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草民888
要說古人不上班,我想大多應該是武俠小說或者電影看多了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在很多武俠小說中,那些俠客確實看上去不需要上班,每天浪跡天涯,都有數不完的錢花,並且還有無數美女仰慕他們。
可是真實情況與小說中的情況有所區別,古人在掙錢方面,從來沒有輸過現代人,他們一樣拼命工作,一樣有朝九晚五的公務員和熬夜加班的普通工人,只是在歷史長河中,這些普通人通常不被人們所關注,從而忽略了人間百態,至於真實的古人是如何工作的,我今天跟大家講一講。
一、普通勞動人民
早在上古時期,人們還處於石器時代時,就已經產生掙錢養家餬口的想法了,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現流通貨幣,所以人們通常是以物易物,用差不多價值的東西和對方換取自己需要的物件,或者通過出賣苦力得到對方給予的一定物品。
這些行為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已經具備後來工作的性質,人們每天除了繁殖後代之外,也會考慮如何通過一些野外狩獵或者什麼活動來滿足並且改善自己生活質量,換言之,這個時候人們也是在工作的,只是工作內容與今天不一樣而已。
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並且統一貨幣、語言、文字,以及各種社會行為標準規範,人們生活也從石器時代的部落“親親”血緣關係變成新的宗族世襲血緣關係,比以前更加規範化,對社會、家庭的要求也由此提高,人們不僅僅滿足於當初吃飽的階段,還需要關注穿好喝好。
所以這個時期,人們就開始產生正常貨幣交易,一旦產生貨幣交易,就意味著人們對工作掙錢的態度有所轉變,從原本的以物易物,發展到如今用錢幣進行購物,讓貨幣徹底流通起來,更加激發人們的工作慾望。
從秦朝開始,人們已經開始在工作掙錢,這些工作各種各樣,普通人們大多就是通過出賣苦力來獲得一定報酬,稍微有一點經濟頭腦的人會通過利用不同區域的貨物差價進行生意買賣賺錢,形成比較早的商業思維。
這個時期的工作基本圍繞的就是衣、食方面,教以前單純只是吃飽的階段有所發展,人們對掙錢的興趣更加濃厚,所有人都有一種意識,就是需要去工作掙錢。這個時候比較掙錢的行業就是皇宮中的各種職務,低到一個普通丫鬟,高到妃子等,對於普通人家而言,想要成為妃子或者王侯將相十分困難,於是大多數普通人家的女孩到皇宮做丫鬟,做一些簡單活計來獲取報酬。
男性也有在皇宮工作的,但是通常都是太監,比較悲哀。能在皇宮中工作,都已經是相當有面子的工作了,大多數普通人僅僅只能成為稍微情況好一點的人家的丫鬟、傭人,受盡折磨,換取一些報酬養家餬口。
由於這個時期的社會動盪嚴重,戰爭頻繁發生,所以當時的工作人民經常一不小心就會失業,久而久之,只能離開城市,回到農村繼續幹農活,可惜幹農活一樣有風險,天災人禍可能導致顆粒無收,最後這些底層人民往往成為不穩定因素,一旦有人號召,就會揭竿而起,他們以為換一個朝代,自己就會好過一些,無奈歷史上僅僅有一個唐朝而已。
二、公務人員
除了普通人民之外,就是當官的公務人員,古代各種考試,比如科舉考試,也就是一個入仕的選拔性考試,因為能夠成為公務員,當上個一官半職,就意味著從此人生飛黃騰達,誰都想成為公務員,擁有鐵飯碗,科舉考試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古代想考取個狀元,那比現在考清華北大難度大太多了,很難出這樣的人才,哪怕是舉人、進士,都十分難考,因此能夠成為公務員,在朝廷當官的人,毫無疑問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也是金錢、權利最後集中擁有的一部分人。
三、武俠劍客
除了上邊所述的兩種人之外,古代還有一部分被人們認為不上班的人,那就是那些武俠劍客,他們看起來成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實際上他們可不是一般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古代崇尚英雄主義,那些稍微有一點能力的武俠,雖然不會像電影小說中那樣飛簷走壁,但是隻要他們成為英雄,金錢這種東西完全就是身外之物了。很多達官貴人會前往去拜訪這些英雄,或者給個虛職,掛在其門下,每個月或者每年會給其一定的報酬,只要有事情或者在重要場合時,英雄出面一下足矣。
這是比較厲害的武俠人士,對於一般的武俠人士,就是通過收徒弟或者組建一些培訓武藝的機構,收取一些費用,恰似今天的各種培訓機構一般,當然古代還有鏢局,專門負責護送一些重要東西,這部分人也大多是由這些武俠組成。
可以說武俠在當時大多數還是工作的,只有少部分真正意義上的遊手好閒,最後毫無疑問就被時代淘汰,畢竟這就是適者生存的法則,從古至今,從來沒有誰能夠逃得過。
結語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人們雖然思想或者很多東西都發生改變,但是求生慾望從來沒有變化,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得更好,從而每個人都會為了過得更好而努力,只要有對比,必然有傷害,有傷害必然需要上班掙錢養家餬口,要不然被人看不起不是很尷尬?
