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秦始皇死後睡在水銀河裡,是真的嗎?

風雨人生3293


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皇陵的記載。

意思就是陵墓中機關、暗器無數。用水銀橫貫地宮,以此代表華夏大地的江河。地宮頂部鑲嵌珠寶玉石,如同天象星辰;地面堆砌砂石,好似天下群嶺;地宮中的長明燈經久不滅。



司馬遷並未親身下去探究過,只不過是根據野史和坊間傳聞來描繪的。那秦始皇陵中真的有水銀嗎?

經過科學勘察,已經證實秦始皇陵中含有水銀

同樣也是滿懷疑惑的考古工作者和協助工作的地理勘探隊就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土壤金屬含量檢測。

在用洛陽鏟採集各深度的土壤樣本之後,又用儀器進行了專業的勘察,之後有了重要發現。秦始皇陵封土堆以下的土壤中汞含量明顯異常與周圍的土地,也就是說在皇陵之下確實存在大量的汞(水銀),且密度呈南多北少分佈。

工作人員又立即將採集的土壤樣本帶回化驗。經過土壤汞量檢測、土壤氣汞檢測(因為水銀易揮發,所以檢測土壤中空氣汞含量是必須的)後,得到的結果同樣是含有大量汞元素。



從圖片不難看出,封土堆範圍的汞含量遠遠高於周圍地區。這一檢測工作印證了史書以及民間所傳秦始皇陵中含有大量水銀的事實。

水銀的劇毒與防腐功效非常強大

水印(汞),易揮發,劇毒、慢性。

汞中毒後,常會表現出神志不清、精神錯亂、渾身震顫等症狀。而且如果是在地下,沒有通風口,水銀部分揮發後會依附在土壤中。

這一特性對於皇室來說的確是好東西。在皇帝駕崩之後,陵墓中會放置大量陪葬品。“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盜墓者肯定會盯上這樣一筆數量龐大的財富,所以秦始皇在修建陵寢時便用水銀來作為阻擋盜墓賊的一種手段。



水銀,具有防腐功效。

秦始皇一生除了統一天下,還在為追求長生不老而奮鬥著,奈何天不遂人願,服用了大量的“神仙藥”還是於事無補,唯一能追求的就是死後的屍身不腐。

正巧水銀可以起到防腐功能,而且它還是當時人們能夠獲得的唯一一種液體重金屬。在陵墓中放置水銀後,經過揮發可以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細胞無法與空氣接觸,自然能夠保證其形態的完整,防腐的目地也就達成了。


所以,秦始皇死後,確實是躺在了一片水銀的“汪洋大海”中。

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感興趣,歡迎評論交流,查漏補缺,不甚榮幸!

土豆夜談


這不是民間傳聞,官方也證實水銀的說法。

自從發現秦始皇的陵墓後,如何打開它成為了一個世界性難題,水銀有劇毒。水銀可以防腐、防盜,也是煉製“不死藥”的主要材料。

2002年4月,據專家考證,水銀的儲備量達到了100噸,初期考察秦始皇陵的時候發現在地下有將近35米深的地下水,最主要的是這裡面含有大量的水銀。

在封土中心1.2平方米的範圍中,是存在著一個非常強烈的強汞異常區。這片區域的形成,也是因為陵墓中大量的水銀揮發形成的。但是因為它還的防腐功能非常好,所以也是得到了很多帝王墓的喜愛。

專家們也是推測,秦始皇可能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肉身千年不腐,所以才放置了大量的水銀。所以在他的陵墓中,就出現了水銀成海的壯觀景象。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語見


秦始皇陵非常神秘,長期以來關於秦始皇陵的傳說五花八門,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對秦始皇陵做過相關的記載。傳聞秦始皇死後睡在水銀河裡,那麼這是真事嗎?

