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光秀與信長的愛恨情仇——豐臣秀吉如何“改寫”歷史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在日本戰國曆史愛好者之中,1582年發生的本能寺之變是個相當為人津津樂道的事件。在這次事件之中,有望統一日本的大名織田信長,在其臨時居所本能寺中被其家臣明智光秀所殺害。不管是日本的遊戲、動畫還是影視作品,本能寺之變都會得到大力渲染,由於其出場頻率過高。不少戰國史愛好者還將其戲稱為本能寺燒烤。

明智光秀與信長的愛恨情仇——豐臣秀吉如何“改寫”歷史

在本能寺之變之中,明智光秀的形象時常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日本戰國時期,明智光秀的形象就是一個如同三國的呂布、魏延一樣的反賊角色。但到了德川幕府時期,日本人開始思考為什麼一直跟隨信長的明智光秀會突然反叛,在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關於信長和光秀之間關係的傳聞,例如信長殺死了光秀的母親、信長逼迫光秀用其原主君朝倉義景的頭蓋骨喝酒、光秀的領地被剝奪等多種傳說。還有人說,光秀在招待德川家康時太過奢侈,因此受到了信長的毆打。

明智光秀與信長的愛恨情仇——豐臣秀吉如何“改寫”歷史

等了現代社會。關於信長和光秀關係的傳聞就越來越多了。

例如不少人認為,信長的妻子濃姬其實是光秀的表妹。而遊戲公司光榮則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肉麻的說法:在遊戲《戰國無雙》之中,明智光秀竟然對織田信長有悻悻相惜之情,他本來不想殺害信長,結果一個足輕一發火槍殺死了信長。很多玩家不禁感嘆,那你幹嘛要放火呀?

明智光秀與信長的愛恨情仇——豐臣秀吉如何“改寫”歷史

這些說法有的聽起來比較靠譜,有的則十分離奇,充滿了對英雄角色的浪漫式想象。按照邏輯,越古代的說法應該越貼近現實,其實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古人和我們一樣。都會因為一些原因而對歷史事實進行了加工,這就使得史料記載的內容脫離了史實。接下來本文將帶大家看一看,豐臣秀吉在記錄歷史時,是如何對事實進行添油加醋的。

在日本歷史檔案中,最早涉及本能寺之變的專題史料是一本名叫《惟任退治記》的史料,其中惟任兩字是朝廷賜給明治光秀的名字。好巧不巧,下令編纂撰這本書的人正是織田信長的部下,明智光秀的討伐者——豐臣秀吉,這便決定了這本書不會客觀的記錄歷史。

在編寫此書時,秀吉主要有兩方面目的:其一是吹噓自己討伐明智光秀的戰績,其二是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應成為信長的繼承者。為了達成第1個目的。秀吉需要將明智光秀渲染成一個早已有反叛之心的大惡魔,因此在本書之中,出現了以下橋段:本能寺之變三天前,光秀在愛宕山附近參與名為“愛宕百韻”的連歌會時,詠出了以下歌詞:“梅雨淅瀝下不停,便知時逢五月天。”

明智光秀與信長的愛恨情仇——豐臣秀吉如何“改寫”歷史

秀吉將這句話拆分解讀,將“時”理解為同音詞“土歧”,將雨下理解為“天下”,然後將“知”理解為“統治”,於是這句話就變為“天下將有土岐家的(光秀)我統治”,以此證明光秀早有反心。

但遺憾的是,現代歷史學家已經學會從多方面角度來證明某條史料是否符合現實,秀吉還是沒能蒙得了現代人

。首先,京都大學裡藏有許多愛宕百韻的抄本,這些抄本與《惟任退治記》記錄的歌詞並不相同,光秀的原句根本無法按照秀吉的文字遊戲那樣,被理解成反叛之心的證明。 其次,這些抄本的記錄中,歌會發生在5月24日,而非秀吉所說的5月28日。最後。住在附近的龔家山科言經的日記中,歌會當天並沒有下雨,而光秀的歌詞中則記載當時下了雨。這些差異都可以說明,《惟任退治記》的記錄是秀吉篡改的結果。

除此之外,此書之中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內容。從一些文字來看,秀吉並不像日本傳說中的那樣尊敬信長,他使用了很多不靠譜的內容,目的是說明信長為人殘暴,以此與自己進行對比,突出自己的仁慈。

《惟任退治記》記載,本能寺之變當天,信長仍沉溺於女色之中。在信長死之前,他還將所有的婦女都殺死了。但實際上,根據《信長公記》(此書出自信長近臣太田牛一之手,無政治目的,因此更加可信)的記載,本能寺之變發生之時,信長立刻要求所有女性逃亡。

明智光秀與信長的愛恨情仇——豐臣秀吉如何“改寫”歷史

與此同時,《惟任退治記》中,將信長侍衛的名字寫作森蘭丸,實際上之前的史料一般都會將名字寫為森亂丸。秀吉之所以生生造出這個名字,是因他想說明信長好近男色,以此詆譭信長的形象,為自己的稱霸之路構建合法性。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便明白了,距離本能寺之變最近的記載也不一定靠譜,既然所有史料都是出自人類之手,那邊不能避免人類的七情六慾影響客觀記錄歷史。正確處理史料的方式,應當是孤證不立,比對各種不同史料來探求歷史真相,與此同時,警惕史料產出者個人的目的,以此避免僅僅從某一角度來理解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