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條約》究竟送給沙俄多少土地?

素食翁


大概有個幾十萬平方公里,主要原因就是當時不管沙俄還是清朝都沒有在遠東地區化設國界線,同時那時候的人也不像現在這樣擁有國家觀念


在某個地方立一塊國界碑,明確規定哪裡是沙俄,哪裡是中國。

從歷史資料上來看,中國王朝是最早涉足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政權,俄羅斯那時候都是在歐洲那塊跟著歐洲人玩,到了17世紀俄羅斯帝國才開始向遠東地區進行擴張。

但從另一方面必須承認,清朝西伯利亞南部底部的管轄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即通過招撫納貢的方式完成對貝加爾湖即外興安嶺地區的管轄。

也就是說居住在那裡的居民都承認自己是大清朝的子民,但清朝也沒有派個幾萬大軍駐紮在那裡,再修建幾座城池。

對於西伯利亞地區的管轄制度實際上還不如西域都護府,漢朝時代在西域地區是派了士兵過去駐紮在那裡,對當地的軍政事務進行管轄。

其原因是西伯利亞地區地理條件過於惡劣,那時候又沒有意識到礦場、石油和水資源會在今天成為香餑餑,應該說這是時代的侷限性造成的。

索額圖在前往東北和沙俄談判的時候,就說:

尼布潮(楚)、雅克薩既系我屬所居地,臣等請如前議,以尼布潮為界,此內諸地均歸我朝。

從圖中我們看到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前,清國在西伯利亞的版圖囊括了外興安嶺到貝加爾湖以內的廣大地域,不過這種管轄只是名義上,清朝並沒有在那一地區建立行政管理。

其屬於輻射管理,《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由於康熙要把精力放在對葛爾丹的作戰上,所以擔心在東北用兵會分散其力量,再者就是擔心沙俄和葛爾丹勾結。

所以就在東北的國界劃分上做了重大的退步,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而界,將河以外包括尼布楚和貝加爾湖之間的這片區域讓給了沙俄。

當時清國在東北地區還是佔據了大片土地,直到1858年《璦琿條約》條約的簽訂,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再度被俄羅斯帝國佔據,包括庫頁島。

從歷史角度來說,站在黑龍江南岸地區觀看北部,那裡曾經都是我們的領土。

所以,也可以說當時貝加爾湖的廣袤地區真的是送給了沙俄,如果不是葛爾丹搞事情的話,那麼康熙也就有精力來對付沙俄在遠東的入侵了。

奈何當時葛爾丹崛起,康熙在西北地區面臨的壓力也很大,只好兩相其害。不過隨著康熙擊敗葛爾丹,廣袤的西北和新疆地區從此就納入我國版圖。

從另一面來說,這個交易可能也是非常划算的吧。

清朝雖然割讓了不少土地,但是從地圖的變化來看,其實清朝割讓的土地主要是東北這一塊,外蒙古不是清朝割讓的。

清朝垮臺的前一年,外蒙古在沙俄的慫恿下獨立,這時候清朝政府也沒有能力管這個了。

1913年沙俄和袁世凱的北洋政府簽訂了《中俄聲明》,承認了外蒙古的自治權,但外蒙古彼時還是屬於中國領土。

到了1919年,徐世昌和段祺瑞派徐樹錚出兵外蒙,取消了外蒙古的自治權,外蒙古也重新回到民國的統治之下。

這一行為得到了孫中山的讚賞:徐收回蒙古,功實過於傅介子、陳湯,公論自不可沒。

外蒙古獨立的問題其實很複雜,但主要是蘇聯搞事情,最終促成了外蒙古獨立的現實,當然也少不了美國的影子。

客觀來說,其實清朝除了丟失黑龍江以北的土地,其版圖總體還是保持了完整,而且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這一點來說是功不可沒的。


圍爐談史


在《尼布楚條約》,清朝沒有割讓一寸土地。如果說清朝在《尼布楚條約》中割讓了貝加爾湖東岸還是情有可原的誤解,那說清朝在《尼布楚條約》割讓了遠東或西伯利亞,那簡直就是為黑而黑了。

(很多人認為紅圈中的土地在《尼布楚條約》之後被放棄了)

國界這個概念,是近代條約體系發展之後才清晰的概念,而對於中國來說,尤其是明清兩朝來說,國際關係用的是宗藩體系,這個體系下天子-內臣-外藩之間是“有國無界”的。所以當沙皇俄國與清朝簽訂條約時,對於清朝來說沒有修改國界這一說,而是如何在沒有國界的歷史中,劃出一條國界。在此之前,清朝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因為在宗藩體系之下根本就不需要邊界。既然是新設國界,又何來割讓之說?

