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才能稱“祖”, 清朝為什麼有三個皇帝敢稱“祖”?

雲霄情歌-smile


首先要闡明一點,不管是“祖”還是“宗”,都是廟號。是這個皇帝駕崩後,由接替他皇位的兒子(也可能是孫子,或者侄子 ,或者兄弟 )賦予他的,與他本人無關。

清朝有三個皇帝稱祖,是不太正常的。但都有原因。有的原因能說得過去,有的原因不太能說得過去。

按照禮制,只有開國皇帝廟號能夠稱祖。其他的都不行。

按照這個規矩,努爾哈赤稱祖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他是清朝的創始人(雖然那時候國號是金,後來由他的兒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順治稱祖呢,勉強可以。為何?因為此前的清朝,只是在東北一隅,是順治入關(雖然功勞在於多爾袞),入主中原,才使清朝成為全國性的王朝。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順治也算是開國皇帝。而且,元朝的鐵木真和忽必烈與此類似,也都稱了祖。仿照元朝,順治稱祖也是可以的。

但康熙稱祖,就有點扯淡了。

這事兒是康熙的兒子雍正硬安在康熙頭上的。康熙若是地下有知,未必同意。

不知為何,雍正對自己的老爸康熙特別崇拜。他覺得,康熙雖然算不上開國皇帝,但功勞大啊,又是平定三藩,又是收復臺灣,又是開疆擴土,功勞大大滴。

有功而稱祖。於是,雍正就讓康熙稱了祖。

但這是難以服眾的。

要按照這個邏輯,皇太極也可以稱祖。因為努爾哈赤雖然開國,但他那時只是個大汗啊,是皇太極改了國號為清後,才正式稱帝,與明朝皇帝平起平坐。這是其一。

其二,論功勞,康熙有皇太極的功勞大嗎?是皇太極徹底打破了明朝的關寧錦防線,為後來的清兵入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要論開國之功,皇太極至少可以和努爾哈赤平起平坐。

皇太極都沒有稱祖,康熙有什麼資格稱祖?

當然,這不怪康熙。只怪雍正皇帝孝順過度了。


趣談國史


一般來說,歷朝歷代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可清朝就有點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稱為“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那這是為何呢?

開國皇帝稱為“祖”,是根據《孔子家語》中“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確定的,一般開國皇帝建立政權有功就被稱為“祖”。在清朝時,努爾哈赤憑著二十一副遺甲起兵,建立了後金,與明朝公開爭鬥,所以說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自然要被稱為“祖”,這是無可爭議。而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是北京政權的第一位皇帝,被稱為“祖”也是情有可原。康熙被稱為“清聖宗”也是理所應當,因為康熙“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在康熙手裡,清朝是一個穩定而又開拓的時代,所以康熙才能被稱為“聖祖”。乾隆帝是不可能稱為“祖”的,因為他過於敗家,自稱是“十全老人”,實則是敗家玩意。


皇太極沒有被稱為“祖”是不太合理的事,畢竟在皇太極手裡,親手締造了清朝,使得清王朝能夠與明朝相抗衡,但後人沒有給他“祖”的稱號,只是給了他一個“清太宗”的稱號。再者滿清剛剛建立政權,漢化水平不夠,對只有開國皇帝能稱為“祖”的標準可能沒有理睬。但確實,清朝的三位“祖”都是清王朝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君主,他們被稱為“祖”也無可厚非。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歷史上朝代這麼多,只有開國皇帝被稱為“祖”。像: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

為什麼到了清朝這裡卻變成了有三個廟號為“祖”的皇帝呢?

這三個皇帝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

為什麼清朝這麼特殊呢?

