲的天空愈加陰沉,到下午竟飄起雨來,冷冷慼慼。

武漢日記二三則:一份來自疫區核心的市民觀察

菜市場。

1月24日,農曆臘月三十

第一次感到周邊人都像“躲瘟神”

封城過後的十幾個小時,陰雨還在繼續,公佈的感染和死亡人數越來越多,地域越來越廣,各種不知真假的消息充斥著朋友圈和微信群。

妻子的舅舅一家疫情爆發前帶著孩子去海南旅遊,現在買不了回武漢的飛機票和火車票,非常著急。他們說,現在外地對武漢人的恐慌和“排斥”讓他們不知所措,酒店的服務員看到武漢人的身份證都不接待,還要上報,長這麼大第一次覺得周邊人對待自己好像是“躲瘟神”。

只有電視裡熱熱鬧鬧的節目告訴我們今天是年三十,不管怎麼樣年還是要過的,於是我又去採購了一些食物和水果。保潔阿姨在清潔樓道,空氣裡瀰漫著消毒水的味道,小區的電梯口貼上了“發熱市民分級分類就醫流程圖”,社區的公眾號“微鄰里”也在告知相應的應急方法,一張大而嚴密的防控網已經形成。

解放大道的加油站私家車排起了長龍,每輛車最多隻能加60元的油,開不了很遠。新聞說過江隧道馬上也要封閉,長江上的橋樑要測體溫才能通過,武漢交通的局域網越來越小,親友們都約定今年過年不拜年不走動,待在家裡保平安。

外地的很多朋友都在微信上焦急地詢問我武漢現在的狀況,“物價是不是大漲了”“吃的東西夠不夠”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有很多朋友發來問候,一位北京的朋友說:“兄弟,我經歷過非典知道你們的日子不好過,你要好好保重。需不需要口罩,我給你寄一些來……”這些鼓勵在當下是那麼的溫暖人心。

武漢日記二三則:一份來自疫區核心的市民觀察

被封的公交車。

母親打電話來說,93歲的外婆剛問起我們一家三口怎麼還沒過去,年夜飯涼了再熱就不好吃了,要母親打電話來催一下。

外婆有老年痴呆症,一時清醒一時糊塗,解放前和外公從洪湖來漢正街做小生意謀生,靠炸麻花做饊子在武漢買房立足,公私合營以後成了糧食系統的員工,從此就再沒離開過武漢,外公15年前去世後外婆身體也日漸衰頹,母親就把她接來一起生活,這注定是她93年來過的最冷清的除夕。

妻子的爺爺80多歲,當了一輩子教師,前年摔斷了大腿骨,去年又腦出血,癱瘓在床2年多的時間,家裡做了最壞的打算,爺爺最希望的就是全家人能夠經常和他聚聚,每次看到親友來看望他,他都會淚流滿面,抓著來人的手,嘴裡嘟囔著微弱的聲音。因為擔心從外面帶去病毒,妻子家也選擇都不接觸老人,畢竟現在不幸去世的感染者中老年人居多。

兒子沐沐春節正好2歲半,這是他懂事會說話以來過的第一個春節,本來計劃了很多走親訪友,遊園踏春的活動,現在也只能取消。

整個下午我用家裡現有的材料精心烹飪了一桌年夜飯,花瓶中插上了年宵花,果盤裡擺上了各色糖果和零食,沐沐很興奮,小嘴說“糖果可以隨便吃,過年真好!”不管什麼時候,中國人最重要節日裡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伴隨著春節晚會的背景音,我們一家三口和和美美地享用了這不平凡春節裡略顯冷清的年夜飯,享受著小家的團圓。

1月25日,農曆正月初一

哄抬物價和物資緊缺的傳聞,

看來不必擔心

彤雲密佈,風雨交加。街頭巷尾懸掛的大紅燈籠提醒著人們今天是新年,但馬路上行人寥寥,少許幾個清潔工正在清掃落葉,街上的店鋪都沒開門。不少店鋪門口貼上了“天佑武漢”“健康是福”等標語。

親友都在微信群裡發送拜年的文字和語音,大家最關心的是感染人數增加了多少,最擔心的是一線醫護人員是否防護安全,最期許的是家人都不要“中招”,大家反覆叮囑要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轉發著各類防控知識,曬著各自孩子們在小空間裡玩耍的百態。

母親打來電話詢問“家裡吃的夠不夠,不夠要你爸騎電動車送過來,放在門口不進門。要照顧好寶寶,聽說廣西有2歲的孩子也感染了。”的確,現在兒子打個噴嚏,流了鼻涕這種平時的小事,是會牽動全家神經的。小傢伙太小,不願意戴口罩,我只能選擇堅決不出門,每天晚上他睡去後用紫外線臭氧消毒燈給屋子消毒。

下午來到小區樓下的中百超市,門口貼著告示:“公共場所,沒有戴口罩一律不能進,對您負責也是對大家負責。”“商務局通知,營業時間10:00-17:00,承諾商品正常供應,絕不漲價,做好門店清潔、消毒及通風工作……”看到這些放心了許多,網上流傳的哄抬物價和物資緊缺的傳聞看來不必擔心。

武漢日記二三則:一份來自疫區核心的市民觀察

超市門前的公告。

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二

從手足無措到安靜等待,

病毒終會離開

從今天零點開始,三鎮私家車未經特許禁止上路,進一步阻止人員的交叉感染,這可能是1949年武漢建市以來三鎮第一次這麼疏遠,同時,湖北省各城市也開始封城。

新聞上報道全國確診感染人數1975例,死亡56例,其中武漢1052例,死亡52例,感染和死亡人數的大量上升,進一步刺激我們緊張的神經,朋友圈裡都是各個醫院人滿為患,醫療防護用品短缺的告急,醫生崩潰痛哭的視頻讓人觸目驚心。在一線當醫生的同學告訴我情況很不好,缺床位、缺人手,缺防護,有同事疑似感染……情況和外面的天氣一樣,讓人心情沉重。小道消息和官方信息同時都在刷爆我們的眼球,身邊有朋友的微信疑似轉發信息被封。

同時新聞也報道了全國各地和解放軍的醫療隊都在趕往武漢,請市民不要恐慌。漢陽郊外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醫院也在緊張施工,將收治更多的病人。

雖然武漢的現狀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阻隔了春節大家的團聚,但是堅強的武漢人什麼沒見過,明白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相信國家相信政府,這次的危機會和之前的大洪水、非典一樣被戰勝,太陽依舊會升起。

武漢日記二三則:一份來自疫區核心的市民觀察


分診流程圖

回頭看見小沐沐站在飄窗上看著外面空寂的二環線,我問他:“想不想出去玩?”他說“想”,我又問:“那能不能出去玩呢?”他說:“不能,外面有病毒。”說完拿起玩具槍對我說:

“爸爸,我要打病毒,消滅它。”

夜來,持續的陰雨終於停了,窗外華燈閃爍,城市經雨水洗刷乾淨得發亮,空氣極好,我戴上口罩到樓下去扔垃圾,不由自主走到街上,走過熟悉又陌生的尋常巷陌,交通信號燈倔強地指揮著空無一車的馬路,四周萬家燈火依然,只是靜悄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