所以說,古代不可能不上班,只是那時候上班工作的類型與現在不一樣,收入也就千差萬別,但是整體社會結構以及運轉模式,變化還是不大!總而言之一句話,不努力就要被淘汰!
嗔痴歷史觀
我記得,小時候每次交學雜費(也就是七十來塊錢),父母都要先出去賣糧食。不只是交學費,日常的任何大一點的開銷,也都是需要賣糧食。我記得父母平時兜裡都不帶錢,只有出去趕集的時候才帶上十幾塊錢。那時候,已經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了。
等到我上初中時,同學們還在從家裡拿麥子到學校換“飯票”。這種“飯票”可以在學校周邊所有小賣鋪流通。學生都是拿飯票去買東西。這個時候,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了。
明白了吧,農民一直沒錢,“以物換物”的經濟形勢一直到二十一世紀還存在!一直到老百姓普遍開始出去打工掙錢(當農民工)的時候,各家裡才有了存錢。也是因為出去打工,老百姓都是集中在過年前後花錢。因為,這時候手裡有錢了。
(現在明白了吧,為什麼央視新聞只要一提到老百姓有錢了,就會放老農民點錢的鏡頭。很俗氣,但是,很真實!)
我這輩人小時候家裡都沒現錢,更別說古代了。
在古代,老百姓家裡也沒錢,有的只是糧食和牲畜。如果遇到花錢的地方,只能拿家裡的東西出去賣。還記得《范進中舉》的故事嗎,范進家裡沒錢賣米的時候,就是抓了一隻雞出去賣。他老丈人有現錢,是因為,他是賣肉的屠夫。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代絕大部分老百姓都不需要上班,因為他們是農民。
農民們一年辛辛苦苦種地,希望收穫季節多打一些糧食。這些糧食可以賣掉,換來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錢財。
至於怎麼賣,種類就多了。
最常見的就是,賣給糧食商人。
大家都學過《多收了三五斗》。江浙在1932年水稻大豐收,各地農民搖船到萬盛米行糶米。這種米行就是專門買糧食的。他們從農民手中買米以後,再囤積起來賣到各地。
不過,在這種米行賣米,多是農民吃虧。
因為米行的老闆都是有錢人,他們往往會聯合起來壓價。
而古代農民運輸自己的糧食很困難,通常只能就近出售,所以只能眼睜睜的遭受壓價。
《多收了三五斗》裡面去年米價是7塊半,今年就變成了5塊。
這主要是商人是在商言商,只管賺錢,不是搞慈善。
除了賣給糧商以外,常見的就是趕集出售。
也就是在收穫季節,一些鄉民直接將糧食背到趕集市場去賣,主要交易的是稻米和米糠,以及各種雜糧。
這主要是一些農民並不種糧食,而是搞蔬菜、水果、禽蛋、雞鴨豬崽、木柴等。
他們需要吃米的時候,也不像城鎮人一樣去米店買,而是直接來集市購買,反正全年都有人賣。
雙方一般是現錢交易,現貨兩清。
賣糧的人拿著錢,買自己需要的東西。
還有一種,就是單純的以貨易貨了,省去了賣糧食的緩解。
在一些偏僻集市、山區集市,集市都是季節性的,有的乾脆是馬幫帶來的。
這種集市一二個月開一次,常見的是馬幫帶著生活必需品上山,農民直接將糧食賣給他們,換來需要的必需品。
薩沙
古人當然需要上班啦,只不過生活沒現代這麼豐富多樣。
現代社會,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迎著朝陽上班、伴著夕陽下班,再好不過朝九晚五。古人也是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大概早上大概早上5—7點起床,晚上9—11點入睡,現代社會夜生活豐富,古人當然更偏向於早睡早起。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工業時代,都得去上班賺錢,不僅為了吃飽飯,更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對於古人而言,那個男耕女織的社會,填飽肚子已經很滿足了。
