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採取,不增加口徑,只加大藥室體積增加發射藥的方法,來提高火炮威力?

詩和遠方的洋


當然能啊,就拿我國155mm口徑的自行火炮來列舉。PLZ-45自行榴彈炮使用一門45倍155mm口徑的火炮,PLZ-05自行榴彈炮則使用一門52倍155mm口徑的火炮。雖然都是155mm口徑的火炮,但是身管倍數不同,威力自然有區別的,52倍身管的藥室體積就比45倍的大得多(52倍身管的藥室容積為25升,45倍的身管的藥室容積為18.8升),因此52倍身管的PLZ-05自行榴彈炮的炮彈初速達930m/s,最遠射程50公里;45倍的PLZ-45自行榴彈炮炮彈初速為897m/s,最大射程39公里,另外,PLZ-05自行榴彈炮的炮塔安裝有炮長直瞄鏡和車長觀瞄系統,緊急情況下可以像坦克那樣直瞄射擊。下圖為PLZ-05自行榴彈炮開火瞬間。

藥室容積從18.8升增加到25升似乎已經達到155mm榴彈炮的極限。一味地盲目增加藥室容積會導致身管壽命急速下降,甚至因為過高的膛壓與身管強度不匹配導致炸膛事故。而且榴彈炮屬於火力支援類武器,對火力輸出持續性的要求非常高,自衛反擊戰中出現炮管打紅的現象就是最好的例子,姑且不論增加火炮藥室容積帶來的高膛壓對身管壽命的影響,即便是頻繁使用高藥號發射炮彈也會導致身管急速過熱,如果戰場對抗烈度高,火炮得不到充足散熱時間的話,那麼故障率將會上升,從而導致火力輸出持續性降低,那豈不是得不償失?下圖為榴彈炮的剖面,膛線磨損以後即意味著身管壽命終結。

把威力放在首要位置而加大藥室容積,身管壽命放在次要位置的火炮是坦克炮。坦克發射穿甲彈摧毀對方坦克是靠的穿甲動能,說通俗點就是撞擊能量。而決定穿甲彈動能的要素為初速和質量,為了挖掘出坦克炮的威力極限,坦克炮的坦克炮藥室容積設計的非常大,以我軍99式主戰坦克使用的ZPT98式125mm滑膛炮為例,該炮身管倍數為50倍,藥室容積13.6升,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初速約為1650M/s,高初速為穿甲彈提供的高動能可以擊穿2000米外850毫米均質鋼裝甲。大藥室帶來高初速效果需要付出的當然是火炮的身管壽命低的代價,坦克炮的平均壽命只有800發,這個數字只相當於一個跑兵連8門榴彈炮的兩個彈藥基數(152榴彈炮連的一個彈藥基數為400發,平均每門50發)。下圖為坦克內部120mm滑膛炮的藥室結構。

相同口徑的火炮一味地盲目增加藥室容積固然能增加其威力,但是也會因此而付出降低身管壽命的代價,所以火炮藥室容積大小的設計是根據火炮不同用途來取捨的。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是否贊同小編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意見展開討論。


兵器知識譜


當然可以。這種方法制造的火炮就是典型“大力出奇跡”思路指導下的產物。

如果你聽說過大名鼎鼎的“東方斐迪南”就不會產生這個問題了。我國的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因為威猛的外形和強大的威力一度被冠以“東方斐迪南”的美譽。


我國的120mm滑膛炮最初立項於1967年,這型火炮本應使用在wz122坦克上。然而,在1969年的珍寶島衝突中我們繳獲了蘇聯的t62主戰坦克。經過對t62坦克的全面摸拍,科研人員發現120mm滑膛炮雖然口徑比t62主炮大了5mm但其性能並沒有什麼提升,其威力水平並不足以擊穿蘇聯大規模服役的t72坦克正面裝甲。在那個年代,我國的反坦克武器標準都是以t72坦克為假想目標。因此這種舊式120mm滑膛炮走上了下馬的快車道。

隨後,我國開始了新120mm滑膛炮的研製。此時正值我國與西方國家交往的短暫蜜月期,經過交流學習我國掌握了更先進的火炮製造技術。但新式120高膛壓滑膛炮依然遇到了難題,由於我國發射藥技術的限制只得通過加大藥室的方法提升膛壓。最終達到指標的120高膛壓滑膛坦克炮採用了790mm長,容積16.1L的特大藥室,理論最大裝藥達到10kg以上,這個數字已經接近定裝炮彈的極限。 這個碩大的藥室雖然使火炮性能達到設計指標但卻導致這種威力巨大的滑膛炮沒有合適的坦克底盤可以搭載。最終我國第二代主戰坦克採用了西方國家105mm坦克炮作為主武器。120mm滑膛炮再次走上了危機時刻。



