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云霄情歌-smile


首先要阐明一点,不管是“祖”还是“宗”,都是庙号。是这个皇帝驾崩后,由接替他皇位的儿子(也可能是孙子,或者侄子 ,或者兄弟 )赋予他的,与他本人无关。

清朝有三个皇帝称祖,是不太正常的。但都有原因。有的原因能说得过去,有的原因不太能说得过去。

按照礼制,只有开国皇帝庙号能够称祖。其他的都不行。

按照这个规矩,努尔哈赤称祖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他是清朝的创始人(虽然那时候国号是金,后来由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顺治称祖呢,勉强可以。为何?因为此前的清朝,只是在东北一隅,是顺治入关(虽然功劳在于多尔衮),入主中原,才使清朝成为全国性的王朝。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治也算是开国皇帝。而且,元朝的铁木真和忽必烈与此类似,也都称了祖。仿照元朝,顺治称祖也是可以的。

但康熙称祖,就有点扯淡了。

这事儿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硬安在康熙头上的。康熙若是地下有知,未必同意。

不知为何,雍正对自己的老爸康熙特别崇拜。他觉得,康熙虽然算不上开国皇帝,但功劳大啊,又是平定三藩,又是收复台湾,又是开疆扩土,功劳大大滴。

有功而称祖。于是,雍正就让康熙称了祖。

但这是难以服众的。

要按照这个逻辑,皇太极也可以称祖。因为努尔哈赤虽然开国,但他那时只是个大汗啊,是皇太极改了国号为清后,才正式称帝,与明朝皇帝平起平坐。这是其一。

其二,论功劳,康熙有皇太极的功劳大吗?是皇太极彻底打破了明朝的关宁锦防线,为后来的清兵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论开国之功,皇太极至少可以和努尔哈赤平起平坐。

皇太极都没有称祖,康熙有什么资格称祖?

当然,这不怪康熙。只怪雍正皇帝孝顺过度了。


趣谈国史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可清朝就有点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称为“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那这是为何呢?

开国皇帝称为“祖”,是根据《孔子家语》中“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确定的,一般开国皇帝建立政权有功就被称为“祖”。在清朝时,努尔哈赤凭着二十一副遗甲起兵,建立了后金,与明朝公开争斗,所以说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自然要被称为“祖”,这是无可争议。而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北京政权的第一位皇帝,被称为“祖”也是情有可原。康熙被称为“清圣宗”也是理所应当,因为康熙“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在康熙手里,清朝是一个稳定而又开拓的时代,所以康熙才能被称为“圣祖”。乾隆帝是不可能称为“祖”的,因为他过于败家,自称是“十全老人”,实则是败家玩意。


皇太极没有被称为“祖”是不太合理的事,毕竟在皇太极手里,亲手缔造了清朝,使得清王朝能够与明朝相抗衡,但后人没有给他“祖”的称号,只是给了他一个“清太宗”的称号。再者满清刚刚建立政权,汉化水平不够,对只有开国皇帝能称为“祖”的标准可能没有理睬。但确实,清朝的三位“祖”都是清王朝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君主,他们被称为“祖”也无可厚非。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上朝代这么多,只有开国皇帝被称为“祖”。像: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

为什么到了清朝这里却变成了有三个庙号为“祖”的皇帝呢?

这三个皇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

为什么清朝这么特殊呢?

这还是和清朝的特殊的国情有关系。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创立后金的时候,只是在关外。关内还是明朝的天下。

清太祖和清太宗两代都是在关外,并没有入关。

努尔哈赤创立了后金,开国皇帝肯定是称祖的。

顺治皇帝入关以后,作为一个开疆扩土的帝王,自然也是要称为祖了。

就像明永乐皇帝被称为明成祖是一样的。

皇帝的庙号是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基础来确定的。

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就不用多说了。顺治皇帝作为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在国土和政绩方面是有功的,所以庙号也是:祖

那么,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康熙为什么还能称之为清圣祖呢?