(所以《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創舉,意義重大)

在明朝時期,西伯利亞上有個西伯利亞汗國,這個國家早在16世紀末就被沙皇俄國征服了。在清朝入關之後,其實沙俄已經佔領了大部分遠東地區,甚至還包括清朝的外東北。也就是說,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外東北成了沙俄與清朝相互爭奪的地區,這裡雙方的勢力範圍邊界時常因為兩國的戰事變化而變化。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清朝終於發兵北上打了雅克薩之戰,沙俄在其向遠東的擴張中戰敗,雙方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劃分兩國邊界。

(沙俄很早就吞併了西伯利亞)

對於“有國無界”的清朝來說,這是有些讓步的,因為傳統視界下天朝的領土是無邊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前佔領的或是曾經佔領過的都是王土,所以在後人眼中,清朝是“放棄”了貝加爾湖。而對於殖民擴張已久的沙俄來說,遠東一直是先佔先得的無主地,外東北都已經被沙俄佔領了,就應該是沙俄的土地,之後只是被清朝強佔走了。

(這張圖只是雙方勢力範圍的大致模擬圖而非國界,不能作為清朝割地的參照)

兩國對《尼布楚條約》的認識不同,根源在於雙方的國際關係體系不同,這也是條約體系與宗藩體系的碰撞。在西方不少國家的教科書中,朝鮮屬於清朝,反而清朝自己不這樣認為,為什麼呢?因為西方人是在用條約體系來解讀宗藩體系,肯定是有誤解的。

(比如這一幅地圖,朝鮮屬於清朝)

可惜,在之後清朝日益衰敗,到了清末只有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份了,不然我們真的可以見證條約體系與宗藩體系的融合。網上有些人說清朝因《尼布楚條約》放棄了整個北亞,請問這些地方中國什麼時候真正佔領、控制過?

(這張圖簡直不知所云)

或許就是因為那張沒有畫完的元朝、明朝地圖吧?

(未完畫的元朝地圖)

(未畫完的明朝地圖)

現在網上有朋友畫出了明朝的“完整版”,也只能呵呵了。


切割地球



要說給了沙俄多少領土,無從計算,就連當時清政府也自己算不出來,只清楚自己後來越給越多,一直填不飽沙俄的肚子。


事實上,沙俄不但吃清朝中國的,還吃其他的,它吃掉了西方較弱小國家不知幾十個,都是整個國家整個國家吃,從十五世紀以來,它擴張是不停止的,哪能放掉周圍各國,從一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瞬間膨脹,吞併了西伯利亞,一直到東海濱,西面也是不遺餘力,對奧斯曼帝國用兵,打不過拖,最後把它拖落後,奧斯曼帝國這個古老的地中海擁有者就這樣被西方各國抓分肢解,俄國也嚐到了甜頭,擁有了黑海以北廣大區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俄國向西發展是相當順利,把歐洲小國壓縮到西歐,自己則佔據波蘭一部分,直到普魯士邊境。北面佔據了波羅的海沿岸,西北腹地總算安寧了,同樣沙俄對中亞也不可怠慢,曾經有土爾扈特東歸時就遭到俄國百般阻攔,最後才順利的回到了祖國,那時沙俄已經對哈薩克草原地區政權有搶佔的野心,試圖通過哥薩克騎兵來對付當地一個個對手。這時候龐大的清朝已處在他的眼皮底下,就等吃掉。


沙俄本來在當時和其他古老帝國包括奧斯曼帝國和清帝國處在一個檔次,可後來出現了一個偉大的人物彼得大帝改變了一切,彼得大帝和康熙帝是同一時期的人物,可兩者眼光卻截然不同,彼得大帝是個有眼光的改革家,也是政治家,他認識到歐洲資本主義先進性,還有西方科技,畢竟俄國離歐洲近,深感體會,如果不從根本改變自己,那俄國就不會那麼猖狂成為後來的列強了。彼得大帝是個善於學習的人物,自己甚至去歐洲學習,漸漸的東西學到手,自己的勞動果實維護也有了保證,它就是靠這樣勇於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才把俄國帶向強大的。伴隨著歐洲列強席捲世界,沙俄也跟上了船隻,而將自己的勢力不是擴大到海上,而是陸路。


《尼布楚條約》實際上就是沙俄向東方擴張的產物,雖然表面上得利的是清朝,實際上沙俄,沙俄統治者腦子是最清楚的。康熙帝在雅克薩之戰打了勝仗,按理說,收復清朝以北的故地,可卻退讓了,原因是西伯利亞貧瘠沒有多大用處,這樣的退讓也讓清朝付出了慘痛的教訓,導致後來清朝在咸豐,同治兩朝一下就丟棄了大片領土。


在所謂清朝北方領土範圍,按當時情況,是很模糊的,尤其是貝加爾湖地區連接外興安嶺一帶,早在元朝,就疏於對其管轄,而把精力放在內地,這也導致這塊地方成了飛地。沙俄從西面襲來,當時清朝籌備入關,哪能會收到北方告急的信息,直到他們完全佔領西伯利亞以後,侵略黑龍江時,清朝才著急了,可見當時清朝對北方邊關認識有多膚淺,根本就不把北方邊陲當回事,連起碼劃界都沒有明確規定,只讓當地部落守住,沙俄正是鑽著這個空子進來的。


