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遺體是怎麼樣保存的?

宰少


這個問題還是我來給大家聊聊吧,孝莊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後因為康熙大帝對孝莊太后葬地的難以取捨導致靈柩停放在清東陵陵區風水牆外的暫安奉殿達37年之久。這期間遺體當然是在棺槨里正常保存的,並沒有採取所謂專門防腐的措施,因為清代皇家根本就沒有追求遺體不腐的傳統。

清代順治皇帝之後無論是皇帝、太后還是妃嬪死後,經過大殮遺體放入內棺後套上外槨,在棺槨上漆飾幾十遍金漆(漆飾次數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後棺槨無論是暫安停放還是奉安地宮都不在打開。那為什麼說清代皇家不追求遺體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初滿族有火葬的傳統。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沒有進關的時候滿族就已經採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遺體了。在康熙年間所著的《大清會典》裡記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葬禮,裡面提到在皇太極駕崩一週年的時候將梓宮火化,然後由皇后、公主等撿殮骨殖的情形。請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宮升化,行練殮禮。皇后、公主等詣升化處舉哀,恭行練殮”。不只是皇太極,包括順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宮的。還有1981年對清永陵地宮的考古也發現努爾哈赤的叔叔愛新覺羅·禮敦和愛新覺羅·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宮。
▲清永陵地宮骨灰罐

那為什麼當時滿族會有火葬的傳統呢?其實這和當時滿族人遊牧、漁獵的生活方式相關,乾隆皇帝曾說過滿人火葬這個問題,他說“本朝兆跡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徙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顧用火化以便隨身奉持。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還在沿用入關前的火葬舊制,所以以後改用土葬之後也不會對屍體的防腐有什麼特別要求。換句話說,火化都能接受,遺體正常腐敗又有什麼不可呢。

孝莊太后靈柩暫安時的種種安排只是正常做法與防腐無關。

很多人都將祭拜時間、楠木棺槨以及地下暫安當做是為了遺體不腐胡亂關聯起來,其實根本就沒有關係。

⒈使用楠木棺槨是因為楠木耐腐、防蟲、不容易變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宮裡的傢俱、書櫃等都用楠木製作,這和防止遺體腐敗關係不大。
▲純惠皇貴妃地宮(那拉皇后棺槨早已腐朽,只能將純惠皇貴妃棺槨分開使用)

⒉祭拜時間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說成是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時大祭”和週年祭,四時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四個時間,孝莊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麼週年祭當然就在冬天啦,還有祭祀並不會打開地下暫安處,只是在大殿裡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時間在冬天是為了防腐這個說法實在荒唐。
▲孝莊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暫安奉殿改建)

⒊孝莊太后靈柩暫安在地下這個說法還有待考證,史界對此也有爭議,我們暫且不談,就暫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這和防腐有什麼關係呢?根據史料清代皇帝棺槨暫安時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槨從京城殯宮奉移到陵寢附近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少則幾月多則幾年,所以這和防止遺體不腐沒有關係。

▲隆裕太后棺槨

綜上所述,清代皇家因為早期還在實行火葬舊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後才改為效仿漢族土葬的,所以對遺體的防腐並沒有特殊要求,也未見史料關於這方面的記載,而孝莊太后停靈37年之久,期間也沒有專門採取防腐措施。我覺得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對遺體的不腐有比較理性的認知,而且因為早期實行火化的風俗,使得皇家對遺體的不腐保存並沒有那麼在意,所以對孝莊太后靈柩裡的遺體並沒有採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孤竹公子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因此屍體保存是非常麻煩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

但其實屍體保存的科學原理並不複雜,只需要滿足這兩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低溫,第二密封,有時可以輔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情況下,其實屍體是可以保存的。 通過分析史料,飛揚發現了極有利於孝莊太后遺體保存的三個條件:

第一,安放地點: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節: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絲楠木。

那麼這三個條件是如何實現和發揮作用的呢?下面,請聽飛揚為你一一道來。

一、安放地點:地下室,保證低溫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一些資料中我們發現,康熙孝莊皇后的地點在東陵,安放遺體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

