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知縣年薪白銀大洋多少?

用戶7167235519231


民國沒有知縣哦。

不過以下小編給整理出了歷朝歷代的官員工資。

歷史上的縣令每月工資排行榜:明朝3000,清朝第2,第1高得離譜!(歷史上的工資系列——國史考古代)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工資收入差距很大,今天我們就選取縣令這個級別,把他們的俸祿折算成今天的價格,看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縣令們工資究竟是多少。

縣令俸祿大盤點

第八名:明朝,月工資3000元。

明太祖朱元璋農民出身,很小的時候雙親就因為旱災和瘟疫相繼離世,所以特別痛恨貪官汙吏。他當了皇帝之後給縣令的工資在歷朝歷代中是最少的,明朝一個縣令,一年的俸祿是140石。我們按照當時的匯率進行標準,一旦大約相當於50公斤,按照現在普通大米一公斤6元計算,明朝縣令一年的俸祿大約為36000元。平均到每個月是3000元。

海瑞的月工資只有3000元

第七名:東晉和西晉,月工資5400元。

西晉立國時剛從三國混亂中安定下來,人口凋敝。國家財力有限,所以給縣令的工資也不是很高。按照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說法,一個縣令一年的收入大概為180石。當時的匯率 一石約為30公斤,考慮到東西晉以及秦朝、漢朝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大米在當時相當於高級食品,所以我們要按照泰國大米的價格(大約每公斤12元)進行計算,東晉和西晉這個級別的縣令一年的收入為64800元,平均每個月5400元。

陶淵明辭官前月工資只有5400元

第六名:秦朝、漢朝,月工資5760元。

漢朝的官吏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俸祿也基本相同,所以我們把他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核算。漢朝一個縣令一年的收入是192石,折算成大理的話相當於5760公斤,同樣按照泰國大米的價格進行計算,折算成人民幣是69120元,每個月的薪水為5760元。

霍去病一開始工資是5760元

第五名:元朝,月工資6500元。

整個元朝的通貨膨脹比較厲害,雖然俸祿是固定的,但在實際購買力上起伏比較大,所以我們以元朝初年比較穩定的匯率來進行計算。一個縣令一年的綜合收入約為78000元,平均到每個月只有4500元,實際上從元朝中期開始,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縣令們的薪酬是達不到這個數字的。怪不得後來會有這麼多倒戈的。

低工資,通貨膨脹,難怪大家要倒戈

第四名:民國,月工資10000元。

由於八年抗戰的影響,民國的法幣匯率一直在貶值,而且地區不同,收入相差也很大,當時廣州可以達到540大洋,而南昌只有150大洋,所以很難準確的估算出一個數字。但民國的縣令除了正常的收入外,還有績效考核,整體算下來不會低於1000元。

民國工資中加入了考核,總體還不錯

第三名:隋唐,月工資21000元。

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這兩個朝代相隔也比較近,所以隋唐縣令的薪酬也幾乎相差無幾,這兩個朝代一個經歷了“開皇之治”,一個開創了“開元盛世”,所以經濟基礎還是很不錯的,薪酬也說得過去。唐朝一個縣令一年的俸祿大約為840石。當時的匯率一石可以兌換50公斤大米,所以隋唐縣令一年的收入大概為252000元,平均到每個月是21000元。

唐朝的工資對得起開元盛世的名頭

第二名:清朝,月工資23333元。

清代在縣令的俸祿上還是比較大方的,這是由於清代前期參考了明朝的薪酬制度,工資太低導致貪腐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在雍正朝的時候在縣令的收入中加入了“養廉銀”,大幅度提高了縣令的俸祿。綜合計算下來,一個縣令一年的收入大概是28萬元,每個月為23300元。

這麼高的工資還鬧騰,你怎麼想的

第一名:宋朝,月工資128000元。

宋朝是古代歷史上最慷慨大方的朝廷,這主要得益於宋朝發達的經濟帶來的稅收,宋代的一個縣令一年可以拿到1080兩銀子,換算成現在的價格,每個月大約是128000元!這個價格可以秒殺所有朝代的縣令。如果同收入最低的秦朝和漢朝做一個比較,同樣是縣令,秦漢的同行們需要辛辛苦苦工作四十多年才能掙到宋朝一個縣令一個月的收入。

包大人的工資對得起他的付出

歷朝歷代的縣令們工資排名完了,仔細想一想,我們的工資竟然比很多朝代的縣令都要高,是不是有點小激動呢?好好努力,捲起袖子加油幹,相信有一天,你的工資也會超過宋朝的縣官們。





愛歷史的小阿瓜


民國時期已經沒有知縣了,也不使用白銀了。所以應該是問的民國初年縣長的年薪應該是多少大洋吧?