秦始皇陵中確有大量水銀存在

歷來關於秦始皇陵的說法很多,但普遍認為真正比較權威的說法源自司馬遷《史記》中關於秦始皇陵的記載。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秦始皇陵墓室穿三泉、以水銀為江河大海、以人魚膏為燭等等。這段話就是說秦始皇陵墓室位於地下很深的地方,深到穿透了三層地下泉;墓中以水銀象徵江河海水,以人魚膏作為長明燈等等。

所以,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可以看做是秦始皇陵中有大量水銀存在的第一個證據。

根據當代考古探測顯示,秦始皇陵地宮位於地下35米左右,這點驗證了“穿三泉而過”。同時科學家還對秦始皇陵的水銀含量進行探測,發現陵墓土壤中的汞含量遠高於附近其它地方土壤中的汞含量,而且還證實了秦始皇陵中確係存在大量的水銀和其它金屬。

從這些考古探測結論來看,秦始皇陵沒被盜,不然墓中水銀早就都揮發掉了,而且秦始皇陵中以水銀為江河海水的記載也很可能是真實的。

秦始皇陵中的水銀一來是防腐用的;二來是為防盜,因為水銀有毒且易揮發,水銀蒸汽可以有效防盜。

所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陵中確實存在大量的水銀,而且歷經兩千年之久,水銀蒸汽早已瀰漫整個地宮,秦始皇遺體是否浸在水銀中,這點目前無法考證。


歷史守望者


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這事已經實錘了。在民間的傳說中,秦始皇陵中有一條人工造的水銀河,秦始皇的棺材就飄在這條水銀河上面,這個傳說已經流傳了上千年,那麼這個傳說到底是靠譜還是不靠譜呢?根據專家們的鑑定顯示,秦始皇陵中真的是有大量的水銀,至於秦始皇的棺材到底在不在水銀上面我們不得而知,恐怕得打開陵墓才能知道。

秦始皇墓之所以這麼久還不打開,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陵裡面水銀太多,貿然打開會對周圍的人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影響,並且有專家預測,如果秦始皇陵打開,那對附近的居民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只能另選住處。

其實準確的說秦始皇墓裡面有水銀不僅僅是傳說,因為在《史記》中也曾提到過這件事,現代專家經過採樣研究也已經肯定了這個說法。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句話記載於《史記》,也就是說秦始皇陵中的水銀代表著天下的江河大海,有趣的是在漢朝的史書中也提過這件事。

水銀是有毒的,如果人吸入過度便會中毒,秦始皇陵中方如此大量的水銀,除了是象徵著江河大海,同時也是在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並且水銀還能夠有效的阻擋盜墓賊,如果盜墓賊不識相挖了進去,以古代的水平來看,多半會中毒而亡。

水銀還能夠有效的防腐防溼防菌,所以說有專家預測秦始皇的屍體有可能至今還沒腐爛,保持的非常完好,可以參考一下辛追夫人,假如說有一天秦始皇陵被挖掘,始皇帝的屍體保存完好,相信肯定會轟動全世界。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秦始皇並不是睡在水銀河。

水銀是有毒性的,讓秦始皇的屍體赤裸裸地浸泡在水銀河裡,這是不是太殘忍了點?

不過,這個傳聞倒不是空穴來風。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陵寢的內部構造是這樣的: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秦始皇陵灌注水銀作為江海的象徵,代表著五湖四海。

根據考古人員的檢測,秦始皇陵的土壤樣品中出現“汞異常”,這就意味著其陵寢內部確實如《史記》所云,存在大量的水銀。

但是,我們不能說秦始皇睡在水銀河裡。

誰也沒有見過陵寢地宮的具體情況,那水銀河到底是如何分佈的:

水銀河到底只是將秦始皇的棺槨圍起來?還是秦始皇漂浮在水銀河裡?

這些問題,如果不打開秦始皇陵寢,都是沒辦法得到解答的。而國家也早有規定,對於帝王陵寢,只能進行搶救性挖掘,不能主動去挖掘。

這也就意味著秦始皇陵的秘密還將繼續保守下去,永遠無法揭示。


HuiNanHistory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人們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總是會進行各種猜測與想象,秦始皇陵裡面是什麼樣子的,誰也不知道。我們現在對於秦始皇陵裡面是什麼樣子,也只能通過一些歷史記錄來進行合理的想象。因為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偉略以及故事眾多,因此秦始皇陵給人的想象空間也更大一些。那麼究竟秦始皇陵裡面是什麼樣子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秦始皇陵裡面是什麼樣子?

