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你認為對嗎?

一隻拖鞋跑得快


這句話話說的很有道理,因為水太清,就養不活魚。比喻到做人的方面,就是說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話說不能太硬板,處理問題要穩妥,讓人家滿意為好,就是這麼個理。



丁佔愛


“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是“人至察則無朋”意思是水太清澈了就不會有魚能生存下來了,人太精明瞭,就沒有朋友了。常常用來勸誡一些要學會圓滑做人,多交朋友 才會在社會上吃得香,事業才會有成。

表面看起來這樣的道理確實在生活中很行得通。並且可以舉出很多古人成功的的例子,比如劉邦,比如曹操,都是善於結交各種人成成就了自己事業。有句話叫作“朋友多了路好走”也是這個道理。

“人至察則無朋”朋友多了路好走。如果交的朋友全是孤朋狗友,酒肉朋友,這樣的朋友多了,路也不一定好走。如果你盡結交一些作奸犯科的危害社會的人員,並和他們狼狽為奸,總有一天你的路也就走到頭了。所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有一些道理,但在交朋友的時候還要會明辨是非,結交真正的朋友路才會好走。

而今天的社會日益分工細緻,各方面人都可以發揮才能為社會做貢獻,成就自己的事業,並不一定需要多少朋友,比如你是高科技技術人才,你有那一個專業的特殊技能。並不一定需要太多朋友,做好自己專業的事情,就好了。交太多朋友反而影響你的發展。

總之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是這樣的。


襄陽祖海


從科學角度分析

依據科學理論,清水是氫氧化合物,水分子含有氫和氧。裡面沒有礦物質也沒有微生物,水藻等,魚兒沒有食物鏈很難存活。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水只是普通的水,魚沒有自己所需要的營養以及氧氣,所以水至清則無魚。

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考慮

水過於清澈,魚根本沒有藏身之地,所以魚的天敵(人類或鳥類)會更容易發現它,失去了保護色的物種。另外,魚類需要在至清之水裡長時間生存下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它也更容易滅絕。所以一般自然界水清的地方很少有魚,除非是在自家的魚缸養魚

但是從做人講!

每個階段的思想都有不同的進步

水清養人到底現實與否

看是怎麼個清法

或者看濁實清



豆豆隨手拍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古人說的是一種環境。最早出自《大戴禮記子入關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意思是要求別人不要太完美,否則沒朋友可交。

一,這句話說的是交友方面的事。如果濫用,就會出錯。

二,假如放在治理社會,或者治理企業上,這句話肯定是錯的。這句話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出現大量貪贓枉法官員。

三,如果放在家庭生活裡,也是莫名其妙的。家庭生活本來就是一團亂麻,適合用忍讓,我們常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顯然不能用這句話。


止水如心


水至清則無魚。這個觀點認同。這是以隱喻的形式告誡人們在說話和做事方面不要過分苛求,不要走入極端境界。就好比″死讀書則無書"的道理一樣,如果一個人只顧埋頭讀書,而不去實踐,不去發現和探討,不去閱歷和驗證書中的理論,那你到頭來就是一場紙上談兵,空洞而不實用,書中的理論不能成為工作和事業的理論支撐,不能對你的人生有所啟迪和感悟,那麼你縱然博覽群書又有什麼用呢?現實中人們常用“混水摸魚"來形容某人巧妙地利用了時機而取得了一些成就。只敢墨守成規,而缺乏開拓精神,那你的人生也只能在原地打轉,而不能發生質的改變和飛躍。只有將書中的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去幹好每一件事,如果成功了,就要認真地反思一下,做一個總結成功的研討;如果失敗J,也要坐下來,找出失敗的原因,為下次做事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學習,多發現,多探討,而不是去鑽牛角尖,認清了道理,還要多實踐,在實踐中去發現書中沒有的新生事物,理論結合實踐,對新的發現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地完善自己的內涵和品位,真正地強大成熟泰然。


魂縈母親河


水太清則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原因無非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這引喻現實社會里,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緊接一句,人太察則無智。古人最早使用這些話的有這樣幾例:

1.“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見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徒,就是同類或夥伴的意思,譯為現在的話就是“朋友”。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他過分要求與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舉一動均符合或者滿足一己的標準,但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體,否則永遠無法達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衝突就是必然的結果,此時如果不能以一種寬容的精神調和於其間,事勢就將無法收拾,結局便是人心不附,眾叛親離。