男人早上起床,打水升火做飯,再扛著鋤頭跑到田地。女人們在家從事紡織業,不僅每天一大早會去市場用絲織品換棉換錢改善生活,回到家又日夜兼紡。
沒有農活忙的月份,也可以在大戶人家做長工或者短工,類比於現在的長期和兼職。工作無非就是舂米或者劈柴,雖然簡單但是卻很耗費體力的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不知道說這話的人自己是不是種地,竟以為悠遊般的耕田就可以無憂無慮了。實際的田園生活並不詩意,每天的作息不僅艱苦而無望,賦稅、徭役、戰爭和自然災害都深刻影響著農民脆弱的生存模式。
整個社會還是窮人多,所以我就不談那些富商和大地主的奢侈快活,豐衣足食在封建制度下的古代已經是奢求了。
對於一些貧農,去年的糧食產量扣掉稅收半年不到就吃完了,那怎麼辦呢?只能跑去野外,挖野菜糠菜,尤其是佃農,需要將一半以上的收成交給地主。
有時候野菜還不夠吃的,就借糧,或要飯,賣兒賣女很常見。路邊餓死人很常見,習以為常了,就算是所謂的康乾盛世。除非出現大面積饑荒災害,政府才會開倉放糧。
套個盛世的名頭下餓死人很常見,更何況遭遇兵荒馬亂的年代,千里無雞鳴,百姓為了活著啃樹皮,甚至交換孩子殺了吃。
所以,對古人而言,家裡有糧才是最重要最基礎的。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刑部審案的檔案,許多“盜匪”的供詞就稱“能傭工度日,就先不為匪”。正是因為吃不飽肚子,為活命和生計才去偷去搶。
譜寫歷史長歌
公元1628年的某天,陝西米脂縣李家站,一個年輕“公務員”收拾乾淨去上班了。
(古代驛站)
朝廷在李家站設置了一個公家招待所(驛站),專門接待公務人員,當然偶爾也有官員家屬外出旅遊,招待所也需要照顧一下。年輕人是招待所的馬匹飼養員,雖然不怎麼清閒,但最起碼工作穩定,偶爾還能撈點油水。
這份工作雖然掙不到大錢,但總不至於餓死。
萬萬沒想到,新皇帝一上臺,覺得朝廷的公務花費太多了,想要裁撤一下各單位的閒散人員。年輕人剛到單位,還沒來得及跟馬打聲招呼呢,就被領導叫進了辦公室。
沒有安慰,沒有補償,啥都沒有,年輕人就下崗了……下崗就吃不上飯,要麼餓死,要麼造反,於是他選擇了後者,他就是李自成。
你說他要是還能天天上班,會去造反嗎?
(各行各業都要上班)
古代的官員要上班,衙門的文書雜役要上班,街上店鋪的夥計要上班,富豪士紳家的丫鬟僕人要上班,就連地主家的放牛娃也要上班……也就是農民種地不算上班了,不過人家比上班還累。
上班就要領工資,不然誰去幹活啊?比如清朝後宮裡的嬪妃都按等級領錢,最低等級的“答應”年薪50兩,少得可憐。所以拼命“評職稱”,要是能升到貴妃,年薪就到了600兩,天差地別——要是按這麼說,嬪妃早晚請安,努力給皇帝生兒子,也算是上班了。
(賣炊餅養家餬口)
普通市民都有自己的工作,比如《水滸傳》裡武大郎天天要上班,賣炊餅養家。潘金蓮被王婆設計誘騙,最初也只是想憑藉女紅做衣服貼補家用。
那農民的錢從哪來?很簡單,賣糧食賣菜。雖然古代農民不用上班,但是必須努力耕種,飼養家禽。多勞多得,然後送到城裡去賣,也能賺些錢。
所以,題主所說的“古代人不用上班”,是不符合實際的。古代人要上班,而且各行各業都要努力工作,才能掙錢養家。
七追風
想啥呢?不上班你養我啊?