原因就在于,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在位时间长了,自然干的事情也就多一些,不能天天无所事事吧。

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葛尔、以及和北方老毛子的战争等等。

从功绩上来说,康熙也是一位开疆扩土的帝王,同样是有功的。

所以在康熙葬入景陵以后,雍正亲自把庙号定为:清圣祖。

至此,清朝一共三位庙号称为“祖”的皇帝。


观复一鉴


宋太祖、唐太宗、唐高祖、清圣祖等都属于庙号,是君主死后,继位人总括其一生功绩而给出的“尊称”。“祖·宗”二字,是取自孔子“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通常情况下“祖”的分量比“宗”重,明朝之后,通常是第一、二代帝王才配称“祖”。

最早的“祖”皇帝是商太祖商汤,但是那个时候庙号制度不完备,只是叫着玩,在汉朝之后初步形成制度,唐朝之后,进一步完善,皇帝“祖·宗”庙号制度完善,到明朝之后趋于完美。

刘邦是史书正式记载的称为祖的第一人,而他的庙号也是最令人迷惑的庙号: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刘邦庙号为“太祖高皇帝”,作为汉朝的开创者,称其为“汉太祖”实至名归,但是司马迁史记中涉及刘邦的篇章是《史记·高祖本纪》,其他章回中也是称刘邦为高皇帝,所以今人多称刘邦为“汉高祖”,刘邦的宗庙是“高祖庙”。

既然刘邦这里出现了“高祖”和“太祖”,那么后世也就将错就错了,一时间,“高祖”“太祖”同时出现的朝代此起彼伏。

唐朝

唐太祖:李虎;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隋朝

隋太祖:杨忠

隋高祖:杨坚

魏朝

魏太祖:曹操

魏高祖:曹丕

晋朝

晋高祖:司马懿

晋太祖:司马昭

南北朝等很多少数民族朝政也都是以“祖·宗”为庙号,只不过没有这些人出名。


太祖·高祖双雄朝代持续了几百年之后,到了宋朝发生了变化,毕竟宋·元·明都是开国皇帝便完成了统一,所以宋·元·明三朝没有高祖,是以“太祖+太宗”这两个明显“开创+守成”意味的庙号为标准的。而元朝多了一个元世祖忽必烈,继铁木真之后开疆扩土,故称之为“祖”。

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元朝

元太祖:铁木真

元太宗:窝阔台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宗:朱棣(后被嘉靖坑了一把,改为明成祖)

综上,“祖”这个庙号层次是高于“宗”的,庙号能称为“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开创”之功,统一之功,再不然就是被后世追封。既然如此,清朝出现三位“祖”就有其符合逻辑的地方了。

清朝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开国之君,被追封为清太祖,如唐魏晋一般。

清世祖:福林,顺治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初步完成了统一;

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平三藩、统一蒙古、收台湾,在当时追封庙号的时候,史书记载——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虽然康熙是守成,但是其功绩如同开创,故称之为“清圣祖”,这是极高的尊称,其他有“圣祖”称呼的有老子李耳(被李渊封为唐圣祖)、财神赵公明(被赵宋皇帝封为宋圣祖),都是面对“非人”一般的人的尊称。所以清圣祖的分量绝不亚于清太祖

这就是为什么继魏晋之后,通常大一统朝代只有一个“祖”,而清朝为什么会有三个“祖”的缘故了。

史味人生


清朝三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被称为太祖,顺治皇帝之所以被称为世祖,那是因为顺治皇帝是满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康熙皇帝之所以被称为圣祖,康熙皇帝一生,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拒沙俄,康熙在位期间真正做到了一统天下,所以被称为圣祖。





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题主所说的清朝三位“祖”,应该指的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和清圣祖玄烨。至于题主为什么要用“敢”来表达清朝三位皇帝称“祖”的看法,大概是认为在古代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用“祖”,而后继之君只能用“宗”的原因吧!那么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这里我们就先来了解下庙号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朝历代皇帝在取庙号的时候,又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它最后的发展到底是如何呢?在解答以上的问题后,然后我再回答题主所提的问题。

《史通.内篇.称谓》载“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庙号”最早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商朝之时,国家会在商王去世后,替他建一座专属的家庙来供新王和皇室对其的祭祀行为。



但是要知道,商王可不止只有一位,所以每当一位商王去世,国家就得建一座家庙,时间一久,随着商王的不断驾崩,家庙也就会越来越多,那么这势必就会造成日后国家和王室在祭祀上的困难。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商朝规定一般的商王家庙在数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家庙,然后于太庙合并祭祀。但是商朝的国君和大臣又认为不能都这么做,毕竟对于一些对国家有大功的君王,他们的确值得国家和王室对于他的单独祭祀。



