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投降前還有還有不少精銳部隊,為何不調回柏林防守?

導語:德軍投降前還有還有不少精銳部隊,為何不調回柏林防守?

在戰爭史上,我們往往都能看到,兩個國家之間的全面戰爭,打到後期無論是處於優勢還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其實兵力都是越打越多的。作為在戰爭中越來越處於劣勢的一方為了力挽狂瀾,自然是盡一切之所能擴充兵源。而二戰後期的德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德軍投降前還有還有不少精銳部隊,為何不調回柏林防守?

柏林戰役之前,如果把德軍駐紮在境外的軍隊調回柏林防守,就意味著要放棄二戰開戰以來,納粹德國所有的戰果,這是希特勒不願意看到的。希特勒認為,以美國為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必有一戰,只要德軍能夠撐到他們因分地盤而引起內訌,納粹還有翻盤的機會,而此時並未到止損的時刻。有以下4點原因:

德軍投降前還有還有不少精銳部隊,為何不調回柏林防守?

1.在柏林戰役前夕,德國的總兵力仍有六百萬的可觀數量。不過這些兵力確分散在各個地區。特別是在1945年的時候德軍各地區的軍隊已經被盟軍分割開來。西線和意大利方向的德軍都在勉強維持。如果全部召回,也不是不可以但可能收效甚微,回援的德軍極有可能會在半路上就被盟軍吃掉了。另外一點,由於德國失去制空權,和盟軍對德國各處要地的轟炸,德軍機械化部隊會因為燃料等一系列問題難以及時回援。而當時德軍的重裝備數量則是越來越少,火力也越來越弱。

德軍投降前還有還有不少精銳部隊,為何不調回柏林防守?

2.許多部隊根本就不是能不能調回來的問題,當時的德軍遭受多方向的圍攻,從任何一個方向是抽調掉部隊都不是現實的,抽調一個或兩個師根本發揮不了作用,抽掉幾十萬人也許才有效果,但是後果還是崩潰級別,一旦把幾十萬德軍從一個方向上抽調出來,那麼這個方向上等於崩潰一樣,後果更為嚴重。當時的德國交通已經癱瘓了,像把一隻部隊調回柏林,理論上可行,實際根本辦不到。

德軍投降前還有還有不少精銳部隊,為何不調回柏林防守?

3.調不動了,德國嚴重缺乏燃料,尚有2000架戰機因缺油而趴窩。一些集團軍被分割,最多的是布拉格集群。呼應困難,有的被包圍動彈不得,如在波羅的海東普魯士集團軍群。德軍己經喪失了制空權,失敗是大勢所趨,調兵回防柏林已無實質意義了。

德軍投降前還有還有不少精銳部隊,為何不調回柏林防守?

4.當時德軍的精銳早已損失殆盡,柏林戰役前夕德軍數量雖然龐大,但大部分是隻能執行激烈程度較低的戰鬥,有很多半大的孩子和超年齡較大的人,武器都沒怎麼弄熟,士氣也堪憂,面對白熱化的戰鬥都是一觸即潰。當時德軍的真正的能戰之兵滿打滿算也沒五十萬。拋去實在是調不動的或訊息被切斷的(像意大利方向的德軍就不要想調來了,基本與本土的聯繫斷掉了。其他戰場的也有不少被牽制住難以回援的情況),柏林戰役時德國從其他地區總共調集了70萬軍隊,加上柏林湊的守衛人員總計82萬。而且還算有戰鬥力的大部分也已經在柏林了,柏林戰役時,湊到這個數量已經相當不易了。

德軍投降前還有還有不少精銳部隊,為何不調回柏林防守?

總結: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單挑全世界的德國,已經徹底失去了戰爭潛力,在極度依賴後勤和補給的現代化戰爭中,雖然空有數百萬大軍,但德國軍隊早已無以為繼,繼續堅持戰爭,所面臨的將是盟軍對德國軍隊的大屠殺。即使有冥頑不靈的德國人想繼續抵抗,也不過徒增德國人的傷亡而已,沒有充足後勤和精良的裝備,德國的抵抗不過是無謂的自殺,根本毫無意義,只會將德國進一步拉進亡國滅種的深淵。此時的德國,無論是軍隊還是國家戰爭潛力,真正的山窮水盡。而即便如此,希特勒依然率領忠於他的部隊在首都柏林與蘇聯紅軍進行了最後一場血戰,也給蘇聯紅軍帶來了數十萬人的傷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