直到沙俄到來,祖宗根本之地受到威脅,曾經的野人女真領地被佔,康熙帝著急了,立馬征討,這也是不得不使用武力的原因。清朝當時還是懼怕沙俄的,可這時清朝正處在鼎盛期,又有千古一帝康熙,將沙俄據於北方,哪是有可能的。把沙俄從黑龍江清除出去以後,現在才開始劃界,而且與侵略者談條件,索額圖為代表簽了一批條約,由於看不清俄文,也不清楚北方邊界在哪,只有儘可能滿足自己的胃口,又不傷害彼此才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簽訂地是在尼布楚,按理說是清朝邊境,可條約卻把這塊地方劃入他的了,將外興安嶺一部分佔領,一段還成了待議。


清朝當初之所以沒有如自己所求,原因是急於對付準噶爾汗國噶爾丹,本來想以勒拿河為界泡湯了。沙俄為了極力想在東面打出個出海口,百般阻攔清朝正義之言,原本自己戰敗了,卻像無賴一樣,死皮要臉纏著一個話題不放,沒辦法,簽了就簽了唄,這一簽就使清朝失去近1000萬領土。


等條約拿回去後,康熙帝沒有生氣反而高興起來,原因是這種退讓也給清朝帶來百年的和平,可清朝再變,沙俄不變,直到鴉片戰爭後,沙俄要回來本該屬於自己的,這也是他們對《尼布楚條約》的延續。

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公平條約,可這只是沙俄和清朝碰撞的前奏,沙俄嚐到甜頭肯定會想嘗,它對清朝用的套路是從西方轉移過來的,目的就是想掠取更大利益,主要是對領土的慾望,這也導致它對東西方蠶食越來越猖狂。


龍文說史


《尼布楚條約》有人認為喪權辱國,但也不乏反對的聲音,認為康熙這是顧全大局的緩兵之計,由於我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立場也不同,對於這個問題的態度,也存在極大的差異分化。

或許當時我們要是康熙,也會有很大的概率簽訂這樣的條約,在我們看來極不平等的背後,必定也有康熙深思熟慮的顧忌,歷史的真相或許更值得深思。當時清王朝送給沙皇俄國的地區,已經算是清朝的最北部邊境了,主要區域就是當時的嶺北行省所在管轄地。

關於嶺北行省的實際控制範圍,最遠也只不過是到達貝加爾湖,繼續往北上,由於氣候條件複雜惡劣,已經荒無人煙,常年地凍冰封。

1636年,沙俄帝國的軍隊,除了向東擴張,消滅了大大小小的蒙古部族,而且征服了西伯利亞,最終也到達我國現如今的黑龍江流域。

沙皇在瘋狂侵略擴張的同時,當時的大明王朝也已經被清政權取代,國內局勢還處於一片動盪,各地藩王割據,中央也正在集中兵力平定藩王,面對沙俄的侵略進攻,大清還是沒有一戰之力的。

與此同時,當時的準葛爾汗國也對清王朝虎視眈眈,面對雙路夾擊的局面,清朝康熙皇帝優先選擇其中兵力對付沙俄,儘管兩次雅克薩之戰,最終都讓沙俄順利退兵,但這並不是長久權宜之計。

康熙為了能夠讓沙俄徹底安心,必定要拿出足夠的好處來和他談判,不然這樣下去遲早被夾擊而死,別說是割地賠款,可能連大清王朝都岌岌可危。當時沙俄的實力也是有目共睹,康師為了能夠穩定東北邊境,選擇用利誘來迷惑沙皇。

相比準葛爾汗國的野心,明顯沙俄是最好對付也最為省心的,面對顧此失彼的局面,為了將來,康熙深知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沙皇侵略擴張無非要的就是土地。

1689年,在清王朝索額圖的帶領下,清政府正式和沙俄交涉,除了做好談判的準備,各自也都帶領軍隊,想必談不攏最終將會用武力解決。

其實以當時雙方的態度,繼續開戰是最糟糕的結果,為了避免進一步擴大戰爭,清政府最終決定割讓貝加爾湖附近直至尼布楚的9萬多平方公里割讓給沙俄。

最終雙方也把外興安嶺以及額爾古納河作為共同承認的邊界,同時對於烏第河周邊地區劃為待定區域,並沒有明確的歸屬,自此雙方也達成戰略共識,保持中立,沙俄並不參與準葛爾與清王朝的戰爭。

看似是割讓土地的屈辱條約,其實後來我們就足以看到康熙的良苦用心,他這樣的緩兵之計,也讓沙俄最終失去了與準葛爾汗國領土的爭奪權。

清政府集中兵力對付準葛爾汗國,最終也得以將其消滅,進一步擴大了清王朝的版圖,作為曾經的古西域和西藏地區,也順利被清王朝納入管轄範圍。

關於當時清王朝割讓的土地,有人說有數百萬平方公里,但其實真正的面積也僅僅只有9萬平方公里。

這樣的犧牲,不僅換來大明王朝東北邊界的穩定,也最終得以擴大自身版圖,消滅了另一個敵人,準葛爾汗國。

我們不得不佩服康熙的遠見卓識,歷史上能夠當皇帝的都不傻,許多時候我們僅僅憑藉主觀意願,認為割地就是不對,這是猶有辱帝國尊嚴,但果真如此嗎?

