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來了?別慌,不要慌

一、什麼是鼠疫,鼠疫有哪些危害?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齧齒動物之間流行,偶爾能引起人間流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傳播迅速。鼠疫潛伏期較短,一般為1-6天,但個別病例可達8-9天。

二、鼠疫的傳播

1. 傳染源:為感染動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動物常見有齧齒類動物和野生食肉動物,如長爪沙鼠、達烏爾黃鼠、布氏田鼠等。

2. 傳播途徑

(1)蚤叮咬的傳播方式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後再叮咬人,或剝取染疫野兔、狐狸皮或剝食其它染疫動物,此類傳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

(2)人-人傳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後,經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

3. 易感人群:人對鼠疫普遍易感。疫區從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獵殺、剝食野兔、狐狸的人、牧民接觸染疫動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於一般人群。

三、臨床表現

主要的臨床類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其他類型鼠疫如皮膚鼠疫、腸鼠疫、扁桃體鼠疫等型比較少見。

(1)腺鼠疫:臨床表現主要是高熱、畏寒、伴噁心嘔吐、頭痛及四肢痛、顏面潮紅、結膜充血、皮膚黏膜出血點等。多表現為腹股溝淋巴結、腋下淋巴結和頸部淋巴結腫大,且發展迅速,多為單側,一週後淋巴結很快化膿破潰。

(2)肺鼠疫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熱、頭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發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敗血症鼠疫的臨床表現主要是高熱寒戰、神志不清、昏迷,進而發生感染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廣泛皮膚出血和壞死等。

及時的抗生素治療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日常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減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儘量減少暴露於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區旅遊或活動,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鼠類、旱獺);

(2)避免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與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觸時,儘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觸距離,並帶口罩,勤洗手;

(3)採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驅蟲製劑,常用驅蚊劑一般都可以驅趕跳蚤;

(4)如果曾去過疫區,應持續2周自測體溫,如果突然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狀,應當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疫區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

(5)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的人員,應儘早預防用藥。可服用磺胺製劑,成人首次2g,其後4-6h服1g,一般連服5日。

五、預防鼠疫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三要”是:發現病(死)旱獺和其他病(死)動物要報告;發現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應立即報告;發現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應立即報告。

“三不要”是:不接觸、不剝皮、不煮食病(死)旱獺和其他病(死)動物;不在旱獺洞周圍坐臥休息,以防跳蚤叮咬;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視護理或死者家中弔喪。

六、鼠疫的“三報”、“三不”制度

三報:在鼠疫疫源地內,報告病(死)鼠、旱獺和其他病(死)疫源動物;報告疑似鼠疫病人;報告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

三不:在鼠疫疫源地內,不私自獵捕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七、鼠疫的防治措施

1、滅鼠、滅蚤:控制鼠疫發生與流行,必須開展經常性滅鼠、滅蚤工作。滅家鼠時居室要同時滅蚤,在鼠疫疫源地滅鼠,鼠洞滅蚤。對家貓、狗實施滅蚤,犬要拴養管理。

2、提高警惕,監視鼠疫疫情。在疫源地的群眾要做到“三報三不”。

3、鼠疫防治工作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疫源地的廣大群眾要在政府領導下積極配合衛生專業人員工作,聽從指揮和支持有關處理措施的實施,共同努力防止人間鼠疫的發生與流行。

八、鼠疫的潛伏期

鼠疫的潛伏期較短,一般在1—6天,多為2—3天。肺鼠疫、敗血型鼠疫1—2天。接種鼠疫疫苗者發病可延長到7—12天。因剝食染疫動物經皮膚傷口感染的潛伏期比染疫蚤叮咬者要短。

九、什麼情況下我們應提高警惕

作為一種由動物傳給人的疫病,鼠疫在發生前會有明顯的先兆。疫區出現不明原因成批鼠類大量死亡時,應高度重視,這說明當地可能有鼠間鼠疫發生。

病前10日內到過鼠疫流行區,接觸疫源動物,出現高熱、淋巴結腫大的病人,應警惕其罹患鼠疫的可能性。第一例病人的及時發現與確診,對本病預防與控制極為重要。

十、鼠疫防治的相關法律法規

針對鼠疫流行情況,國家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鼠疫列為甲類一號傳染病,並先後製定了《國家鼠疫控制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鼠疫地區獵捕和處理旱獺衛生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我區也出臺了相應的規範性文件,如《內蒙古自治區鼠疫控制應急預案》等,為依法防治鼠疫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十一、發現鼠疫病人怎麼辦

鼠疫雖然兇險,但他是一種可用特效藥治癒的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是戰勝鼠疫的重要措施。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應嚴密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同時按甲類傳染病上報疫情。病人應單間隔離。病區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衣服消毒)。

十二、健康人接觸鼠疫病人後應怎麼辦

在九日內與鼠疫患者密切接觸者,要進行健康隔離留驗。如已去外地,應當通報追蹤,就地隔離留驗,每日測體溫2次,用鏈黴素等抗菌素進行預防性服藥,診治病人及解剖屍體參加者必須事先服藥。

用於鼠疫的最新抗菌藥物是氟喹諾酮類藥物。環丙沙星和其他氟喹諾酮類藥物在動物研究中都是有效的。雖然還沒有對人類進行前瞻性比較研究,但據報道,美國1例患者和阿爾及利亞5例患者使用環丙沙星治療均獲得成功。

需要強調的是,鼠疫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療效與抗菌藥物使用的時間相關,治療越早效果越好。

鼠疫也已經進入疫苗可預防疾病的行列,主要用於疫區2~60歲居民和鼠疫防治工作人員的預防,接種後可產生對鼠疫的主動免疫。密切接觸者(尤其是肺鼠疫接觸者)和可疑鼠疫動物暴露者(接觸了疫區鼠類動物分泌物、血液或被跳蚤叮咬後)可以服用四環素、多西環素、磺胺類藥物或氟喹諾酮類進行預防性治療,療程為7天。

鼠疫可控、可防、可治

人群大規模感染幾無可能

大家切莫驚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