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秦始皇死后睡在水银河里,是真的吗?

风雨人生3293


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皇陵的记载。

意思就是陵墓中机关、暗器无数。用水银横贯地宫,以此代表华夏大地的江河。地宫顶部镶嵌珠宝玉石,如同天象星辰;地面堆砌砂石,好似天下群岭;地宫中的长明灯经久不灭。



司马迁并未亲身下去探究过,只不过是根据野史和坊间传闻来描绘的。那秦始皇陵中真的有水银吗?

经过科学勘察,已经证实秦始皇陵中含有水银

同样也是满怀疑惑的考古工作者和协助工作的地理勘探队就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土壤金属含量检测。

在用洛阳铲采集各深度的土壤样本之后,又用仪器进行了专业的勘察,之后有了重要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堆以下的土壤中汞含量明显异常与周围的土地,也就是说在皇陵之下确实存在大量的汞(水银),且密度呈南多北少分布。

工作人员又立即将采集的土壤样本带回化验。经过土壤汞量检测、土壤气汞检测(因为水银易挥发,所以检测土壤中空气汞含量是必须的)后,得到的结果同样是含有大量汞元素。



从图片不难看出,封土堆范围的汞含量远远高于周围地区。这一检测工作印证了史书以及民间所传秦始皇陵中含有大量水银的事实。

水银的剧毒与防腐功效非常强大

水印(汞),易挥发,剧毒、慢性。

汞中毒后,常会表现出神志不清、精神错乱、浑身震颤等症状。而且如果是在地下,没有通风口,水银部分挥发后会依附在土壤中。

这一特性对于皇室来说的确是好东西。在皇帝驾崩之后,陵墓中会放置大量陪葬品。“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盗墓者肯定会盯上这样一笔数量庞大的财富,所以秦始皇在修建陵寝时便用水银来作为阻挡盗墓贼的一种手段。



水银,具有防腐功效。

秦始皇一生除了统一天下,还在为追求长生不老而奋斗着,奈何天不遂人愿,服用了大量的“神仙药”还是于事无补,唯一能追求的就是死后的尸身不腐。

正巧水银可以起到防腐功能,而且它还是当时人们能够获得的唯一一种液体重金属。在陵墓中放置水银后,经过挥发可以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细胞无法与空气接触,自然能够保证其形态的完整,防腐的目地也就达成了。


所以,秦始皇死后,确实是躺在了一片水银的“汪洋大海”中。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感兴趣,欢迎评论交流,查漏补缺,不甚荣幸!

土豆夜谈


这不是民间传闻,官方也证实水银的说法。

自从发现秦始皇的陵墓后,如何打开它成为了一个世界性难题,水银有剧毒。水银可以防腐、防盗,也是炼制“不死药”的主要材料。

2002年4月,据专家考证,水银的储备量达到了100吨,初期考察秦始皇陵的时候发现在地下有将近35米深的地下水,最主要的是这里面含有大量的水银。

在封土中心1.2平方米的范围中,是存在着一个非常强烈的强汞异常区。这片区域的形成,也是因为陵墓中大量的水银挥发形成的。但是因为它还的防腐功能非常好,所以也是得到了很多帝王墓的喜爱。

专家们也是推测,秦始皇可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肉身千年不腐,所以才放置了大量的水银。所以在他的陵墓中,就出现了水银成海的壮观景象。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语见


秦始皇陵非常神秘,长期以来关于秦始皇陵的传说五花八门,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对秦始皇陵做过相关的记载。传闻秦始皇死后睡在水银河里,那么这是真事吗?

秦始皇陵中确有大量水银存在

历来关于秦始皇陵的说法很多,但普遍认为真正比较权威的说法源自司马迁《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始皇陵墓室穿三泉、以水银为江河大海、以人鱼膏为烛等等。这段话就是说秦始皇陵墓室位于地下很深的地方,深到穿透了三层地下泉;墓中以水银象征江河海水,以人鱼膏作为长明灯等等。

所以,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可以看做是秦始皇陵中有大量水银存在的第一个证据。

根据当代考古探测显示,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地下35米左右,这点验证了“穿三泉而过”。同时科学家还对秦始皇陵的水银含量进行探测,发现陵墓土壤中的汞含量远高于附近其它地方土壤中的汞含量,而且还证实了秦始皇陵中确系存在大量的水银和其它金属。

