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韓國人將在公元2750年死亡?人口學家:沒希望了

最後一個韓國人將在公元2750年死亡?人口學家:沒希望了

“韓國的未來就沒有什麼理由讓車永泰抱以期望了嗎?”車永泰停了下來,撐起手指,身子向後一靠,接著搖了搖頭。“我怕是沒有了,”這位首爾國立大學的人口統計學家回答說,“韓國的未來毫無鼓舞人心之處。”

這麼想的並不只有車永泰一個人。第二天,在首爾的另一邊(隔著相當遠的距離),一場北美和韓國知識分子的聚會上,一位韓國最資深的政治家,私下發表了他對韓國政治和社會風貌調查的一些看法。他說:“似乎沒人感到樂觀。”

事實上,除了人口危機,生育率的下降也對文化發起著挑戰。以下,Enjoy:


隔壁王叔叔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 | 來源


01

到2040年

每個韓國年輕人要養3個老人


從表面上看,這簡直不合情理。首爾固然算不上全球最可愛的城市,卻無疑是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當然,這要看你怎麼定義首爾的城界)。

韓國經濟模式以財閥(也就是國家支持的工業集團)的發展為重點,現代、三星、起亞和LG由此成為在世界各地都家喻戶曉的名字。韓國從20世紀50年代的赤貧中飛速發展,到1988年,甚至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向現代世界展示了自己。今天,韓國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15位。

朝鮮戰爭後,韓國的醫療保健狀況得到改善,再加上6.0的出生率(這對當時的農村貧困社會來說很典型),帶來了該國的嬰兒潮,1950~1985年,該國的人口翻了一倍,從2000萬增加到4000萬。

事實證明,這龐大的年輕人隊伍成為亞洲的“人口紅利”:大量熱心的年輕工人湧入生產廉價晶體管收音機及同類產品的工廠,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第一波增長。

一些評論家堅持認為,大量年輕人口是亞洲在20世紀最後幾十年經濟飆升的唯一原因,但這其實只是個基本條件:菲律賓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國家同樣有著人口紅利,卻被揮霍殆盡。

但亞洲政府對數百萬的年輕工人並不歡迎,反而感到擔心。各國政府都接受了新馬爾薩斯主義者長鳴的警告,加強了性教育和生育控制——這些本身都是很好的事情,只是不一定有利於經濟增長。

由於擔心人口爆炸,韓國軍政府發起了一場積極而成功的社會運動,以降低出生率。到20世紀80年代,韓國的生育率跟替代率相差無幾。但到了今天,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韓國的出生率降低到了荒唐的水平:1.2。

高生活水平將韓國人的預期壽命延長到了82歲,屬全世界最高之列。老齡化指數是60歲以上的人口與15歲以下人口的對比值。韓國的老齡化指數已經達到了89%。到2040年,這一指數將達到289%,也就說,幾乎每個年輕人都對應著3名老人。這就是車教授陷入悲觀的原因。

最後一個韓國人將在公元2750年死亡?人口學家:沒希望了


02

和平年代城市文明

帶來的滅頂之災


對韓國人來說,生育率下降是個問題;對博尼人、嘎勒人或者全球數萬種瀕危文化來說,生育率下降事關生存。

我們追求公平公正,我們追求人人平等。那麼,無論是人口數量多麼少的民族,都該擁有保留本民族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權利。

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國外有哪些奇葩地名?”不同版本的網帖都曾小火過幾波,奇葩地名中不得不提的一個是Man Island,或Isle of Man,中文翻譯為馬恩島。馬恩島在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是英國的一個自治領地。據《空蕩蕩的地球》介紹,馬恩島現有人口88000人,正在為吸引移民、維持人口規模而努力。

馬恩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島上原本流通另一種語言,也就是土生土長的馬恩語。到了1900年,島上說馬恩語的人已經不足總人口的10%。隨著島民們與外界交流的持續增多,英語也就變得越來越強勢,馬恩語的使用人數銳減,最後一個以馬恩語為母語的人於1974年去世。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馬恩語滅絕。

但最近這些年,島民們正在努力復活馬恩語,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如今,會說馬恩語的島民大概有1800人。

