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取勝了,歷史會不會被改寫?

轉載自心安歷史說
甲午海戰對清政府最大的影響有兩點:一是標誌著以恭親王奕欣和大臣李鴻章等人為首,組織的挽救清朝統治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集合了洋務運動的最高成果,裝備優良的北洋水師沒能打過日本軍隊,全軍覆沒。二是割地賠款導致了空前的民族危機,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大筆的資金注入也讓日本更加強大,對後來的國際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很多人可能會想,如果大清打贏了這場戰爭,是不是歷史就會被改寫,也不至於後來遭受多年的屈辱。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取勝了,歷史會不會被改寫?


那麼如果甲午戰爭大清贏了,是否能認定洋務運動成功?
顯然不能這樣認為。一件事正著說對,反過來就不一樣了。雖然輸了這場戰爭標誌著洋務運動徹底的失敗了,但反過來打贏了這場戰爭卻無法認定洋務運動成功了。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讓國家富強起來,但事實上只能讓少數官員富起來。因為洋務運動的主要組織和參與者都是當權人物,他們的想法無非是學習西方技術,加強自己的實力,然後回來繼續維持他們的統治。這樣的想法讓底層民眾完全沒有參與感,因為即使洋務運動再成功,他們還是該織布的織布,該耕田的耕田。所以在傳統封建社會的機制下,洋務運動根本無法成功推行。加上部分傳統守舊的勢力的刻意阻撓,讓這場自強求富的護國運動註定不會持續多久。當然洋務運動在當時也是有著進步意義的,它加快了民族工業的發展,也給國人指出了國家真正的救亡之路。
洋務運動成功,能否改變中國,改變歷史?
因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所以當時的很多有見識的學者理所當然的認為,清朝的洋務運動成功的話,中國也能像日本一樣,走上列強之路。藉此改變中國,改變落後捱打的局面。但日本明治維新和清朝洋務運動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明治維新是由上而下的政治體系改革。天皇政府由君主集權制度改為君主立憲制,君主只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統而不治”,掌握實權和整個國家的是議會成員。而洋務運動是由下而上的,意圖通過改變民眾生活,來改變整個國家。且洋務運動的發起人是恭親王奕欣,他作為清朝皇族,是斷斷不會去做危害皇權的事情。所以清朝的洋務運動所需要的只是西方國家的技術和科技手段,而不是其政治體制。其指導思想仍然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們只將“西學”作為工具。這就好像是兩個人決鬥,武器先進固然重要,但持有武器的人更能影響大局。只是在形式上的改變,根本的制度卻沒有動搖,是無法改變清政府,更無法改變歷史的。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取勝了,歷史會不會被改寫?


明治維新為何能成功?
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基於日本特殊制度和特殊社會背景之下的。代表維新勢力的軍隊在伏見·鳥羽戰役中戰勝了幕府軍隊,明治維新才得以順利施行。本質意義上來說,明治維新是經過了流血的戰爭,才推翻了前面的執政政府的。而恭親王奕欣等人想“兵不血刃”的改變清朝現狀,是不大可能的。且日本本來就不是天皇執政,而是將軍幕府執政。所以當“倒幕運動”的風潮吹向全國,本來就不掌權的天皇反而能獲得比較大的權力,日本天皇對於此事肯定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
反觀當時的清政府,皇權始終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既得利益者肯定不願意在政治制度上進行大規模的改動,那樣等於自廢武功,所以當時的清政府是無法複製明治維新的成功案例的。
當然,如果清政府能打贏甲午海戰,或許能給病入膏肓的清朝再“續續命”。或許贏得這場戰爭後,洋務派在朝廷中樞會有更多的話語權,讓傳統的保守勢力閉上喋喋不休的嘴。當權者也會給洋務運動個多的政策支持。或許國內會有更多的鐵路,工廠,學校。軍隊會裝備更多的現代化武器,然而這一切只能讓清政府再多維持幾年,於整體局勢沒有什麼幫助。其實歷史上甲午海戰後,俄、法、德曾經聯合干涉日本的侵略計劃,所以說清政府未必需要去割地賠款解決問題。只是因為當權者害怕在外國侵擾下,國內的勢力藉機會“反叛”,於是草草簽訂協議,企圖用利益換來和平。從“刺馬案”中可以看出,慈禧在晚年對漢人統領防範心仍然很深。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取勝了,歷史會不會被改寫?


所謂“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這樣的做法真是令人寒心。友邦指的是當時的外國侵略者,家奴就是當時擁護新政的廣大人民。守舊勢力寧可向侵略的列強“割地賠款”,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也不願意從源頭上改變,改變這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個是無關痛癢的癬疥之疾,一個是關乎滿清是否能繼續統治的心腹大患。如何去選擇自不必說。也就是說,即便贏了甲午海戰這場戰爭,也只是延緩清朝的滅亡,根本無法改變後續的歷史。


小結
“甲午海戰”雖然是一場失敗的戰爭,但是這場戰爭真正叫醒了的中國人。我們的先輩們瞭解到,科學技術並不是我們唯一落後的因素,思想上的頑疾才是落後捱打的原因。不推翻壓在頭上的清政府,是無法真正救國圖強的。於是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爆發了以拯救民族為己任的“辛亥革命”,搖搖欲墜的滿清政府終於壽終正寢,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體制宣告結束,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