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因為“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而選擇“獨處”嗎?

導讀

你接受獨處時刻了嗎?還是隻是想避開群體才選擇了所謂的獨處?

你會因為“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而選擇“獨處”嗎?

純粹地享受獨處,與靠獨處來逃避社交完全不同。從這兩句話就可以看出這兩種人選擇獨處的動機是什麼。

前者喜歡獨處,在於他們能夠在獨處中找到自我,這將會成為一種為自己充電的形式,並且獨處過後,會更有助於他們梳理人際關係。那麼後者呢?他們在被動地“獨處”中也能獲得能量嗎?

01 你接受獨處時刻了嗎?還是隻是想避開群體才選擇了所謂的“獨處”?

我們身邊很多人都認定獨處帶來的只有孤獨感,那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如今人們的獨處方式,大部分都是在手機中尋找聊天對象,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獨處。真正的獨處,是不會即刻就產生你來我往的實際互動的。

而沒有這種即時性地互動,人們才會放下“等待他人相應”的期盼,接受自己這一刻需要獨處這一信號,你的大腦才會啟動專注及深度思考的程序。

如果你總是有個等待對方回應的盼頭,那麼你就失去了沉浸式思考的樂趣。

你會因為“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而選擇“獨處”嗎?

為什麼會談到獨處這一點?前者之所以會享受獨處,是因為他們體會到了獨處帶來的樂趣,獨處本身就是他們的行為動機。

後者獨處的動機就有失偏頗了,因為他們只是為了避開人群而選擇獨處,那麼他在獨處的過程中尋找的只是免於與他人打交道的一種安全感。

可以確定的是:在為了避免與他人建立社交的基礎上觸發的獨處行為,是無法達到獨處的目的及收效的,畢竟此時的獨處沒有讓他們沉浸其中。

前者與後者雖然做著同樣的事,但由於動機不同,所帶來的收效也必然存在差異。就好比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孩子,誠然接受著同樣的教育理念及輔導,但所吸收的知識的程度卻相差甚遠。

後者的做法,對於他們個人的感受而言,不喜歡與人打交道,就不接觸,不可以嗎?沒有人說這樣不行,事實上你怎麼做只關乎你自己的社交關係,與他人則不產生任何直接聯繫。

02 人需要在群體中展現一部分自我

如果你在任何群體中都找不到自我展現的機會,那麼這將會成為你逃避群體的原因之一,因為存在感嚴重缺失。

不論群體是否認可你,首先你需要得到一些展示自我或表達自己言論及主張的機會。

我們每個個體都需要面對群體,需要適應各種各樣的群體,並不是說我們必須要去迎合群體做或不做什麼,也沒必要一有機會就去人群裡湊熱鬧、刷存在感。

你會因為“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而選擇“獨處”嗎?

只是人們不論是面對家人、朋友、同事或是領導,都需要與個性化的個體及具有針對性的群體打交道,這些社交機會是無可避免的。

假如你對社交有所畏懼,那麼你需要重新回到社交圈,去挖掘最本質的、讓你無法融入社交圈的原因,只要找到它,這個問題就解決一半了。也就是說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勇敢地面對,而非一味逃避。

其實有些人逃避社交場合是因為面對群體時,不知怎樣合理地展示“自我”,總是擔心自己說錯話,或是怕自己對群體討論的種種話題知之甚少會略顯尷尬。

03 不同群體需要你具備不同的知識及談資

相對正確的做法是:你需要重新參與到群體的交流中,放下讓自己顧慮已久的那份不安,回到每個你需要建立社交關係的群體中,去挖掘一些根本上需要得到解決的問題。

比如問問自己,你對所有的群體都很排斥嗎?還是對個別群體感到不適?或是對特殊群體談論的話題不感興趣、認為自己插不上話,沒有參與的機會?

總之你需要找到最根本的、讓你不想參與社交的原因,否則避開社交場合將會令你錯失一些你原本能夠適應的群體。

你會因為“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而選擇“獨處”嗎?

經過一番分析,你就會發現當人們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存量不足應對各種社交場合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放棄一些群體

事實上有些內向的人一旦在個別群體中受到打擊或是自認為沒有受到重視,便會脫離多個群體、選擇獨處,並以這種行為來告訴大家他不擅長與群體打交道。

04 沒有絕對的內向或是絕對的外向

在性格當中,人人都有內向的部分及外向的部分,只是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在哪類人面前展現何種性格。

比如研究人員或是科學家,他們本身都是習慣於專注在自身從事的領域裡潛心做事的,但當他們站上演講臺時,他們卻總是能夠對演講氛圍及時間都掌控得很到位。

這不能說明他們是外向的,只是當場景與受眾群體需要他們展現外向性格時,他們完全可以應對自如。

你會因為“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而選擇“獨處”嗎?

換句話說,再外向的人,你讓他去參與一個自己完全沒有發揮空間的社交場合,他一樣不知該談些什麼、與誰去談。

為了調節現場氣氛,不少演講者會在會前反覆學習幽默的技巧,哪怕只是講幾個現學的小笑話來熱身。

這說明當你面對的群體不同時,你需要展現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05 小結

因此,如果你自認為你自己是個很內向的人,也許是你還沒有找到你自己的聽眾,或是你自身的知識儲備不足以讓你在各種群體中都能做到輕輕鬆鬆地展現自我。

你會因為“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而選擇“獨處”嗎?

人本身就是具備社交屬性的,最合時宜的社交方式當然是既能夠享受獨處,又能在社交中體面地進行自我展示,不搶風頭、也不會被完全埋沒。

別再為了免於參與社交場合而進行“自我封閉”或選擇“獨處”了,被動選擇獨處,等於主動遠離群體(社交),這無益於解決你不擅長融入群體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