這還是和清朝的特殊的國情有關係。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創立後金的時候,只是在關外。關內還是明朝的天下。

清太祖和清太宗兩代都是在關外,並沒有入關。

努爾哈赤創立了後金,開國皇帝肯定是稱祖的。

順治皇帝入關以後,作為一個開疆擴土的帝王,自然也是要稱為祖了。

就像明永樂皇帝被稱為明成祖是一樣的。

皇帝的廟號是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基礎來確定的。

太祖皇帝努爾哈赤就不用多說了。順治皇帝作為入關的第一個皇帝,在國土和政績方面是有功的,所以廟號也是:祖

那麼,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康熙為什麼還能稱之為清聖祖呢?

原因就在於,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長。在位時間長了,自然乾的事情也就多一些,不能天天無所事事吧。

平三藩、收臺灣、平定準葛爾、以及和北方老毛子的戰爭等等。

從功績上來說,康熙也是一位開疆擴土的帝王,同樣是有功的。

所以在康熙葬入景陵以後,雍正親自把廟號定為:清聖祖。

至此,清朝一共三位廟號稱為“祖”的皇帝。


觀復一鑑


宋太祖、唐太宗、唐高祖、清聖祖等都屬於廟號,是君主死後,繼位人總括其一生功績而給出的“尊稱”。“祖·宗”二字,是取自孔子“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通常情況下“祖”的分量比“宗”重,明朝之後,通常是第一、二代帝王才配稱“祖”。

最早的“祖”皇帝是商太祖商湯,但是那個時候廟號制度不完備,只是叫著玩,在漢朝之後初步形成制度,唐朝之後,進一步完善,皇帝“祖·宗”廟號制度完善,到明朝之後趨於完美。

劉邦是史書正式記載的稱為祖的第一人,而他的廟號也是最令人迷惑的廟號:

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劉邦廟號為“太祖高皇帝”,作為漢朝的開創者,稱其為“漢太祖”實至名歸,但是司馬遷史記中涉及劉邦的篇章是《史記·高祖本紀》,其他章回中也是稱劉邦為高皇帝,所以今人多稱劉邦為“漢高祖”,劉邦的宗廟是“高祖廟”。

既然劉邦這裡出現了“高祖”和“太祖”,那麼後世也就將錯就錯了,一時間,“高祖”“太祖”同時出現的朝代此起彼伏。

唐朝

唐太祖:李虎;

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隋朝

隋太祖:楊忠

隋高祖:楊堅

魏朝

魏太祖:曹操

魏高祖:曹丕

晉朝

晉高祖:司馬懿

晉太祖:司馬昭

南北朝等很多少數民族朝政也都是以“祖·宗”為廟號,只不過沒有這些人出名。


太祖·高祖雙雄朝代持續了幾百年之後,到了宋朝發生了變化,畢竟宋·元·明都是開國皇帝便完成了統一,所以宋·元·明三朝沒有高祖,是以“太祖+太宗”這兩個明顯“開創+守成”意味的廟號為標準的。而元朝多了一個元世祖忽必烈,繼鐵木真之後開疆擴土,故稱之為“祖”。

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

元朝

元太祖:鐵木真

元太宗:窩闊臺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宗:朱棣(後被嘉靖坑了一把,改為明成祖)

綜上,“祖”這個廟號層次是高於“宗”的,廟號能稱為“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開創”之功,統一之功,再不然就是被後世追封。既然如此,清朝出現三位“祖”就有其符合邏輯的地方了。

清朝

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朝的奠基者,後金的開國之君,被追封為清太祖,如唐魏晉一般。

清世祖:福林,順治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初步完成了統一;

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平三藩、統一蒙古、收臺灣,在當時追封廟號的時候,史書記載——

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雖然康熙是守成,但是其功績如同開創,故稱之為“清聖祖”,這是極高的尊稱,其他有“聖祖”稱呼的有老子李耳(被李淵封為唐聖祖)、財神趙公明(被趙宋皇帝封為宋聖祖),都是面對“非人”一般的人的尊稱。所以清聖祖的分量絕不亞於清太祖

這就是為什麼繼魏晉之後,通常大一統朝代只有一個“祖”,而清朝為什麼會有三個“祖”的緣故了。

史味人生


清朝三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被稱為太祖,順治皇帝之所以被稱為世祖,那是因為順治皇帝是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康熙皇帝之所以被稱為聖祖,康熙皇帝一生,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三徵噶爾丹,拒沙俄,康熙在位期間真正做到了一統天下,所以被稱為聖祖。