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現代的生活方式肯定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不代表他們不用上班。古代的職業有很多種,比方我們經常聽的三教九流、五花八門、三姑六婆、五行八作,這基本上已經將古代的職業包含裡面了。
先來說下三教九流。所謂三教就是我們都熟悉的儒、釋、道三教。而九流則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種身份:依次排列為:帝王、道士、文士、官吏、商賈、醫卜、僧尼、士兵、農民。《七略》中又把九流分為上中下九流。
“上九流”為: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為:舉子(舉人)、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 尼。
“下九流”為: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巫婆及拐騙)、盜、竊、娼。
五花八門出自吳敬軒的《儒林外史》,原指五行陣和八門陣,後也被具體指特定的某些行業,這些行業基本上都是沒有固定的攤位的,走哪賣哪。
五花:金菊花:賣茶的女人。木棉花: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玩雜耍的人。土牛花:挑夫。
八門:一門巾:專門給人算命的。二門皮:專指一些賣草藥的。三門彩:指變戲法的,現代稱為魔術師。四門掛:賣雜耍的。五門評:講評書的。六門團:說相聲的。七門調:給喪禮弄扎紙的。八門柳:唱大戲的。
“三姑六婆”則出自《輟耕錄》,它和現代所說的“七大姑八大姨”的意思可不一樣。由於古代對於女性的要求基本都是相夫教子,因此古代的女子是很少出來工作的,“三姑六婆”指的就是古代女性所能從事的幾種職業。
“三姑”為:尼姑、道姑、卦姑。三者皆為三教裡的人物,前兩個我們都知道。而最後的“卦姑”也很好理解,即為專門給人算卦的女性。
“六婆”為: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這六種職業中,媒婆和穩婆大多數人聽過,前者指給男女牽紅繩說親的女性,後者指專門幫人接生的女性。餘下的四種中,牙婆指的是古代的人販子,專門從事人口買賣的女性;師婆指的是古代的神棍,靠裝神弄鬼謀生的女性;虔婆就是開春樓的老鴇,做色情交易謀生的女性;藥婆相當於古代的女醫生,專門給人治病的。
“五行”:車行、船行、店鋪行、腳行、衙役行。“八作”:金匠、銀匠、銅匠、鐵匠、錫匠、木匠、瓦匠、石匠。這十幾種職業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
以上這些職業基本囊括了古代所有的謀生手段了。平民除了有田地在家自己務農的,想要吃飯就得出去幹活,自給自足,沒人考勤,全靠自覺。商賈和平民也差不多,不一樣的是有買賣的時候會比較忙,沒買賣的時候就比較悠閒了。
而古代官兵及從事服務行業的人員就有嚴格的考勤制度了。當官的每天的都得上早朝,有事還得請假;當兵的遲到直接就是軍棍伺候;而服務行業的遲到或者曠職就得扣你工錢。
所以不上班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不上班!
如有見教,請於評論區留言哦。
貓從天上來
古代人不用上班還有錢用,基本存在於三個群體,一是行走江湖的俠客,似乎從不缺金銀;二是學子,如:在青樓“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杜牧和周遊天下的李白,他們似乎也不缺錢;三是隱士,如:鬼谷子,一輩子只出過一次山,應該也不缺錢。
除開這三類人群,就算皇帝也要“上班”,更何況其他人,又怎麼能不工作呢?
那麼,這些人的錢財又是從何而來的?