關於秦始皇陵裡面是什麼樣子,我們只能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尋找線索了,《史記》中是如此記載的: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司馬遷有進入秦始皇陵看嗎?我想答案肯定是沒有。但是司馬遷卻在《史記》中詳細地記錄了秦始皇陵的景象,這不由得讓人嘖嘖稱奇,若是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那麼秦始皇陵之中必然存在著水銀海。

後來根據相關調查,秦始皇陵周圍確實存在著很奇特的汞反應,而且汞分佈呈現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我們按照水銀分佈來看中國地圖的話,我們會發現東南、西南正好對應渤海和黃海,這與古代人對於中原的認識是一致的,因此司馬遷的記載很有可能是正確的,秦始皇墓之中確實存在著水銀海。

二、為什麼要設置水銀海?

秦始皇雖死,但是死後的墓葬也不能跟平常人一樣,自然是要表現出那一種恢弘大氣的樣子,因此秦始皇死後傾注水銀作為百川大海,表現出自己一統中國的氣魄。

另外,除了象徵性的含義之外,水銀還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水銀可以反覆,另外水銀可以防盜。個人認為水銀的防盜作用主要是以下幾點:

首先來說,水銀本身就可以起到護城河的作用,給盜墓賊以極大的行動困難;其次水銀揮發後會形成有毒氣體,對墓室起到保護作用;三是水銀作為一種液體,可以隨時流動,必要時可以用來啟動相關機械的機簧,以起到運作機關的作用。

但是既然要設置水銀海,自然需要大量水銀,生產力並沒有那麼發達的秦國從哪裡來找那麼多水銀呢?

三、水銀從何處來?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史書之中對於商人群體致以崇高敬意的史學家。司馬遷曾經在《史記》中記載了一位寡婦商人,叫做懷清,說來有趣,懷清本人正是通過經營硃砂礦而致富的。此後秦始皇還因為懷清為貞潔婦人而為懷清築了懷清檯。

我想,在秦代,正是因為有著一個個如懷清一樣的商人不斷地輸送水銀到秦始皇陵,最終才有了秦始皇陵的水銀海,因此水銀海的存在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我看見曾經有說法說,水銀很可能產自今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那裡有著大量的汞儲量,而且距離秦始皇陵非常近,只有300裡左右,因此完全有可能是此地傳過去的。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古人墓葬裡,偶見水銀。

比如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國貴族墓(墓主為女性,身份不確定,有說是遼國公主的,有說是薩滿祭司的),在整理死者(女性)衣服時,就發現了一些呈水珠狀的水銀。

(水銀珠大大小小地就夾在死者的衣服褶皺中/皇帝不稱朕)

平常我們接觸到的水銀,就封閉在溫度計裡。水銀是汞的俗稱,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水銀劇毒,且易揮發,由於古代墓葬中偶然會碰到,所以考古工作者在接觸屍體時,必須戴上手套和口罩(甚至是防毒面具),以防揮發性有毒物質的侵害。

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古屍體內的水銀(或由於屍體腐爛,溢出體外,夾在衣服中),量一般都不大,可能都是在死者生前(自殺)或故後,灌入口內的。

古人相信水銀具有防腐作用(只能說是部分古人,畢竟墓葬中發現水銀的只是局部現象);由於水銀在自然條件下的存量較少,普通人家沒有條件大量獲取它,這也可能是古代墓葬中使用水銀防腐的情況較為少見的一個主要原因。

帝王家絕對是有條件使用水銀的,但就考古發現及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古代帝后死後用水銀防腐的情況也很少見。

可見,對於水銀是否防腐,古代沒有一致意見。否則,皇帝們不會不用。

(由於水銀具有劇毒、高揮發性等特點,很容易讓人想到,墓中佈設水銀池能有效起到防盜的作用,不僅古代故事裡如此,在當代靈怪動漫和盜墓小說裡也比較常見/皇帝不稱朕)

