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新見唐代《許日光墓誌》兼談“蘭亭”書風

「愙齋書法」新見唐代《許日光墓誌》兼談“蘭亭”書風


近見唐代《許日光墓誌》拓本,行楷書體,書刻皆精美,具《蘭亭序》之風神。志縱橫皆六十一釐米,計二十五行,滿行二十七字,淺刻方型界格,每格寬約二點二釐米。志文首題“大唐特進鄧國公張君夫人封鄧國夫人故許氏墓誌並序”,文中諸多單字書寫與《蘭亭序》書風高度相合,可稱如燈取影之妙。觀之可知,在唐太宗大力推崇之下,《蘭亭序》書風在唐代之興盛與傳承之風貌。審讀其文,知志主鄧國夫人許日光乃名門忠烈之後,重臣權貴之妻,且與數年前所出其長子《張履冰墓誌》,次子《張季良墓誌》三志互證,亦頗具史料價值。


志主為重臣之妻忠烈之後


志主鄧國夫人許日光,即大唐特進鄧國公張暐之妻也。志中所言人物,亦多見於史冊,可略言也:

張暐,唐代重臣,《舊唐書》有載雲:“張暐,汝州襄城人也。祖德政,武德中鄆州刺史。暐,景龍初為銅鞮令,家本豪富,好賓客,以弋獵自娛。會臨淄王為潞州別駕,暐潛識英姿,傾身事之,日奉遊處。及樂人趙元禮自山東來,有女美麗,善歌舞,王幸之,止於暐第,生廢太子瑛。唐隆元年六月,王清內難,升為皇太子,召暐拜宮門大夫,每與諸王、姜皎、崔滌、李令問、王守一、薛伯陽在太子左右以接歡。其年,擢拜左臺侍御史,數月遷左御史臺中丞。”


依述可知,張暐本為一方富豪,並任銅鞮令,喜遊獵,後遇其時臨淄王結交,臨淄王即是之後的唐玄宗李隆基,張暐協助促成了李隆基與山東美女趙氏之姻緣,趙氏即唐史所言趙麗妃,本為伎樂藝人,有才貌且善歌舞,甚得李隆基寵愛。故在李隆基升為皇太子逐步得勢之後,張暐平步青雲,常伴於李隆基左右。


張暐與太平公主的恩怨,亦見於史冊。據《舊唐書》載:先天元年(七一二),張暐與僕射劉幽求皆認為太平公主廣結朋黨,有謀反跡象,即向朝廷彙報。當時,太平公主尚重權在握,聞知此事,遂向唐睿宗李旦反告,並彈劾此二人。因此,張暐、劉幽求皆遭流放。至先天二年(七一三)七月,太平公主事敗被殺,張暐與劉幽求重獲重用,張暐任大理卿,封鄧國公,實封三百戶,逾月又加封兼雍州長史。先天元年十二月,唐玄宗李隆基改國號為開元,以雍州為京兆府,長史為尹。張暐首任京兆尹,地位顯赫。其入侍宴私,出入都政,榮寵之極。後又歷太子詹事、判尚書左右丞、左羽林大將軍、左金吾大將軍、殿中監、太僕卿等要職。至天寶五載(七四六)薨,得壽九十餘歲,並獲贈開府儀同三司之榮,其子張履冰、張季良皆任朝廷官職,可謂人生圓滿。


張履冰,張暐與許日光之長子,《舊唐書》中僅言其為張暐之子,金吾將軍。然張履冰之墓誌於數年前出土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可作補史之用。《張履冰墓誌》首題“唐故云麾將軍右金吾將軍上柱國鄧國公張府君墓誌銘並序”,禮部員外郎陶翰撰文,張履冰之侄張載書丹。志石縱橫皆七十四釐米,志文計三十四行,滿行三十二字,志文詳述張履冰之生平,可補史之失載。志文為行書體,亦為右軍蘭亭書風,兼具李邕欹側之勢,有神采飛動之姿。


張季良,許日光之次子。其墓誌亦於近年出土,入藏洛陽新安千唐志齋,《全唐文補遺》收錄其文。《張季良墓誌》全稱“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殿中監南陽縣開國公張府君墓誌銘並序”,撰文者為河南府洛陽縣主簿程浩,書丹者為張季良之次子張珍。志文評述其家族及生平,可與《許日光墓誌》《張履冰墓誌》互為參照引證。


三志並讀,略有新得。其一,《舊唐書》未載張暐之諡號,據《張履冰墓誌》《張季良墓誌》可知,張暐諡號“昭”,為褒讚之意。其二,《舊唐書》言張暐之子有履冰、季良,另有典設郎履直史書失載,《許日光墓誌》則記述之。其三,其家族中張季良之子六人,即張或、張載、張珍、張誠等。張載、張珍皆善書,《張履冰墓誌》《張季良墓誌》即分為二人所書。


許日光為忠烈之後裔,其父許欽寂,唐則天皇后萬歲通天元年(六九六),征戰契丹,以身殉國,武則天予以褒讚並賞賜。許欽寂,據《舊唐書》載為唐朝大臣譙國公許紹曾孫,許善之孫,許力士之子。《資治通鑑》亦載:“欽明兄欽寂,時為龍山軍討擊副使,與契丹戰於崇州,軍敗,被擒。虎將圍安東,令欽寂說其屬城未下者。安東都護裴玄珪在城中,欽寂謂曰:‘狂賊天殃,滅在朝夕,公但勵兵謹守以全忠節。’虜殺之。”許欽寂遇害後,武皇則天下制褒美,贈蘄州刺史,諡曰忠。又授其子許輔乾任左監門衛中候,在開元年間,官至光祿卿。其家族人物亦多見史冊。