我的未來不是夢張雨生


題主所說的清朝三位“祖”,應該指的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和清聖祖玄燁。至於題主為什麼要用“敢”來表達清朝三位皇帝稱“祖”的看法,大概是認為在古代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用“祖”,而後繼之君只能用“宗”的原因吧!那麼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裡我們就先來了解下廟號到底是什麼意思?歷朝歷代皇帝在取廟號的時候,又到底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它最後的發展到底是如何呢?在解答以上的問題後,然後我再回答題主所提的問題。

《史通.內篇.稱謂》載“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廟號”最早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商朝之時,國家會在商王去世後,替他建一座專屬的家廟來供新王和皇室對其的祭祀行為。



但是要知道,商王可不止只有一位,所以每當一位商王去世,國家就得建一座家廟,時間一久,隨著商王的不斷駕崩,家廟也就會越來越多,那麼這勢必就會造成日後國家和王室在祭祀上的困難。

於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商朝規定一般的商王家廟在數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家廟,然後於太廟合併祭祀。但是商朝的國君和大臣又認為不能都這麼做,畢竟對於一些對國家有大功的君王,他們的確值得國家和王室對於他的單獨祭祀。



那麼為了讓後代能夠區分這些特別的君主,不至於在後面將這些君主的廟貿然拆掉,商朝的大臣們就決定在先王駕崩,新王登基時,如果新王和眾臣認為先王是位對國家有大功,且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就給他加上“廟號”。

這樣就能向後人彰顯這位國王獨一無二的身份,並時刻提醒著他們,這位有廟號的君主是需要永久的單獨立廟進行祭祀的。而在當時廟號只有四個: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然後再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給與“祖”亦或“宗”的稱號,如武丁,因治理出“武丁盛世”,且有賢德之名,就被加廟號“高宗”,再如商湯因有開國之大功,,就被加廟號“太祖”。



周代商後,不知何故,“廟號”制並沒有被延續下去,周朝只是繼續完善了商朝的“諡號”制度,也就是如此周朝就出現了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的結果。

而到了秦朝,因為始皇帝認為“皇權至高無上”,旁人沒有資格也不能去評價皇帝,這不符合皇帝“獨一無二”的身份,再加上始皇帝覺得“廟號”交給後人來定奪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於是始皇帝就索性直接廢除了“廟號”。



到了漢朝,由於開國皇帝劉邦認為“廟號”有助於後世的香火傳承,於是並恢復了“廟號”。且在漢朝,對於給皇帝廟號的事是極為的慎重的,漢朝的皇帝和大臣們都嚴格執行著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規矩,只要他們認為無功無德的皇帝都不會給予他廟號。

也正是因為如此,東西兩漢29位皇帝,只有7位有廟號,分別是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而這七位無疑是對漢朝有大功的皇帝,如太祖劉邦和世祖劉秀是開國皇帝,世宗劉徹是帶漢朝走向強盛的皇帝。可以想像在漢朝,尤其是在西漢,廟號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



但是到了魏晉時期,隨著魏國君主開始接連三代帝王都被賜予“廟號”,且都用曾經只有“大功於社稷”的皇帝才能用的“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廟號開始逐漸的泛濫,正所謂“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自此開始,曾經很嚴謹的“廟號”制度開始被濫用,無論是開國君主,還是亡國之君,亦或是昏庸之君,都被賜予廟號。很多小國的君主都有“廟號”,甚至還是“祖”一級的,比如西秦乞伏熾磐就被後代贈予“太祖”的廟號,再如前涼張寔就被後代賜予“高祖”的廟號。