从这些考古探测结论来看,秦始皇陵没被盗,不然墓中水银早就都挥发掉了,而且秦始皇陵中以水银为江河海水的记载也很可能是真实的。

秦始皇陵中的水银一来是防腐用的;二来是为防盗,因为水银有毒且易挥发,水银蒸汽可以有效防盗。

所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陵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而且历经两千年之久,水银蒸汽早已弥漫整个地宫,秦始皇遗体是否浸在水银中,这点目前无法考证。


历史守望者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这事已经实锤了。在民间的传说中,秦始皇陵中有一条人工造的水银河,秦始皇的棺材就飘在这条水银河上面,这个传说已经流传了上千年,那么这个传说到底是靠谱还是不靠谱呢?根据专家们的鉴定显示,秦始皇陵中真的是有大量的水银,至于秦始皇的棺材到底在不在水银上面我们不得而知,恐怕得打开陵墓才能知道。

秦始皇墓之所以这么久还不打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陵里面水银太多,贸然打开会对周围的人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有专家预测,如果秦始皇陵打开,那对附近的居民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只能另选住处。

其实准确的说秦始皇墓里面有水银不仅仅是传说,因为在《史记》中也曾提到过这件事,现代专家经过采样研究也已经肯定了这个说法。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句话记载于《史记》,也就是说秦始皇陵中的水银代表着天下的江河大海,有趣的是在汉朝的史书中也提过这件事。

水银是有毒的,如果人吸入过度便会中毒,秦始皇陵中方如此大量的水银,除了是象征着江河大海,同时也是在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并且水银还能够有效的阻挡盗墓贼,如果盗墓贼不识相挖了进去,以古代的水平来看,多半会中毒而亡。

水银还能够有效的防腐防湿防菌,所以说有专家预测秦始皇的尸体有可能至今还没腐烂,保持的非常完好,可以参考一下辛追夫人,假如说有一天秦始皇陵被挖掘,始皇帝的尸体保存完好,相信肯定会轰动全世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秦始皇并不是睡在水银河。

水银是有毒性的,让秦始皇的尸体赤裸裸地浸泡在水银河里,这是不是太残忍了点?

不过,这个传闻倒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陵寝的内部构造是这样的: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灌注水银作为江海的象征,代表着五湖四海。

根据考古人员的检测,秦始皇陵的土壤样品中出现“汞异常”,这就意味着其陵寝内部确实如《史记》所云,存在大量的水银。

但是,我们不能说秦始皇睡在水银河里。

谁也没有见过陵寝地宫的具体情况,那水银河到底是如何分布的:

水银河到底只是将秦始皇的棺椁围起来?还是秦始皇漂浮在水银河里?

这些问题,如果不打开秦始皇陵寝,都是没办法得到解答的。而国家也早有规定,对于帝王陵寝,只能进行抢救性挖掘,不能主动去挖掘。

这也就意味着秦始皇陵的秘密还将继续保守下去,永远无法揭示。


HuiNanHistory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人们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总是会进行各种猜测与想象,秦始皇陵里面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对于秦始皇陵里面是什么样子,也只能通过一些历史记录来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秦始皇本人的雄才伟略以及故事众多,因此秦始皇陵给人的想象空间也更大一些。那么究竟秦始皇陵里面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秦始皇陵里面是什么样子?

关于秦始皇陵里面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寻找线索了,《史记》中是如此记载的: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有进入秦始皇陵看吗?我想答案肯定是没有。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中详细地记录了秦始皇陵的景象,这不由得让人啧啧称奇,若是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那么秦始皇陵之中必然存在着水银海。

后来根据相关调查,秦始皇陵周围确实存在着很奇特的汞反应,而且汞分布呈现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我们按照水银分布来看中国地图的话,我们会发现东南、西南正好对应渤海和黄海,这与古代人对于中原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司马迁的记载很有可能是正确的,秦始皇墓之中确实存在着水银海。

二、为什么要设置水银海?

秦始皇虽死,但是死后的墓葬也不能跟平常人一样,自然是要表现出那一种恢弘大气的样子,因此秦始皇死后倾注水银作为百川大海,表现出自己一统中国的气魄。

另外,除了象征性的含义之外,水银还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水银可以反复,另外水银可以防盗。个人认为水银的防盗作用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来说,水银本身就可以起到护城河的作用,给盗墓贼以极大的行动困难;其次水银挥发后会形成有毒气体,对墓室起到保护作用;三是水银作为一种液体,可以随时流动,必要时可以用来启动相关机械的机簧,以起到运作机关的作用。

但是既然要设置水银海,自然需要大量水银,生产力并没有那么发达的秦国从哪里来找那么多水银呢?