希望我們更應該尊重歷史事實,不要惡意對歷史事實進行詆譭,扭曲,做出自己合理理性的判斷,切勿以偏概全。


大國布衣


尼布楚條約是清政府1689年和沙俄在尼布楚簽訂的一個條約,長久以來我們都以為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平等條約,中俄雙方互利互惠,清政府和沙俄維持了和平共處的局面。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清朝吃了很大的虧,許多地盤都“莫名其妙”的送給了沙俄。


兩次雅克薩之戰以後,沙俄被迫退步,從整個清王朝的對外作戰歷史記錄來看,這是難得的勝利戰爭。清王朝本應該趁勝追擊,在談判桌上奪得更多的利益,但仁慈的清王朝並沒有做,和後來的咸豐,道光,同治,光緒皇帝一樣,在康熙皇帝的手上,清廷向沙俄“送”出去了百萬領土。

當時清朝內憂外患,國內三藩之亂剛剛平定,臺灣鄭氏又時時騷擾,蒙古準格爾部叛亂,種種原因使得清政府並不願意與沙皇俄國過度糾纏。俄國人也看出了清政府這點心思,於是籌備了三個談判方案,第一個方案便是以勒拿河至北冰洋為界,第二個方案以外興安嶺為界。

而當時的清朝談判代表一心想著快點結束和沙俄人的戰爭,穩定邊境局勢,又迫於國內準葛爾粗的步步緊逼,直接在沙俄拿出第一個方案便同意了。這樣俄國人便平白無故的多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連以貝加爾湖畔的第三方案提都沒有提。從此以後,幅員遼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就成為了俄國熊的囊中之物,所以現在也有不少人把尼布楚條約看做清朝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400萬平方公里!600萬平方公里!或者1000萬平方公里!反正不是自己的,不用擔這個責任!

今天的網絡上,仍然充斥著很多諸如康熙皇帝割讓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俄國這樣的腦殘言論。正常的學術辯論無可厚非,但是這種罔顧事實,顛倒黑白的論調早已經超出了正常的認知。就好像問秦始皇為什麼沒有徵服全世界一樣可笑!

關於《尼布楚條約》的內容,地球人都知道,教科書上也寫得明明白白,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具有國際效力的領土劃分條約,奠定了我國對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整個東北的主權。

我們需要看一下,清朝和沙俄是如何走上談判桌的?這涉及到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那就是:西伯利亞自古以來是不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如果不是,那沙俄佔據西伯利亞就不需要某粉在此指手畫腳;如果是,那屬於中原王朝的依據又在哪裡?

我們分開來看:

第一部分:中原王朝北界問題

靜夜史的觀點是,這些地區從未屬於中原王朝,中原王朝最北界在北緯58度附近!

為什麼這麼說?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就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帝國,在這個帝國中,對領土的要求也相對苛刻,那就是必須適合發展農業。而緯度越高,氣溫越低,農作物無法生長,在那個以農業養活人口的帝國,沒有糧食怎麼生存?

再者,北緯58度線以北,是廣袤的凍土區,這意味著這裡不僅氣溫低得不長草,而且土地凍得長不出苗。這樣的土地,就好像端著一捆草放在霸王龍面前,它要是大快朵頤那才是見了鬼了!

很多人不死心,比如說元朝的領土就到了北冰洋了不是嗎?是啊,不能種地,就一定能放羊?不能長農作物,就一定能長牧草?

關於元朝疆域的北界問題,靜夜史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詳細的分析,結論是:元朝的土地北界,最遠到達北緯58度線附近,也就是貝加爾湖向東西延伸。在北,就是真正的無主之地!

很多人喜歡拿著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今天的西伯利亞有著豐富的油氣森林資源,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但是在古代,這些地區的價值等於零!你讓古代人去冒著天寒地凍以及生命危險去開拓,你怎麼不去?

第二部分:沙俄西伯利亞擴張問題

既是無主之地,又何來“送地”一說?

就好像今天,安倍要把整個南極送給川普,這不是貽笑大方是什麼?