城市化比率提高,出生率下降,人口數量減少,文化、習俗、價值觀的趨同,對於人口眾多的大國、大民族、大文化圈來說,帶來的問題似乎只是經濟上的,但對於人口數量本來就很少的小文化圈來說,他們可能要面臨的是滅頂之災。

進入21世紀之前,“滅頂之災”往往跟戰爭和災害聯繫在一起。中國歷史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句三歲小孩都會背誦,但要問作者是誰,卻連史學家都說不清。唯一能確定的是,南北朝時期東魏的敕勒族將領斛律金曾在一場戰役失敗後演唱這首《敕勒歌》,提振軍心。他使用的應該是東魏皇族的官方語言——鮮卑語,而不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漢語。

但《敕勒歌》的原作者是不是斛律金本人,原版語言是鮮卑語、敕勒語還是蒙古語,目前仍然沒有確定的結論。

現在,鮮卑語已成為消亡的語言。雖然漢語版的《敕勒歌》也朗朗上口、意境壯闊,但我們再也無法通過原汁原味的原版詩句與原作者的靈魂交流溝通。

而且鮮卑語的消亡,造成的影響遠遠不僅限於我們對一首詩的理解。從晉末到隋初的幾百年時間裡,鮮卑族和漢族通過各種方式融合,包括唐朝李氏皇族在內的大多數中國人身上都流淌著的鮮卑族血液,但今天,已經沒有人懂鮮卑語,我們無法解讀我們鮮卑老祖宗的文化基因。

最後一個韓國人將在公元2750年死亡?人口學家:沒希望了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如詩如畫的美景,在這裡幾乎聽不到蒙古語,更不可能有古早的鮮卑語,空氣裡滿是快活的東北話 ©王見現拍攝


03

活在清宮劇裡的滿語


如果說鮮卑語過於古早,離我們太遙遠的話,那麼正在消失的滿語有可能在我們這代人的有生之年遭遇滅頂之災。

清王朝滅亡後,失去官方語言地位的滿語使用人數銳減。東北的高城市化率和低生育率跟滿語的衰落恐怕脫不開關係。到本世紀初,還會說滿語的幾乎只剩下了相對偏遠和閉塞的鄉村中的那些老人。

一些媒體、民間組織和個人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滿語搶救活動,但貌似多數活動難以為繼。進入21世紀第2個十年,東北一些中小學開始開展滿語授課,而人大附中、北大附中這兩所北京著名高中開設了滿語選修課或建立滿語社團。

然而選修課、社團只是興趣愛好的範圍,不會創造出使用滿語的剛需。滿語的一個有趣的特殊性在於,它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消亡,因為一些滿語詞彙已經像小插件一樣接入漢語。“格格”“阿瑪”們活在清宮劇裡,“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烏蘇里江”等滿語地名會一直存活於民間話語和官方文件中。


最後一個韓國人將在公元2750年死亡?人口學家:沒希望了

哈爾濱西站出站口處5種語言的“哈爾濱”,但沒有作為城市名字來源的滿語 ©王見現拍攝


還有就是,“埋汰”“膈應”“墨跡”“嘚瑟”等滿語日常詞彙仍然活在東北方言中。只不過,東北方言如今也自身難保,尤其這些“土話”,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也正在消亡。如果不去農村跟老年人聊天,你很再難聽到“戈能”這種東北話八級詞彙。


04

賣山豬肉烤腸,就得放棄本民族語言?


海峽對岸的臺灣,也積極參與到了保護滿語的活動中。而臺灣還有其他需要保護的語言和文化。在臺南的臺灣文學館參觀的時候,志願者特意提醒我們,一定要去一個關於原住民的“原來如此”展覽裡看看。

在這個展覽中,我耐心地聽了卑南族民謠歌手胡德夫用本民族語言唱的一首歌。但不難想象胡德夫國語專輯和卑南語專輯銷量上的差距。

這些年,臺灣為保護原住民文化確實做了很多,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些人為的干預,只佔臺灣總人口2%的原住民在高度城市化、高度競爭的經濟、社會環境中如何不被多數群體同化。而且,2%還只是原住民的總體數量,具體到各民族人口會更少。