俠客中不上班的特殊人群
除了一些走江湖賣藝、壓鏢等俠客需要“工作”外,有些俠客則依附有勢力的大戶或官員府中,充當門客,在沒有被重用前,不用上班基本上也可以混口飯或得點金銀賞賜,而接取並完成“任務”後,便會得到主家的錢財賞賜。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荊軻、聶政、專諸等俠客,實為刺客;還有三國時期刺殺孫策的許貢三門客等。
還有些俠客打著“劫富”的幌子,行不法之事發財後,便當起老大,靠收攏的小弟為自己賺錢,當然就不用工作了。如:《史記·遊俠列傳》裡的郭解。
也有些俠客則依靠一些所謂的“大善人”接濟,討點錢財。如:《史記·遊俠列傳》中亡命天涯的季布就曾得到過朱家的藏匿;《水滸傳》中武松就曾得到過柴進的接濟,而宋江也常幹這樣的事。
但是,同樣也有一些為錢財發愁的落魄俠士。如:當年韓信餓著肚子仗劍遊俠時,若非“漂母”接濟,不知能不能走到後來。
此外,就算加入武當、少林這些大門派的俠客,不工作也是待不下去的。所以,不工作的俠客,應該僅是極少的一部分,大多數還是需要靠上班謀生的。
文人中不上班的特殊人群
許多人看到李白遊山玩水,閱盡天下美景,很是羨慕,似乎並不為錢財發愁。
其實,在古代有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只要自己有才名,走到哪裡都會受到一些“投機者”的特殊照顧。
同時,在古代並沒有義務教育,但凡能認識幾個字的,家裡至少是中農,就算在村裡也極受尊重。而窮人家的孩子為了生活,幾乎從小都需要幫人放牛放羊等謀生,如:朱元璋小時候就為地主劉德家放牛,那有時間去學習,更沒有多餘的錢財交學費。
因此,那些不上班,又不缺錢的特殊文人群體,家族大都非富及貴。
如:李白,據《新唐書》記載,說李白是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也就是李唐諸王的同宗,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而《舊唐書》中則說,他的父親李客曾為任城尉。但不管怎麼說,他的家族條件絕對不是普通平民百姓能夠相比的。
再如:不工作的杜牧曾在揚州有名的青樓裡一待就是十年,並賺得青樓薄倖名。為此,他還寫下名作《遣懷》:“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而他的祖父杜佑曾為唐朝宰相、歧國公,父親杜從鬱曾任唐朝諫官、秘書丞、部員外郎等職,絕對稱得上官宦世家,一般人能比嗎。
因此,這些不上班的文人,也只是一部分極少的特殊群體,大多數還是要依靠上班和才能來光宗耀祖的。
隱士中不上班的特殊人群
可能,在許多的人心目中,隱士群體應該是不上班,而又不缺錢的一群古人。
雖說,《荀子·正論》中講:“天下無隱士,無遺善。”但是,鬼谷子、陶淵明之類的真隱士應該還是存在的,據說鬼谷子一輩子僅出過一次山谷,而他培養出的學生卻有500多名,幾乎都是當時代各行業的翹楚,他還會缺錢嗎?例如:孫臏、白起、李牧、商鞅、李斯、西門豹、李冰、呂不韋、計然、要離等。
但是,他培養學生的過程又算不算上班工作呢?
而從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詩句中看,他還是需要種田的,種田應該也是一種上班工作吧,而種田的糧食所得,自然也能換取錢財。
然而,也有些隱士確實是不需要工作的。如:《梁書》中記載的何點,屬於貴族子弟,生活錢財主要靠家族資助;還有整天無所事事,山裡聽琴的阮籍,也有同樣的家世。
但也有些退休的隱士官員,靠當官時的積蓄就能養活自己。如:《新唐書》中記載的王績,《晉書》中記載的氾騰等。
同時,還有一些頗有才華的隱士,皇家和官府為獲取愛才之名,都願意資助。如:《金史》中記載的趙質。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在“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的陝西終南山上,目前修行的隱士約有5000多人,這些人確實不用工作,而生活錢財來源,則基本靠當地民眾和遊客資助。
不管怎麼說,上班才是人生的主流,而不工作的這類特殊群體,都是有著不同於普通人群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經歷。雖然,人生並沒有標準,對於這類不工作的群體不必有過多看法,但社會也並不倡導。所以,上班和工作,才是和諧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祥子談歷史