民國初年,縣長的年薪不高,一個月20塊大洋,各地經濟條件不一樣,略有差異。總體算下來一年的薪資收入也就100多塊大洋。

如果按照薪資收入水平,也比京津滬一線工商業城市的產業工人的工資多了一倍而已,一線產業工人當時的薪資水平一個月在8到10塊大洋左右。但是遠遠低於普通的老師的一個月的薪水。小學老師那時候月薪都可以達到30到40塊大洋,所以更別提那些大學教授的收入了。民國初年重視教育,所以教育界的收入普遍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當時就胡適等人的薪資收入水平,一個月400到600塊大洋,就相當於一個縣長几年的薪資收入。


但薪資最低的還不是縣長這類的基層官員,而是像警察這一類的基層公務人員,一個月才2塊大洋,很顯然這個收入實際上根本就是意思一下了,如果僅靠工資收入,警察根本養活不了家人。

其實民國初年的很多基層公務人員的收入,還是延續了明清時的標準,所以薪資水平才會這麼低。但是袁世凱在的時候,為了籠絡議會以及教育界,所以開出的薪資水平是非常高的。

其實早期的胡適、魯迅等人就是受益這個政策。1913年的《議院法》規定國會議員的歲費5千塊大洋,劃下來也就是每個月有400多塊大洋,此外作為組織議會的議長和副議長還有專門的組織活動的交際費,一年也有3到5千大洋。教育界就更不用說了,1914年的《教育部直轄學校職員薪俸暫行規定》規定了大學校長月薪400塊大洋,普通教員月薪180至280塊大洋。後來還在隨著時間推移還在逐步遞增。


所以明清遺留下來的問題,其實在民國的基層實際上根本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基層公務人員的薪資待遇和實際權力是完全不匹配的。所以竟然薪資不夠支撐自己的生活,那麼就得“賺外快”。

《我這一輩子》裡張國立演的那個福海就是民國時期的基層巡警,他到了集市上,吃喝從來沒給過錢,有一次硬是要花錢,結果就是花不出去。對方攤販收了福海的錢,嚇得死活要還給他。其實就是忌憚福海手裡的那點權力,怕福海無故來找麻煩。其實福海還算是一個相對正直、自尊要強的人。但是依然要向權貴低頭,對窮人得使橫,否則連自己和家人的日子都無法保障。

但是民國的縣長其實就相對會比較艱苦了。原因是在1910年,當時的清廷正式頒佈法院編制詔令,將行政官和法官進行分離,這樣一來縣長的審判權就沒了。


到了民國實際上是延續了這個政策的,所以縣長沒有審判權,以往從官司口撈錢的法門也就徹底破了。但是民國縣長依然仍沿襲縣財政的“包乾制”,所以民國的縣長實際上權力還是非常大的,擁有一個縣的人事權和財權,所以“賺外塊”的渠道少了,但是並不影響縣長們發達。但做民國的縣長的確有點難,想站著把錢掙了非常難。


就像《讓子彈飛一會》裡,葛大爺揣著幾張任命狀,到了鵝城,賺錢的方式就是依靠大戶去剝奪窮人的錢,然後分贓,除非自己帶著槍桿子。


炒米視角


首先得更正一下,自從封建王朝結束民國建立後,直到現在都是稱呼其為縣長的並非縣令。關於民國縣長的薪資待遇說法各有不一,但是不會很高應該年薪在150-200大洋之間!因為民國時期是很注重教育的。教師的工資普遍偏高。國民政府規定,能舉薦縣長的是各省的廳長,每次可以提名2到3人,然後按法律手續轉請任命。這就意味著廳長掌握著舉薦縣長的權力。大權在握,難免滋生交易。例如抗戰期間,曾流傳有一份該職位的“明碼標價”:三等縣縣長4000元;二等縣縣長5000元;而一等縣縣長則高達6000元。又如湯玉麟任熱河在職期間,在任命縣長等官員時“按缺的肥瘦、報效的多少,論價出售” 。所以就像影視劇裡的縣長必貪,都是戰亂所迫


澤儒天下


民國時期一縣長官為縣長,並無知縣稱呼。縣製出自於秦,秦漢以來縣令為一縣的主官。唐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宋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如當地駐有戍兵,併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兼管軍事。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至於年薪嘛,民國時期縣長的年薪大約在240個銀元左右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民國事情教師的工資特別高,比如北大教授李大釗先生,僅月薪就達到了150塊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