這個推斷是我們從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靈地都是在地下得出來的。



清東陵

因此我們推斷,孝莊皇后的停靈地也應該在地下。

我們都在夏天的時候都去過地下室,哪怕是炎熱的夏天,地下室裡都是十分陰涼的。因此將孝莊皇后的遺體放在地下,就保證了低溫的條件。

同時,康熙主持孝莊皇后封掩工作時耗費四天,可見不是簡單地放入地宮,而是進行過精密的掩埋,這樣又保證了密封的條件。因此,在滿足密封和低溫的條件下,使孝莊皇后的屍體的保存成為了可能。

二、拜祭時間:冬季,減少對停屍環境的影響

一塊肉在夏天腐爛的速度比冬天腐爛的速度快得多,這是因為夏天氣溫高,空氣溼潤,微生物活動活躍。而康熙在祭祀孝莊皇后時,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莊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這個時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時為祖母的忌日,康熙覺得這個時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時肯定要打開停屍的地方,微生物會因此侵入,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莊皇后,微生物不活躍,自然侵入少,對於屍體的傷害小。

因此採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護屍體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絲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後,多愛用金絲楠木棺材下葬,而金絲楠木本身具有一種延緩物體腐爛的作用。舉個例子,慈禧死於1908年10月,孫殿英在1928年盜了慈禧墓,時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見到空氣後才迅速萎縮。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絲楠木儲藏書籍,來達到防腐防蟲的效果。由此可見,金絲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莊皇后停屍,也正是使用了金絲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對於屍體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總結

綜上三點,孝莊皇后的屍體才得以有效地保留與防腐。其實細細分析,那個時候的古人已經掌握了屍體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而並沒有闡明其中的原理罷了。各位讀者怎麼看呢?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歷史飛揚


孝莊死後有遺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擾他。

  • 二,不想勞師動眾另外給自己建立陵墓,因為太費財力。

  • 三,捨不得離開兒子和孫子,希望以後能與兒子和孫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莊所謂的打擾先人顯然是託辭。孝莊本意不想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一是孝莊與皇太極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話,能不合葬?二是孝莊曾下嫁小叔子多爾袞,可能覺得無顏面對皇太極。


孝莊為何想與兒孫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話,一是太費錢財,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單。這都不是孝莊要做的。她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和兒子,和孫子在一起。



我們知道孝莊早年守寡,先輔佐年幼的兒子福臨登基,後來又輔佐年幼孫子玄燁當皇帝,全心全意,費盡心血。而且甘願做幕後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沒有想到篡權奪位。


在輔佐兒孫的過程中,孝莊與兒孫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莊想長長久久的和兒子孫子在一起。


孝莊的要求不可謂不高,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


康熙遵從奶奶孝莊的遺願,至於怎麼埋葬孝莊,康熙還沒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誰成想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過世,也沒有想出辦法。



康熙於是暫且先把祖母孝莊的遺體安放在一個地方,這處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進行了簡單的拆卸與重建,將孝莊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為“暫安奉殿”


那麼防腐問題就放在了第一位。


屍體腐敗的罪魁禍首是細菌,要想做到屍體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當前的細菌殺死。

  • 二是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儘可能的隔絕空氣與水分,把溫度降到儘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



只有做好這兩項工作,才能達到屍體不腐的目的。



那麼按照步驟,做好這幾方面就可以了:


  • 先對孝莊的屍體用酒進行擦拭,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當前的細菌進行一個大的消除。

  • 再把孝莊的屍體裡三層,外三層的進行纏繞,目的是隔絕空氣。同時放入香辛料,水銀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後把屍體放到金絲楠木的棺木中,這些東西和材質對殺死細菌都有用處。

  • 最後,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層,相當於放入地窖。同時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塊,達到一個低溫保存的目的。