在古代的時候,除了一些行走江湖的俠客之外,所有人都是要上班的,幾乎沒有其他的例外了。只不過那時的上班和我們現在上班的形式是不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掙錢生活,都可以視為上班吧。
不用上班的“俠客”
電視劇或者小說看多了,就會很羨慕裡面行俠仗義的大俠。他們武功高強,英俊瀟灑,整天就是遊山玩水,順便行俠仗義一下,好不快哉,最重要的是他們根本不缺錢,從沒有為生活費什麼的發過愁。這種人一般就是家裡面非常有錢的,可以助他完成大俠的夢想,也就是經濟基礎特別好,不用幹活。
比如說李白。李白最出名的便是他的詩,被譽為詩仙,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俠客。李白的劍法還是挺厲害的,雖然說沒有達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名”這麼誇張,但是也可以說是文人中武功比較厲害的了。李白就是一個富二代,後來仕途不順,皇帝還給了他不少賞金,他遊山玩水是有很大的保障的。
幾乎都要上班
不上班,你的錢從哪裡來呢?俗話說的好,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古代的時候,很多人都是靠著種地來養活家裡的人,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盼望著能有一個大的豐收,以此來讓他們的生活更好一些。
古代的學子每日苦讀,也是非常辛苦,這其實也是一種所謂的“上班”了,他們也並不比其他人過的多麼簡單輕鬆吧。還有就是在集市上面販賣東西了,賣包子,賣其他的東西,賣好吃的,好玩的,換取一些銀兩去買自己所需的東西,這也是上班啊。
宮裡的太監,宮女,也是在上班啊,並且他們上的班還挺危險的,一不小心,惹到他們的主子可能都要人頭落地,性命不保啊。就連宮裡面的皇上,也要上班,那就是批閱奏章,處理國家大事。如果皇帝整日不好好上班,沉迷美色,導致朝廷腐敗的話,那麼一定會得到極大的教訓,被他人推翻淪為亡國奴。
話說古代的職業種類還是挺多的,不比我們現代的少,隨著歷史的發展,一些職業逐漸消失,出現了一些新的職業,但是不變的是幾乎每個人都要上班,否則根本沒有辦法在社會中生存。
徐聊
眾所周知,古代那時候並沒有像現代社會一樣發達,現在賺錢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古代就不一樣了,但我們也不能就直接說古代的人不用上班了,只不過他們上班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而已。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是古人的作息時間,古人大概早上大概早上5—7點起床,晚上9—11點入睡,並且古人的那時候也沒有夜生活之說,所以他們也偏向於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樣看起來是不是覺得田園生活很詩意,但是啊,相反的卻是,實際上的田園生活並不詩意,每天的作息不僅艱苦而無望,賦稅、徭役、戰爭和自然災害都深刻影響著農民脆弱的生存模式。那時候,整個社會窮人也多,豐衣足食在封建制度下的古代已經都成了一種奢求了。
但是對於一些貧農,去年的糧食產量扣掉稅收半年不到就吃完了,那怎麼辦呢?他們也只能跑去野外,挖野菜糠菜。有時候如果野菜還不夠吃的,就借糧,或要飯,或是賣兒賣女給大戶人家當奴隸,這也很常見的。路邊餓死人很常見,習以為常了,就算是所謂的康乾盛世。除非出現大面積饑荒災害,政府才會開倉放糧。更可怕的是,在那個遭遇兵荒馬亂的年代,千里無雞鳴,百姓為了活著啃樹皮,甚至交換孩子殺了吃。但是,普通市民都有自己的工作,比如《水滸傳》裡武大郎天天要上班,賣炊餅養家,潘金蓮被王婆設計誘騙,最初也只是想憑藉女紅做衣服貼補家用,雖然古代農民不會向我們現在一樣每天都要去上班,但是必須努力耕種,飼養家禽,多勞多得,然後送到城裡去賣,也能賺些錢,換些糧食。
除此之外,有很多窮苦老百姓他們都沒有飯吃,但是也不願意幫助地主幹活,就會選擇去當兵。如果是在亂世想要當兵很簡單,只要看一下哪招兵就可以去當兵了,但是如果在太平盛世想要當兵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那時候就有很多要求了,必須有一個好的體格,也不能要年紀大的,總之,老弱病殘通通都是不要的。
所以,對古人而言,家裡有糧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被餓死,這才是他們活下去的目標。
笑談歷史zz