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了秦始皇陵的奢華,用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說法,說始皇陵裡模仿了星辰山川,其中的河流就是用水銀灌注。

這種說法在當代得到驗證,經儀器檢測,秦始皇陵區土壤的含汞量明顯超標,遠遠高過附近其他地區。可以肯定,秦始皇陵裡是用了水銀的,而且量還不小。

這對秦始皇來說似乎並不奇怪,眾所周知,秦始皇好仙,身邊圍聚著許多方士,而水銀作為一種化學物質,正是古代“煉丹家”或“鍊金士”們最常用的三種元素之一。

(秦始皇只活了49歲,可嘆,他的“業餘愛好”促了他的壽/皇帝不稱朕)

這些水銀不可能如司馬遷所記載的,是用來在始皇陵里布置“天文地理”。去年九月我曾在悟空問答答過一題《為什麼不去發掘秦皇陵》,對秦始皇陵存在大型地宮予以了否定。主要觀點是:

先秦大墓,包括漢代的帝陵、王陵,沒一座有地宮。那時陵寢的形制,就是往地下挖一個巨大的覆鬥形墓穴,放入棺槨,然後將土回填,再在上面築起高大的封土(可參考秦始皇的祖先秦景公的大墓)。

(秦公一號大墓,其主人是秦景公。據說此墓僭越了“天子葬儀”,那麼周天子也是如此安葬的/皇帝不稱朕)

我認為:

雖然秦始皇陵規模無二,但作為一座帝王陵,就其制度而言,也該是“傳承有序”的。也就是說,它不可能搞得像外星人到地球人來建的,與前後帝王級陵寢毫不相干。

盡信書不如無書。《史記》雖有“天文地理”的記述,但該記載只表明,早在西漢時,關於始皇陵已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被司馬遷“如實”記錄下來;然而,所“實”的,是當時傳聞即如此,而不是說,秦始皇陵“地宮”真的如此。

那麼,秦皇陵裡的水銀是用來防腐的?

看官莫忘了,同樣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死在巡遊的路上(沙丘,在今河北邯鄲),盛暑之日,屍體很快發臭,趙高策劃奪位,決定秘不發喪,為了掩蓋屍臭,在皇帝鑾輿後拖了一車鮑魚(當然“鮑魚”的故事也未必為真)。

秦始皇入葬時,肯定已爛得不行了,防腐何用?

如果“死皇帝”還沒爛得那麼幹淨,撬開他的嘴,往裡面強灌一勺水銀倒不是絕無可能,可是有必要、有可能將他泡在水銀裡嗎?

這就是絕無可能。

首先,那個時代的古人沒有能力造出那麼大量的水銀,即便造出,他們也沒有能力儲存這種劇毒且不穩定的物質。而且秦始皇下葬應相當倉促,通過密謀登位的秦二世哪有閒情來搞這些玩意(製造大量水銀,並妥加儲存,然後運到皇陵,其過程相當耗時)。

再者,帝王遺體如何處理,自有其國制,不是隨便想當然搞發明創造的,“把始皇帝泡在水銀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如果我們從歷史學的科學嚴謹,而不是從講故事的趣味,來研究某件事,那就不能天馬行空,將某件事隔斷了誇誇其談,而必須講求某種制度的因果關係及其傳承譜系。秦始皇陵的所謂“地宮”,被傳得神乎其神,就打破了這種傳承,變成了“外星文明”,什麼可能都有了。(皇帝不稱朕/胡丹答題)


皇帝不稱朕


在過往諸多對秦始皇陵地宮的研究工作中,"汞異常"這個詞會被經常提到。因為研究人員發現,秦始皇地宮中不僅含有大量的水銀,而且分佈及其講究,其脈絡走向與渤海與黃海之位高度相似!圖為秦始皇地宮模型