那么为了让后代能够区分这些特别的君主,不至于在后面将这些君主的庙贸然拆掉,商朝的大臣们就决定在先王驾崩,新王登基时,如果新王和众臣认为先王是位对国家有大功,且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就给他加上“庙号”。

这样就能向后人彰显这位国王独一无二的身份,并时刻提醒着他们,这位有庙号的君主是需要永久的单独立庙进行祭祀的。而在当时庙号只有四个: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然后再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给与“祖”亦或“宗”的称号,如武丁,因治理出“武丁盛世”,且有贤德之名,就被加庙号“高宗”,再如商汤因有开国之大功,,就被加庙号“太祖”。



周代商后,不知何故,“庙号”制并没有被延续下去,周朝只是继续完善了商朝的“谥号”制度,也就是如此周朝就出现了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的结果。

而到了秦朝,因为始皇帝认为“皇权至高无上”,旁人没有资格也不能去评价皇帝,这不符合皇帝“独一无二”的身份,再加上始皇帝觉得“庙号”交给后人来定夺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于是始皇帝就索性直接废除了“庙号”。



到了汉朝,由于开国皇帝刘邦认为“庙号”有助于后世的香火传承,于是并恢复了“庙号”。且在汉朝,对于给皇帝庙号的事是极为的慎重的,汉朝的皇帝和大臣们都严格执行着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只要他们认为无功无德的皇帝都不会给予他庙号。

也正是因为如此,东西两汉29位皇帝,只有7位有庙号,分别是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而这七位无疑是对汉朝有大功的皇帝,如太祖刘邦和世祖刘秀是开国皇帝,世宗刘彻是带汉朝走向强盛的皇帝。可以想像在汉朝,尤其是在西汉,庙号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随着魏国君主开始接连三代帝王都被赐予“庙号”,且都用曾经只有“大功于社稷”的皇帝才能用的“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庙号开始逐渐的泛滥,正所谓“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自此开始,曾经很严谨的“庙号”制度开始被滥用,无论是开国君主,还是亡国之君,亦或是昏庸之君,都被赐予庙号。很多小国的君主都有“庙号”,甚至还是“祖”一级的,比如西秦乞伏炽磐就被后代赠予“太祖”的庙号,再如前凉张寔就被后代赐予“高祖”的庙号。



也就是这个时候,不但庙号被滥用,连“祖”都开始被滥用,曾经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用的高祖、太祖,亦或重新打天下才能用的世祖、圣祖、成祖等庙号都开始被新帝随意加到先帝的头上。比如南朝刘宋文帝刘义隆庙号是“太祖”,但是他并非开国皇帝,又如儿皇帝石敬瑭他虽是开国之君,不过却也用上“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这样的庙号,实在有些让人觉得可笑。



按照以上所说“庙号”的作用和历史,我想大家就应该知道“清朝有三位皇帝都敢用“祖””的原因了吧!太祖努尔哈赤被庙号为“太祖”无可厚非,毕竟人家算的上是清朝的开国皇帝,用太祖完全没问题。

世祖福临庙号用“世祖”也没有多大的原因,福临好歹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清朝能有以后的结果,实际上就是福临在位的时候打下的基础。虽然这基本上与福临无关,很大一部分是多尔衮打下的,但是如果一定要算的话,到也算是福临的功劳,谁叫人家是皇帝呢?当然个人觉得这有点名不副实了,毕竟清朝入关的时候,福临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多尔衮打天下的时候,福临啥都不懂。只能说是福临的运气好,摘了多尔衮种好的果子罢了。



其实后来人争议最大的是,康熙这一位即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又不是打下清朝这一偌大基业的皇帝,他又凭什么得到“圣祖”的庙号呢?要知道,当年的玄宗李隆基可以为了给自己的先祖老子李耳才创造了这个“圣祖”的庙号的。李耳是谁?那可是道家的创始人,天下公认的的“圣人”。你说难道康熙有如此大的功德能够与老子相提并论吗?