現代工業社會,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工薪階層,都是迎著朝陽上班,在夕陽時候下班,就這樣過著朝九暮五的生活。上班目的是為了賺錢,在吃飽飯的時候更是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人們,就會發覺古代人不像我們,每天都要出門上班。所以,人人就好奇古人的錢從什麼地方來?其實,古代分為士農工商多個階層,每一個階層都有自己賺錢的方式與生活模式。本文筆者就介紹古代人的賺錢方式。
一 貴族與官員的賺錢方式
貴族與官員都處在封建社會金字塔的尖端,貴族世家與官員都有著自己的俸祿與爵位,朝廷都會為貴族與官員發放工資,也就是俸祿。但是,這些俸祿與工資很難維持貴族官員的日常生活,古時候朝廷也不允許他們經商,他們就想著其他賺錢的方式。
如貴族與官員,可以購買一些商鋪,然後交給手下人自主去打理,自己從中賺取利潤。在古代,土地也是最重要的財富,官員貴族就會用自己的資產購買大量的土地,然後把土地租給那些沒有土地的農民,然後對農民收取租金,自己過著地主的生活。此外,官員如果工作任務完成優秀,皇帝與上級官員也對進行賞賜,這也是錢財的重要來源。
至於各個地方官府的工作人員,如官府的衙役、師爺、文書等等,與現在政府公務員中科員一樣,也是領著國家的俸祿,也都是過著朝九暮五的上班族生活。
二 皇宮繽妃的工資
古代朝廷皇宮繽妃,也是有著自己的工資薪酬的。如在清朝後宮的繽妃,也是根據等級領錢的。最低等級的“答應”,年薪只有50兩,實在是少得可憐。所以,繽妃就拼命要“評職稱”,爭取一路升級到貴妃,就可以獲得600兩的年薪。所以,對於皇宮的繽妃來說,早晚請安,然後努力給皇帝生一個兒子,就算是上班獲取工資了。
三 手工藝人的工作
手工業的工匠,主要依靠自己的手藝來賺錢獲得工資。如在《水滸傳》裡的武大郎,天天都要靠賣炊餅上班,賺錢養家。當潘金蓮被王婆拐騙之後,也只能依靠女紅做一些衣服來補貼家用。
在古代,工匠的社會地位也沒有今天手工藝者這麼高。工匠處在第三階層,社會地位也不高。但是,如果工匠服務對象是高官貴族,也會獲得他們的保護。如一些工匠在王府或者皇宮,為官僚貴族皇室製作首飾、傢俱等,可以獲得權貴人士的庇護,過著物質上富裕的生活。但是,如果工匠也只是小的店鋪,製作手藝也不精湛的話,生活比較貧窮,僅能維持溫飽也足夠了。
四 古代商人的生活
我國古代都有從事商業的商人,每個朝代都有重農抑商的傳統。雖然唐宋時候注重商業發展,商人地位還是無法與農民相比較。商人雖然擁有很多財富,在穿戴方面卻做嚴格化地規定,不能佩戴特別貴重的飾品與華麗的衣服。所以,商人只能把財富與大部分精力花費在吃食物方面。如今天揚州豐富的美食,這與古代大鹽商做出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
五 農民的收入
農民的錢與收入怎麼來,很簡單,就是種地賣糧食與賣菜。雖然古代農民不用上班,卻是需要努力耕作田地,收穫莊稼,飼養家禽。在養足自己生活之後,多餘農作物可以拿去市場銷售,賺一些錢。對於農民來說,“日耕而作日落而息”。雖然不用上班,但是每天耕作田地,生活也是非常辛苦。
農民在古代社會中排“第二”階層,生活也真的不是那麼美好。如果自家能擁有幾畝田地還算很不錯,對朝廷交稅之後基本也可以自給自足。沒有土地的農民生活就是比較悽慘,租種地主的田地之後,承擔向朝廷上交糧食與地主繳納租金雙重壓力。如果是豐收的季節,剩下糧食可以夠一家人溫飽。但是,如果在歉收的年景,農民就只能餓著肚子的。
古代農民的生活開銷也不多,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自己種糧食、種菜,然後供給自己家庭吃。平民女子也會裁縫、織布等。所以,普通百姓在錢財方面需求不是很高。
五 古代俠客的生活
古代大俠,也就是俠客,彷彿如武俠小說描繪一樣,過一種執刀策馬揚鞭和快意恩仇地生活。這一種人本來家裡就錢財富足,行走在江湖上都會帶著大量錢財,不需要工作就可以吃好喝好。還有一些本身名聲與實力都很響亮,走到任何地方都會有人心甘情願送金錢銀兩,也不愁經濟來源。
還有一種俠客, 本身開鏢局或者武館,雖然四處漂泊,背後卻有著強大經濟來源支撐,也是不愁吃喝的。在古代,大俠可以說是那一個時代的“網紅”,在平民百姓之間都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這些大俠都可以為自己謀一官半職。
還有一些俠客,做某個私家武術教練或者保鏢,或者北富商大賈僱傭,擔當私人保鏢。雖然平時遊街串巷,遇到僱主有困難的時候,就會挺身而出!
可以看到,現在古人不像我們今天都要去上班,卻有獨特的賺錢方式。只要獲得錢財,都可以在社會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