三、水银从何处来?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史书之中对于商人群体致以崇高敬意的史学家。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位寡妇商人,叫做怀清,说来有趣,怀清本人正是通过经营朱砂矿而致富的。此后秦始皇还因为怀清为贞洁妇人而为怀清筑了怀清台。

我想,在秦代,正是因为有着一个个如怀清一样的商人不断地输送水银到秦始皇陵,最终才有了秦始皇陵的水银海,因此水银海的存在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我看见曾经有说法说,水银很可能产自今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那里有着大量的汞储量,而且距离秦始皇陵非常近,只有300里左右,因此完全有可能是此地传过去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古人墓葬里,偶见水银。

比如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国贵族墓(墓主为女性,身份不确定,有说是辽国公主的,有说是萨满祭司的),在整理死者(女性)衣服时,就发现了一些呈水珠状的水银。

(水银珠大大小小地就夹在死者的衣服褶皱中/皇帝不称朕)

平常我们接触到的水银,就封闭在温度计里。水银是汞的俗称,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水银剧毒,且易挥发,由于古代墓葬中偶然会碰到,所以考古工作者在接触尸体时,必须戴上手套和口罩(甚至是防毒面具),以防挥发性有毒物质的侵害。

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古尸体内的水银(或由于尸体腐烂,溢出体外,夹在衣服中),量一般都不大,可能都是在死者生前(自杀)或故后,灌入口内的。

古人相信水银具有防腐作用(只能说是部分古人,毕竟墓葬中发现水银的只是局部现象);由于水银在自然条件下的存量较少,普通人家没有条件大量获取它,这也可能是古代墓葬中使用水银防腐的情况较为少见的一个主要原因。

帝王家绝对是有条件使用水银的,但就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古代帝后死后用水银防腐的情况也很少见。

可见,对于水银是否防腐,古代没有一致意见。否则,皇帝们不会不用。

(由于水银具有剧毒、高挥发性等特点,很容易让人想到,墓中布设水银池能有效起到防盗的作用,不仅古代故事里如此,在当代灵怪动漫和盗墓小说里也比较常见/皇帝不称朕)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秦始皇陵的奢华,用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说法,说始皇陵里模仿了星辰山川,其中的河流就是用水银灌注。

这种说法在当代得到验证,经仪器检测,秦始皇陵区土壤的含汞量明显超标,远远高过附近其他地区。可以肯定,秦始皇陵里是用了水银的,而且量还不小。

这对秦始皇来说似乎并不奇怪,众所周知,秦始皇好仙,身边围聚着许多方士,而水银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古代“炼丹家”或“炼金士”们最常用的三种元素之一。

(秦始皇只活了49岁,可叹,他的“业余爱好”促了他的寿/皇帝不称朕)

这些水银不可能如司马迁所记载的,是用来在始皇陵里布置“天文地理”。去年九月我曾在悟空问答答过一题《为什么不去发掘秦皇陵》,对秦始皇陵存在大型地宫予以了否定。主要观点是:

先秦大墓,包括汉代的帝陵、王陵,没一座有地宫。那时陵寝的形制,就是往地下挖一个巨大的覆斗形墓穴,放入棺椁,然后将土回填,再在上面筑起高大的封土(可参考秦始皇的祖先秦景公的大墓)。

(秦公一号大墓,其主人是秦景公。据说此墓僭越了“天子葬仪”,那么周天子也是如此安葬的/皇帝不称朕)

我认为:

虽然秦始皇陵规模无二,但作为一座帝王陵,就其制度而言,也该是“传承有序”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搞得像外星人到地球人来建的,与前后帝王级陵寝毫不相干。

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虽有“天文地理”的记述,但该记载只表明,早在西汉时,关于始皇陵已有许多神奇的传说,被司马迁“如实”记录下来;然而,所“实”的,是当时传闻即如此,而不是说,秦始皇陵“地宫”真的如此。

那么,秦皇陵里的水银是用来防腐的?

看官莫忘了,同样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死在巡游的路上(沙丘,在今河北邯郸),盛暑之日,尸体很快发臭,赵高策划夺位,决定秘不发丧,为了掩盖尸臭,在皇帝銮舆后拖了一车鲍鱼(当然“鲍鱼”的故事也未必为真)。

秦始皇入葬时,肯定已烂得不行了,防腐何用?