也就是這個時候,不但廟號被濫用,連“祖”都開始被濫用,曾經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用的高祖、太祖,亦或重新打天下才能用的世祖、聖祖、成祖等廟號都開始被新帝隨意加到先帝的頭上。比如南朝劉宋文帝劉義隆廟號是“太祖”,但是他並非開國皇帝,又如兒皇帝石敬瑭他雖是開國之君,不過卻也用上“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這樣的廟號,實在有些讓人覺得可笑。



按照以上所說“廟號”的作用和歷史,我想大家就應該知道“清朝有三位皇帝都敢用“祖””的原因了吧!太祖努爾哈赤被廟號為“太祖”無可厚非,畢竟人家算的上是清朝的開國皇帝,用太祖完全沒問題。

世祖福臨廟號用“世祖”也沒有多大的原因,福臨好歹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清朝能有以後的結果,實際上就是福臨在位的時候打下的基礎。雖然這基本上與福臨無關,很大一部分是多爾袞打下的,但是如果一定要算的話,到也算是福臨的功勞,誰叫人家是皇帝呢?當然個人覺得這有點名不副實了,畢竟清朝入關的時候,福臨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多爾袞打天下的時候,福臨啥都不懂。只能說是福臨的運氣好,摘了多爾袞種好的果子罷了。



其實後來人爭議最大的是,康熙這一位即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又不是打下清朝這一偌大基業的皇帝,他又憑什麼得到“聖祖”的廟號呢?要知道,當年的玄宗李隆基可以為了給自己的先祖老子李耳才創造了這個“聖祖”的廟號的。李耳是誰?那可是道家的創始人,天下公認的的“聖人”。你說難道康熙有如此大的功德能夠與老子相提並論嗎?



當然不是,康熙就算有再大的功績,他也比不過老子。那為什麼康熙能得到“聖祖”的廟號呢?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兒子雍正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廟號”其實說白了就是新帝給先帝上的,要給他什麼諡號,基本上都是皇帝說了算。“廟號”早已在魏晉時期就氾濫,再加上在清朝這個中央最為集權的時代,皇權至高無上的時代,“廟號”更是清朝皇帝想怎麼定就怎麼定的東西。



也就是如此,在雍正自認為康熙“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亦是“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的思想下,最終認定只有“聖祖”才能匹配的上康熙的豐功偉績。



其實說白了“清朝之所以會有三個祖”,完全就是清朝皇帝自己認為的。他們認為這三個皇帝匹配的上“祖”的稱號,就給了他們“祖”的稱號,誰也管不了。連道光這樣的皇帝都能被上尊廟號“宣宗”,你說清朝的皇帝還有什麼廟號不能給的?



要知道之前歷朝歷代能被上廟號“宣宗”的成就可是蠻高的,如唐宣宗,是被譽為“小太宗”的皇帝,亦如遼宣宗,可是北遼的開國皇帝,再如明宣宗,可是被史學家譽為“功績堪比文景”的皇帝。就這樣的廟號,道光居然能得到,你說清朝皇帝得到的廟號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澳古說歷史


“祖有功而宗有德”,這是古代帝王議定廟號的標準。而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大清帝國,皇帝們的廟號出現三個“祖”,除了政治鬥爭外,得瑟、吹捧的成份也佔據了很重要的原因。

清太祖和清世祖的廟號議定,其實是清初滿臣和漢臣之間鬥爭的結果。

公元1661年,順治帝駕崩,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帝生前為了清初政局的穩定,重用漢臣,提倡漢化,積極開拓國土,尤其是親政後製定了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為清朝後世之君樹立了典籍法規,使大清國成為法治國家。

不僅如此,他為了加強皇權,還制定了一系列削減八旗貴族特權的措施,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的環境下有利於清朝的穩固。

所以他死後,倍受重用的漢臣孫廷銓建議將順治帝的諡號定位“好高皇帝”。如果蓋棺定論,這就意味著順治成為大清帝國的開國皇帝。

我們知道,皇太極在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改國號“金”為“清”,定年號“崇德”,這是真正的開始和明朝爭鋒相對,試圖在倫理上和大明平起平坐。