西伯利亞的無主狀態從16世紀被打破,因為沙俄來了。

1582年,哥薩克葉爾馬克越過烏拉爾山,開始了對西伯利亞的征服。由於該地的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等裝備落後,難以與沙俄抗衡,因此紛紛被沙俄勢力消滅;

1639年,俄軍抵達鄂霍次克海岸;

1649年,沙俄建立鄂霍次克要塞,標誌著沙俄勢力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每佔領一處地方,哥薩克就修建要塞,作為前進的據點,這種步步為營的做法讓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大獲成功。

擴張的過程中,沙俄一直在尋求溫暖的出海口,因此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沙俄也在不斷尋求向南的通道。

1643年,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對當地達斡爾人等進行野蠻的屠殺和驅逐。

1657年,沙俄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形成對黑龍江流域的實際佔領。

此時正是明清交替之際,清軍大量入關爭奪中原,東北地區人員稀少,形同白地,清朝對沙俄的侵略鞭長莫及。

第三部分: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問題

很多人說康熙取勝還割地,足以說明這個勝利是清朝自我吹捧的勝利。那麼,雅克薩之戰的過程到底如何?清朝到底是勝了還是敗了?

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1683年,平定寶島,解決了南部問題。康熙得以抽出精力解決沙俄問題。

此時的東北,已經有3000名沙俄哥薩克,他們是沙俄的軍隊,效忠沙皇,為沙皇而戰。

康熙做了很多準備,包括加強偵察和封鎖、在璦琿築城屯墾、從吉林到雅克薩沿途設置大量驛站、加緊造船,保證軍糧供應等等。

1685年4月,彭春率清軍3000人兵臨雅克薩,雅克薩城內有哥薩克450多人,頭目托爾布津,在警告無效後,清軍炮轟雅克薩,擊斃100多人,托爾布津投降,清軍允許其帶武器離開。

隨即清軍平毀雅克薩城,班師南下。但沙俄賊心不死,隨即派600多哥薩克增援黑龍江流域。1685年8月,托爾布津再次率領826名哥薩克佔領雅克薩,修建了更為堅固的城堡。

1686年2月,得知沙俄捲土重來,康熙著手再次反擊。1686年5月,薩布素帶3000清軍再次包圍雅克薩。6月開始攻城,擊斃頭目托爾布津。

因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太過順利,康熙認為沙俄不堪一擊,所以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康熙只讓清軍攜帶了50支火槍。而此時沙俄軍隊有826人,火炮12門,最要命的是康熙這次居然沒有讓部隊攜帶紅衣大炮!

知道失策,清軍馬上將策略改為長期圍困。此時的清軍作戰兵力為2300多人,另有1600當地駐軍,在人數上佔有優勢。清軍圍困長達10個月,一直持續到1687年5月16日。

長期圍困導致沙俄漸漸吃不消,雖然沙俄不斷派援軍支援雅克薩,但都被清軍擊敗,其中一次斃傷俄軍800多人,另一次200人的俄軍援軍全部被殲。

到1687年清軍總攻前夕,雅克薩城內只剩66個哥薩克,且缺醫少藥,形勢不斷惡化,雖然此時清軍形勢也不樂觀,但總體比沙俄要好!

眼看沙俄守軍即將傷亡殆盡,沙皇終於派出使者到北京,開始了兩國邊境談判。

第四部分:關於清朝割地的問題

你會在取勝之後主動割地給戰敗者?

沙俄在1643年侵入黑龍江,《尼布楚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全都是清朝領土,將沙俄勢力徹底逐出黑龍江流域,這算哪門子割地呢?

和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不同,遊牧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除了經營漢人所在的漢地十八省之外,還對北方的牧場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遊牧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對擴張有著極其強烈的慾望。

康熙也不例外。

但是我們前面說過,外興安嶺以北的西伯利亞地區,早已經不適合種地了,放羊也不行,而擺在康熙面前的,還有蒙古高原的漠北蒙古和西域的漠西蒙古問題。相比之下,蒙古地區緯度低,距離中原地區近,氣候條件更為適宜,康熙沒有理由不考慮這裡。

而最關鍵的是,漠西蒙古的準噶爾汗國不斷向東侵略,想要統一蒙古稱霸草原,甚至消滅清朝恢復大元榮光,這不能不讓康熙警惕。

所以,康熙的精力沒有放在西伯利亞,而是蒙古地區。

康熙的目標,是將沙俄的勢力逐出黑龍江流域,將清朝的邊境推進到北緯58度線附近。因為再往北的土地,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就已經沒有了意義。而且越往北氣候越冷,開拓的難度越大!