如果“死皇帝”还没烂得那么干净,撬开他的嘴,往里面强灌一勺水银倒不是绝无可能,可是有必要、有可能将他泡在水银里吗?

这就是绝无可能。

首先,那个时代的古人没有能力造出那么大量的水银,即便造出,他们也没有能力储存这种剧毒且不稳定的物质。而且秦始皇下葬应相当仓促,通过密谋登位的秦二世哪有闲情来搞这些玩意(制造大量水银,并妥加储存,然后运到皇陵,其过程相当耗时)。

再者,帝王遗体如何处理,自有其国制,不是随便想当然搞发明创造的,“把始皇帝泡在水银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如果我们从历史学的科学严谨,而不是从讲故事的趣味,来研究某件事,那就不能天马行空,将某件事隔断了夸夸其谈,而必须讲求某种制度的因果关系及其传承谱系。秦始皇陵的所谓“地宫”,被传得神乎其神,就打破了这种传承,变成了“外星文明”,什么可能都有了。(皇帝不称朕/胡丹答题)


皇帝不称朕


在过往诸多对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工作中,"汞异常"这个词会被经常提到。因为研究人员发现,秦始皇地宫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水银,而且分布及其讲究,其脉络走向与渤海与黄海之位高度相似!图为秦始皇地宫模型

根据推测,秦王地宫中的水银储量高达100吨,不仅数量惊人,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以当时的资源开采水平和冶炼技术如何能产出如此多的水银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一个女强人:巴寡妇清。

继承了家族企业的清可以说是秦始皇时期数一数二的女富豪,丈夫死后不仅恪守妇道,而且还利用自己的财力保一方平安。因此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封其为"贞妇"。由此也加深了清与皇权的关系。而掌控大量丹砂(提炼汞)资源的清就成了秦始皇陵地宫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图为地宫模拟全貌

那么,在秦始皇陵地宫中为何要注入这么多水银呢?《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此事如此描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见过兵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似乎非常喜欢制造宏图大像,那在陵墓中建造出自己统治下的秦国"沙盘"也不无可能。

另外,按照水银的化学属性,其散发出来的气体可以极好的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这对于生前寻求长生不老未果的秦始皇来说,尸首不腐可能是其可以接受的最后底线。而且水银属剧毒,这样就可以防止那些居心不轨的盗墓者!

但是到目前为止,秦始皇陵地宫依然处于尘封的状态,因为诸多因素没有被挖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日后人们可能会一睹它的风采。不过,对于这位曾一统六国的卓世君王而言,长眠于此不被打扰不失为最好的归宿!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封建历史的上第一位皇帝,在西方人的眼里,他就是中国的拿破仑·波拿巴。嬴政39岁时,出兵击败了山东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由此完成了他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


嬴政开创了秦王朝,因完成了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 但他实施的暴政,却遭到后人的千古骂名。始皇帝意想帝国一传二、二传三直至万世千秋,但他的“意想”帝国,却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被陈胜、吴广掀起的农民起义,点燃了百姓心中对嬴政实施暴政的怒火,接之而来全国各地的动乱,加剧了秦王朝覆灭的步伐!嬴政的万世皇帝梦,也因此而破灭。

但坐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却还流传着他帝王角色的神秘色彩。

始皇陵

有关始皇陵的记载,我们可以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里窥探一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 穿三泉, 下铜而致椁, 宫观 、 百官 、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 。 令匠作机弩矢, 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 、 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 , 以人鱼膏为烛, 度不灭者久之 。”

“穿三泉”,说明秦始皇陵深埋于地下,“三泉”是一个什么概念、有多深了?《史记》记载始皇陵: “坟高五十余丈”,五十余丈按我们今天的测量法,相当于115米左右,当然这是加上了当地的海拔高度,除去海拔的高度,始皇陵高大约在43米左右。因此一般的盗墓贼,想要从墓里掏出点儿什么来,那可能比登天还难。
(始皇陵)

西楚霸王项羽入关之时,曾经派30万人盗掘秦陵,但几乎是落得个“空手而归”,可见始皇陵盗墓的难度之大!可越是神秘的东西,人们对他的好奇心也就越发强烈。始皇陵在沉睡了几千年之后,却在机缘巧合下被一位农民的锄头,意外的敲响了这个沉睡了千年的“神秘陵墓”。

1974年3月29日, 陕西省临潼县的一位农民,用一镢锄头,惊醒了这沉睡千年的兵马俑, 由此撩开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兵马俑被称之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它却只是庞大秦陵的“冰山一角”,秦始皇陵留下的神秘谜团,还有后人很多未能解开的密码。


骊山脚下始皇陵——地宫“水银”之谜

在《史记·始皇本纪》中,对始皇陵有这样的记载:“以水银为百川 、 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从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民间传说的“秦始皇死后睡在水银河里”,的确是有一些真实性的地方,但事实的真相却又是如何了?