当然不是,康熙就算有再大的功绩,他也比不过老子。那为什么康熙能得到“圣祖”的庙号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儿子雍正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庙号”其实说白了就是新帝给先帝上的,要给他什么谥号,基本上都是皇帝说了算。“庙号”早已在魏晋时期就泛滥,再加上在清朝这个中央最为集权的时代,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庙号”更是清朝皇帝想怎么定就怎么定的东西。



也就是如此,在雍正自认为康熙“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覯。”,“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亦是“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的思想下,最终认定只有“圣祖”才能匹配的上康熙的丰功伟绩。



其实说白了“清朝之所以会有三个祖”,完全就是清朝皇帝自己认为的。他们认为这三个皇帝匹配的上“祖”的称号,就给了他们“祖”的称号,谁也管不了。连道光这样的皇帝都能被上尊庙号“宣宗”,你说清朝的皇帝还有什么庙号不能给的?



要知道之前历朝历代能被上庙号“宣宗”的成就可是蛮高的,如唐宣宗,是被誉为“小太宗”的皇帝,亦如辽宣宗,可是北辽的开国皇帝,再如明宣宗,可是被史学家誉为“功绩堪比文景”的皇帝。就这样的庙号,道光居然能得到,你说清朝皇帝得到的庙号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澳古说历史


“祖有功而宗有德”,这是古代帝王议定庙号的标准。而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清帝国,皇帝们的庙号出现三个“祖”,除了政治斗争外,得瑟、吹捧的成份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原因。

清太祖和清世祖的庙号议定,其实是清初满臣和汉臣之间斗争的结果。

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顺治帝生前为了清初政局的稳定,重用汉臣,提倡汉化,积极开拓国土,尤其是亲政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为清朝后世之君树立了典籍法规,使大清国成为法治国家。

不仅如此,他为了加强皇权,还制定了一系列削减八旗贵族特权的措施,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有利于清朝的稳固。

所以他死后,倍受重用的汉臣孙廷铨建议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位“好高皇帝”。如果盖棺定论,这就意味着顺治成为大清帝国的开国皇帝。

我们知道,皇太极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定年号“崇德”,这是真正的开始和明朝争锋相对,试图在伦理上和大明平起平坐。

但因为皇太极没能等到清朝入关变猝死了,所以福临作为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功勋自然全部算在了福临的身上。

所以孙廷铨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偏偏有一个人唱反调,他就是福临死前设立的四辅臣之一鳌拜。

鳌拜虽然为“巴图鲁”,但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物。

他敏锐的察觉出孙廷铨或者说汉臣背后的文字阴谋。

所以他利用手中的权势,强行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章皇帝”,庙号“世祖”;同时将努尔哈赤的谥号由“武皇帝”改为“高皇帝”,这就意味着福临不是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才是开国皇帝。


鳌拜非常清楚汉人的伦理道德和文字游戏,大清国要想稳定,汉人需要团结,但也必须打压汉人。

“祖有功而宗有德”的传统,谥号为“高”的皇帝事实上就是开国之君,他的生前措施是不能被继任的皇帝所批判和否定的。

鳌拜对顺治重用汉臣、减除八旗贵族权势非常不满。为了满族本位的思想,他坚持改了顺治的谥号,也就代表后继之君可以批判他的汉化措施。

正因为如此,《顺治遗诏》其实就是《顺治罪己诏》,也是在鳌拜的主持下开创了清朝皇帝下罪己诏的先河!

但大清国还是需要依靠汉臣协助处理,所以庙号定“世祖”,也是以鳌拜为首的满洲贵族对福临的盖棺定论,对汉臣的慰籍。

至于清圣祖康熙,那完全是他的儿子雍正皇帝对他的吹捧,根本不值得一提。

可怜的是一代雄主皇太极,只因为自己的猝死和满汉权力之争,夹在自己老爹和儿子的两个“祖”之间,才得了个“太宗”的庙号;更可气的是,他的孙子居然也混了个“祖”的庙号,想必他在九泉之下都没脸见人了吧!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号。中国古代庙号存在的时间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商朝。根据宗法制度,对国家有重大功绩、值得子孙后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会特别追谥庙号。

商朝时期,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叫“太”、功高者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为“中”。

周朝继承发展了周朝的谥号制度,却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所有周朝并没有什么“祖”、什么“宗”。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根本就不理什么谥号、庙号,废除了“子议父、臣议君”的谥号、庙号。所以秦朝成了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没有谥号和庙号的朝代。

西汉建立以后,又重新恢复了谥号和庙号。西汉统治者尚能对自己有个自知之明,他们在选择谥号和庙号的时候慎之又慎。选择皇帝的谥号,基本上要务必准确,能准确反映皇帝一生的功过是非。施加庙号的时候更是慎之又慎,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获得庙号。不是有重大功劳的皇帝,根本不配拥有庙号。

