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

娱乐付能量


元宵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者说源于汉武帝祭祀太一,一者认为起源于道教的上元天官,一者认为源于佛教。其中佛教之说最为荒诞,元宵节起源于佛教最早见于佛教经典《汉法本内传》,这是佛教宣传元宵节起源于佛教的根基所在。此书向来被学者视为佛道之争下佛家伪造经典,其中汉明帝信佛的说法,不符合传统认知。

宋《上元张灯》有“汉家常以正月上辛(就汉代有此,先秦及后世在以此日乞谷)祠太一甘泉,以昏

时也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游观等是其遗事。”认为元宵节起源于祭祀太一神。

《史记·天官书》载:“中宫天极星(北极星古称),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三家索隐》中也说“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淮南子》:“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皆星主也。”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太一神居住在北极星中,道教的天官全名就是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源于汉武帝和源于道教其实是同种信仰。

元宵节的名字则源于古人称夜为宵,元代表一元复始,是时阳气初萌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天不论人们过不过元宵节,情绪都比以往更为剧烈,古人以此节为狂欢节,希望人们可以在今天开开心心,故有闹元宵之称。


梁兴扬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元宵节。元宵又有“灯节”之称。

关于元宵灯节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有人说是起源于古时侯农家“照田蚕”的风俗。照田蚕就是通过在田间照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来预测来年的旱涝情况。据《昆山志》记载:元宵之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则兆涝。并把点剩的蜡烛头收藏在床头,说是这样能给蚕桑生产带来益处。此风俗被称为“照田蚕”。

宋代诗人范石湖写过一首《照田蚕行》:“农家今夜火最明,得知新发蚕好。”

后来“照田蚕’,的人们制作的灯笼越来越精美,各种式样的彩灯不断涌现。逐渐“照田蚕”也失去了其本身意义,而演变成“闹花灯”的娱乐活动。人们也普遍把它看作是迎春祈福的美好节日了。

宋人辛弃疾的词《元夕》就是描写元宵的名篇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极其生动地描写了元宵之夜繁华熙攘的赏灯景象。时至今日,元宵张灯、观灯仍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另有说是始于东汉明帝,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佛教经典《菩萨藏经》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每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僧史略》记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是东土的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还亲自到寺院点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从此以后,元宵张灯便成风气。

这是关于元宵起源的两种说法。


张博力


#元宵节#的起源是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哪些故事呢?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元宵节来历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进击的Charles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