沙俄的土地不是康熙送的,是他們自己佔領的!康熙不僅沒有送沙俄土地,還他們手中奪回了大片領土。

真相就是這樣!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尼布楚條約》的事情,已經有很多說法了,我這裡就不贅述這些了,只談論兩點

1.尼布楚是送出去的。

雖然這個條約叫《尼布楚條約》,但是尼布楚在簽訂條約之後,就送給了沙俄,現在名字叫涅爾琴斯克。

換句話說,就是將貝加爾湖以東,到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幾十萬平方公里(具體數字沒有,估計有70萬)送給了沙俄。寸土寸金啊。

2.關於待議地區

關於外興安嶺的走向,到了東邊,靠海的地方,外興安嶺分為南支和北支,北支(North)諾斯山的走向,直接走到了白令海峽。

按照北支來分的話,待議地區就很大了,包括北海(鄂霍茨克海)沿岸、勘察加半島(唐朝,流鬼國,流鬼騎都尉)、楚科奇半島等地。

從地理學來看, 北支作為外興安嶺的走向更為合理,因為外興安嶺和它的北支,此時就是太平洋水系與北冰洋水系之間的

分水嶺

就是外興安嶺以南、以東的河流都是太平洋水系,而外興安嶺以北、以西的河流都是北冰洋水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一個條約,兩種表述,兩邊都哭窮,認為對方佔了便宜,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塊土地,本來就不是這兩家的核心資產。

《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的實質就是給大清和沙俄這兩大帝國劃了一條線,雅克薩之戰給當時都呈上升狀態的兩大帝國一次正面掰手腕的機會,掰完之後,大家試了彼此深淺,達成了一致意見。

十七世紀是沙俄帝國和清帝國開足馬力飆車的時代,沙俄越過烏拉爾山,到達遠東地區,建州女真瘋狂併購,統一女真各部,征服蒙古、朝鮮,揮師入關坐上龍庭。在這個時代中,位於沙俄的東南部和大清的西北部的各處汗國、部落,卻只能落個被兼併的結果。

被兼併一次也就罷了,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和來自東南方的暖溼氣流交鋒之處,往往被來回拉鋸,生存空間氣候惡劣。

外興安嶺到貝加爾湖就是在這界面上,這裡從東到西分佈著苦夷人、東海女真人、達斡爾人、蒙古車臣汗部、茂明安部、布里亞特人等部落,沙俄進犯的雅克薩到尼布楚這一線恰好既屬於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交界處,又是遊牧民族與漁獵民族的交界處,後金與林丹汗對這裡的爭搶使得形勢更加混亂。一句話,當沙俄探險隊來到這裡時,從貝加爾湖到外興安嶺、一直到黑龍江流域,沙俄所需要面臨和征服的都是零散
部落,易於各個擊破,所以沙俄才慢慢站住了陣腳。
不管是對東海女真人,還是對招安後的各蒙古部落,清朝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南遷,進入氣候條件更溫潤的南部,隨著清朝一步步進據漢家江山,龍興之地也變得寡淡無味,不如把窮親戚招過來經營填補真空。問題就出現在這裡,之前這些部族南遷後,留下的真空區域越來越多,給了沙俄人足夠的空間。
而此時的黑龍江流域,清政府還沒有駐紮軍隊,南明剛滅又有三藩之亂,察哈爾部又高舉反清大旗,西北方的噶爾丹從大老遠又來添亂,縱然有被沙俄人沒趕盡殺絕的“邊民”前來投訴,清朝政府也沒有太當回事。有了更加富饒的南方漢家江山,誰也沒有真正在乎過北方非核心的那片苦寒之地,把沙俄的小規模犯境等同於遠方的部落鬥毆處理。

待到三藩之亂平定,康熙皇帝終於騰出手來,要來過問一下這宗有失大國尊嚴的邊境案,面子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問題來了,邊境到底在哪兒?

放一張圖,看看網上流傳的元代邊境:

毫無疑問,這一張是聯想版的,北邊的疆域實在不可描述,乾脆就不給你描述好了。不描述的好處是,給你留下很多想象空間,心有多大,北方就有多大。

也有放縱版的,比如下面這一張,妥妥的直達北冰洋,就問你,去北極考察的時候帶足乾糧沒有?

下面這一張瞅著意思已經與解放美洲一步之遙了。

幸虧還有低調版本的,下圖至少沒有把無人區劃進來。

那麼誰要告訴我,元代的北方邊界到底在哪裡?

如果沒有人說,我可就說了,答案就是根本沒有邊界。

遊牧民族本來就不愛玩邊界概念,再加上北方的無人區,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邊界是不存在的。

到了明代,還在玩這種地圖遊戲。

要是沒有俄羅斯人,這種遊戲我們大概可以玩到天長地久無時盡。很遺憾,俄羅斯人還是不期而至了,在擴張的過程中,他們提前掌握了國際法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剩下的就是實力的角逐了。

雅克薩的戰爭過程不做贅述,畢竟沙俄的核心地帶遠隔萬里之遙,雖然那800多人坐擁主場之利,但還是被2000多名清軍圍困,俄軍服輸後才把幾十名殘部撤往尼布楚。

戰後在尼布楚的和議過程中,大清代表索額圖義正言辭的指出這尼布楚也自古以來是“我茂明安部遊牧之所”,他大概也忘記了茂明安部已經奉旨南遷的事實,也忘記了遊牧民族沒有邊界的慣例。而俄方代表戈洛文也一樣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胡扯:“這裡是我們俄國人自古以來生活的地方”。這樣的互懟說辭,簡直形同兒戲。就相當於兩人看中了一位姑娘,大清痛斥:她是我表弟前女友!沙俄回擊:可是我剛脫掉她的衣服!