西汉一共只有四位皇帝拥有庙号,分别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大名鼎鼎的汉孝景皇帝都没能拥有庙号。

魏晋以后,基本上除了亡国之君或者傀儡皇帝以外都拥有庙号。而隋朝以后,基本阿猫阿狗皇帝都可以追谥庙号,甚至包括亡国之君也可以拥有庙号。

称呼已逝皇帝一般先称庙号再称谥号,如汉朝人称汉文帝一般会说:太宗孝文皇帝。唐朝以前称已逝皇帝往往称其谥号,唐朝称呼已逝皇帝往往称呼庙号。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大多很长,加上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庙号很多,所有称其庙号。

由于周朝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先秦典籍中对谥号选字并不需要完全参照谥法,选择庙字的时候灵活性也更大。即使这样,庙号选字时也会注意褒贬。有开创之功一般称为太祖、高祖,如唐高祖、明太祖。重新打天下、定秩序一般称为世祖、圣祖、成祖,如汉世祖、清世祖、清圣祖、明成祖。太宗则有发扬光大的意思,如唐太宗、宋太宗、清太宗。世宗有守成有法的意味,如汉世宗武皇帝;世宗也有皇位传承发生偏移的意思,如明世宗嘉靖帝就是旁系继承皇位。仁宗、孝宗有仁爱孝顺的含义,如宋仁宗、明仁宗。宪宗、宣宗含有有功有过的意思,如唐宪宗、唐宣宗。宁宗有过于懦弱的意思,如宋宁宗。德宗则有遭遇动乱被迫流亡的意思,如唐德宗、清德宗光绪。高祖是十足美庙号,高宗则有由盛而衰的意思,如清高宗乾隆皇帝。玄宗、真宗、理宗好玄虚,如宋理宗。文宗文弱、武宗尚武、惠宗无方、熹宗腐朽、哀宗思宗亡国。

庙号主要有“祖”、“宗”两种,通俗点说就是开创为祖守成为宗。

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守成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宗、宋高宗等。也有个别收成皇帝以为功劳很多,或者够不要脸也称“祖”。

像功劳很大的守成皇帝中的康熙皇帝追授为清圣祖,靖难成功、开疆拓土的永乐皇帝朱棣为明成祖。

清朝从成立到入关再到统一全中国和其他朝代不同,经历了不同阶段。一般一个朝代只有一个“祖”,由于清朝独特的建国模式,清朝竟然有三个“祖”。

第一个“祖”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做为清朝的开国君主,有开国之功。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基本上都能因为开国之功上“祖”的庙号。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为“太祖”,所以努尔哈赤清太祖的庙号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第二个“祖”清世祖顺治帝。虽然努尔哈赤开创了大清(后金),但是他建立的政权只能算是一个偏安一偶的割据政权。1644年,明政府灭亡,清军买通后吴三桂之后趁机入关。入关之后的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一个全国性统一政权。顺治帝虽然没有开国之功,却有入主中原之功,他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也是清朝承上启下的君主。如果没有顺治皇帝,清朝有可能一直都是一个偏安政权。(虽然功劳主要是多尔衮的)所以后世给了顺治皇帝“世祖”的庙号。

第三个“祖”清圣祖康熙帝。虽然顺治皇帝入主中原,但是他并没有实际上统一中国。顺治帝在位期间的清朝依旧是一个烂摊子,一个随时有危险的王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

铲除鳌拜及其党羽,平定三藩之乱维护国家统一,平定郑氏统一台湾,驱除沙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亲征蒙古准噶尔部维护祖国统一。康熙在位期间,清朝的统治基本稳定,清朝真正成为一个统一性政权,而且清政府的领土面积大大扩展。康熙皇帝的功劳足以抵得上一位开国之君,清朝在他手下成为一个真正大帝国。清朝后代统治者认为康熙帝是他们有圣德的祖先,所以最后给康熙帝一个“圣祖”的庙号。

清朝由于特殊的建国模式,所以有三个“祖”。清朝的三个“祖”全部都是货真价实的“祖”。他们三个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政绩为大清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前面说过有些不要脸的皇帝后代非要给自己祖上加上一个“祖”的庙号,如魏明帝称魏烈祖,这类不要脸的皇帝以魏晋南北朝居多。

欢迎各位小伙伴阅读、关注!关注依稀说史,带您领略不一样的历史!