就這樣,直到雍正即位後,才把孝莊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歷史漫談君


孝莊太后在清朝歷史中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因為她曾輔佐過兩位帝王,一位順治帝,另一位康熙帝。順治帝繼位時年僅6歲,而康熙帝則是8歲,都是幼年天子,也都是經過孝莊太后的培養。

孝莊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她的姑姑是皇太極的皇后孝端文皇后,順治帝福臨是她的兒子,也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公元1643年,皇太極駕崩,6歲的順治帝繼位,孝莊太后成為“聖母皇太后”。公元1661年,24歲的順治帝駕崩,8歲的康熙繼位,而孝莊太后的稱號也再次改變為“太皇太后”。

公元1687年,75歲的孝莊太后病逝。她在臨死前曾告訴過康熙帝,說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已安葬許久,不想打擾清太宗,而且她也很想念自己的兒子順治帝,所以想和順治帝葬的近一些。

康熙帝聽從了孝莊太后的遺願,並沒有將他和皇太極合葬,而是將她暫時安葬在了清東陵附近的暫安奉殿。公元1725年,也就是孝莊太后病逝的38年後,雍正帝在昌瑞山下為孝莊太后建陵園安葬於此,就是如今的昭西陵。

那麼有人會有疑問,孝莊皇后的遺體如何保存了38年,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當初孝莊太后被葬在暫安奉殿後,康熙就將這裡用土掩埋永閉殿門。我們都知道一般地宮中的氣溫特別低,就像冰窖一樣,而且孝莊太后的棺槨也不是一般的棺槨,能防腐,且不宣不燥,使用時間極長,還有一些其它的保護措施,所以孝莊太后的遺體能夠保存那麼長的時間。

當然,這也不代表孝莊太后遺體完好無損,只能說保存的比較好。


理科男讀歷史


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如此便利,人們可以利用冰箱冰櫃保鮮,但是,一些皇親國戚依舊懂得冷對儲存物品有奇效,冰窖就在中國古代具有廣泛的應用,但它也只能保存一段時間。人的屍體則需要長時間處在極寒的環境下,才能保證屍體不會腐爛,所以在古代一般人死後都會盡快入土為安。

但是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女人,她的遺體竟然37年未下葬,她就是孝莊太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她的遺體是怎樣保存的?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女強人,除了武則天以外,很多人都視她為最強,她的一生波折而璀璨。除了自己一步一步走上皇后的寶座,還曾經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在孝莊太后的教育和培養之下,這兩位皇帝都成為當時百姓心目中的明君,孝莊太后也深受當時平民百姓的愛戴。

對於她死後為什麼沒有直接葬在陵園,而是安置了整整37年,歷史上一直有很多傳言,有的傳言說孝莊太后生前與多爾袞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導致她無法與皇太極合葬,這也是流傳最廣的一個謠言,還被許多影視劇當作正史拍了出來。

另外還有傳言說,康熙皇帝在孝莊太后死後不久就夢到太后囑託說,不要將她葬在陵園內,康熙雖然不解,但是有太后的託夢,康熙不敢不從,就一直沒有將孝莊太后安葬,但是這些都是民間傳言,都是一些敗官野史之類。

其中有一個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孝莊太后死後給康熙皇帝留下遺言,不想與丈夫在一起,而想與兒子和孫子合葬在一起,也不必為自己修建陵園,以免勞民傷財,雖然是一國之君,但是康熙對孝莊太后的遺願,依舊非常為難,想了37年,他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安葬孝莊。

所以孝莊太后的遺體就被暗放了整整37年,為了不讓孝莊太后的屍體腐爛,讓她保持完美的儀容,康熙先是派人對太后的屍體用酒擦拭消毒。將孝莊太后的屍體用最好的防腐布料進行了全面的纏繞,讓她的皮膚不接觸一點空氣。

另外,其實要想屍體不會腐爛,原理其實很簡單,中國古代的人也深知。因為地窖的低溫可以讓物品長時間保存,那麼孝莊太后的屍體也應該放置在溫度很低的地下室內。所以推測孝莊太后屍體安置地點應該在東陵的地下。