我們現在當然可以說《尼布楚條約》使得我們損失了貝加爾湖以東到尼布楚之間的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失去了條約中規定的數百萬西伯利亞“

待議”土地,但同時期的俄羅斯人也發出了哀嚎。

《彼得大帝》一書中寫到:“......外交領域遭到失敗,他與中國簽訂的涅爾琴斯克條約(尼布楚條約)規定,把黑龍江兩岸割讓給這個大國。這樣,俄國三十多年來擁有的這條完全可以航行的西伯利亞河流便歸了中國人......在克里姆林宮很少有人瞭解這種割讓在戰略上具有的危險性。”

是的,後世的俄羅斯人一直把我們後來認為喪權辱國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平等條約,卻死活認定《尼布楚條約》是一份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就最後一個觀點來說,跟我們一樣,都是受害者。

有一點可以肯定,《尼布楚條約》為兩國東北方的邊境帶來了一百七十年的和平局面。還有一點可以肯定,每逢大清(民國)國內重大變局,沙俄乃至後世的蘇俄都撈足了好處;反過來,當俄羅斯國內革命、分裂時,咱們卻沒有颳走一寸地皮。


歷來現實


《尼布楚議界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條約。1689年8月22日,清、俄兩國在尼布楚開始會談。清朝使團重要成員有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都統一等公佟國綱等,俄羅斯使團由御前大臣戈洛文、伊拉託木斯克總督符拉索夫率領。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俄歷1689年8月21日,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俄羅斯帝國全權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內容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


國界這個概念,是近代條約體系發展之後才清晰的概念,而對於中國來說,尤其是明清兩朝來說,國際關係用的是宗藩體系,這個體系下天子-內臣-外藩之間是“有國無界”的。所以當沙皇俄國與清朝簽訂條約時,對於清朝來說沒有修改國界這一說,而是如何在沒有國界的歷史中,劃出一條國界。在此之前,清朝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因為在宗藩體系之下根本就不需要邊界。所以《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創舉,意義重大。

1636年時沙俄帝國的軍隊,除了向東擴張,消滅了大大小小的蒙古部族,而且征服了西伯利亞,最終也到達我國現如今的黑龍江流域。沙皇在瘋狂侵略擴張的同時,當時的大明王朝也已經被清政權取代,國內局勢還處於一片動盪,各地藩王割據,中央也正在集中兵力平定藩王,面對沙俄的侵略進攻,大清還是沒有一戰之力的。與此同時,當時的準葛爾汗國也對清王朝虎視眈眈,面對雙路夾擊的局面,清朝康熙皇帝優先選擇其中兵力對付沙俄,儘管兩次雅克薩之戰,最終都讓沙俄順利退兵,但這並不是長久權宜之計。康熙需要的是藉此機會和沙俄談判,藉以穩定東北邊境,同時不能讓沙俄和準噶爾汗國聯合在一起對付清朝,於是康熙決定做出讓步。


沙俄在遠東地區擴張的野心昭然若揭,但如果清朝全力應對,沙俄必定舉步維艱。而清朝如果把精力全放在東北、乃至西伯利亞地區的爭奪,就會放任準噶爾汗國的做大,這樣會危機清朝在中原地區剛剛穩定的統治。兩者相較,準噶爾的威脅更大,而沙俄只是貪婪,所以康熙決定用尼布楚周邊的領土來換取整個東北邊境的穩定。
1689年,索額圖帶領800名全副武裝的親兵前往尼布楚與俄方進行會談,在周邊則部署了近萬名士兵。而俄方也在尼布楚陳兵數千人。雙方大有談不攏就直接開戰的意思。其實雙方都不想繼續擴大戰爭,所以在相互扯皮後,達成了一致。清朝把貝加爾湖以東至尼布楚周邊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土地讓給了沙俄,中俄兩國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邊界。烏第河和外興安嶺之間的地帶為待議地區。同時,沙俄表示在清朝和準噶爾之間保持中立。這樣一來,清朝以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換來了東北邊境的長期穩定,並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最危險的敵人——準噶爾汗國,並最終徹底消滅了準噶爾汗國,把西域地區和西藏地區納入版圖之中。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清朝在《尼布楚條約》中確實做出了讓步,送出了一部分領土,但並沒有網上說的數百萬那麼玄乎。如果綜合考慮當時的背景,康熙這樣做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大老二爺