由于我国目前的考古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对于陵墓里“遗物”的保护,技术还很不到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挖掘兵马俑时,就是一个前车之鉴。才出土的兵马俑还是呈彩绘色,但一经空气氧化之后,立即就退了色,成了如今的“泥土色”,这对于后来的帝王陵墓,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经验教训。


但有关陵墓里到底有没有“水银”,却是可以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来进行测试的。在考古学中,要挖掘古墓,最常见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采取样本,抽样调查。我国有关地质专家,就对始皇陵当地的“土壤”进行了抽样检查,在专家经过反复的测试后, 发现始皇陵封土的土壤样品中,正如《史记》记载的那样,出现了“汞异常”的现象,而我们反观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却几乎没有汞的含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始皇陵陵墓中的确含有大量的水银,应正了民间的传说。

陵墓中的水银有什么作用了

首先水银有一个隔热的作用,在“地宫”里倾注大量的水银,可以使地宫里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从而起到保护棺材的作用,而且水银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也可以防患地下水的浸入。

另一方面,水银也是一种剧毒的有害物质,它可以起到防患盗墓贼盗墓的功能,古人的这种安排,他们的智慧的确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但对于始皇陵里水银的作用,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 “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根据郦道元的解释,他是以水银象征着山川地理,与《史书》里记载的秦陵地宫: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与之对应。郦道元是北魏时期,一位有名地理学家,终其一生精通水文,著有广为流传的地理大作——《水经注》,很显然他是从水文地理方面,去解释始皇陵中的埋葬的水银。


文史议春秋


“睡在水银江海”里?那基本上是不太可能,虽然水银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但是秦始皇毕竟是千秋万世、开天辟地的始皇帝,如果单单浸泡于水银当中,岂不是有失一代帝王之风范!我个人猜想,即便秦始皇泡在水银江海中,那也是在其身躯覆入“棺木冥室”的基础上,再将棺材密封沉浸于“江河湖海”当中。

司马迁老先生曾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

“以地势为江山,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陨星为日,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由此看来,秦始皇地宫中的确是极其可能储存有巨量水银的。并且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我国考古队还专门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地质勘测,首次以现代工具证明了司马迁的说法,并且测得地宫中所储存水银不下800吨,这是个什么概念,难怪后人都代代相传“秦始皇陵,水银江海”的说法了。

其一 皇权象征

人人都知道秦始皇功高盖世,他一手结束了奴隶时代,开创了封建时代,修直道、筑长城,合和六国,兼并天下,南环北口扣皆属秦!秦始皇虽然功高盖世,但却也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秦始皇生前,就曾苦寻仙丹妙药,只为长生不老!身为始皇帝的他,不想将这“倾尽毕生之功”打下来的万世基业交付后人,但是毕竟生死由天命,谁也拦不住!于是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统治的欲望,便动用百万人力来修建秦始皇陵,为的就是好让自己继续在阴间统治,所以说,由水银做的江河湖海只是作为秦始皇的一种皇权象征。

其二 水银剧毒

虽然说当时对于建造秦始皇陵来说,运送800吨水银不成问题。但是古人都知道水银极具剧毒。如果工匠真的要费尽心思将内附秦始皇肉体的馆柩安置于水银当中,那可绝非一日之功。煞费苦心不说,安置妥当与否也不好说,光光水银善蒸发、有剧毒的特性就很让人受不了。秦始皇入陵是最后一道工序,当时工匠大都所剩无几了,如果真的要将秦始皇放入水银当中,还是要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那也绝非易事!

其三 水银泄露

古代建造技术虽然精湛,但是也绝非超一流。用水银这种极其爱挥发的液体来营造江河湖海,难道秦始皇想不到也许在千百年后,水印会偶然泄露吗?如果真的泄露,那么水银还有何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确保秦始皇真身不腐,放在水银当中还是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