為了保持地下的低溫,康熙皇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安排專人對地下孝莊太后的安放地點進行了仔細的規劃和設計,將孝莊太后的遺體安放進去之後,又進行了仔細的密封和掩埋,為了避免閉上溼熱的空氣與地下孝莊太后的屍體有接觸。

為了讓太后的屍體保存得更好,康熙皇帝將祭拜的時間也格外選擇在寒冷的冬季。雖然每次祭拜的時候都要將孝莊太后的屍體從地下挖出來,但是為了減少傷害,康熙皇帝選擇了冬季最寒冷的時候,細菌和微生物都很少活躍,地上的溫度和地下的溫度也相差無幾。即使將屍體挖出來,對孝莊太后也傷害不大。另外孝莊太后的棺材也特別有講究。棺材通體使用的是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價格昂貴,稀缺,是許多皇親國戚非常喜愛的木材,孝莊太后也不例外。為了討她老人家開心,康熙皇帝用上好的金絲楠木打造了一款上好的棺材安放孝莊太后的屍體。另外金絲楠木的防腐效果也極好,不僅表面非常不容易被微生物腐蝕,同時安放在棺材內的屍體,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有孝莊太后遺體37年未下葬,還有很多皇親國戚的遺體一直安放在地下室,沒有安葬在陵園,他們遺體的保存方式也大概都是如此。


貓眼觀史


孝莊太后是順治的母親,康熙的奶奶,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女性,她生在蒙古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她是皇太極的妃子,當年皇太極去世,她和年僅6歲的順治皇帝母子二人一路坎坷的走過來,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容易。


孝莊太后活了75歲,可以說在那時候是比較高壽的人,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後,葬於瀋陽昭陵,按照清代早期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之前,還是死於皇帝之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但是,孝莊皇太后死時曾經留下遺囑: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奉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太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的爺爺清太祖皇太極已經去世很久,我不想驚擾他,我只想和你父親葬在一起,我不想離你們太遠。孝莊此言一出可難壞了來康熙,所以此事一直耽擱下來,一直耽誤了整整37年,那麼在這37年裡,孝莊太后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其實孝莊去世後。康熙就下令將他的遺體先暫時保存在棺木之中,這種棺木不是普通的棺木,是上好帶有薰香的木料,至於是不是金絲楠木就不知道了,這種木料可防蚊蟲叮咬,而且遺體還進行了一些細緻入微的處理。比如往遺體裡注射水銀來防腐,其實早在清朝,人們就已經學會了一些屍體防腐的技術,有的皇帝皇后去世後,不能馬上下葬,那就得先做防腐處理,比如慈禧太后死後一年才下葬,但是下葬的時候還是栩栩如生,這不得不感嘆清朝的防腐技術是多麼的精湛。



總結:孝莊太后,這位出生於蒙古的女性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她一生共培養了兩任皇帝,可謂是勞苦功高。皇太極去世的時候,順治帝年僅六歲,如果這個女性沒有手段的話,她們孤兒寡母的是不會站穩腳跟的。


佳寧姐姐說歷史


想要保存一具屍體,放到現在,離不開的幾樣東西,一種是冷庫冰封,另一種則是福爾馬林等防腐類藥劑。

現如今,即使是一個冰箱都可以用來長期保鮮,但古代既沒有冰箱,有沒有電,又該如何保存屍體呢?若是一般情況,古人自然不可能想到要將屍體保存下來這件事,畢竟保存一具屍體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而清朝的孝莊太后,死後三十七年都沒有入土為安,又該如何保存呢?想要保存孝莊皇后的遺體,難度自然是極大的。

為何孝莊皇后的遺體,死後三十七年仍未入土?

