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起源是什麼?

娛樂付能量


元宵節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者說源於漢武帝祭祀太一,一者認為起源於道教的上元天官,一者認為源於佛教。其中佛教之說最為荒誕,元宵節起源於佛教最早見於佛教經典《漢法本內傳》,這是佛教宣傳元宵節起源於佛教的根基所在。此書向來被學者視為佛道之爭下佛家偽造經典,其中漢明帝信佛的說法,不符合傳統認知。

宋《上元張燈》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就漢代有此,先秦及後世在以此日乞谷)祠太一甘泉,以昏

時也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遊觀等是其遺事。”認為元宵節起源於祭祀太一神。

《史記·天官書》載:“中宮天極星(北極星古稱),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三家索隱》中也說“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淮南子》:“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宮者,太一之居;皆星主也。”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太一神居住在北極星中,道教的天官全名就是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源於漢武帝和源於道教其實是同種信仰。

元宵節的名字則源於古人稱夜為宵,元代表一元復始,是時陽氣初萌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這天不論人們過不過元宵節,情緒都比以往更為劇烈,古人以此節為狂歡節,希望人們可以在今天開開心心,故有鬧元宵之稱。


梁興揚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元宵節。元宵又有“燈節”之稱。

關於元宵燈節的起源,歷來有種種說法。有人說是起源於古時侯農家“照田蠶”的風俗。照田蠶就是通過在田間照火,觀察火焰的顏色來預測來年的旱澇情況。據《崑山志》記載:元宵之夜,農家在長竹竿上掛一盞燈插在田間,火色偏紅預兆旱,火色偏白則兆澇。並把點剩的蠟燭頭收藏在床頭,說是這樣能給蠶桑生產帶來益處。此風俗被稱為“照田蠶”。

宋代詩人範石湖寫過一首《照田蠶行》:“農家今夜火最明,得知新發蠶好。”

後來“照田蠶’,的人們製作的燈籠越來越精美,各種式樣的彩燈不斷湧現。逐漸“照田蠶”也失去了其本身意義,而演變成“鬧花燈”的娛樂活動。人們也普遍把它看作是迎春祈福的美好節日了。

宋人辛棄疾的詞《元夕》就是描寫元宵的名篇之一:“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極其生動地描寫了元宵之夜繁華熙攘的賞燈景象。時至今日,元宵張燈、觀燈仍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

另有說是始於東漢明帝,與佛教傳入中國有關。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佛教經典《菩薩藏經》中反覆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每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僧史略》記載,佛祖釋迎牟尼神變是東土的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漢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還親自到寺院點燈,以表示對佛的尊敬。從此以後,元宵張燈便成風氣。

這是關於元宵起源的兩種說法。


張博力


#元宵節#的起源是因為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有哪些故事呢?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元宵節來歷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瞭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裡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裡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週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進擊的Charles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