據史可知,志主許日光為唐代重臣之妻,名門忠烈之後。其家族地位顯赫,且其去世時其夫君張暐尚在世,故其葬禮應頗受重視。


《許日光墓誌》與《蘭亭序》書風對比


唐代帝王多喜書法,自唐太宗李世民起,對王羲之《蘭亭序》書法推崇備至。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王羲之篇作傳,贊其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為古今之冠。又以重金求購王羲之墨跡,得到王羲之《蘭亭序》後,珍愛不已。並命供奉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摹寫數本,以贈皇太子諸王近臣等。唐太宗臨終之時,要求將《蘭亭序》陪葬,雲:“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其時,趙模等人所摹寫之《蘭亭序》摹本,價值已逾數萬錢。唐太宗亦臨寫《蘭亭序》書風頗有所得,其傳世書刻《溫泉銘》《晉祠銘》頗具王羲之書法之風神,並開行書入碑之先河,帶動了唐代從宮廷到王公大臣乃至民間的“崇王”書風。故唐時《蘭亭序》摹本甚多,相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趙模、湯普徹、諸葛貞、薛稷等名家書手皆有摹本。


「愙齋書法」新見唐代《許日光墓誌》兼談“蘭亭”書風


《許日光墓誌》正是“蘭亭”書風在盛唐傳衍的絕好見證,經對比,志文中單字與《蘭亭序》書法高度重合者,達四十餘處之多。其筆勢之起落,筆鋒之絞轉,皆已通“蘭亭”之玄機。且通篇書法風格渾然一體,無集字書之拘束之態,可知書丹人應對《蘭亭序》用功尤勤,並已融會貫通,化為己用。其書法造詣不讓褚遂良、李邕等唐代名家。惜此志未署書丹者姓名,或為名家所書也。志文第二行記:“朝散大夫行起居郎張楚撰”。張楚,正史失載,據志言其官職為起居郎,唐代貞觀初於門下省置起居郎之職,常伴皇帝左右,掌管記錄皇帝日常行動及國家大事,唐代名臣、書法家褚遂良,亦曾任起居郎之職。故唐代起居郎應有較多機會,得見及學習《蘭亭序》或其摹本,或如清代葉昌熾《語石》卷六篇中之言:“或雲:古人撰碑,皆自書之,凡無書人名者,撰書即出一人之手”,此志亦或為張楚撰文並書。


《蘭亭序》書風之盛,起於唐太宗之推崇,全盛於盛唐,至晚唐亦見衰微。此志書寫於盛唐開元二十三年,正是《蘭亭序》書風的鼎盛之時,其年亦是唐太宗將《蘭亭序》陪葬昭陵之年,此志之書法,可稱《蘭亭序》書風在盛唐傳衍的巔峰之作。


「愙齋書法」新見唐代《許日光墓誌》兼談“蘭亭”書風

「愙齋書法」新見唐代《許日光墓誌》兼談“蘭亭”書風

「愙齋書法」新見唐代《許日光墓誌》兼談“蘭亭”書風

「愙齋書法」新見唐代《許日光墓誌》兼談“蘭亭”書風

「愙齋書法」新見唐代《許日光墓誌》兼談“蘭亭”書風


墓誌錄文


大唐特進鄧國公張君夫人封鄧國夫人故許氏墓誌並序

朝散大夫行起居郎張楚撰

夫人諱日光,著姓啟於高陽,本枝肇於太嶽。嘉寵外戚,劭推倫鑑。蕃衍必大,蟬聯至今。曾祖善,隨銀青光祿大夫、邢州刺史、譙國公。大父力士,皇朝洛州長史。烈考欽寂,歷夔府長史、贈安州都督。龍光繼美,胙土傳封。名重當代,勳書盟府。夫人稟訓坤範,合義天倪。體物窮於謝家,纘業齊於蔡氏。則以世族,歸我鄧公。德有四而必弘,親有六而能睦。所謂嘉偶而云好逑,當宜家之和樂。會所天之恩命,竟寵石窌,聯華金章。允成伉儷之表,克大閨門之望。豈圖輔善虛語,遘疾中年。景命不融,良醫莫驗而已。今年秋九月十二日薨於河南私第,春秋六十有五。後十一月十日葬於萬安山之原,禮也。親懿盡悴,邑居蕭條。疇昔絳帳之辰,遂為玄堂之夜。夫人處貴能儉,御下以慈。雖列歌鐘之娛,不替蘋蘩之事。性晤轉輪,心依法空。每時收邑,必助鄧公之施;早日遊林,嘗負山妻之識。臨終遺約,不忘仁義。蓋賢達難者,而夫人有之。子將作少匠履冰、殿中丞季良、典設郎履直等痛結畫扇,哀深寒泉。初夫人寢疾,衣不解帶。及夫人之薨,背水不入口。將孝思罔極,永錫爾類歟。特進、鄧國公翼濟邦家,羽儀列闢,懷必誡之如昨,恨偕老之莫從。傷神在茲,顧影何及。恐陵谷遷徙,惜徽音冥昧。俾命末學,旌志斯文。銘曰:稽古得姓,疇庸開國。允文允武,有典有則。林密條茂,川長波極。豈徒人英,亦云女德。(其一)粵惟令範,作嬪君子。和如琴瑟,芬若蘭芷。動合禮則,談歸物理。秦晉得之,潘楊舊矣。(其二)隙則易過,舟亦難藏。本謂偕老,翻驚悼亡。山雲晦色,霄婺沉光。曾是遺誡,如何勿傷。(其三)孝哉令子,血泣號慕。痛貫彼蒼,哀纏行路。闕塞東指,伊川南度。但見松柏,已生煙霧。(其四)開元廿三年十一月十日。


原載《書法》雜誌2019年第11期

「愙齋書法」新見唐代《許日光墓誌》兼談“蘭亭”書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