幸運的是自行反坦克炮的需求被部隊提出,此時工廠人員也正在為120mm滑膛炮焦急的尋找出路。隨後工廠自籌資金開始了自行反坦克炮和裝彈機的研製工作,最終120mm滑膛炮不但裝上了我國第一代炮兵履帶底盤還因為後置炮塔的佈局增加了倍徑使穿甲能力更上一層樓。WZ321履帶底盤和120mm高壓滑膛炮一起構成了我國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在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增加倍徑、口徑、藥室確實可以獲得提升但是卻不可能無限增大。


雖然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獲得了強大的威力但因為巨大藥室造成了體積過大、彈藥沉重的問題。要想提高火炮的威力最終還是要從彈藥下手,因為雖然加大藥室是一個很簡單的辦法。但火炮的強度總是有極限的,過高的膛壓最終會使炮管壽命縮短以至於造成炸膛的事故。

綜上所述,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只適合一時半會應急使用。要想取得更好的威力還是要從發射藥,和彈芯下功夫。


利刃號


如果炮彈口徑不增加,只增加發射藥的話是可以提高炮彈的威力的,不過炮管需要做出相應的改進。而這樣做的話往往會提升彈丸的發射初速,可以增加炮彈的穿甲能力。因為發射藥與炮管的長度是存在聯繫的,一般來說,口徑不變,發射藥增加,炮管就會加長,這樣可以增加彈丸的初速。而發射藥多不等於彈丸初速高,因為彈丸的初速需要炮管的配合,火藥只有在炮管內充分燃燒才能提供彈丸最大的初速。
最右邊的第一和第二個分別是虎王和虎式坦克用的88炮的炮彈

特別是對於需要反裝甲任務的時候,一般都會進行這樣的改進,就比如說二戰時期德國的虎式坦克與虎王坦克,都是使用88毫米口徑的主炮,但是為了應對後期愈來愈厚的裝甲,德軍並沒有選擇像蘇軍那樣將坦克主炮口徑增加到驚人的122毫米,而是選擇了增加88炮的發射藥,將原版的56倍徑改到71倍徑,這樣提高彈丸初速,使得虎王坦克炮的穿甲威力更強大。而且還包括3號坦克的各種改型也是一樣,採用75口徑,在口徑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發射藥,使得各型坦克的主炮長度不一。
等比例下可以看出虎王坦克的炮管更長

而口徑不變,增加發射藥主要是針對反坦克用的火炮來說,因為穿甲的一個要素就是彈丸初速,而對於殺傷人員用的榴彈炮來說,要增大威力主要是增加彈丸的火藥,和初速沒有太大的關係。而且火炮初速越高,後坐力越大,火炮的重量越大。像抗戰時期中國進口德國的42倍徑的37毫米戰防炮,雖然炮彈全重1只有0.68公斤,但是初速高達762m/s,所以全重高達432kg,而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雖然有70毫米口徑,炮彈重3.8公斤,但是倍徑只有8.79倍,所以初速只有198m/s,全炮重也只有212公斤,比37戰防炮還輕一半。
37毫米戰防炮


九二式步兵炮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一般的大口徑分裝火炮都是可以利用增加不同數量的藥包來打到提高射程的目的的。

例如406mm艦炮用這種操作方法可以將1-6個不同數量的藥包放入炮膛以達到增加射程的目的。

而很多陸軍大口徑火炮其實也是採用這樣的方式靈活射擊的。

但這樣的方法其實是有侷限性的,首先在野戰的條件下,以絲綢或者編織材料所製作的發射藥藥包並不能夠做到很好的防潮效果,野戰適應性其實並不高。

其次,由於增加了計算藥包數量的操作過程,會提高火炮操作的失誤率,

最後,由於藥包並沒有外殼保護,容易被引燃發生事故。

當然這樣的形式也有優點——射擊靈活。


對於增加威力一說,其實增加的僅僅是射程。對爆炸威力的增加並不大。原因是爆炸依然是依靠炮彈彈頭內的裝藥實現的。

這裡就得說下口徑了。記住,口徑就是正義。


如果我們在用122mm炮的時候,每枚炮彈重量大約是21公斤,內部裝藥量為1.5-2.0公斤的TNT或者是其他混合炸藥。

而如果將口徑擴大到155mm的時候每枚炮彈重量每枚炮彈的重量就可以達到40-50公斤而內部的裝藥量也可以達到6-8公斤。從重量上來說炮彈增加了一倍,而從裝藥量上來說炮彈裝藥量擴大了3-4倍。

原因其實很簡單,s=pi*R*R,炮彈的截面積是和半徑的平方成正比的。稍微的擴大了一點點半徑截面積就擴大了指數倍

這是 122mm 、155mm、203mm、406mm 火炮相對直觀的口徑截面積比。

這樣看是不是還是增加口徑更合算呢?


軍武數據庫


可以,例如57神針,和各種海軍艦炮


1664真難喝


增加發射藥只能加大射程,不能增加威力。另外隨便加藥,炮管也受不了啊,隨時可能炸膛。


尼甘布


火炮威力分兩種,一種是穿甲能力,一種是爆炸威力。前者取決於火炮膛壓和炮彈初速度,後者取決於彈頭的體積或者叫彈頭裝藥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