最後一個韓國人將在公元2750年死亡?人口學家:沒希望了

坐在桌前,把手放在電腦上,可以模擬原住民作家寫作時的情景 ©王見現拍攝


用戶思維的時代,人們都會自然而然地去迎合大多數用戶,少數群體的需求被無視。這像是一個社會達爾文主義陷阱,多數群體的需求持續被滿足,而少數群體的需求只能逐漸被替代、消亡。


最後一個韓國人將在公元2750年死亡?人口學家:沒希望了

臺南文學館收藏的臺灣原住民作家手稿 ©王見現拍攝


臺灣高鐵、火車和城市捷運系統的自動報站會用4種語言:國語、閩南語、客家話和英語,沒有任何一種原住民語言。邏輯上也不該有,100個人裡只有不到2個人能聽懂的語言,值得投入成本去錄音,然後放入自動播報機一遍一遍的循環嗎?給哪位用戶聽呢?

反過來,原住民如果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大城市裡通用的國語卻是必修課。在花蓮夜市,即便是“原住民一條街”這種原住民主場,通用語言仍然是國語。原住民商販要想把山豬肉烤腸賣過大陸游客,就得說大陸游客能聽懂的語言。

好消息是,在臺灣,原住民的生育率要高於漢族生育率。


05

只活在字典裡的漢字


作為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也有自己的煩惱。如果你手邊有字典,你可以試一下按部首查找,看看以馬為部首的漢字有多少,你認識多少?有文字專家指出,如果按部首分類,當代中國人識字率最低的部首就是馬。

這個不難理解,在馬為交通工具和生產工具的年代,創造和使用跟馬有關的文字是剛需,認識這些字、理解這些概念事關古代中國人的生存和生活。

如今,馬背上的文明已經離我們遠去,當代城市裡的年輕人即便搞不清馬、驢、騾都是什麼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但是這跟消亡的鮮卑語一樣,如果我們任由這些漢字消亡,我們將無法解讀文明的密碼。

和平年代裡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這些語言,逼迫我們從經濟的角度去思考。人口規模小的文化圈子,要想跟大圈子開展貿易往來,就必須使用大圈子的語言。正如《空蕩蕩的地球》中引用的馬恩語諺語所說:

會說馬恩語你賺不了一個子兒。

如果你精通英語、漢語,哪怕是日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你都可以把你的語言技能轉換成財富。但無論是馬恩語、滿語還是臺灣原住民的某種語言,你很難在市場經濟中撈到什麼便宜。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歐洲有哪個大學是馬恩語授課的嗎?中國有哪個大學是滿語授課的嗎?知識改變命運,年輕人要說哪種語言才能改變命運呢?

如果任由小眾語言自然淘汰,若干年後人類終將形成漢語、英語和西班牙語三足鼎立的格局。造就巴別塔不是夢,但那樣的世界會變得更好嗎?

學英語的中國人會難以理解,英語裡的伯伯、叔叔、舅舅為什麼都是uncle,這要怎麼區分?學法語的人理解不了法語奇特的數字表示方式,以及為什麼桌子、椅子這種沒生命的物體要分男女。

語言的背後是思維方式,正是這種“不理解”形成了世界的多樣性、人類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性給生活增添了不同的選項,創造了廣闊的自由空間,讓你的人生不被“標準答案”綁架。

所以,保護少數群體的語言、文化、生活方式,不僅僅是在保護少數群體的利益,也不單純是為了公平公正,而是在保護多數群體及所有人的利益。


相關參考:

[1]《空蕩蕩的地球》,作者:達雷爾·布里克(Darrell Bricker)、約翰·伊比特森(John Ibbitson),譯者:閭佳,機械工業出版社

[2]《北史》卷六《齊本紀》,作者:李延壽

[3]國學網 - 北朝樂府《敕勒歌》散考——經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一,作者:陳友冰

http://www.guoxue.com/?p=5273

[4]維基百科 - 滿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A1%E8%AF%AD

[5]《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1:中國是怎麼出現的》,作者:楊照,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關於作者:王見現,隔壁王見現叔叔,簡稱王叔叔。王叔叔講故事,也講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