但因為皇太極沒能等到清朝入關變猝死了,所以福臨作為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功勳自然全部算在了福臨的身上。

所以孫廷銓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但偏偏有一個人唱反調,他就是福臨死前設立的四輔臣之一鰲拜。

鰲拜雖然為“巴圖魯”,但並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物。

他敏銳的察覺出孫廷銓或者說漢臣背後的文字陰謀。

所以他利用手中的權勢,強行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皇帝”,廟號“世祖”;同時將努爾哈赤的諡號由“武皇帝”改為“高皇帝”,這就意味著福臨不是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才是開國皇帝。


鰲拜非常清楚漢人的倫理道德和文字遊戲,大清國要想穩定,漢人需要團結,但也必須打壓漢人。

“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傳統,諡號為“高”的皇帝事實上就是開國之君,他的生前措施是不能被繼任的皇帝所批判和否定的。

鰲拜對順治重用漢臣、減除八旗貴族權勢非常不滿。為了滿族本位的思想,他堅持改了順治的諡號,也就代表後繼之君可以批判他的漢化措施。

正因為如此,《順治遺詔》其實就是《順治罪己詔》,也是在鰲拜的主持下開創了清朝皇帝下罪己詔的先河!

但大清國還是需要依靠漢臣協助處理,所以廟號定“世祖”,也是以鰲拜為首的滿洲貴族對福臨的蓋棺定論,對漢臣的慰籍。

至於清聖祖康熙,那完全是他的兒子雍正皇帝對他的吹捧,根本不值得一提。

可憐的是一代雄主皇太極,只因為自己的猝死和滿漢權力之爭,夾在自己老爹和兒子的兩個“祖”之間,才得了個“太宗”的廟號;更可氣的是,他的孫子居然也混了個“祖”的廟號,想必他在九泉之下都沒臉見人了吧!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宗廟中被供奉時所稱的號。中國古代廟號存在的時間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商朝。根據宗法制度,對國家有重大功績、值得子孫後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會特別追諡廟號。

商朝時期,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叫“太”、功高者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為“中”。

周朝繼承發展了周朝的諡號制度,卻沒有繼承商朝的廟號制度,所有周朝並沒有什麼“祖”、什麼“宗”。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根本就不理什麼諡號、廟號,廢除了“子議父、臣議君”的諡號、廟號。所以秦朝成了中國歷史為數不多的沒有諡號和廟號的朝代。

西漢建立以後,又重新恢復了諡號和廟號。西漢統治者尚能對自己有個自知之明,他們在選擇諡號和廟號的時候慎之又慎。選擇皇帝的諡號,基本上要務必準確,能準確反映皇帝一生的功過是非。施加廟號的時候更是慎之又慎,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資格獲得廟號。不是有重大功勞的皇帝,根本不配擁有廟號。

西漢一共只有四位皇帝擁有廟號,分別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大名鼎鼎的漢孝景皇帝都沒能擁有廟號。

魏晉以後,基本上除了亡國之君或者傀儡皇帝以外都擁有廟號。而隋朝以後,基本阿貓阿狗皇帝都可以追諡廟號,甚至包括亡國之君也可以擁有廟號。

稱呼已逝皇帝一般先稱廟號再稱諡號,如漢朝人稱漢文帝一般會說:太宗孝文皇帝。唐朝以前稱已逝皇帝往往稱其諡號,唐朝稱呼已逝皇帝往往稱呼廟號。唐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大多很長,加上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且廟號很多,所有稱其廟號。