根據推測,秦王地宮中的水銀儲量高達100噸,不僅數量驚人,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以當時的資源開採水平和冶煉技術如何能產出如此多的水銀呢?這就不得不提到當時的一個女強人:巴寡婦清。

繼承了家族企業的清可以說是秦始皇時期數一數二的女富豪,丈夫死後不僅恪守婦道,而且還利用自己的財力保一方平安。因此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封其為"貞婦"。由此也加深了清與皇權的關係。而掌控大量丹砂(提煉汞)資源的清就成了秦始皇陵地宮水銀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圖為地宮模擬全貌

那麼,在秦始皇陵地宮中為何要注入這麼多水銀呢?《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此事如此描述: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見過兵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似乎非常喜歡製造宏圖大像,那在陵墓中建造出自己統治下的秦國"沙盤"也不無可能。

另外,按照水銀的化學屬性,其散發出來的氣體可以極好的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這對於生前尋求長生不老未果的秦始皇來說,屍首不腐可能是其可以接受的最後底線。而且水銀屬劇毒,這樣就可以防止那些居心不軌的盜墓者!

但是到目前為止,秦始皇陵地宮依然處於塵封的狀態,因為諸多因素沒有被挖掘!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日後人們可能會一睹它的風采。不過,對於這位曾一統六國的卓世君王而言,長眠於此不被打擾不失為最好的歸宿!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封建歷史的上第一位皇帝,在西方人的眼裡,他就是中國的拿破崙·波拿巴。嬴政39歲時,出兵擊敗了山東的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由此完成了他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


嬴政開創了秦王朝,因完成了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 但他實施的暴政,卻遭到後人的千古罵名。始皇帝意想帝國一傳二、二傳三直至萬世千秋,但他的“意想”帝國,卻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被陳勝、吳廣掀起的農民起義,點燃了百姓心中對嬴政實施暴政的怒火,接之而來全國各地的動亂,加劇了秦王朝覆滅的步伐!嬴政的萬世皇帝夢,也因此而破滅。

但坐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卻還流傳著他帝王角色的神秘色彩。

始皇陵

有關始皇陵的記載,我們可以從司馬遷撰寫的《史記》裡窺探一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道:“ 穿三泉, 下銅而致槨, 宮觀 、 百官 、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 令匠作機弩矢, 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 、 江河大海, 機相灌輸,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 , 以人魚膏為燭, 度不滅者久之 。”

“穿三泉”,說明秦始皇陵深埋於地下,“三泉”是一個什麼概念、有多深了?《史記》記載始皇陵: “墳高五十餘丈”,五十餘丈按我們今天的測量法,相當於115米左右,當然這是加上了當地的海拔高度,除去海拔的高度,始皇陵高大約在43米左右。因此一般的盜墓賊,想要從墓裡掏出點兒什麼來,那可能比登天還難。
(始皇陵)

西楚霸王項羽入關之時,曾經派30萬人盜掘秦陵,但幾乎是落得個“空手而歸”,可見始皇陵盜墓的難度之大!可越是神秘的東西,人們對他的好奇心也就越發強烈。始皇陵在沉睡了幾千年之後,卻在機緣巧合下被一位農民的鋤頭,意外的敲響了這個沉睡了千年的“神秘陵墓”。

1974年3月29日, 陝西省臨潼縣的一位農民,用一钁鋤頭,驚醒了這沉睡千年的兵馬俑, 由此撩開了秦陵神秘面紗的一角。兵馬俑被稱之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但它卻只是龐大秦陵的“冰山一角”,秦始皇陵留下的神秘謎團,還有後人很多未能解開的密碼。


驪山腳下始皇陵——地宮“水銀”之謎

在《史記·始皇本紀》中,對始皇陵有這樣的記載:“以水銀為百川 、 江河大海, 機相灌輸”,從中我們似乎可以得出,民間傳說的“秦始皇死後睡在水銀河裡”,的確是有一些真實性的地方,但事實的真相卻又是如何了?