2.“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見於《後漢書.班超傳》。這裡所用的意義有些改變,但大綱還是一致的。這句話的起因,是班超在西域為都護時限較長,又有病,所以朝廷將他召回,接任者任尚請求班超臨別贈言,班超說:“塞外的吏士本來就不是孝子順孫,他們都是因為罪過而發配到邊地的,而蠻夷又都懷有鳥獸之心,不容易安撫,卻極易挑起事端。而您的性格太嚴厲而急躁,這是不好的,也容易出問題。水清了就沒有大魚,政務太苛察就不易讓下面的人親附,以至人事和諧,所以您還是應當將法度放鬆點,簡易點,要寬容人家的小小過錯,只要大事能夠抓住、不出問題就算盡到職責了。”這雖然講的是東漢時代政府對待邊遠地區人民宜採取懷柔寬鬆的政策,但它所說明的道理不僅僅是就此而止。

這兩則成語都是據現象所得出的結論,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誼等都只是類比的關係。雖然只是類比,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由此感性現象,類推得出人事現象理性的結論,雖然兩者之間前提和結論的關聯有著或然性,但就此兩類現象的屬性相同這一點來說,可以證明這種類比不違反邏輯的原理,是成立的。因為,前面的例子講的是魚,後面的結論講的則是人,兩者所需要的都是一個環境。魚的環境是水不要過分清澈,以至無處藏身;人的環境是關係不要過分緊張,以至無法相處。過分清澈與過分緊張,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須對所存身的環境有較好的要求,因此魚要求有水草、巖隙和樹枝等賴以藏身的空間,人也要求有寬和輕鬆的環境,要不然就都會引致對生命不利的結果。所以,這種類比是一種必然性的關聯,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礎上的。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徒。”這話有些調和論者的意味,以為為人處世或者立身處事是無須講原則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環境的和諧可以不惜犧牲原則的要求,如果是這樣,這句話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下面這句話,“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是可以作為補充的,因為班超所講的是在大原則下即所謂的“總大綱而已”的條件下,然後求環境的寬鬆簡易,儘量寬恕與原則無關的小小過失,以求得相互之間的和諧相處。這是一種現世怎樣做人的哲學,它可以加入到待人、交友以至於政治等各種具體的節目。就好比肥沃寬鬆的土壤,樹木就必然會生長茂盛一樣(這當然須有其他要素如陽光、水分等),人有了不板結的環境,能動的觸角就四處延伸,就會做出儘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績。但人事之間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過,就是不及,結果總是不能盡如人意。所以後人將這兩句成語綜合起來,改成:“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智。”水太清則無魚,就不必說了;人太察則無智,譯成現在的話就是:人太精明太苛察了,就沒有了智慧。這裡,“智”之一字用得非常恰當。沒有智慧,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精明的人至於苛察,就容易防閒過當以至猜忌成性,由不能容人最後發展到千方百計排陷他人,就必然失去夥伴和朋友,結果是魚無法生存,自身也陷入孤立無援之境。智慧之燈熄滅之後,前途就一片黑暗了,有如一個瞎子騎著一匹瞎馬,在一片廣大無邊的深淵邊疾馳,其危險程度是不言自明的。

對於樹苗來說,肥沃寬鬆的土壤是成材的必要條件。對於人來說,自然需要一個寬鬆的社會環境,否則天才是極易夭折的。


他also路


水清不一定無魚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是說,水太清澈了,魚就無藏身之處。乍一聽這句話,總覺頗有道理,也是很多釣友掛在嘴邊的名言名句。但如果仔細一 想,此話謬也。去過漸江千島湖的朋友都知道,千島湖的水質,清澈透明,一眼能望見幾米深,諸位釣友說一說,水清不清?恐怕沒有人說不清;

再問一句:千島湖 裡有沒有魚?也不會有人說千島湖無魚吧。綜上所說:“水至清則無魚”,只針對小溝、小塘等死水區,對於大水面,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無論水清澈到何種 程度,都會有魚的活動。在這樣的清澈水系裡,不但魚的品種多,而且還會有大魚出現。特別是有不少肉食性魚類,如鮊魚、鱤魚、狗魚、鮭魚、鱖魚等,最喜歡在 清澈的水裡生活。


胡搞蝦搞


對的,現在的社會不是1就是1,2就是2那麼單純了。你如果處處講規則說流程,那麼大家會把你排擠掉,說你不懂得變通,說你拖集體後腿,尤其是你身份低微的時候。所以還是隨隨大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靈活一點。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要不然給你判個謠言啥的真的是分分鐘的事,當然如果你位高權重,那麼你的每一句都是清廉的,正義的,毋庸置疑的。畢竟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