孝莊皇后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女強人之一,身為皇后,卻能夠輔佐順治帝,康熙皇帝登基,順治帝與康熙皇帝,兩人都曾經受到過孝莊皇后的教誨,因此孝莊皇后也算得上是名滿天下了。

而就是這樣的孝莊皇后,卻因為幾個理由,不曾入土為安。

按照野史的說法,孝莊皇后之所以沒有早早的與皇太極埋到一塊,原因竟是因為孝莊皇后曾經改嫁攝政王多爾袞,雖然這件事並未得到證實,畢竟有損皇家顏面,但通過後來的蛛絲馬跡也能看出來,多爾袞跟孝莊皇后的關係卻是親密的過份,因此,孝莊皇后便不被允許與皇太極埋到一塊。

其實在孝莊皇后去世以前,也曾經留下過幾條遺言,一個是,不想跟皇太極合葬,怕子孫將皇太極的墓挖開再把自己埋進去,打擾皇太極的休息。另一個則是害怕修建陵墓勞民傷財,這也是孝莊皇后體貼百姓的表現。最後一個則是希望死後能夠與兒子,孫子埋到一起。

這些理由,其實仔細想想,也覺得略顯怪異,聽起來好像是那個理,但實際上感覺這些又不能成為不入土的理由。

孝莊皇后沒有入土,那麼康熙是怎麼保存孝莊皇后屍體的呢?

要保存孝莊皇后的屍體,必許從兩方面入手,一邊是孝莊皇后本身,另一邊則是存放孝莊皇后屍體的場所。

存放孝莊皇后屍體的場所自然是宮中的地下冷庫,裡面常年防止冰塊,達到低溫的效果,雖說不能完全阻止各種細菌的活動,但卻也能減緩孝莊皇后屍體腐爛的速度。

而孝莊皇后屍體的處理則更是細緻,不僅要在其身體表面塗抹酒精,將屍體上的微生物,細菌儘可能的消滅,更是要將孝莊皇后的屍體用特製的布條捆綁起來,其中還要放進去消毒殺菌的特殊物質。

做完這些以後,孝莊皇后是屍體更是放在了特製的金絲楠木製作的棺木中,如此一來,達到儘可能長時間保存孝莊皇后屍體的目的。

即使是康熙皇帝每年都要將孝莊皇后的棺木抬出祭祀,因為祭祀的時間都在冬季,所以孝莊皇后是屍體還是不容易腐爛。

其實這種特殊的防腐之法,自古有之,漢朝時期的辛追夫人,傳聞出土時仍舊栩栩如生,像是剛死不久的樣子,而在接觸空氣後卻迅速開始氧化腐朽,防腐的手段,自古有之。

一直到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接下了孝莊皇后的屍體,這以後,雍正才將孝莊皇后埋到了昭西陵之中。


魏青衣


首先,要明白她不選擇下葬昭陵有3點原因:
一是皇太極已經下葬很久了,自己這麼卑微實在是不能夠打攪皇太極了;
二是為了避免勞師動眾,減輕大家的勞役。
三是和那個託夢的傳說相同,說是不忍心離開兒子和孫子。

再者,孝莊太后的棺木是如何保存的呢?

在古代,棺木所選用的都是上等木料,皇家的則是上上等的木料,一般的也會採用普通楠木。像光緒慈禧的棺槨材料都是從雲南運來的金絲楠木,十分珍貴。

關於楠木,現如今某些楠木品種已經是一級二級保護樹木,成材週期長,並且具有特殊香氣,可防止蟲害,同時木質堅硬細膩,抗腐蝕性強。

所以,孝莊太后的楠木棺槨保存37年肯定沒問題的,別說37年了,370年估計都可以~


一眼看臺灣


孝莊皇后就是一代賢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一生培養輔佐了兩代帝王:順治和康熙。她去世之後被封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孝莊的稱謂就是由此而得。1688年,孝莊去世,享年75歲,孝莊臨死之前,立下了三條遺囑:

一是不願與皇太極合葬,因為皇太極已經入土多年,如果合葬太勞民傷財,也會打擾皇太極的安寧。二是不要興建陵墓,原因也是太勞民傷財。三是,不要離順治和康熙太遠,因為孝莊時刻掛念著他們。