由於我國目前的考古技術還不是很成熟,特別是對於陵墓裡“遺物”的保護,技術還很不到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挖掘兵馬俑時,就是一個前車之鑑。才出土的兵馬俑還是呈彩繪色,但一經空氣氧化之後,立即就退了色,成了如今的“泥土色”,這對於後來的帝王陵墓,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經驗教訓。


但有關陵墓裡到底有沒有“水銀”,卻是可以通過現代的科學技術來進行測試的。在考古學中,要挖掘古墓,最常見的一種基本方法就是:採取樣本,抽樣調查。我國有關地質專家,就對始皇陵當地的“土壤”進行了抽樣檢查,在專家經過反覆的測試後, 發現始皇陵封土的土壤樣品中,正如《史記》記載的那樣,出現了“汞異常”的現象,而我們反觀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卻幾乎沒有汞的含量。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始皇陵陵墓中的確含有大量的水銀,應正了民間的傳說。

陵墓中的水銀有什麼作用了

首先水銀有一個隔熱的作用,在“地宮”裡傾注大量的水銀,可以使地宮裡形成一個密閉的隔熱層;從而起到保護棺材的作用,而且水銀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也可以防患地下水的浸入。

另一方面,水銀也是一種劇毒的有害物質,它可以起到防患盜墓賊盜墓的功能,古人的這種安排,他們的智慧的確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但對於始皇陵裡水銀的作用,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 “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根據酈道元的解釋,他是以水銀象徵著山川地理,與《史書》裡記載的秦陵地宮: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與之對應。酈道元是北魏時期,一位有名地理學家,終其一生精通水文,著有廣為流傳的地理大作——《水經注》,很顯然他是從水文地理方面,去解釋始皇陵中的埋葬的水銀。


文史議春秋


“睡在水銀江海”裡?那基本上是不太可能,雖然水銀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但是秦始皇畢竟是千秋萬世、開天闢地的始皇帝,如果單單浸泡於水銀當中,豈不是有失一代帝王之風範!我個人猜想,即便秦始皇泡在水銀江海中,那也是在其身軀覆入“棺木冥室”的基礎上,再將棺材密封沉浸於“江河湖海”當中。

司馬遷老先生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道

“以地勢為江山,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以隕星為日,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由此看來,秦始皇地宮中的確是極其可能儲存有巨量水銀的。並且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我國考古隊還專門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地質勘測,首次以現代工具證明了司馬遷的說法,並且測得地宮中所儲存水銀不下800噸,這是個什麼概念,難怪後人都代代相傳“秦始皇陵,水銀江海”的說法了。

其一 皇權象徵

人人都知道秦始皇功高蓋世,他一手結束了奴隸時代,開創了封建時代,修直道、築長城,合和六國,兼併天下,南環北口扣皆屬秦!秦始皇雖然功高蓋世,但卻也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秦始皇生前,就曾苦尋仙丹妙藥,只為長生不老!身為始皇帝的他,不想將這“傾盡畢生之功”打下來的萬世基業交付後人,但是畢竟生死由天命,誰也攔不住!於是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統治的慾望,便動用百萬人力來修建秦始皇陵,為的就是好讓自己繼續在陰間統治,所以說,由水銀做的江河湖海只是作為秦始皇的一種皇權象徵。

其二 水銀劇毒

雖然說當時對於建造秦始皇陵來說,運送800噸水銀不成問題。但是古人都知道水銀極具劇毒。如果工匠真的要費盡心思將內附秦始皇肉體的館柩安置於水銀當中,那可絕非一日之功。煞費苦心不說,安置妥當與否也不好說,光光水銀善蒸發、有劇毒的特性就很讓人受不了。秦始皇入陵是最後一道工序,當時工匠大都所剩無幾了,如果真的要將秦始皇放入水銀當中,還是要在確保質量的情況下,那也絕非易事!

其三 水銀洩露

古代建造技術雖然精湛,但是也絕非超一流。用水銀這種極其愛揮發的液體來營造江河湖海,難道秦始皇想不到也許在千百年後,水印會偶然洩露嗎?如果真的洩露,那麼水銀還有何用?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為了確保秦始皇真身不腐,放在水銀當中還是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