大號杯哥


我個人覺得是對的,尤其在中國文化的環境下,水至清則無魚,只是一個隱喻,比喻人做事的時候追求極致,追求完美。任正非講過,完美的人就是無用的人。如果你看到一個人是完美的,要麼是裝出來的,要麼你還沒有發現它的缺點。但是可以把“至清”的境界作為一種人生追求,但是你永遠達不到的。我們所有人都是清濁一體的,我們的思想當中既有清的部分,也有濁的部分,我們學習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思想當中親的部分越來越多,濁的部分越來越少。中國文化三大支柱儒釋道,我用儒釋道的視角來為你解決這個問題。

儒家

至清=君子

至濁=小人

不至清也不至濁就是中庸

孔子講的最多的就是君子和小人,但是你想一下有沒有絕對的君子或者絕對的小人,你見過一個人全是好的,沒有一點缺點嗎?你見過一個人全是壞的,沒有一點優點嗎?都沒有。再好的人已有的陰暗的一面,再壞的人也有他好的一面,只不過是好和壞在這個人身上的比例問題。有的人好的部分佔比多一點,有的人壞的部分佔比多一點。孔子所說的君子和小人,不是說的兩種人是一個人身上的兩種人格,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君子人格的部分越來越多,小人人格的部分越來越少。

儒家提供做事的方法論是中庸,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牆頭草兩邊倒,中庸是不極端,恰到好處,至清是好的極端,至濁是壞的極端。

佛家

用佛家的話說,“至清”本身就是執著,“至濁”也是一種執著,至清和至濁是兩個極端,你不追求至清也不追求至濁是什麼呢?佛教叫中道,其實就是儒家的中庸。佛教認為最高的真理。所說道理,不墮極端,脫離二邊,即為中道。《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道家

至清=陽

至濁=陰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是孤立存在的,還是相對存在的,陰陽又互為其根。清濁也不是絕對存在的,兩者是相對存在的。你就看一下那個太極圖,在一個整體當中有黑的一半,有白的一半,黑的那一半當中有一個白點白的,那一半當中有一個黑點。陰陽構成了一個整體,陰陽相互對立,又互為其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對立,相互滋生,最後統一。這也是馬克思辯證法的對立統一法則。

道家認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宇宙之初為無極,之後演變為太極,即從無限小到無窮大。這個運動的過程稱為動,無限之動為陽,可理解為在動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產生能量,所以有光,故稱陽。

當宇宙發展到無限大,已經接近無窮大的時候,其實還在發展,只是與之前的發展速度相比,幾乎為靜止的,故稱發展(動)到極致而為靜(相對的)。這時候發展的能量已經衰弱,故能量減少,光少,故為陰。

當我們認為它完全不動的時候,卻能發展它還在動。這也是相對的。也與人類的發現相符。人類本以為宇宙無窮大,但後來發現它還在膨脹。動源於靜,靜源於動。這其實就是相對論。陰陽之分,形成了兩種形態。

道家認為“太極”也就是老子說的道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太極即道。


知行至善


這句話本意是為了引出下一句人至察則無徒,但是隻問著一句對不對,就需要重新思考了。

從字面意思理解,水太清澈魚就無法生存,所以這是一個偏向生存的因果話題。

我們再來看一下對於單條魚本身而言,想要生存必須的因素有三點:1、賴以生存的健康環境,2、能供飽腹的食物,3、避免成為食物鏈上游的食物或遭受攻擊。

所以這句話對不對得看,水變清澈了會不會影響到這三個必要條件,從理論上講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對魚的生存帶來一些影響,比如食物鏈上游的小明突然發現水變清澈了,不禁感慨,嚯,好傢伙,看你往哪跑。就這樣魚越來越少,小明們爽了一段時間,餓肚子的時候越來越多,就不得不開始思考,要慢點吃,制定一些條例,比如懷孕的不吃,個頭太小的不吃,一三五不吃...就這樣魚兒又慢慢多了起來……開個玩笑.......

當然在理想條件下,如果水是慢慢變清的,魚的生育能力趕上被吃掉的速度,水至清則無魚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只能說水清澈了,更容易被逮到了,相應地魚兒的閃躲能力也會變強,一段時間以後,魚兒也就能適應這樣的環境,找到水至清下的生存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