康熙是孝莊一手培養起來的,聽了孝莊的遺囑之後,悲痛欲絕,連忙答應。孝莊去世之後,康熙原本是要按照孝莊的遺囑辦的,但是其實也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按照孝莊遺囑是不修建陵墓,也不和皇太極合葬,也不能離順治和康熙太遠,康熙確實是挺糾結的。最後只得先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拆建於昌瑞山下,稱為“暫安奉殿”,將孝莊得靈柩奉在殿內,就這樣一放就是37年。

(康熙帝)

但是,一直到康熙去世,孝莊的靈柩也沒有別的安排,這件事就留給了雍正。雍正覺得如今孝莊太后靈柩的所在地就非常好,保護了康熙30多年,大清也一直風調雨順,所以雍正就下令將暫安奉殿整修,修了陵墓,將孝莊太后葬在裡面,命名為”昭西陵“。這樣也基本符合了孝莊的遺願。

(雍正劇照)

關於孝莊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古人有古人的智慧。

  • 首先,孝莊的靈柩放在地下室裡,底下的溫度要比地表的溫度低,而且陽氣少,更有益於保存遺體。而且靈柩常年放在地下室內,康熙帶眾人祭拜的時候也是選擇在冬天的時候去,因此遺體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 其次,孝莊的靈柩也不是用普通的棺木做的,而是金絲楠木,這種木材生長週期很長,能散發出特殊的香味,還能防止蚊蟲,而且這種木材很堅硬,不容易變形,耐腐蝕力也很強。而且靈柩密封性很好,達到了一種真空的狀態,細菌無法生存,所以孝莊的靈柩幾千年都不易腐爛。
  • 除此之外,古代對於皇帝們的遺體都會精心保存,經常會用的方法就是冰塊防腐,孝莊作為被大家尊敬的太后,也有這個待遇,冰塊也使地下室的溫度保持很低,完全達到了防腐的效果。


不管是用了多少種方法,總之孝莊的後人對她是十分重視的,對於遺體的保存也用了很多心思,不過也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很大的。


小姐姐講史



公元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孝莊)駕鶴西去,時年七十五歲。並對康熙就下了“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的遺言。

這句話的意思便是,太宗皇帝(皇太極)已經去世多年,在動陵墓恐擾太宗清淨。但,再為我起一座陵園又太過於勞民傷財,而我又實在不忍心與你和你的父親分離,就把我與你和你的父親葬在一起吧!

可是她的這個遺囑卻是令當時的康熙帝很為難,畢竟這有些不合規矩,但康熙從小就是孝莊帶大的,且在孝莊的輔佐之下才成長為千古一帝,所以對孝莊的感情很深很深,為了實現孝莊遺願,他在清東陵附近建造了一處寢殿,將孝莊的靈柩暫時安放在,一直到了1725年昭西陵建成後,孝莊才被安下葬,只是將孝莊下葬的人不是康熙而是雍正,因為彼時的康熙大帝已經去世3年。



雖說我們無法解密這37年的時間裡孝莊的遺體是如何保存完好的,但我們可以從打開的慈禧棺槨中找到一絲蛛絲馬跡

按照清朝的流程,第一步便是遺體的清潔工作,同時抹上大量的香料、穿上多層的壽衣,最後在嘴中塞入一顆寶珠,然後放入金絲楠木打造的內棺之中,蓋上蓋子後會在縫隙處用大量的石灰糯米進行密封,達到隔絕空氣的效果,接著便是套上外棺槨,如此一來孝莊的遺體處理工作便大致結束

了。


此外這一步屬於像素的猜測,因為孝莊的棺槨並未下葬,為了保存更好,負責看守的官員肯定會挖一個“地窖”用以存放,這個地窖不同於普通的地窖,應該稱之為“冰窖”,這樣才有可能保證孝莊遺體在37年不下葬而保存相對完好。

其實古人在很早之前便已掌握屍體長期保存的技術,只是並沒有闡明其中的原理罷了。對此看官們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