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拿核彈做過哪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1961年10月30日晨9時27分,圖95轟炸機起飛,投擲這枚大伊萬氫彈。

氫彈當量高達5000萬噸,威力極為驚人,相當於3600顆廣島原子彈。

11點,飛機飛到1萬米高空,到達了投彈地點。

飛機投下氫彈以後,以最大速度俯衝長達12分鐘,全力離開爆炸點。

11點32分,在新地島群島上空4000米,大伊萬被引爆。

飛行員們的回憶很驚人:當時我們已經距離起爆點100多公里,卻仍然被波及。熱浪湧進機艙,人就像進了熱鍋,毛髮、指甲紛紛脫落。灼熱的飛機中灰塵肆虐,舷窗也被燒焦。最為嚴重的情況在尾艙,其灼熱程度難以相信,熱浪劃破了所有人的臉和雙手。後來我們知道,爆炸產生的熱風,可以讓遠在170公里以外的人受到3級灼傷。爆炸的閃光能造成220公里以外人的眼睛,劇痛與灼傷,甚至造成白內障以及失明。

除了光輻射,衝擊波也造成了傷害。從空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奇異現象。一道深深的、透明的氣體大牆形成了,它穿過飛機機身,撼動著近百噸重的飛機,世人難以想象。當衝擊波穿過飛機時,所有儀表設備的指示都飛速上升,指針來回跳動……這還不算什麼,晚些時候我們才知道,全世界所有的地震測試儀都測到了這次核爆炸,它產生的衝擊波三次傳遍全球。

飛機回到基地時,發現銀白色的飛機變成了灰黑色,機身全部被燒焦。

後來機組成員,大多死於癌症,一說是被輻射所致。

後期趕到試驗場的蘇聯工程師,也被驚呆:兩米多深的冰雪凍土層已殆然無存。整個地面覆蓋著好似玻璃碎片的東西,塵土沙石因高溫熔化而成了晶體狀。地面上堆積著成群的失明的海鷗,它們因在高空受到核輻射而墜落下來。在島子的四周淨是鹿和熊的屍體,全是被光輻射的能量所烤焦的。

所有的實驗動物甚至植物,已蕩然無存,全部成為焦炭。在距離爆心50公里方圓之內,一切均都完全燒盡、熔化。在投放地點距爆心400公里方圓以內,所有的磚瓦結構農舍只剩下斷垣殘壁。不僅居民村鎮受害,衝擊波的威力還波及境外直到800公里以外,所有建築的窗戶都被破壞。甚至芬蘭的一些住宅,窗戶玻璃也遭了秧。爆炸威力如此巨大,以至於在外層空間無需藉助於望遠鏡都可見到其閃光。


薩沙


現在網絡上把俄羅斯叫做“戰鬥民族”,之前西方國家把蘇聯稱為“瘋狂的伊萬”。這個國家在骨子裡有一種“狂暴”的基因,行事方式直接而粗暴,往往做出一些驚世之舉。自從擁有核武器之後,雖未像美國一樣得到了實戰的機會,但在其它方面卻也開始了放飛自我之路。



沒有實戰機會,但一樣要給敵人施加強大的壓力,怎麼辦——那就是種一棵驚天動地的“大蘑菇”!!這就是人稱氫彈之王的“沙皇炸彈”。它原本的爆炸當量為1億噸TNT炸藥,後來因為擔心造成不可控的危害,將當量調整為5000萬噸TNT(是投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小男孩”原子彈的3800倍,“胖子”原子彈的2300倍)。



雖然削減了一半的爆炸當量,它的威力依舊十分的驚人。爆炸產生的蘑菇雲高約64公里,寬近40公里。雖然是空爆(距地面4000米引爆),但是強大的威力依舊在地面留下了一個直徑3公里的深坑。爆炸後的電磁脈衝波造成了一個小時的無線電通訊空窗期,導致方圓4000公里內的蘇軍通訊完全中斷。所引發的大氣擾動環繞了地球三次。

如果說“沙皇炸彈”的威力雖然大了些,但作為軍事示威手段的話還是比較合情合理的。那麼在民用方面的運用確實有點匪夷所思了。

蘇聯核彈的民用方面,最為國人熟悉的就是用核彈“造”水庫。這就是塞米巴拉金斯克州恰剛人工湖。恰剛人工湖工程在地下178米深處實施核爆炸,爆炸威力相當於14萬噸TNT,結果形成深約100米,直徑430米的漏斗形水庫。

其實蘇聯的“核彈民用”遠不止這一次。開發深層高產氣田容易發生事故性井噴,井噴壓力一般為幾百大氣壓,此時可用常規技術處置。如果遇上異常高壓力的井噴,常用技術就很難解決,但蘇聯人曾用地下核爆炸解決了問題。1966年9月3日,在烏茲別克布哈拉區和卡爾希市以西70公里處,進行過兩次封堵井噴的試驗工作。1972年至1981年,在土庫曼、烏克蘭哈爾科夫區和俄羅斯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區,進行過三次封堵天然氣井噴,工程上均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蘇聯在1970年至1985年,在奧倫堡、阿斯特拉漢等地,用核爆炸方法在岩層中建造了三個巨型地下儲存庫。共有23個儲存容器,總容積超過86.6萬立方米。核爆炸形成的容器,周壁是熔融狀的玻璃體,可安全地無洩漏地儲存氣體,可承受上千萬大氣壓的壓力。

此外,蘇聯還通過地下核爆炸進行油田和煤礦的增產。處理核電站廢料,處理劇毒工業廢水。利用核爆炸進行地質勘探等等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