由於周朝沒有繼承商朝的廟號制度,所以先秦典籍中對諡號選字並不需要完全參照諡法,選擇廟字的時候靈活性也更大。即使這樣,廟號選字時也會注意褒貶。有開創之功一般稱為太祖、高祖,如唐高祖、明太祖。重新打天下、定秩序一般稱為世祖、聖祖、成祖,如漢世祖、清世祖、清聖祖、明成祖。太宗則有發揚光大的意思,如唐太宗、宋太宗、清太宗。世宗有守成有法的意味,如漢世宗武皇帝;世宗也有皇位傳承發生偏移的意思,如明世宗嘉靖帝就是旁系繼承皇位。仁宗、孝宗有仁愛孝順的含義,如宋仁宗、明仁宗。憲宗、宣宗含有有功有過的意思,如唐憲宗、唐宣宗。寧宗有過於懦弱的意思,如宋寧宗。德宗則有遭遇動亂被迫流亡的意思,如唐德宗、清德宗光緒。高祖是十足美廟號,高宗則有由盛而衰的意思,如清高宗乾隆皇帝。玄宗、真宗、理宗好玄虛,如宋理宗。文宗文弱、武宗尚武、惠宗無方、熹宗腐朽、哀宗思宗亡國。

廟號主要有“祖”、“宗”兩種,通俗點說就是開創為祖守成為宗。

開國皇帝一般稱為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守成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宗、宋高宗等。也有個別收成皇帝以為功勞很多,或者夠不要臉也稱“祖”。

像功勞很大的守成皇帝中的康熙皇帝追授為清聖祖,靖難成功、開疆拓土的永樂皇帝朱棣為明成祖。

清朝從成立到入關再到統一全中國和其他朝代不同,經歷了不同階段。一般一個朝代只有一個“祖”,由於清朝獨特的建國模式,清朝竟然有三個“祖”。

第一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做為清朝的開國君主,有開國之功。中國曆朝歷代的開國君主基本上都能因為開國之功上“祖”的廟號。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為“太祖”,所以努爾哈赤清太祖的廟號應該沒有什麼疑問。

第二個“祖”清世祖順治帝。雖然努爾哈赤開創了大清(後金),但是他建立的政權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割據政權。1644年,明政府滅亡,清軍買通後吳三桂之後趁機入關。入關之後的清朝取代明朝,成為一個全國性統一政權。順治帝雖然沒有開國之功,卻有入主中原之功,他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也是清朝承上啟下的君主。如果沒有順治皇帝,清朝有可能一直都是一個偏安政權。(雖然功勞主要是多爾袞的)所以後世給了順治皇帝“世祖”的廟號。

第三個“祖”清聖祖康熙帝。雖然順治皇帝入主中原,但是他並沒有實際上統一中國。順治帝在位期間的清朝依舊是一個爛攤子,一個隨時有危險的王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間,

剷除鰲拜及其黨羽,平定三藩之亂維護國家統一,平定鄭氏統一臺灣,驅除沙俄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親征蒙古準噶爾部維護祖國統一。康熙在位期間,清朝的統治基本穩定,清朝真正成為一個統一性政權,而且清政府的領土面積大大擴展。康熙皇帝的功勞足以抵得上一位開國之君,清朝在他手下成為一個真正大帝國。清朝後代統治者認為康熙帝是他們有聖德的祖先,所以最後給康熙帝一個“聖祖”的廟號。

清朝由於特殊的建國模式,所以有三個“祖”。清朝的三個“祖”全部都是貨真價實的“祖”。他們三個都憑藉自己的才華和政績為大清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我們前面說過有些不要臉的皇帝后代非要給自己祖上加上一個“祖”的廟號,如魏明帝稱魏烈祖,這類不要臉的皇帝以魏晉南北朝居多。

歡迎各位小夥伴閱讀、關注!關注依稀說史,帶您領略不一樣的歷史!


依稀說史



實則題主的這個問題是有很大問題的,用數學上的話裡說這就是一個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命題!