首先要明確這個“送”的含義。自己所擁有的領土能稱之為送,而自己尚未掌控的土地,便不能稱之為送。

我們談到尼布楚條約的影響,動輒一千餘萬的西伯利亞領土拱手送人,貝加爾湖離開祖國懷抱成為國人之殤,連條約簽署地尼布楚也割讓,真可謂喪權辱國。對於這一切,我們需冷靜下來,客觀的理順一下當時的現實情況。

先看一下清朝在簽訂尼布楚條約之前的領土範圍。自1681年平定三藩叛亂之後,清朝的疆域範圍囊括了漢地十八省的廣大區域,在蒙古方向,漠南蒙古在皇太極時期便已完全歸屬大清,漠北喀爾喀蒙古名義上臣服清朝,視力保持獨立,漠西厄魯特蒙古在順治年間對清朝稱臣納貢,但隨著準葛爾汗國大汗葛爾丹即位後東征西討,一統天山南北,大有與東方的清帝國分庭抗禮之勢,成為大清的心腹之患,在西藏的和碩特汗國,還要等到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軍入藏之後,才有清軍驅準保藏的行動。也就是說除漠南蒙古外,其它蒙古勢力均是獨立於清朝實際控制領土範圍之外的。再來看東北方向,從清軍入關後,廣大東北地區地廣人稀,自寧古塔以北更是人跡罕至的苦寒之地,當地少數民族同清朝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繫,然而在當地並沒有清朝實際的政權統治機構。在沙俄入侵黑龍江一帶的時候,迎接他們的只有當地的土著部落。在沙俄的眼中,這裡是一塊無主之地,先到先得,在大清的眼中,這裡是祖宗的龍興之地,斷不容失,兩國從一開始對這塊土地歸屬認識存在偏差,激發了後來的雅克薩戰爭。在當時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觀念下,不存在明確的近代國家邊界和領土主權意識,從這個角度來看,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的最大意義在於首次以法律條約的形式確定了中國東北完整清晰的領土邊界線,為後世維護我國領土主權提供法理依據。

也就是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清朝東北方向的領土範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貝加爾湖,尼布楚,雅克薩這些地區在清朝入關後至雅克薩戰爭前後,從未真正有效的納入清朝的實際統治中。在簽訂尼布楚條約時康熙之所以要將尼布楚,雅克薩,及通此地的一江一溪皆歸我所有,一方面原因是當地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同中原王朝有著很深的淵源,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在東北拓展足夠的戰略緩衝,給中央政府以反應的時間,拱衛大清的龍興之地。

挾兩次雅克薩戰爭的勝利之威,清朝在談判桌上本應有充足的優勢,但由於準葛爾汗國的巨大威脅和清朝談判代表索額圖談判能力不足,加上兩個外國傳教士與沙俄坑壑一氣透露清朝底線,使清朝在談判時處處被動,最終中俄東段邊界劃分於外興安嶺與額爾古納河一線,廣闊的西伯利亞領土權益讓予沙俄,尼布楚至貝加爾湖的領土成為沙俄的囊中之物,沙俄從此成為盤踞在中國北方的龐然大物,成為蠶食中國領土的最危險的敵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尼布楚條約又是漠視近代領土主權觀念,缺乏國家安全意識的封建國家產物。


相比於沙俄的遠道而來,中國對西伯利亞可謂近水樓臺,布里亞特蒙古與清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尼布楚條約簽訂時甚至準備與清朝聯合發動起義,推翻沙俄統治,然而並沒有得到清朝方面響應),清朝擁有沙俄在遠東地區所沒有的人力物力資源優勢以及民心認同為什麼最終卻選擇讓步,簽訂這樣一個給予對手巨大權益的條約呢?其一是領土意識的淡薄,西伯利亞在中原王朝眼中不過是一片苦寒的化外之地,既不利於農耕開發又增加管理成本,不如棄之於沙俄,換來北方邊境的安寧,不過康熙沒有想到的是,未來沙俄還會捲土重來。其二是清朝對沙俄這個陌生的對手不瞭解,為避免陷於葛爾丹和沙俄兩線作戰集中集中精力對付葛爾丹,康熙選擇在簽訂條約時給予沙俄甜頭,安撫沙俄,避免激怒沙俄,舉國來犯,這是康熙皇帝的精明之處。但是他他並不知道的是,沙俄此時正陷於與奧斯曼帝國的戰場焦頭爛額,根本無力顧及遠東地區,而在尼布楚談判的索額圖完全不知道這些,在戈洛文熟練外交手段的耍弄下一再退讓。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猜想,清朝如果堅持將邊界線劃在貝加爾湖甚至是勒拿河,以武力為後盾,以沙俄當時在遠東的實力,立足未穩,對這一結果是無能為力的。因清朝缺少近代國家領土主權意識,對近代外交又懵然無知,導致了飽為後人詬病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將本有能力拿到手的大塊領土,“慷慨”地送於實力本不那麼強的沙俄,令人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