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蓑、縗的音義辨析,兼談《回鄉偶書》中“衰”字的讀音問題

"衰"為"蓑"的本字,本義為草制雨衣

《說文》曰:"衰,草雨衣。秦謂之萆。從衣,象形。""衰"的本義為"用草編織的雨衣",後來因編織雨衣的材料與草有關,便在"衰"字上又增加了草字頭,字形變為"蓑"suō。如《詩經·小雅·無羊》雲:"何蓑何笠,或負其餱。""衰"即是"蓑"之本字。

"衰"為象形字,該字最早見於金文,字形出現於西周衰鼎和春秋晚期的庚壺。金文字形如下:

衰、蓑、縗的音義辨析,兼談《回鄉偶書》中“衰”字的讀音問題

金文“衰”字

從字形可見,"衰"字似以草編成的簡單的雨衣,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象形字,上似草制領子,而下面則像草編的下垂傘形的衣襟。

衰、蓑、縗的音義辨析,兼談《回鄉偶書》中“衰”字的讀音問題

“蓑衣”與“衰”字對比圖

至小篆則發生了字形上的變化,形體上保留了草製衣服下垂的樣子,為了表意明確便又在原來字形的基礎上增加了表意的"衣"字。也就是說,小篆形體由明顯的三部分組成:草帽(一說為衣領)、蓑草和表意的"衣"字。篆書字形如下:

衰、蓑、縗的音義辨析,兼談《回鄉偶書》中“衰”字的讀音問題

篆書“衰”字

在中國南方多用棕櫚毛製作而成,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蓑衣"。如今"衰"這一音義現代漢語口語中已經不大使用了,已經被"蓑"完全取代。但是這種源於我們祖先的"蓑衣"在偏遠地區仍可見到。

衰、蓑、縗的音義辨析,兼談《回鄉偶書》中“衰”字的讀音問題

蓑衣

"衰"字的意義演變軌跡

"衰"字由草編織的雨衣假借為"衰老"之意,如"衰退""衰弱"等。《楚辭·九章·涉江》:"年既老而不衰。"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後來又引申出"衰退""減少""枯萎""凋謝"等意,《戰國策·趙策四》:"日食飲得無衰呼?"這裡的"衰"就是"減少"之意。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這裡的"衰"就是"枯萎"之意。

"衰"在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狀態這方面佔據了優勢,其本義就處在次要位置,為了做區分,我們的先人便在"衰"字上增加了表示"蓑衣"製作原料的"艹",而創制了"蓑"字。

另外,"衰"古也讀為cuī,但在cuī講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稱古代用粗麻布製成的披在胸前的喪服,《荀子·禮論》載:"無衰麻之服。"第二個意思是指稱一種狀態,由大到小不斷遞減,有一定的等級次第差別。《左傳·桓公二年》載:"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室,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因此,"衰"在讀做cuī時,其意義與等級差別和遞減有關。後來,在做喪服義講時,"衰"為了與其他意義的"衰"以示區別,便又加了"糹",創制了"縗",而表示"按一定比例數遞減"的"衰"則未出現變化。

"衰"字的"等級遞減"之意可以從古人的喪服類別當中清晰地看出。我們常說的"出了五服",這"五服"就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的這個五個等級也表明了生者與死者的親疏關係,"斬衰"為最重的一種,為三年喪,"緦麻"為最輕的一種,喪期為三個月。

衰、蓑、縗的音義辨析,兼談《回鄉偶書》中“衰”字的讀音問題

大明時期的喪服:斬衰

"鄉音無改鬢毛衰"之"衰"的誤讀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中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詩句,很多學者和教材都把"衰"字做cuī來讀。此主張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意義問題,"衰"(cuī)為鬢毛減少、疏落之意,而非衰老;其二是"衰"如果讀cuī就同"回""來"這二字歸入詩韻(平水韻)中的灰韻。這樣處理好像完美地解決了"衰"在該詩當中的尷尬處境。

衰、蓑、縗的音義辨析,兼談《回鄉偶書》中“衰”字的讀音問題

小學教材《回鄉偶書》插圖

唐作藩先生也從音韻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衰""來""回",三者都在"平水韻"中屬於灰韻,主要元音和韻尾大致相同,都是ai,只有韻頭(介音)的開合有別。而到了宋元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北方方言灰韻的開口字,其韻母讀為-ai,比如"該、開、孩、哀、胎、皚、來、哉、才、猜、腮"等;同時合口字的韻母則變讀為-ui或者-ei。(參1)因此,唐先生認為從意義和用韻相結合的角度,"衰"當讀為cuī。