依稀说史



实则题主的这个问题是有很大问题的,用数学上的话里说这就是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命题!

开国皇帝庙号并非一定是祖,如成汉开国皇帝—成汉太宗李雄、后唐开国皇—后唐庄宗李存瑁、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等等的庙号都是宗而不是祖。

而庙号为祖的皇帝更不一定就是开国皇帝,如五胡十六国时期西秦、前燕、后赵等国和开国皇帝追封先祖为帝的庙号基本都是祖。

而题目所提的清朝三位庙号为祖的皇帝应该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和清圣祖康熙了吧,今天风情就给大家聊一聊这个庙号。

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而最早的庙号仅有四种。

创基立业曰“太”(如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如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如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如中宗且乙)

公元前1046年商朝被周朝所灭,随之灭亡的也有商朝的庙号制度,因而周朝历代君主仅有谥号而无庙号。

转眼间,又是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嬴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连谥号也被废除,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随之兴起的就有已经沉寂了千年的庙号制度,但庙号审核制度极为严格,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因而西汉十二帝,被历史承认的也仅有高帝刘邦的太祖、宣帝刘询的中宗、武帝刘彻的世宗和文帝刘恒的太宗。而其他有庙号的西汉诸帝,如昭帝刘弗陵、成帝刘骜的庙号并不被后世承认!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处乱世,命都不一定保得住,谁还在乎这些礼制,这也就导致了庙号泛滥成灾,凡是正常的皇帝,不是那种亡国之君基本上都有庙号。而后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有庙号的皇帝清德宗光绪帝!

庙号的命名规则

作为一套有着完整法规的庙号系统,其庙号也有着一套完整的命名规范,而并非题主所说的那样简单。

取天下者曰‘祖’,治天下者曰‘宗’。有功亦称‘祖’。

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

《礼记》中就说:

“祖有功,宗有德。”

唐颜师古注曰:

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

清朝的三位祖

  • 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位称祖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为清朝奠定基础,理所当然庙号为祖。

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为清军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迁都北京,整顿吏治,稳定秩序,进而统一全国,也算的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说那么多,主要是他作为第一位入关皇帝,符合祖的标准,因而庙号世祖也无可厚非。

  •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这位称祖应该就是这三位当中争议最大的了,按照庙号体系,已经有了开国皇帝,那么之后的皇帝则被称为“宗”,可为什么他能打破惯例呢?维持礼法的大臣们同意让康熙称为“祖”,实在是因为康熙皇帝的政绩太过伟大,可以与开国皇帝媲美。大臣们也就给了他圣祖的庙号。


风情侃历史




清朝没有一个皇帝是货真价实的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被称为祖的人,几乎都是一手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是奠定一个朝代统治基础的皇帝。比如汉朝有两位祖,一位西汉的汉高祖刘邦,一位是东汉的汉世祖刘秀。这两哥们都是白手起家,统一天下,称为祖完全没毛病。

唐高祖李渊也是从无到有,建立唐朝,称为祖也正好。元朝有两祖,一个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元太祖成吉思汗也没有当过元朝皇帝,他只是蒙古可汗,称为元太祖有点不正常。明朝就是一个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原来是明太宗,一百多年后被不肖子孙嘉靖皇帝改为明成祖,不妥。



清朝很特殊,有三个祖,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清太祖努尔哈赤根本没有当过清朝皇帝,他只是后金的可汗。顺治皇帝福临虽然是入关后第一位皇帝,但中原并非他亲自平定的,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顺治皇帝作为清世祖也不是很扎实,当然更不能称为清太祖。 康熙被称为祖,说康熙名为守成,实同开创,这是哪个马屁精说的?康熙真不能称祖,康熙称祖,让皇太极置于何地?皇太极才是太宗。



事实上,努尔哈赤没有当过清朝皇帝,他是金朝的可汗,被称为太祖,完全不合适,皇太极建立了清朝,当了清朝第一位皇帝,但是这时候的清朝并没有入关,所以作为清太宗也不妥,顺治皇帝是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但他只是个小孩子。 所以,清朝真要认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摄政王多尔衮加起来算是货真价实的清太祖,康熙皇帝可作为清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