開國皇帝廟號並非一定是祖,如成漢開國皇帝—成漢太宗李雄、後唐開國皇—後唐莊宗李存瑁、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清朝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等等的廟號都是宗而不是祖。

而廟號為祖的皇帝更不一定就是開國皇帝,如五胡十六國時期西秦、前燕、後趙等國和開國皇帝追封先祖為帝的廟號基本都是祖。

而題目所提的清朝三位廟號為祖的皇帝應該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和清聖祖康熙了吧,今天風情就給大家聊一聊這個廟號。

廟號

廟號起源於商朝,而最早的廟號僅有四種。

創基立業曰“太”(如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如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如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如中宗且乙)

公元前1046年商朝被周朝所滅,隨之滅亡的也有商朝的廟號制度,因而周朝歷代君主僅有諡號而無廟號。

轉眼間,又是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嬴政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連諡號也被廢除,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隨之興起的就有已經沉寂了千年的廟號制度,但廟號審核制度極為嚴格,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因而西漢十二帝,被歷史承認的也僅有高帝劉邦的太祖、宣帝劉詢的中宗、武帝劉徹的世宗和文帝劉恆的太宗。而其他有廟號的西漢諸帝,如昭帝劉弗陵、成帝劉驁的廟號並不被後世承認!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正處亂世,命都不一定保得住,誰還在乎這些禮制,這也就導致了廟號氾濫成災,凡是正常的皇帝,不是那種亡國之君基本上都有廟號。而後一直延續到了近代的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有廟號的皇帝清德宗光緒帝!

廟號的命名規則

作為一套有著完整法規的廟號系統,其廟號也有著一套完整的命名規範,而並非題主所說的那樣簡單。

取天下者曰‘祖’,治天下者曰‘宗’。有功亦稱‘祖’。

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解答,

《禮記》中就說:

“祖有功,宗有德。”

唐顏師古注曰:

應說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

清朝的三位祖

  • 清太祖努爾哈赤,這位稱祖應該沒有什麼爭議,努爾哈赤用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冑起兵,為清朝奠定基礎,理所當然廟號為祖。

夫無形者,物之太祖。
  •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為清軍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遷都北京,整頓吏治,穩定秩序,進而統一全國,也算的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說那麼多,主要是他作為第一位入關皇帝,符合祖的標準,因而廟號世祖也無可厚非。

  •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這位稱祖應該就是這三位當中爭議最大的了,按照廟號體系,已經有了開國皇帝,那麼之後的皇帝則被稱為“宗”,可為什麼他能打破慣例呢?維持禮法的大臣們同意讓康熙稱為“祖”,實在是因為康熙皇帝的政績太過偉大,可以與開國皇帝媲美。大臣們也就給了他聖祖的廟號。


風情侃歷史




清朝沒有一個皇帝是貨真價實的祖。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被稱為祖的人,幾乎都是一手打下江山的開國皇帝,是奠定一個朝代統治基礎的皇帝。比如漢朝有兩位祖,一位西漢的漢高祖劉邦,一位是東漢的漢世祖劉秀。這兩哥們都是白手起家,統一天下,稱為祖完全沒毛病。

唐高祖李淵也是從無到有,建立唐朝,稱為祖也正好。元朝有兩祖,一個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一個是元世祖忽必烈,元太祖成吉思汗也沒有當過元朝皇帝,他只是蒙古可汗,稱為元太祖有點不正常。明朝就是一個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原來是明太宗,一百多年後被不肖子孫嘉靖皇帝改為明成祖,不妥。



清朝很特殊,有三個祖,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清太祖努爾哈赤根本沒有當過清朝皇帝,他只是後金的可汗。順治皇帝福臨雖然是入關後第一位皇帝,但中原並非他親自平定的,是攝政王多爾袞的功勞,順治皇帝作為清世祖也不是很紮實,當然更不能稱為清太祖。 康熙被稱為祖,說康熙名為守成,實同開創,這是哪個馬屁精說的?康熙真不能稱祖,康熙稱祖,讓皇太極置於何地?皇太極才是太宗。



事實上,努爾哈赤沒有當過清朝皇帝,他是金朝的可汗,被稱為太祖,完全不合適,皇太極建立了清朝,當了清朝第一位皇帝,但是這時候的清朝並沒有入關,所以作為清太宗也不妥,順治皇帝是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但他只是個小孩子。 所以,清朝真要認太祖,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攝政王多爾袞加起來算是貨真價實的清太祖,康熙皇帝可作為清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