當我們從字義的角度仔細分析,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先從意義上說,"衰"讀cuī意義有兩個且意義都很明確:一為麻布做的喪服,後來寫作"縗";另一個意思為等級遞減之意。

"鬢毛衰"的"衰"用以上兩種意義闡釋都不妥。或只是從鬢毛衰減中得出衰意,似乎不是常見的理解方式,而且這種衰減常用為等級的遞減。頭髮哪兒來的等級遞減呢?相反,衰shuai,意為衰退,盛之反也,人至老年,鬢毛衰而變白,恰合詩意。

"鬢毛衰"之“衰”讀shuai的理據分析與商榷

《廣韻》曰"衰,微也,所追切。"所追切摺合成今音應該讀shuai。可知衰作衰退講時,只能讀shuai 。此外,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杜甫《客堂》:"舊疾甘載來,衰年得無足。"其中的"衰"字,均讀shuai。照此,鬢毛衰的衰讀shuai,義解衰白,可算是音義兩安。

但讀shuai後問題又來了,《回鄉偶書》是一首絕句,是今體詩,而今體詩是押平水韻的,而且同韻的字才能相押。回、來在平水韻中屬灰韻,衰字在平水韻中屬支韻。這就等於說,回、衰、來三個字其實是不能相押的。

針對這種押韻的問題,有的學者就提出上述解決方案,認為衰是個多音字,平水韻灰韻中應該有它的地位,這種處理方的根據是"縗"(喪服)、"衰"二字通,且"縗"又在灰韻。所以學者們好像通過這種"等量替代"的方法把問題給解決了,硬把"衰"歸入到了灰韻,讀cui,回、衰、來三個字自然就可以相互押韻了。但這明顯是後人的自作主張,而且最主要的問題還在於,"縗""衰"二字只在"縗"為喪服的意義上通,不可隨意而為,這個意思與"鬢毛衰"的"衰",毫無關係。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鬢毛衰的衰字讀shuai ,為衰白、衰老義,義合而韻不相押;衰字讀cui ,按等次遞減之義,韻合但義不確。

段玉裁為說文作注,幾次提到衰字。他說:

凡盛衰字引申於衰,凡等衰字亦引申於衰,凡喪服曰衰者謂其有等衰也,皆之假借。

事實上,漢魏以來,在"衰"字的音義體系中,盛衰的"衰"是"衰"字用法的主流,等衰的"衰"是第二位的,並且等衰的衰這種用法一直處於消減衰息之中。時下所見,衰字常用,等衰的"衰"(讀cui )已經不用而只存衰老的衰(讀shuaI )的事實。

那麼這個"衰"字的問題出在哪兒了呢?第一種情況是:或許應該出在韻書編纂的環節,而源頭自在《廣韻》。韻書是為方便人們寫詩而編纂的。《廣韻》凡206韻,分韻過細,不利實用,因此便有了後世把206韻併為107韻,繼而又併為106韻的平水韻的事。可以想見,當年《廣韻》和平水韻的編者們,應該是較多注意了韻部的合,而較少關心韻部的分,至於一字分屬兩韻甚至多韻的情況,事涉瑣碎,大家筆下,恐難兼顧。誰人能夠想到,多少年後,會因衰"衰"字支、灰讀音之異,引起讀shuai 與讀cui 的爭議呢?

值得注意的是,宋元以後,詩中支、灰兩韻字通押的情況漸頻。以此可知,雖然終唐之世並無支、灰通押的先例,但兩韻在"韻"的讀音上的差異,應該說不是很大,而且明擺著,平水韻中就有支、灰兩韻通用的例子,譬如"推"字。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賀知章可能用的是其家鄉的方言韻,其家鄉為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對照現在該地的方言,"回""衰""來"的韻母十分接近,讀起來比較和諧。(參2)

總結

"衰"字讀音有三:suō、shuāi、cuī,後來隨意義之變,形體發生了演變分化,分別為衰、蓑、縗。蓑,為蓑衣,一種草做的雨衣。"衰"字假借為衰老、衰弱、枯萎、凋謝等意,其音為shuāi。"衰"讀cuī,其義為由大到小不斷遞減,有一定的等級次第差別。從意義角度考慮,"鬢毛衰"的"衰"當讀shuai 更合適。賀知章時代表示衰老義的"衰"已多讀為shuai ,且已經顯現出支、灰合流的趨勢,以此看來,回、衰、來三字押韻也是有據可依的。


參考文獻:

1.唐作藩,《漢語史學習與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

2.金文明,《"鬢毛衰"的"衰"不讀cui》,《咬文嚼字》,2001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